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巴布亚褶皱带中生界海相油气充注史及成藏动态演化
1
作者 谢睿 林小云 +1 位作者 刘建 吴东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5-167,共13页
巴布亚盆地是处于澳大利亚板块北移和太平洋板块西移的活动边缘的中、新生代前陆盆地,巴布亚褶皱带是盆地西北部的次级构造单元,中生界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但由于构造活动频繁使得油气聚集-调整过程复杂,严重制约了该地区油气勘... 巴布亚盆地是处于澳大利亚板块北移和太平洋板块西移的活动边缘的中、新生代前陆盆地,巴布亚褶皱带是盆地西北部的次级构造单元,中生界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但由于构造活动频繁使得油气聚集-调整过程复杂,严重制约了该地区油气勘探工作。在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多种古温标的联合反演模拟了单井埋藏史和热史,基于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了充注史,恢复油气成藏动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巴布亚褶皱带中生界油气主要分布于褶皱带西段和中段,呈“西气东油”式分布。②油气充注期次可划分为“2期4幕”,早期3幕油气充注时间为105~85、78~53和47~32 Ma,表现为低熟油、高熟油和天然气的连续充注过程,包裹体捕获的原油成熟度更高、规则甾烷ααα(20R)-C_(27)相对含量更为丰富,油气来源于侏罗系烃源岩;晚期1幕油气充注时间为4~0 Ma,油气表现为“高熟油-天然气”混合充注并有低熟油补充的特征,现今储层原油成熟度低于早期原油且富含奥利烷,油气来源于侏罗系—白垩系烃源岩。③油气成藏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的烃源岩类型及演化程度、大规模圈闭发育、高效垂向-侧向输导体系和保存条件的控制,通过以构造演化为线索建立的“双源垂向侧向短距供烃-聚集调整过程动态平衡”油气成藏动态演化模式,提出了位于挤压推覆构造带下盘的白垩系烃源岩对中生代含油气系统同样具有烃源贡献的认识,以期为该地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地球化学特征 油气充注史 成藏动态演化 中生界 巴布亚褶皱带
下载PDF
应用流体包裹体和自生伊利石测年重构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油藏烃类充注史 被引量:19
2
作者 赵彦德 齐亚林 +3 位作者 罗安湘 程党性 李继宏 黄锦绣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37-1648,共12页
中生界侏罗系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石油勘探与开发目的层之一,侏罗系油藏受前侏罗纪古地貌影响较为显著。本文通过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均一化温度测定和包裹体丰度(GOI)分析、定量颗粒荧光(QGF、QGF-E)研究以及储集层自生伊利石K-Ar定... 中生界侏罗系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石油勘探与开发目的层之一,侏罗系油藏受前侏罗纪古地貌影响较为显著。本文通过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均一化温度测定和包裹体丰度(GOI)分析、定量颗粒荧光(QGF、QGF-E)研究以及储集层自生伊利石K-Ar定年等实验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油气包裹体特征进行了精细描述及定量化分析研究,揭示了侏罗系油藏形成时间、充注过程及油气包裹体与油气运移、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侏罗系油藏存在晚期充注,早期充注少或油藏遭受调整,早期生成的烃类现今仅以沥青的形式赋存,现今烃类流体主要为晚期成藏的产物。侏罗系石油大规模充注期为(108.3±2.0)^(116.5±2.0)Ma(早白垩世中期),具有垂向运移聚集的特点。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油藏早期受岩性和构造双重控制,晚期构造活动调整了油气藏的形态及局部富集。侏罗系在晚期成藏过程中没有形成过叠合连片的大规模的油藏,只在局部构造上形成规模较小的"小而肥"的独立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类充注史 自生伊利石测年 流体包裹体 侏罗系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利用颗粒荧光定量分析技术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北1气藏充注史 被引量:14
