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蛋白内禀性质对充气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范沁塬 金俊 +1 位作者 金青哲 王兴国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9-117,共9页
植物蛋白基充气乳液是茶饮、咖啡市场发展的重要功能性配料,打发后可作为奶盖、奶霜和雪顶等。但这类充气乳液易失稳,主要原因是植物蛋白的使用功能性通常欠佳,其稳定充气乳液的机制尚不明晰。本研究以典型豌豆分离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 植物蛋白基充气乳液是茶饮、咖啡市场发展的重要功能性配料,打发后可作为奶盖、奶霜和雪顶等。但这类充气乳液易失稳,主要原因是植物蛋白的使用功能性通常欠佳,其稳定充气乳液的机制尚不明晰。本研究以典型豌豆分离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结构特征和所制备充气乳液在储藏期的稳定性,揭示相应的稳定与失稳机制。结果表明,植物蛋白的溶解度、游离巯基含量和7S/11S比例是影响充气乳液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低溶解度造成的低液相蛋白含量会增加脂肪球碰撞概率;游离巯基含量高会进一步促进液相蛋白和其他蛋白发生巯基与二硫键的交换,从而加快乳液絮凝和聚结;而11S蛋白可以增加蛋白膜的强度,降低充气乳液在制造过程中的失稳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气 大豆分离蛋白 豌豆分离蛋白 稳定性
下载PDF
上倾管道充气排液过程两相流动特性 被引量:4
2
作者 郭芮 张伟明 +2 位作者 姜俊泽 李江 张源涛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6-152,共7页
在直径为40 mm、倾斜角为20°的管道内,以空气、水为试验介质,利用高速摄影仪和数据采集仪对上倾管道充气排液过程气液两相流动特性进行研究。建立跟随气泡和领先气泡速度比与气泡距离的关系,对比不同入口气体流速下管道内部压力、... 在直径为40 mm、倾斜角为20°的管道内,以空气、水为试验介质,利用高速摄影仪和数据采集仪对上倾管道充气排液过程气液两相流动特性进行研究。建立跟随气泡和领先气泡速度比与气泡距离的关系,对比不同入口气体流速下管道内部压力、流量、气泡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充气排液过程分为4个阶段,气体侵入和气液喷发阶段是气液混合物产生阶段,此阶段上倾管内流型以段塞流为主。管道底部压力和出口流量随气体流速的增大而增大,排空时间随气体流速的增大而减小。气体侵入过程气泡呈合并趋势,入口气速越大气泡越长,形状越不规则,领先气泡的速度和液体速度呈线性关系。Hout公式与本文中拟合公式最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倾管道 充气 段塞流 两相流 Taylor气泡
下载PDF
管道充气排液工况下气液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姜俊泽 张伟明 李正阳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83-388,共6页
为了获得管道充气排液过程的两相流动状态,采用VOF模型对管道充气排液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型考虑了液体表面张力、壁面粘附力,流体粘度,管壁粗糙度以及气体可压缩性效应,并采用结构化网格和自适应网格加密技术,对两相界面进行了... 为了获得管道充气排液过程的两相流动状态,采用VOF模型对管道充气排液工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模型考虑了液体表面张力、壁面粘附力,流体粘度,管壁粗糙度以及气体可压缩性效应,并采用结构化网格和自适应网格加密技术,对两相界面进行了跟踪,观察了这一工况下的气液两相混合及界面变化过程,分析了充气过程中不同时刻的管道内压力分布、气相体积分数、管流摩阻和能量交换情况,得到了这一工况下气液两相的流动特征。模拟结果也表明,在进行适当的网格划分和参数设置,VOF模型可以用于非自由表面的有压流动的数值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 充气 两相流 VOF模型 瞬态数值模拟
下载PDF
充气式液固流化床气泡尺寸分布及Sauter直径预测 被引量:3
4
作者 冯来宏 柴志方 +2 位作者 王帅 张瑞杰 曾鸣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650-656,共7页
