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克拉通南缘中——新元古界沉积充填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3
1
作者 吕奇奇 罗顺社 +3 位作者 官玉龙 汪泽成 王铜山 张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23-1139,共17页
华北克拉通南缘中—新元古代地层广泛发育、出露较好。以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裂陷槽中—新元古代地层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对比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4条典型基干剖面实测、3条重点辅助剖面观察与描述,从岩石颜色、岩石组合类型、岩石结... 华北克拉通南缘中—新元古代地层广泛发育、出露较好。以华北克拉通南缘熊耳裂陷槽中—新元古代地层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对比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4条典型基干剖面实测、3条重点辅助剖面观察与描述,从岩石颜色、岩石组合类型、岩石结构、沉积构造等众多方面,对华北克拉通南缘中—新元古界的沉积相类型、特征、展布规律以及沉积充填序列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中—新元古界发育障壁型海岸相、无障壁型海岸相、浅海陆棚相、碳酸盐岩台地相、扇三角洲相及冰川相6种沉积相、10种亚相及15种微相;并详细阐述了各种相、亚相以及微相的沉积特征;2)明确了研究区中—新元古代在不同地质时期发育的主要沉积相类型及特征;3)深入探讨了研究区中—新元古界的沉积充填特征,并将其划分出大陆裂谷早期沉积(熊耳群)、大陆裂谷晚期沉积(小沟背组—云梦山组)、中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白草坪组—黄连垛组)和新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沉积(董家组—东坡组)等4个沉积充填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序列 中—新元古代 沉积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黑龙江省东部集贤——绥滨断陷盆地(松花江以北)充填演变特征
2
作者 于凤玉 李振才 《黑龙江地质》 1999年第3期14-21,共8页
文章叙述了绥滨地区沉积充填系列,从沉积序列演化规律,论述集贤--绥滨盆地的形成与沉积演变过程。
关键词 断陷盆地 充填沉积序列 形成机制 演化
下载PDF
三江地区北段江达弧间盆地的沉积演化 被引量:2
3
作者 李金高 周祖翼 +1 位作者 彭勇民 姚鹏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99-206,共8页
江达弧间盆地位于西藏东部的三江地区北段 ,现今被厚约 10 0 0 0m的三叠系所覆盖 ,三叠纪该区以海相沉积为主 ,并以巨厚浊积岩与频繁火山活动形成的钙碱性系列弧火山岩为特征。本文进行的盆地分析基于两个方面 :一是运用层序地层学 ,通... 江达弧间盆地位于西藏东部的三江地区北段 ,现今被厚约 10 0 0 0m的三叠系所覆盖 ,三叠纪该区以海相沉积为主 ,并以巨厚浊积岩与频繁火山活动形成的钙碱性系列弧火山岩为特征。本文进行的盆地分析基于两个方面 :一是运用层序地层学 ,通过精细沉积相与沉积相模式研究 ,在露头剖面上共识别出 10个三级层序界面和 10个三级层序 ,建立了三叠纪层序地层年代格架 ;二是沉降史分析 ,重建的构造沉降曲线上反映出两次抬升 (分别在 2 5 0Ma和2 35Ma)与二次明显的沉降 ,估算的沉积速率介于 87~ 5 37m/Ma。研究表明江达盆地演化可划分为 6个沉积充填序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间盆地 弧火山岩 层序地层 沉降曲线 三江地区 火山活动 沉积序列
下载PDF
中国西部古老海相沉积建造的典型结构样式及勘探指向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成弓 陈安清 +5 位作者 侯林君 戚明辉 陈洪德 钟怡江 夏雨晴 周雁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91-1505,共15页
中国西部大型盆地(鄂尔多斯、四川、塔里木盆地)的古老海相地层受多期构造改造而变得复杂不一,造成难以准确识别和解析沉积建造并找准油气勘探目标。综合分析了三大盆地的海相碳酸盐岩的沉积大地构造背景和充填序列,建立了典型沉积建造... 中国西部大型盆地(鄂尔多斯、四川、塔里木盆地)的古老海相地层受多期构造改造而变得复杂不一,造成难以准确识别和解析沉积建造并找准油气勘探目标。综合分析了三大盆地的海相碳酸盐岩的沉积大地构造背景和充填序列,建立了典型沉积建造的地质结构模型。结果表明:三大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主要沉积于前中生代中国陆块群的构造离散阶段,准稳定的鄂尔多斯盆地在古老碳酸盐岩建造沉积之前几乎没有碎屑岩垫底,次稳定的四川盆地和活动的塔里木盆地都具有碎屑岩垫底;基底和周缘发育古老的下伏裂谷是它们共有的特色,并形成了隐伏于盆地内部的牛头型建造;前印支期,都普遍发育若干不同规模的古隆起,围绕古隆起披覆沉积的似背斜建造是这些盆地又一显著特点;在构造相对稳定的间隙期,三大克拉通内部往往为广阔的浅水陆表海沉积,席状的台地潮坪白云岩建造是以往关注度最小的一类建造。上述古老克拉通盆地的牛头型建造、似背斜建造、席状白云岩建造埋藏深、隐伏性强,是重要的油气勘探指向。如何在被多旋回构造改造的叠合盆地中准确解析地层和岩相,并识别出这些建造的精细结构,是未来古老深层海相油气勘探极具挑战性和非常必要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沉积建造 沉积序列 海相油气勘探 中国西部