3
作者 邢恩袁 庞雄奇 +3 位作者 肖中尧 姜振学 张永生 郭继刚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2-437,共6页
为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北1致密气藏的充注史与油气分布规律,选取该气藏的DB101、DB103和DB2等3口井的36块砂岩样品,进行颗粒荧光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DB101井与DB2井曾经在同一个古圈闭内,DB103井则在另一个独立的古圈闭内,古... 为研究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北1致密气藏的充注史与油气分布规律,选取该气藏的DB101、DB103和DB2等3口井的36块砂岩样品,进行颗粒荧光定量分析实验。结果表明:DB101井与DB2井曾经在同一个古圈闭内,DB103井则在另一个独立的古圈闭内,古圈闭内的油藏呈层状分布特征。DB101井现今水层为早期油气的运移路径;DB103井气水界面以下可能存在残留油气层,真正的气水界面比现今气水界面深;DB2井部分古油层晚期被破坏。古油藏的分布及演化对现今油气的分布聚集有重要的影响和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荧光定量分析 充注史 分布规律 大北1气藏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利用有机包裹体恢复油藏油气充注史及应用实例 被引量:21
4
作者 宗国洪 卓勤功 +2 位作者 郝雪峰 宁方兴 杨成顺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2002年第3期49-51,共3页
有机包裹体是储层中的微型流体样品 ,它记录了油气充注成藏时古油气的成分和温度、压力条件 ,是油气次生运移聚集的直接标志 ,而且包裹体封闭性好 ,一般不受油藏后期的次生变化。文章结合实例研究表明 ,有机包裹体的组成和温度可提供包... 有机包裹体是储层中的微型流体样品 ,它记录了油气充注成藏时古油气的成分和温度、压力条件 ,是油气次生运移聚集的直接标志 ,而且包裹体封闭性好 ,一般不受油藏后期的次生变化。文章结合实例研究表明 ,有机包裹体的组成和温度可提供包括油气来源、充注期次及充注时间等多种成藏信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包裹体 恢复 油藏地球化学 均一化温度 油气充注史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含油气流体活动期次与石油充注史 被引量:11
5
作者 郭凯 曾溅辉 +1 位作者 刘涛涛 雷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82-388,共7页
利用显微荧光与包裹体显微测温技术,并结合烃源岩生排烃史分析,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含油气流体活动期次及石油充注历史。结果表明:陇东地区延长组烃源岩开始排烃的时期为早白垩世早期(约133 Ma),主要存在两期含油气流体活... 利用显微荧光与包裹体显微测温技术,并结合烃源岩生排烃史分析,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含油气流体活动期次及石油充注历史。结果表明:陇东地区延长组烃源岩开始排烃的时期为早白垩世早期(约133 Ma),主要存在两期含油气流体活动,第一期含油气流体活动发生在早白垩世主力源岩排烃期间(133~100 Ma),第二期含油气流体活动发生在晚白垩世构造抬升期间(100~70 Ma)。早白垩世期间石油的充注表现为充注强弱程度不同的连续过程,晚白垩世以来生烃停止导致石油的充注与运移逐渐减弱并在晚白垩世末期基本停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活动期次 充注史 陇东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江苏地区句容凹陷油气充注史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宫色 彭平安 刘东鹰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00-505,共6页
江苏地区句容凹陷是中国南方海相中、古生界勘探较早的地区,油气显示丰富。根据有机包裹体的荧光颜色将容2井储层方解石脉中的有机包裹体分为不同的期次;用离线压碎的方法对容2和容3井储层方解石脉中有机包裹体的烃类组成进行了分析,并... 江苏地区句容凹陷是中国南方海相中、古生界勘探较早的地区,油气显示丰富。根据有机包裹体的荧光颜色将容2井储层方解石脉中的有机包裹体分为不同的期次;用离线压碎的方法对容2和容3井储层方解石脉中有机包裹体的烃类组成进行了分析,并与储层中的轻质油进行了对比;结合句容地区的埋藏史对该区油气来源及充注史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容2井和容3井油藏存在多期油气的充注;包裹体油代表了早期充注的油气,而不同的正构烷烃分布特征证明容2井早期充注的烃类经历了生物降解过程;早期充注的烃类主要来源于二叠系源岩,而现今三叠系储层中的轻质油为后期充注的,其主要来源于晚白垩世末二叠系及部分三叠系烃源岩的急剧沉降而生成的大量油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包裹体 生物标志物 油气充注史 句容凹陷 江苏