为研究充气式液固流化床分选机内气泡尺寸分布以及影响因素,选取仲辛醇为起泡剂,在自制的实验室规模的充气式液固流化床分选机上利用图像分析法测定了不同起泡剂浓度和充气量下气泡尺寸分布特性及其差异,同时建立了定量描述可变操作参... 为研究充气式液固流化床分选机内气泡尺寸分布以及影响因素,选取仲辛醇为起泡剂,在自制的实验室规模的充气式液固流化床分选机上利用图像分析法测定了不同起泡剂浓度和充气量下气泡尺寸分布特性及其差异,同时建立了定量描述可变操作参数与气泡Sauter直径之间的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分选机内气泡尺寸分布符合对数正态分布规律;充气量增大导致气泡的运动速度加快,气泡的碰撞能量随之增大,气泡之间的兼并行为随之增多,进而导致气泡尺寸随之增大;随着起泡剂的加入以及浓度的增大,最大气泡尺寸降低,气泡尺寸分布范围明显降低,而且气泡分布率直方图从双峰过渡到单峰,同时中间粒径的气泡含量明显增多,大气泡和小气泡的数量在减少,气泡分布越来越集中,当起泡剂浓度超过临界值时,体系的表面张力将基本保持不变,导致气泡之间的兼并行为随之保持不变,气泡尺寸分布基本不变;通过量纲分析法和代入试验数据求解气泡Sauter直径预测方程,从预测方程中可以看出,气泡Sauter直径同起泡剂浓度成负相关性,同充气量成正相关性。此外汇总气泡尺寸测量试验结果以验证本文所提出的气泡Sauter直径预测方程的准确性,结果显示预测值与试验测量值吻合度较高,其皮尔逊(P-r)相关系数为0.9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气固流化床 气泡尺寸分布 充气 气泡Sauter直径 起泡剂浓度
下载PDF
豌豆蛋白结构修饰对咖啡冷冻充气乳液品质特性的影响
5
作者 杨焜婷 叶子乐 +3 位作者 杨进洁 宋柯颖 蒋将 刘元法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2-108,共7页
以含有咖啡的冷冻充气乳液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将经过pH偏移处理、超声处理、pH偏移结合超声处理后的豌豆分离蛋白应用到该体系中,测定了搅打前后乳液的理化性质和油脂结晶行为,分析豌豆蛋白结构修饰对咖啡冷冻充气乳液体系品质特性的影... 以含有咖啡的冷冻充气乳液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将经过pH偏移处理、超声处理、pH偏移结合超声处理后的豌豆分离蛋白应用到该体系中,测定了搅打前后乳液的理化性质和油脂结晶行为,分析豌豆蛋白结构修饰对咖啡冷冻充气乳液体系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H偏移和超声处理后的蛋白乳液粒径均减小,黏度增加,并可以在相应乳液中观察到脂肪簇的聚集,促进液滴中脂肪晶体的穿刺从而导致脂肪的部分聚结,利于充气结构中气泡的保留。在搅打后,pH偏移处理、超声处理、pH偏移结合超声处理的乳液膨胀率由32.49%分别提高到55.04%、45.07%和63.97%,并具有较好的保形性,说明乳液在充气后形成良好的油脂三维网络结构,抑制了脂肪晶体的迁移,改善了流变性能;同时在经过pH偏移和超声处理后乳液中形成了更小的冰晶,获得更细腻的质地;其中以pH偏移结合超声处理的乳液的品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分离蛋白 pH偏移处理 超声处理 咖啡 冷冻充气
下载PDF
机动管线充气排液过程中油-气体两相流阻力特性 被引量:1
6
作者 姜俊泽 张镇 +3 位作者 李江 陈雁 陈明 蒋苇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88-896,共9页
机动管线是油料保障的骨干装备,充气排液是管线使用的一项常规作业,随着液体被排出管线,管内液体处于变加速直线运动状态,整个管路的阻力表现出非线性特征,与单相管流有很大区别。掌握管线充气排液过程的阻力特性,可以为管线排空工艺设... 机动管线是油料保障的骨干装备,充气排液是管线使用的一项常规作业,随着液体被排出管线,管内液体处于变加速直线运动状态,整个管路的阻力表现出非线性特征,与单相管流有很大区别。掌握管线充气排液过程的阻力特性,可以为管线排空工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为此提出一种适用于该过程阻力计算的简化模型。该管路分为3段,即单相气体段、单相液体段和气体-液体混合段,通过分别计算每一段的摩擦阻力而得到整个管路阻力特性,将简化模型的计算结果与机动管线充气排液多种工况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并采用误差绝对平均值对模型计算准确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排液过程的前2/3时间段内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在后面1/3时间段内,管内阻力以气体与液体两相流为主,计算值与实验值有一定的误差,误差来自对于段塞频率的估计和加速压降的影响;管内阻力影响最大的是油品物性,如黏度、密度、表面张力等,而管路内径、管线长度、气体流量的影响较小;阻力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可用于机动管线充气排液过程中阻力特性分析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动管线 充气 油-气体两相流 阻力物性 段塞流
下载PDF
防止充填卡具高压软管燃爆的技术措施——谈谈采用液氧汽化充气后的技术改进
7
作者 陈国兴 李志国 《中国锅炉压力容器安全》 2000年第3期20-21,共2页