下载PDF
新疆博格达山周缘中上二叠统与中上三叠统沉积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被引量:14
5
作者 杨有星 张君峰 +5 位作者 张金虎 高永进 周新桂 孙相灿 文磊 苗苗青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70-682,共13页
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及钻测井资料分析,按照“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组合”的思路对博格达山周缘地质结构、地层沉积充填序列及沉积演化规律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博格达山周缘盆地构造演化可以划分为9个阶段,其中,中晚二... 基于野外地质调查、地震资料解释及钻测井资料分析,按照“构造控盆,盆地控相,相控组合”的思路对博格达山周缘地质结构、地层沉积充填序列及沉积演化规律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博格达山周缘盆地构造演化可以划分为9个阶段,其中,中晚二叠世—中晚三叠世为陆内裂谷、前陆盆地和陆内拗陷盆地演化阶段,主要发育湖泊、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三角洲3种沉积相类型;早期陆内裂谷、晚二叠世构造低幅隆升及中晚三叠世构造沉降控制了博格达山周缘盆地的形态、类型、沉降速率及可容纳空间,进而影响了沉积体系的类型及演化;中二叠世博格达山地区为深水湖盆的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主要以深水沉积作用为主,局部发生重力流沉积;晚二叠世博格达山地区隆升形成低凸起并发育一系列扇三角洲砂体;中晚三叠世博格达低凸起发生沉降,以广泛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博格达山 阜康断裂带 二叠系 芦草沟组 三叠系 沉积序列 沉积体系
下载PDF
下石炭统马鞍桥组在天山构造演化中的地位 被引量:8
6
作者 徐学义 夏林圻 +4 位作者 张国伟 李向民 董云鹏 马中平 王立社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38-341,共4页
分布于石炭纪断陷盆地中的下石炭统马鞍桥组沉积火山岩系,底部为巨砾岩、砾岩、砂砾岩和砂岩,往上逐渐变为砂岩-粉砂岩-页岩互层夹灰岩、基性火山熔岩和少量流纹岩,具有由陆相变为海相,由浅变深、由粗变细的完整拉伸环境沉积充填序列。... 分布于石炭纪断陷盆地中的下石炭统马鞍桥组沉积火山岩系,底部为巨砾岩、砾岩、砂砾岩和砂岩,往上逐渐变为砂岩-粉砂岩-页岩互层夹灰岩、基性火山熔岩和少量流纹岩,具有由陆相变为海相,由浅变深、由粗变细的完整拉伸环境沉积充填序列。是碰撞造山阶段中—晚期后陆拉伸的地质记录,标志着早石炭世天山古生代洋盆闭合后,天山造山带已处于陆内构造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石炭统 马鞍桥组 天山 沉积序列 构造演化 沉积-火山岩序 古生代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轮东1井奥陶系洞穴沉积物的发现与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孙枢 赵文智 +3 位作者 张宝民 刘静江 张静 单秀琴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14-422,共9页
轮东1井位于塔里木盆地塔河-轮南古隆起东翼围斜部位.该井在6800~6825m井段上奥陶统发育一高约25m的大型溶洞.第3筒芯取自洞穴顶部.通过对洞穴充填沉积序列及其古生物分析与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获以下关键结论:(1)洞穴沉积物中含较多腕... 轮东1井位于塔里木盆地塔河-轮南古隆起东翼围斜部位.该井在6800~6825m井段上奥陶统发育一高约25m的大型溶洞.第3筒芯取自洞穴顶部.通过对洞穴充填沉积序列及其古生物分析与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获以下关键结论:(1)洞穴沉积物中含较多腕足类、腹足类、棘皮类、介形虫和疑源类化石,明显分为洞穴原地生态和异地生屑(洞穴崩塌角砾经溶蚀残存与潜流搬运而来)两类,指示洞穴形成于前石炭纪,并在石炭纪再次沉降时被半充填和埋藏;(2)元素地球化学揭示,洞穴充填泥为钙质古土壤和风化壳残留物,形成于循环不畅的咸水环境;(3)洞穴形成与演化共经历了3期:晚奥陶世良里塔格组沉积后、桑塔木组沉积后和志留系沉积后,其中后两期主要发育顺层承压深潜流岩溶作用.基于洞穴形成历史恢复,可对古岩溶有利区进行预测评价.此外,对古地理学与古岩溶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充填沉积序列 洞穴原地生物化石 洞穴异地生物化石 顺层岩溶 轮东1井 塔里木盆地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坳陷三叠纪原型盆地地层及构造特征分析与研究
8
作者 唐洁云 《内江科技》 2022年第10期62-63,共2页