下载PDF
大民屯凹陷油气充注史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姜建群 宋力波 董慧娟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2期24-27,共4页
油气充注历史的研究一直是石油地质学和油藏地球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近年来流体定年技术的兴起为人们解决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提供了定量分析手段.利用伊利石K-Ar定年技术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研究了大民屯凹陷油气充注史.前者确定... 油气充注历史的研究一直是石油地质学和油藏地球化学的重点和难点,而近年来流体定年技术的兴起为人们解决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提供了定量分析手段.利用伊利石K-Ar定年技术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研究了大民屯凹陷油气充注史.前者确定出的主充注期略晚于后者的分析结果.结合生烃史模拟资料认为:伊利石K-Ar定年结果可能更精确,但其样品挑选难度大,且只能用于砂岩油藏成藏史分析.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可用于碎屑岩和非碎屑岩油藏成藏史的分析.大民屯凹陷下第三系和太古界潜山油藏主充注时期为沙一二—东营早期,其中北部安福屯洼陷成藏期(沙一二期)略早于南部荣胜堡洼陷(东营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民屯凹陷 充注史 自生伊利石 K—Ar定年 流体包裹体
下载PDF
民和盆地致密砂岩油藏油气充注史及含油气系统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张金亮 常象春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0年第4期5-8,共4页
方法利用流体包裹体技术对民和盆地致密砂岩油藏进行油气充注史和含油气系统研究。目的定量评价油气注入储层时间,深入认识油气有利分布区。结果民和致密砂岩油藏油气注入时间距今分别为100 Ma和14 Ma,侏罗系油气系统为已知... 方法利用流体包裹体技术对民和盆地致密砂岩油藏进行油气充注史和含油气系统研究。目的定量评价油气注入储层时间,深入认识油气有利分布区。结果民和致密砂岩油藏油气注入时间距今分别为100 Ma和14 Ma,侏罗系油气系统为已知的含油气系统,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发生在距今100~11 Ma之间,关键时刻在距今11 Ma的中新世晚期,其后油气藏进入保存时期。结论民和盆地致密砂岩油藏存在两期油气充注史,其中第二期对油气藏形成起重要作用;早白垩世形成的圈闭是最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场所,侏罗纪中早期形成的圈闭也是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和盆地 致密砂岩油藏 油气充注史 含油气系统 研究 流体包裹体
下载PDF
库车坳陷东部吐格尔明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气充注史
9
作者 刘洋 李贤庆 +4 位作者 赵光杰 刘满仓 董才源 李谨 肖中尧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88-997,共10页
库车坳陷东部油气地质条件复杂,天然气成因与油气充注时间存在争议,油气充注史不明,制约其油气勘探进程。利用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组成、流体包裹体岩相学与均一温度等分析测试数据,结合沉积埋藏史及构造演化史,研究了库车坳陷东部吐... 库车坳陷东部油气地质条件复杂,天然气成因与油气充注时间存在争议,油气充注史不明,制约其油气勘探进程。