我厂自1998年6月1日起采用液氧汽化充气后,在7月至8月间连续两次发生充填卡具高压软管燃爆事故。1 事故的经过 1998年7月6日午后1时左右,医用氧气充填排靠东侧一组气瓶到压,操作工正在逐只关气瓶阀,见靠东南侧一瓶的瓶阀处有火花,没等... 我厂自1998年6月1日起采用液氧汽化充气后,在7月至8月间连续两次发生充填卡具高压软管燃爆事故。1 事故的经过 1998年7月6日午后1时左右,医用氧气充填排靠东侧一组气瓶到压,操作工正在逐只关气瓶阀,见靠东南侧一瓶的瓶阀处有火花,没等操作工反应过来,突然黑烟布满了充填间,充填卡具高压软管燃爆断裂。操作工躲闪及时,没有受到伤害。据反映:燃爆高压软管的气瓶的气瓶阀没关严(当时表压为7~8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汽化充气 充填卡具高压软管燃爆 氧气瓶
下载PDF
充氮气钻井井筒气液两相流流量设计图版与应用实例 被引量:2
8
作者 杨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41-45,共5页
充气钻井是发现和保护致密油气藏、防止裂缝性储层漏失、提高机械钻速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实验资料和计算论证,阐述了充氮气钻井井筒环空与钻柱内两相流体呈现出的多种流型特征;并建立了充氮气钻井井筒气液两相流稳态流动的数学模型。... 充气钻井是发现和保护致密油气藏、防止裂缝性储层漏失、提高机械钻速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实验资料和计算论证,阐述了充氮气钻井井筒环空与钻柱内两相流体呈现出的多种流型特征;并建立了充氮气钻井井筒气液两相流稳态流动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值解法的计算,绘制出常用井身结构中φ216 mm井眼实施充氮气钻井时井筒气液流体注入流量的设计图版,可供钻井施工和工程设计。对于准噶尔盆地百泉1井裂缝性致密储层的充氮气钻井现场试验,充分证实新建的钻井气液两相流参数设计图版完全满足充氮气钻井设计和施工要求;且充氮气钻井具有地层适应性强、压力控制范围大、专用设备需求量小、钻井流程简单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致密储层 充气液 流体参数 设计图版 应用实例
下载PDF
气体钻井井眼排液工艺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杨俊锋 陈永明 赵绪龙 《石油钻探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16,共4页
为了提高气体钻井作业时效,保障气体钻井作业快速安全进行,在常规气体钻井井眼排液方法(气举排液法和充气排液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方法——交替排液法。气举排液只使用气体注入设备空压机和增压机,充气排液和交替排液还需要使用液... 为了提高气体钻井作业时效,保障气体钻井作业快速安全进行,在常规气体钻井井眼排液方法(气举排液法和充气排液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方法——交替排液法。气举排液只使用气体注入设备空压机和增压机,充气排液和交替排液还需要使用液体注入设备钻井泵。介绍了井眼排液原则、钻具组合、降低井筒液柱压力的作业方式和井眼排液施工工艺;实例分析了气举排液法、充气排液法和交替排液法的现场应用效果。对比分析表明,浅井排液中,可采用一次性气举排液;深井排液中,采用分段气举排液耗时达30多小时,采用充气排液或交替排液仅需几小时,其中交替排液法时效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钻井 气举排 充气 交替排
下载PDF
裂缝性储层充氮气欠平衡钻井流体参数设计图版与实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虎 《中国石油勘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8-124,共7页
充气钻井是发现和保护油气藏、防止裂缝性储层井漏、提高机械钻速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实验资料和计算论证,阐述了井筒环空与钻柱内两相流体呈现出的流型特征。同时,建立了充气钻井井筒流动模型和数值解法,计算并绘制出常用井身结构的... 充气钻井是发现和保护油气藏、防止裂缝性储层井漏、提高机械钻速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实验资料和计算论证,阐述了井筒环空与钻柱内两相流体呈现出的流型特征。同时,建立了充气钻井井筒流动模型和数值解法,计算并绘制出常用井身结构的气液流体参数设计图版。准噶尔盆地百泉1井充氮气钻井试验采用了新建的井筒气液两相流体注入参数设计图版。根据二叠系裂缝性储层漏失压力和坍塌压力,确定钻井流体安全密度窗口,设计该井氮气注入参数和欠平衡专用设备需求量。该井的成功实践充分证实充氮气钻井具有地层适应性强、压力控制范围大、可有效避免裂缝性储层井漏,利于勘探发现。同时,新建的设计图版完全满足常规井眼条件下充氮气钻井的工程设计和现场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性储层 充气液 流体参数 设计图版 应用实例
下载PDF
充气式液固流化床内颗粒运动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林 伍玲玲 +1 位作者 喻清 张志军 《矿山机械》 2016年第9期62-65,共4页
