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海盆地丽水凹陷油气成因、来源及充注过程 被引量:19
1
作者 苏奥 陈红汉 +4 位作者 曹来圣 雷明珠 王存武 刘妍鷨 李培军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23-532,共10页
基于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天然气气样和油样的组分及稳定碳同位素分析成果,结合构造发育史、生烃史和成藏史等地质背景,研究东海盆地丽水凹陷油气成因、来源和充注过程。丽水凹陷目前发现的天然气有两类,一类是WZ13-1-1井的高含CO2、低含油... 基于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天然气气样和油样的组分及稳定碳同位素分析成果,结合构造发育史、生烃史和成藏史等地质背景,研究东海盆地丽水凹陷油气成因、来源和充注过程。丽水凹陷目前发现的天然气有两类,一类是WZ13-1-1井的高含CO2、低含油型热解气气藏,另一类是LS36-1-1井、LS36-1-2井和LF-1井高含油型热解气和煤型气的混合气、同时还含有一定量CO2的气藏。天然气中烃类气体均为有机热成因气,其中油型热解气为来源于月桂峰组的高成熟气,始新世中晚期—渐新世早期充注;煤型气是来源于明月峰组的低熟气,晚期充注。LF-1井的CO2为有机成因,其余井的CO2主要来源于深部无机幔源气,充注时期约为渐新世,各井混入幔源CO2的程度不同。WZ6-1-1井原油为腐泥型高成熟度油,主要来源于月桂峰组,始新世中晚期—渐新世早期充注;LS36-1构造凝析油为腐殖型低熟油,主要来源于明月峰组,晚期充注;LF-1井原油则可能具有混源成因,较大比例原油来源于月桂峰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原油 二氧化碳 成因 来源 充注过程 丽水凹陷
下载PDF
储层定量荧光技术在渤海油田油层判别及油气充注过程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8
2
作者 刘庆顺 杨波 +3 位作者 杨海风 郭涛 吴景超 王利良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7-35,共9页
通过对渤海油田16口井204块次样品进行储层萃取液定量荧光(QGF-E)分析,表明现今油层的QGF-E强度普遍大于40 pc,且荧光光谱在370 nm附近有明显的荧光峰,可作为渤海油田的油层判别界限值和参考依据。应用颗粒定量荧光(QGF)技术并结合烃类... 通过对渤海油田16口井204块次样品进行储层萃取液定量荧光(QGF-E)分析,表明现今油层的QGF-E强度普遍大于40 pc,且荧光光谱在370 nm附近有明显的荧光峰,可作为渤海油田的油层判别界限值和参考依据。应用颗粒定量荧光(QGF)技术并结合烃类包裹体和甾烷异构化分析对曹妃甸6-4油田充注过程进行了重构,认为古近系与新近系油藏具有不同的充注特征:古近系油藏具有典型的2期成藏特征,早期为低成熟度的烃类充注成藏,晚期为高成熟度的烃类充注成藏;而新近系油藏仅有晚期高成熟烃类充注成藏。本文研究成果可为渤海油田油层判别及油气成藏过程研究提供新的可靠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定量荧光 储层萃取液定量荧光 油层判别 油气充注过程 渤海油田
下载PDF
库车前陆盆地吐北2构造油气充注过程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海 赵孟军 +2 位作者 白东来 周延钊 周彦臣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00-608,共9页
基于定量颗粒荧光、流体包裹体等技术,结合埋藏史、热史及生烃史对库车前陆盆地吐北2构造的油气充注史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储层的QGF指数均大于5,表示测点的深度层段均为古油层段;而大部分层段的QGF-E强度都大于20pc,显示出残余油... 基于定量颗粒荧光、流体包裹体等技术,结合埋藏史、热史及生烃史对库车前陆盆地吐北2构造的油气充注史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储层的QGF指数均大于5,表示测点的深度层段均为古油层段;而大部分层段的QGF-E强度都大于20pc,显示出残余油层的特点;TSF显示油质成分单一,说明现今储层烃类具有同源的特点。结合流体包裹体及储层沥青分析表明吐北2构造经历了3期油气充注:中新世康村组晚期(11~6Ma)经历了成熟油气的充注,包裹体显示出黄色、黄白色的荧光,由于后期断层穿盐导致古油藏破坏形成储层沥青;随着埋深加大,膏盐岩发生强烈的塑性流动使断裂愈合,同时伴随着轻质油的充注(4.5~2Ma),对应的包裹体显示出蓝色的荧光;上新世库车组末期(2.5Ma)储层又经历一期高过成熟气的充注,与第二期轻质油充注连续无间断。由于研究区白垩系储层普遍发育泥岩隔层,导致部分层段现今仍存在残余油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前陆盆地 吐北2 定量颗粒荧光 流体包裹体 油气充注过程
原文传递
船用储氢罐充注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洪宇 袁裕鹏 +2 位作者 童亮 尹奇志 伍思繁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25-31,共7页