利用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组成、流体包裹体岩相学与均一温度等分析测试数据,结合沉积埋藏史及构造演化史,研究了库车坳陷东部吐格尔明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油气充注时间,分析了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吐格尔明地区天然气组分以甲烷为主,甲烷含量为75.56%~90.11%,干燥系数为0.79~0.93;δ^(13)C_(1);和δ^(13)C_(2)值为-35.73‰~-33.80‰和-26.41‰~-25.30‰,天然气成因类型属于成熟阶段的煤成气。吐格尔明地区侏罗系砂岩储层发育两类流体包裹体,分别为黄色液态烃包裹体和蓝白色荧光的气液烃包裹体、灰色的气烃包裹体,表明该区存在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为13~7 Ma的原油充注,第二期为2.6 Ma以来的天然气充注。康村组早中期,吐格尔明地区烃源岩形成的原油充注至宽缓背斜圈闭中保存;库车组晚期,侏罗系克孜勒努尔组与阳霞组发育良好的源储组合,天然气近距离充注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东部 吐格尔明地区 天然气 地球化学特征 流体包裹体 油气充注史
下载PDF
库车坳陷迪北气藏侏罗系储层古流体特征与油气充注史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亚超 李贤庆 +3 位作者 魏强 孙可欣 谢增业 肖中尧 《矿业科学学报》 2020年第4期353-363,共11页
采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储层颗粒荧光定量等方法,对库车坳陷迪北气藏侏罗系储层古流体特征与油气充注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迪北气藏侏罗系储层发育两期烃类包裹体:第Ⅰ期为黄绿色的液态烃包裹体,为早期原油的充注;第Ⅱ期... 采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及储层颗粒荧光定量等方法,对库车坳陷迪北气藏侏罗系储层古流体特征与油气充注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迪北气藏侏罗系储层发育两期烃类包裹体:第Ⅰ期为黄绿色的液态烃包裹体,为早期原油的充注;第Ⅱ期为发蓝白色荧光的气液包裹体与无荧光的气态烃包裹体,显示晚期天然气充注。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呈双峰型分布特征,也指示两期油气充注。储层颗粒荧光定量分析表明,迪北气藏侏罗系储层中的油可能为不同源或不同成熟度原油的混合。结合迪北气藏沉积埋藏史研究得出,迪北气藏经历了两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为18~16 Ma期间的油充注;第二期为5~3 Ma期间的天然气充注。西域组沉积期以来构造运动强烈,气藏经历改造在构造低部位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迪北气藏 侏罗系储层 流体包裹体 颗粒荧光定量 油气充注史 古流体特征
下载PDF
应用定量荧光技术判识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北坡残余油藏并重构烃类充注史 被引量:4
11
作者 施和生 吴建耀 +3 位作者 朱俊章 秦成岗 王飞宇 朱丹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7年第3期149-153,共5页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油气勘探程度较低,目前尚未发现油田,已发现的天然气田和含气构造主要分布在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北坡,天然气藏多伴生一定数量的凝析油。应用储层砂岩颗粒萃取液荧光定量分析(QGF—E)技术,测定了9口探井224个...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油气勘探程度较低,目前尚未发现油田,已发现的天然气田和含气构造主要分布在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北坡,天然气藏多伴生一定数量的凝析油。应用储层砂岩颗粒萃取液荧光定量分析(QGF—E)技术,测定了9口探井224个天然气产层或非产层砂岩样品萃取物的荧光发射光谱及强度。依据测定结果,结合储层流体包裹体资料、测井资料、MDT资料以及埋藏史研究结果分析认为:研究区内残余油藏主要分布在珠海组和珠江组下段,且分布较广泛,油质较轻;20~10Ma期间区内可能发生过两期石油充注,14~0 Ma期间可能发生过两期天然气充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禺低隆起-白云凹陷北坡残余油藏 烃类充注史 定量荧光技术 流体包裹体
下载PDF
白音查干凹陷油藏烃类非均质性及充注史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梁志刚 曲志浩 +1 位作者 王峻 胥菊珍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10-13,39,共5页
