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国对纳粹德国儿童难民的营救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本立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4-102,共9页
1938年11月至1939年9月,英国从纳粹德国专门营救并接纳了大约10 000名儿童难民。英国之所以决定营救这些儿童难民,一方面是由于产生了促使其考虑接收大量儿童难民的动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它自身具备了对接收儿童难民的吁请做出积极回应... 1938年11月至1939年9月,英国从纳粹德国专门营救并接纳了大约10 000名儿童难民。英国之所以决定营救这些儿童难民,一方面是由于产生了促使其考虑接收大量儿童难民的动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它自身具备了对接收儿童难民的吁请做出积极回应的条件。儿童难民的营救工作,是一项由遴选和运输两个基本环节构成、历时漫长、涉及面广、内容复杂的庞大工程。这场营救运动固然存在较大的缺憾和局限性,却不失为英国在纳粹德国难民营救史上做出的独特而巨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运输” 英国 纳粹德国 儿童难民
下载PDF
英国对纳粹德国儿童难民的安置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本立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76-84,共9页
英国对纳粹德国儿童难民的安置工作与营救工作基本上是同步启动的。在安置过程中,代表内政部负全局责任的,仍然是在营救过程中担负总责的跨宗教组织儿童难民运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儿童难民的安置可以简略地分为在时间上大体... 英国对纳粹德国儿童难民的安置工作与营救工作基本上是同步启动的。在安置过程中,代表内政部负全局责任的,仍然是在营救过程中担负总责的跨宗教组织儿童难民运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儿童难民的安置可以简略地分为在时间上大体并行的两种方式,即家庭收养与集体安置。战争的爆发和战局的变动对安置工作产生了严重影响,导致大批16岁以下的儿童难民被疏散,一些16岁以上的儿童难民被拘禁,有些甚至被流放境外。从这一曲折进程中不难感知,英国为安置儿童难民付出了值得称赞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纳粹德国 儿童难民 家庭收养 集体安置
下载PDF
用教育帮助难民儿童重建生活
3
作者 苏.威廉斯 《科技潮》 1999年第11期100-100,共1页
目前,全球有共计2200万难民,另外还有3000万不能或不愿回国的流亡者。这些人饱受战争或自然灾害的重创,无家可归,颠沛流离。对于他们的悲惨遭遇,人们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的报道已经司空见惯。科索沃危机所造成的后果就是最近的例子。... 目前,全球有共计2200万难民,另外还有3000万不能或不愿回国的流亡者。这些人饱受战争或自然灾害的重创,无家可归,颠沛流离。对于他们的悲惨遭遇,人们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的报道已经司空见惯。科索沃危机所造成的后果就是最近的例子。世界上有10个主要难民来源国,其中6个在非洲,即安哥拉、布隆迪、厄立特里亚、塞拉里昂、索马里和苏丹。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要对570万非洲难民负责,其中350万是无家可归的难民,另外220万是新近重返家园的难民。此外还有150万人仍在本国,却失去了家园。半数以上的难民是儿童,他们中许多人不仅失去了家园,而且还在流亡生涯极端严酷的环境中失去了亲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难民儿童 重建生活 教学秩序
下载PDF
《何以为家》海报对主题“难民儿童”的体现
4
作者 樊红丽 《海外英语》 2022年第10期72-74,共3页
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指导下,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对《何以为家》的海报进行分析,探究主题“难民儿童”是如何在海报的文字和图像中体现的。分析发现,海报的文本信息和强烈的颜色反差等既表现了难民儿童的压迫生... 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指导下,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对《何以为家》的海报进行分析,探究主题“难民儿童”是如何在海报的文字和图像中体现的。分析发现,海报的文本信息和强烈的颜色反差等既表现了难民儿童的压迫生活又表达了对难民儿童美好未来的祝愿,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话语分析 《何以为家》 海报 难民儿童 效果
下载PDF
2016年云南边境地区缅甸难民儿童肠道病毒带毒情况调查
5
作者 熊庆 丁峥嵘 +3 位作者 张杰 胡筱莛 文卫华 田炳均 《中国病毒病杂志》 CAS 2018年第3期204-208,共5页
目的调查涌入云南省的缅甸难民儿童的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带毒情况,为云南省边境地区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poliomyelitis,PV)工作、非脊灰肠道病毒(non-polio enterovirus,NPEV)监测提供资料,并对埃可病毒E24(echovirus 24,E... 目的调查涌入云南省的缅甸难民儿童的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带毒情况,为云南省边境地区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poliomyelitis,PV)工作、非脊灰肠道病毒(non-polio enterovirus,NPEV)监测提供资料,并对埃可病毒E24(echovirus 24,E24)的基因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采集涌入云南省芒海镇、畹町镇的<15岁的缅甸儿童粪便标本600份(均为单份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和基因测序定型。结果 600份便标本中共检测到EV 14株(带毒率为2.33%,14/600),其中,埃可病毒E6、E7、E19、E20、柯萨奇B组病毒CV-B3和脊灰病毒PV1(为疫苗株病毒)各1株,分别占7.14%(1/14)。E24 8株,占57.14%(8/14)。结论本次分离到的病毒除脊灰病毒为C组病毒(EV-C)外,其余病毒均为B组病毒(EV-B),未分离到A组和D组病毒。分离到的1株脊灰病毒为疫苗株病毒,未分离到脊灰野病毒。分离到E24病毒共8株,占分离数的57.14%。基因进化分析表明,缅甸8株E24与以往云南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 flaccid paralysis,AFP)病例分离株和健康儿童分离株属不同的进化分支,E24病毒具有基因多样性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病毒 缅甸难民儿童 基因测序 脊髓灰质炎
原文传递
《耶稣的童年》中的后现代难民书写 被引量:4
6
作者 王腊宝 卜杭宾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6-84,共9页
《耶稣的童年》是库切移居澳大利亚后出版的第四部小说。作为一部难民问题小说,该作品的语言、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十分简单,然而,在貌似普通的现实主义叙事中,库切设置了一系列极具后现代意味的情节,而这些情节显然是为了探讨一个更加... 《耶稣的童年》是库切移居澳大利亚后出版的第四部小说。作为一部难民问题小说,该作品的语言、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十分简单,然而,在貌似普通的现实主义叙事中,库切设置了一系列极具后现代意味的情节,而这些情节显然是为了探讨一个更加深刻和严肃的主题。本文结合利奥塔的后现代理论,通过聚焦小说的一个地名(避难地"诺维拉")、一个核心情节(托孤认母)和一个神秘物件(小主人公的魔法披肩)中的元小说特征,深入揭示小说在平淡的外表下努力影射的难民遭遇,尤其是儿童难民在避难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心灵体验。《耶稣的童年》以特有的后现代手法呈现了一个儿童难民在避难迁徙过程中的双重创伤,体现了库切对于全球化时代难民问题的深切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切 《耶稣的童年》 后现代表征 儿童难民 创伤 影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