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坳陷三叠系沉积充填序列与沉积岩相的展布是准噶尔盆地北部中生代构造活动的沉积响应,因此三叠纪原型盆地的研究对揭示盆地北部中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岩心的描述和分析,综合运用钻井、测井以及地震资料... 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坳陷三叠系沉积充填序列与沉积岩相的展布是准噶尔盆地北部中生代构造活动的沉积响应,因此三叠纪原型盆地的研究对揭示盆地北部中生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岩心的描述和分析,综合运用钻井、测井以及地震资料,对准噶尔盆地北缘乌伦古坳陷三叠纪时期的地层及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以期为乌伦古坳陷三叠系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乌伦古坳陷 沉积岩相 原型盆地 构造特征 沉积序列 三叠纪 沉积响应
下载PDF
下扬子地区幕府山组陆缘海-台地黑色细粒沉积岩系沉积学和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张玉玺 周江羽 +4 位作者 陈建文 张银国 张悦 刘甜怡 万雪芳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6-199,共14页
黑色细粒沉积岩系沉积学和孔隙结构研究对于沉积环境恢复、页岩气储层评价和有利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下扬子地区最新完钻的XYZ⁃1钻井资料,综合钻井岩心、岩石薄片、XRD分析、氩离子−场扫描电镜等手段,开展幕府山组细粒沉积岩系的... 黑色细粒沉积岩系沉积学和孔隙结构研究对于沉积环境恢复、页岩气储层评价和有利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下扬子地区最新完钻的XYZ⁃1钻井资料,综合钻井岩心、岩石薄片、XRD分析、氩离子−场扫描电镜等手段,开展幕府山组细粒沉积岩系的沉积学和孔隙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幕府山组岩性组成以块状、纹层状深色(碳质)泥岩、浅灰色纹层状泥质灰岩、泥晶灰岩为主,夹泥灰岩、云灰岩、陆屑灰岩和白云岩、安山岩、角砾岩等,以含硅质粘土质混合页岩相和含硅质粘土质页岩相为主,属于下扬子海盆的陆架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深水海湾−潮坪环境.幕府山组黑色细粒沉积岩孔隙类型多样,有机孔为2~200 nm,面孔率为2.86%~15.90%,孔隙分布较均匀,但总体连通性较差,部分与脆性矿物或粘土矿物共生的有机孔分布不均匀.无机孔以粒内孔、粒间孔、溶蚀孔为主,部分为晶间孔和矿物层间孔.除黄铁矿晶间孔外,大部分无机孔均大于2μm,最大可达50μm.细粒沉积岩中的微裂缝广泛发育,构造微裂缝形态复杂,缝宽一般20~500μm,常常被方解石和石英充填.成岩微裂缝长度一般大10μm,缝宽50~200 nm.幕府山组顶部深水海湾相和底部泥坪−蒸发台地相黑色细粒沉积岩TOC含量为2.66%~21.27%,平均值为6.30%,有机孔、无机孔和微裂缝发育,粘土矿物和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具备优质页岩气储层发育的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沉积岩系 沉积序列 沉积环境 孔隙结构 幕府山组 下扬子
原文传递
扬子地块东南缘Rodinia超大陆解体及其沉积成矿响应综合研究 被引量:1
10
《中国科技成果》 2016年第20期67-69,共3页
在系统收集分析扬子地块东南缘新元古代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调查分析新元古代(重点时限:850~635Ma)沉积充填序列、岩相古地理特征,重新修订新元古代区域地层格架,综合编制华南新元古代岩相古地理系列图件,探讨新元古代中期沉... 在系统收集分析扬子地块东南缘新元古代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调查分析新元古代(重点时限:850~635Ma)沉积充填序列、岩相古地理特征,重新修订新元古代区域地层格架,综合编制华南新元古代岩相古地理系列图件,探讨新元古代中期沉积盆地演化的大地构造环境及其成矿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DINIA超大陆 沉积成矿 扬子地块 南缘 新元古代 沉积序列 大地构造环境 沉积盆地演化
原文传递
Zircon SHRIMP U-Pb geochronology of the Neoproterozoic Chengjiang Formation in central Yunnan Province(SW China)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27
11
作者 JIANG XinSheng WANG Jian +4 位作者 CUI XiaoZhuang ZHUO JieWen XIONG GuoQing LU JunZe LIU JianHu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2年第11期1815-1826,共12页
The Chengjiang Formation is the earliest continental clastic deposit after the Jinning Orogeny in central Yunnan Province,and therefore its accurate depositional age is signific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and ... The Chengjiang Formation is the earliest continental clastic deposit after the Jinning Orogeny in central Yunnan Province,and therefore its accurate depositional age is signific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Neoproterozoic