为提高充气式变径液固流化床内细粒级(<1 mm)的金属和非金属混合物的分选效率,有必要对床内颗粒运动特性进行探讨。首先对颗粒在充气式变径液固流化床中受力状况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采用高速动态图像分析系统宏观记录了充气式液固流... 为提高充气式变径液固流化床内细粒级(<1 mm)的金属和非金属混合物的分选效率,有必要对床内颗粒运动特性进行探讨。首先对颗粒在充气式变径液固流化床中受力状况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采用高速动态图像分析系统宏观记录了充气式液固流化床内塑料颗粒和玻璃颗粒的运动轨迹和分选过程,得到了颗粒运动的位移及速度随时间变化曲线,为细颗粒的物理分选回收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气固流化床 颗粒受力 高速动态图像分析系统 颗粒运动
原文传递
基于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煤气化细渣中残余碳的重选回收工艺 被引量:3
12
作者 董柏兵 蔡天瑞 +7 位作者 赵泽亚 郭文珍 焦飞硕 侯迎港 房朝军 邓小伟 刑宝林 吕波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73-277,共5页
煤气化细渣是煤化工生产过程中得到的固体废弃物,现阶段对煤气化细渣有着多种多样的资源化利用的方式,例如煤气化渣的提碳。以某化工厂的煤气化细渣为对象进行研究,先采用充气式倾斜固液流化床进行重选,通过实验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使用充... 煤气化细渣是煤化工生产过程中得到的固体废弃物,现阶段对煤气化细渣有着多种多样的资源化利用的方式,例如煤气化渣的提碳。以某化工厂的煤气化细渣为对象进行研究,先采用充气式倾斜固液流化床进行重选,通过实验进行数据分析发现使用充气式倾斜固液流化床对煤气化细渣进行重选的最佳条件应该为水流量0.6 m^(3)/h、气流量25 L/min、入料量250 g。煤气化细渣通过充气式倾斜流化床进行分选后,在原矿平均灰分为65.7%,流化床溢流灰分下降到41.3%,底流灰分提高到82.2%,实现了煤气化细渣的重选回收提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细渣 充气式倾斜固流化床 重选 重选显著性分析
下载PDF
N-doped defective carbon with trace Co for efficient rechargeable liquid electrolyte-/all-solid-state Zn-air batteries 被引量:17
13
作者 Zhiyan Chen Qichen Wang +4 位作者 Xiaobin Zhang Yongpeng Lei Wei Hu Yao Luo Yaobing Wang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SCD 2018年第9期548-555,共8页
Simple synthesis of mult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s with plentiful active sites from earth-abundant materials is especially fascinating. Here, N-doped defective carbon with trace Co (1.5 wt%) was prepared via a sca... Simple synthesis of mult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s with plentiful active sites from earth-abundant materials is especially fascinating. Here, N-doped defective carbon with trace Co (1.5 wt%) was prepared via a scalable one pot solid pyrolysis process. The sample exhibits efficient bifunctional OER/ORR activiW in alkaline, mainly ascribed to the unique micro-mesoporous structure (1-3 nm), high population of graphitic-N doping (up to 49.0%), abundant defects and the encapsulated Co nanoparticles with graphitized carbon. The according rechargeahle liquid Zn-air batteries showed excellent performance (maximum power density of 154.0 mWcm-2: energy density of 773Wh kg -1 at 5 mAcm 2 and charging-discharging cycling stability over 100 cycles). As a proof-of-concept, the flexible, rechargeable all-solid-state Zn-air batteries were constructed, and displayed a maximum power density as high as 45.9 mW cm 2 among the top level of those reported previous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fect Oxygen electrocatalysts Rechargeable all-solid-state batteries