应用油藏地球化学原理,从研究油藏烃类流体非均质性入手,分析了烃类的运移效应,充注期次、方向和顺序认为(1)凹陷内存在有两类来自同一烃源岩在不同热演化阶段排烃、聚集而形成的不同成熟度的原油;(2)两类原油具有不同的运移... 应用油藏地球化学原理,从研究油藏烃类流体非均质性入手,分析了烃类的运移效应,充注期次、方向和顺序认为(1)凹陷内存在有两类来自同一烃源岩在不同热演化阶段排烃、聚集而形成的不同成熟度的原油;(2)两类原油具有不同的运移效应,是两期烃类充注作用的结果;(3)达尔其构造油藏中的烃类注入方向自北向南,其中白音断层上升盘达3、6井原油是早期流体运移的产物,而下降盘达1、2、3井等原油则是晚期烃类充注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烃分析 非均质 充注史 油气运移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13断裂构造带油气二次运移优势通道与充注史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施和生 吴建耀 +3 位作者 朱俊章 谢泰俊 舒誉 蓝倩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7年第5期30-35,共6页
为了进一步分析陆丰13断裂构造带石油潜在资源,根据该区地质背景,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分析了该构造带上各油田和含油构造上原油的油源;运用有效通道厚度和运移强度分析了该构造带油气二次运移优势通道、一般运移通道和非运移通道;借... 为了进一步分析陆丰13断裂构造带石油潜在资源,根据该区地质背景,利用生物标志化合物组合分析了该构造带上各油田和含油构造上原油的油源;运用有效通道厚度和运移强度分析了该构造带油气二次运移优势通道、一般运移通道和非运移通道;借助原油热演化分子参数及运移示踪剂讨论了该构造带油气运移方向;根据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和埋藏史探讨了该构造带上油气充注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盆地 陆丰13断裂构造带 二次运移优势通道 油气充注史 生物标志化合物 有效通道厚度 中性含氮化合物 包裹体
下载PDF
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在渤中25-1油田油气充注史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14
作者 孙玉梅 席小应 黄正吉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2年第4期238-244,共7页
对应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油气充注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根据流体包裹体资料分析了BZ25-1油田的充注史.BZ25*.1油田发生过3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东营组沉积末)充注了低成熟油(Ro相当于0.5%~0.6%);第二期(明化镇组沉积时期)充注了... 对应用流体包裹体研究油气充注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根据流体包裹体资料分析了BZ25-1油田的充注史.BZ25*.1油田发生过3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东营组沉积末)充注了低成熟油(Ro相当于0.5%~0.6%);第二期(明化镇组沉积时期)充注了中等成熟度的油气(Ro相当于0.7%~0.8%);第三期(第四纪)充注了较高成熟度的油气(Ro相当于0.8%~1.0%).包裹体类型及丰度分析表明,第二期油气充注对沙河街组油藏贡献较大;浅层明化镇组油藏为第三期充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Z25-1油田 流体包裹体 油气充注史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斜坡区百口泉组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油气充注史 被引量:19
15
作者 齐雯 潘建国 +3 位作者 王国栋 曲永强 谭开俊 尹路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64-71,共8页