rift basins in southern China.However,hampered by accuracy of the dating technique,the existing age data for the Chengjiang Formation are not very reliable.A large number of magmatic zircon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tuff interbed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Chengjiang Formation in Jinyang area and the bottom part of the Chengjiang Formation in Dongchuan area,central Yunnan Province,and high-precision SHRIMP U-Pb dating was carried out on these zircon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eighted mean 206 Pb/238 U ages are 797.8±8.2 and 803.1±8.7 Ma respectively.In combination with related geological evidence,it has been demonstrated that the bottom boundary age of the Chengjiang Formation should be 800±5 Ma,whereas the top boundary age could be ca 725 Ma.By synthetically analyzing the latest age data for the relevant strata,it has been confirmed that the Chengjiang Formation should be correlated with the Suxiong Formation and the Kaijianqiao Formation in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the Liantuo Formatio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Yangtze,the Hongchicun Formation and the Shangshu Formation in northern Zhejiang Province,the Puling Formation in southern Anhui Province,the Luokedong Formation and the Majianqiao Formation in northwestern Jiangxi Province,the Wuqiangxi Formation in northwestern Hunan Province,the Fanzhao Formation and the Qingshuijiang Formation in southeastern Guizhou Province,and the Sanmenjie Formation and the Gongdong Formation in northern Guangxi Province.Sedimentary cycl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sedimentary filling sequence of the Neoproterozoic rift basins in southern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ycles.Among them,Cycle II began at ca.800 Ma,accompanied by intensive tectonic-thermal events.The zircon U-Pb ages from the bottom of the Chengjiang Formation reported in this paper indicate that the Neoproterozoic Kangdian rift subbasin probably started to develop at ca.800 Ma and therefore missed Cycle I of the Neoproterozoic sedimentary filling sequence in souther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OPROTEROZOIC Chengjiang Formation zircon SHRIMP U-Pb age rift basin sedimentary cycle southern China
原文传递
扬子古大陆新元古代扬子东南缘中段裂谷盆地形成演化与资源效应
12
作者 黄建中 孙海清 陈俊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2016年第6期60-62,共3页