原文传递
Urine metabonomic study for blood-replenishing mechanism of Angelica sinensis in a blood-deficient mouse model 被引量:11
14
作者 WANG Tao SUN Hong-Guo +2 位作者 HUA Yong-Li LI Peng-Ling WEI Yan-Ming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al Medicine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210-219,共10页
This study aimed at determining the effects of Angelica sinensis(AS) on urinary metabolites in blood deficiency mice and exploring its replenishing blood mechanism.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 was app... This study aimed at determining the effects of Angelica sinensis(AS) on urinary metabolites in blood deficiency mice and exploring its replenishing blood mechanism.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 was applied to detect metabolites in the urine samples in different collection period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and 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in metabolic profiles among control group(CG), blood deficiency model group(MG), AS groups, and Colla Corii Asini group(CCAG). The potential biomarkers were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variable importance in the projection(VIP), T-test, and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 and mass spectra library. The metabolites were analyzed using metabolomics pathway analysis(Met PA) to build the metabolic pathways. 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on the seventh day, the levels of glucose, lactic acid, pyruvic acid, alanine, acetoacetic acid, and citric acid changed significantly in blood deficiency mice. However, these metabolic deviations came to closer to normal levels after AS intervention. The reversing blood-deficiency mechanism of AS might involve regulating synthesis and degradation of ketone bodies, Pyruvate metabolism, TCA cycle, and Glycolysis / Gluconeogenesis. In conclusion, metabonomics is a robust and promising mean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biomarkers and elucidation of the mechanisms of a disease, thereby highlighting its importance in drug disco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elica sinensis METABONOMICS GC-MS Blood deficiency resistan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