采用储层岩相学观察和包裹体显微测温方法,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斜坡区百口泉组储层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研究,再结合油气地球化学分析和单井埋藏史恢复了研究区油气充注史。结果表明研究区百口泉组储层经历3期油气充注、2期成藏:以黑... 采用储层岩相学观察和包裹体显微测温方法,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斜坡区百口泉组储层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研究,再结合油气地球化学分析和单井埋藏史恢复了研究区油气充注史。结果表明研究区百口泉组储层经历3期油气充注、2期成藏:以黑色无荧光固体沥青为代表的第Ⅰ期油气充注发生于晚三叠世前,受保存条件限制,早期充注的油气蚀变为固体沥青,并被后期成岩作用改造;第Ⅱ期油气充注发生于早侏罗世,以发黄色荧光的烃类为代表,该期原油充注强度大、范围广,玛东、玛北、玛西和玛南等斜坡区均可见;第Ⅲ期油气充注则发生于早白垩世,以发蓝色荧光的高熟油为代表,同样形成大面积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学 油气期次 油气充注史 准噶尔盆地 玛湖凹陷斜坡区
原文传递
利用流体历史分析技术研究库车坳陷大北气田油气充注史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可欣 李贤庆 +3 位作者 魏强 梁万乐 李剑 张光武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89-1300,共12页
运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含油包裹体丰度及储层颗粒荧光定量等多种流体历史分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北气田储层古流体特征、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构造演化及沉积埋藏史恢复了大北气田油气充注史。研究... 运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均一温度、含油包裹体丰度及储层颗粒荧光定量等多种流体历史分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大北气田储层古流体特征、油气充注期次和时间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构造演化及沉积埋藏史恢复了大北气田油气充注史。研究表明,库车坳陷大北气田发育2期油气充注:第一期为6~4Ma的凝析油充注,该期充注被蓝白色荧光液态烃包裹体记录下来,QGF波长峰值也显示凝析油的特征,QGF指数分布在1.7~24之间,表明凝析油在大北古构造内形成有效充注,聚集形成古油层,库车中期凝析油沿穿盐断裂大量散失;第二期为3Ma至今的天然气充注,灰黑色的气态烃包裹体记录了该期充注,QGF-E谱图显示烃类流体整体偏轻,轻质的烃类流体充注与晚期的油气快速充注是该地区含油包裹体丰度偏低的原因。库车组沉积晚期以来天然气持续充注、优良储盖组合与构造演化的时空配置使该时期成为大北气田的主要成藏期,具有晚期成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北气田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含油包裹体丰度 颗粒荧光定量分析 油气充注史
原文传递
库车坳陷北部单斜带油气充注史及成藏潜力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吴海 赵孟军 +1 位作者 卓勤功 鲁雪松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325-2335,共11页
北部单斜带是库车坳陷油气成藏研究程度最低的构造带。基于流体包裹体、定量颗粒荧光和激光拉曼等分析技术对北部单斜带的油气充注史进行详细的研究,并结合生储盖和圈闭条件对其成藏潜力进行了评价。根据其常规孔隙型储层和裂缝储层的... 北部单斜带是库车坳陷油气成藏研究程度最低的构造带。基于流体包裹体、定量颗粒荧光和激光拉曼等分析技术对北部单斜带的油气充注史进行详细的研究,并结合生储盖和圈闭条件对其成藏潜力进行了评价。根据其常规孔隙型储层和裂缝储层的岩心样品对比分析表明,孔隙型储层中流体包裹体主要为单相黄色荧光油包裹体,储层QGF指数都大于6,QGF-E强度都大于20pc,油气充注显示出明显的继承性特点;裂缝型储层中包裹体主要为蓝白色荧光固液气三相包裹体和气液两相包裹体,储层QGF指数、QGF-E强度和R1都显示出异常值,与孔隙型储层原油物性具有较大差异,认为储层早期(65Ma左右)经历一期油充注,晚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地层强烈褶皱产生大量裂缝,沟通了其他储层或源岩,使得晚期(10Ma左右)生成的轻质油沿裂缝网络发生一期充注,之后又经历一期(3Ma左右)气洗。研究区生储盖条件匹配良好。烃源岩演化达到主要生油阶段,部分地区的三叠系甚至达到生气阶段。储层物性致密,裂缝控制"甜点"发育,致密油气的勘探具有广阔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单斜带 库车坳陷 颗粒荧光 包裹体 充注史 油气成藏
原文传递
莺歌海盆地乐东10区新近系黄流组储层天然气充注与超压演化史 被引量:9
18