“扬子古大陆新元古代扬子东南缘中段裂谷盆地形成演化与资源效应”项目为“华南扬子古大陆演化及其资源效应”子项目之一,是中国地质调查局2011年下达的基础科研项目。项目于2011年启动,历时3年,系统收集分析了扬子陆块东南缘江南... “扬子古大陆新元古代扬子东南缘中段裂谷盆地形成演化与资源效应”项目为“华南扬子古大陆演化及其资源效应”子项目之一,是中国地质调查局2011年下达的基础科研项目。项目于2011年启动,历时3年,系统收集分析了扬子陆块东南缘江南造山带中段新元古代区域地质矿产资料和第二代区域地质志资料以及涉及该区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采用岩石地层、事件地层、年代地层、旋回与层序地层和沉积相分析方法,重点分析新元古代早中期沉积充填序列、岩相古地理特征,重新修订了该区域新元古代“南华系”区域地层格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岩相古地理系列图件,并利用地球化学资料分析探讨了盆地形成演化的大地构造环境,综合分析了陆缘裂谷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建立了盆地演化模式,总结了盆地演化与矿产资源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资源效应 裂谷盆地 形成演化 古大陆 中段 南缘 沉积序列
原文传递
Observation and implication of the paleo-cave sediments in Ordovician strata of Well Lundong-1 in the Tarim Basin
13
作者 SUN Shu ZHAO WenZhi +3 位作者 ZHANG BaoMin LIU JingJiang ZHANG Jing SHAN XiuQi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4期618-627,共10页
Well Lundong-1 is located in the periclinal area on the eastern flank of the Tahe-Lunnan paleo-uplift in the Tarim Basin. A 25-m-high cave fill sequence was observed in the Upper Ordovician interval of the well at 680... Well Lundong-1 is located in the periclinal area on the eastern flank of the Tahe-Lunnan paleo-uplift in the Tarim Basin. A 25-m-high cave fill sequence was observed in the Upper Ordovician interval of the well at 6800-6825m. A third cut of cores was obtained from the top of the cave.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obtained by studying the cave sediments and depositional sequence, and by undertaking paleontological and elemental geochemistry analyses. 1. The cave sediments contain abundant brachiopod, gastropod, echinoderm, ostracod, and acritach fossils, which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groups: cave autochthonous and cave allochthonous fossils (from collapse breccia dissolution or transportation by underflow). The fossils indicate that the cave was formed before the Carboniferous and partly-filled and buried during Carboniferous resubsidence. 2. Elemental geochemistry shows that the mud that filled the cave is sourced from calcareous paleo-soil and weathered crust that came from a salty environment with poor water circulation. 3.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cave occurred in three stages. The first stage occurred after the deposition of the Late Ordovician Lianglitage Formation, the second stage took place after the deposition of the Late Ordovician Sangtamu Formation, and the last stage happened after Silurian deposition. Major dissolution occurred in the latter two stages as a result of bedding-confined deep underflow karstification. Based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cave formation history, favorable paleokarst targets can be predicted and estimated to aid paleogeography and paleokarstology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ve filling and depositional sequence cave autochthonous fossils cave allochthonous fossils bedding karst Well Lundong-1 Tarim Basi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