作者 范彩伟 刘爱群 +1 位作者 吴云鹏 侯静娴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70-1381,共12页
莺歌海盆地乐东10区新近系黄流组储层异常高压极其发育,压力系数最高可达2.3,超压的发育和演化与天然气成藏关系密切。基于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通过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恢复黄流组储层气包裹体捕获压力,研究储层天... 莺歌海盆地乐东10区新近系黄流组储层异常高压极其发育,压力系数最高可达2.3,超压的发育和演化与天然气成藏关系密切。基于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通过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恢复黄流组储层气包裹体捕获压力,研究储层天然气充注和压力演化的关系。莺歌海盆地乐东10区黄流组储层发育纯CO_(2)气包裹体、富CH_(4)气包裹体、CO_(2)-CH_(4)混合气包裹体,对应两期CO_(2)和两期烃类气体充注。两期CO_(2)充注时间分别在2.0 Ma和1.0 Ma,包裹体中碳同位素显示两期CO_(2)为无机成因。两期烃类气体充注时间均晚于两期CO_(2)充注时间,分别是在1.8 Ma和0.4 Ma。黄流组储层超压经历了先增后降的过程。在2.0~1.0 Ma,两期CO_(2)和一期天然气的充注使黄流组储层压力逐渐升高,第二期CO_(2)充注到黄流组储层中之后,最大压力系数达到2.43。第二期烃类气体充注对应的黄流组储层剩余压力和压力系数都低于第二期CO_(2)充注时期,可能指示了在第二期CO_(2)充注之后,存在天然气泄漏的现象,使储层压力在1.0~0.4 Ma降低。莺歌海盆地乐东10区黄流组储层天然气充注与压力演化的关系对认识天然气成藏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拉曼光谱 古压力恢复 天然气充注史 黄流组 新近系 莺歌海盆地
下载PDF
用地层水的锶同位素比值(^87Sr/^86Sr)评价油气充注史和储层连通性:以北
19
作者 E.W.Mearns 袁卫国 《石油地质科技动态》 2000年第6期17-33,共17页
本文介绍了怎样用地层水的^87Sr/^86Sr值评价油气储层的分隔性。岩心样品的锶同位素残余盐分析(SrRSA),提供了一种测量油气层和含水层的地层水^87Sr/^86rSr值方法。平滑的SrRSA剖面表示油气充注是 渐进和连续的,而且不存在封闭的隔... 本文介绍了怎样用地层水的^87Sr/^86Sr值评价油气储层的分隔性。岩心样品的锶同位素残余盐分析(SrRSA),提供了一种测量油气层和含水层的地层水^87Sr/^86rSr值方法。平滑的SrRSA剖面表示油气充注是 渐进和连续的,而且不存在封闭的隔层。如果SrRSA剖面具有梯状变化,则表明在井眼上倾方向存在封闭隔层。通过相邻井的真垂向深度(TVD)SrRSA剖面的对比,就可以推测储层的横向连通性。如果这些标绘于真垂向深度的SrRSA剖面相互叠合,则说明这些井具有共同的油气充注史,而且处于同一流动单元中。邻井SrRSA剖面如果未出现叠合,一般都说明储层存在分隔状态。油气充注后的构造倾斜和充注时的水动力作用,都会使数据解释复杂化。岩心水的钻井泥浆污染,是SrRSA方法最严重的技术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油气储层 分隔性 地层水 锶同位素 评价 连通性 油气充注史
原文传递
库车坳陷依南2气藏油气运移路径及充注特征 被引量:4
20
作者 范俊佳 潘懋 +3 位作者 周海民 柳少波 卓勤功 郑永平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07-514,共8页
在流体包裹体观测、测井曲线及依南2气藏综合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定量荧光技术分析库车坳陷依南2气藏26块砂岩样品的荧光光谱特征,揭示该气藏油气运移路径及油气充注特征。研究表明,依南2气藏经历了早期原油充注、原油泄漏与晚期... 在流体包裹体观测、测井曲线及依南2气藏综合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定量荧光技术分析库车坳陷依南2气藏26块砂岩样品的荧光光谱特征,揭示该气藏油气运移路径及油气充注特征。研究表明,依南2气藏经历了早期原油充注、原油泄漏与晚期天然气充注过程。由储层砂岩样品的QGF定量荧光光谱响应与烃类包裹体分析,推测依南2气藏早期油源来自深部三叠系泥岩层与侏罗系煤层,通过垂直向上运移,古油藏经历构造破坏,发生泄漏,未形成具有规模的古油藏。QGF-E荧光光谱响应表明,天然气运移路径亦为垂直向上运移,依南2气藏储层4750 m以下可能为大面积含气区。TSF荧光指纹图揭示,依南2气藏具有混源特征,气源由侏罗系煤层和三叠系湖相泥岩烃源岩共同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颗粒荧光 荧光光谱 运移路径 充注史 依南2气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