高压气态储氢将是氢燃料电池船舶发展初期储氢技术的主流方案,作者通过数值模拟研究的方式,对船舶燃料电池高压储氢罐充注过程的产热及传热情况进行了研究。以70MPa,72L的Ⅲ型高压储氢罐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CFD二维轴对称模型、三维模型... 高压气态储氢将是氢燃料电池船舶发展初期储氢技术的主流方案,作者通过数值模拟研究的方式,对船舶燃料电池高压储氢罐充注过程的产热及传热情况进行了研究。以70MPa,72L的Ⅲ型高压储氢罐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CFD二维轴对称模型、三维模型,研究充注过程的产热及传热情况。结果表明,储氢罐的充注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温升并容易出现局部的温度聚集情况,并且在此过程不可忽视重力造成的影响。文中所得结论可为实际的船用储氢罐的安全、高效充注提供一定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料电池船舶 储氢罐 充注过程 数值模拟 温度分布
原文传递
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坳陷柯东构造带甫沙4井原油来源及充注过程 被引量:1
5
作者 黄文宇 潘长春 +3 位作者 于双 张海祖 肖中尧 张仲达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36-1847,共12页
甫沙4井位于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坳陷昆仑山前冲断带的柯东构造带上,北部和东部分别发育有柯克亚和柯东1井油气田。为研究甫沙4井原油来源与充注过程,对原油样品和连续抽提后的含油砂样各组分(游离态、束缚态、包裹体)进行GC、GC-MS和GC-Ⅰ... 甫沙4井位于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坳陷昆仑山前冲断带的柯东构造带上,北部和东部分别发育有柯克亚和柯东1井油气田。为研究甫沙4井原油来源与充注过程,对原油样品和连续抽提后的含油砂样各组分(游离态、束缚态、包裹体)进行GC、GC-MS和GC-ⅠRMS分析,与柯克亚凝析油气田油样进行油—油对比。结果表明:甫沙4井晚期充注原油组分具有C_(29-32)重排藿烷、重排甾烷和Ts相对含量高,C_(27-29)甾烷ααα 20R分布呈反“L”型,以及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值较低等特征,与柯克亚凝析油气田来源于二叠系普司格组(P_(2-3)p)烃源岩的主体原油(Ⅰ类)地球化学特征一致。而早期充注的原油组分具有重排藿烷、重排甾烷和Ts相对含量较低,C_(27-29)甾烷ααα 20R分布呈“V”型,以及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值较高等特征,与柯克亚凝析油气田来源于中—下侏罗统湖相泥岩的Ⅱ类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一致。甫沙4井经历3个阶段成藏过程:(1)在上新世,二叠系烃源岩于生油晚期阶段生成的Ⅰ类原油运移至柯克亚构造带或柯东构造带深部形成油藏;(2)在更新世早期,侏罗系烃源岩于生油早—中期生成的Ⅱ类原油运移至甫沙4井白垩系储层;(3)在第四纪,强烈的构造作用使深部Ⅱ类原油沿断裂调整进入甫沙4井白垩系储层。最终造成甫沙4井白垩系储层Ⅱ类原油先充注,Ⅰ类原油后充注的特殊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西南坳陷 甫沙4井 连续抽提 重排藿烷 单体碳同位素 充注过程
原文传递
松辽盆地深层火山岩储层的埋藏-烃类充注-成岩时空演化过程 被引量:26
6
作者 罗静兰 邵红梅 +2 位作者 杨艳芳 李杪 罗春燕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5-187,共13页
目前国内对火山岩成岩作用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定性的静态研究阶段。与盆地埋藏热史-烃类充注史-构造演化史相应的火山岩储层的成岩-孔隙时空动态演化过程方面的研究依然缺乏。各类薄片显微镜下火山岩中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孔隙类型等的... 目前国内对火山岩成岩作用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定性的静态研究阶段。与盆地埋藏热史-烃类充注史-构造演化史相应的火山岩储层的成岩-孔隙时空动态演化过程方面的研究依然缺乏。各类薄片显微镜下火山岩中原生矿物、次生矿物、孔隙类型等的精细研究与定量统计,利用图像孔喉分析、物性测试、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观察、包裹体荧光、包裹体均一温度与激光拉曼探针成分分析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松辽盆地下白垩统营城组火山岩的成岩作用与成岩演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确立了火山岩的成岩-油气充注序列,划分了成岩作用阶段;结合松辽盆地埋藏热演化史、烃类充注史、构造演化史,建立了与埋藏热演化史-烃类充注史-构造演化史-地质时代相应的火山岩的成岩-孔隙时空动态演化过程与模式,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火山岩的成岩作用与成岩演化过程对火山岩储集性能影响的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序列 埋藏热演化-构造演化-烃类-成岩孔隙时空演化过程 孔隙演化机理 火山岩储层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断裂调整型致密砂岩气藏成藏过程模拟与成藏模式 被引量:11
7
作者 姜福杰 邵新荷 +6 位作者 李林涛 庞雄奇 李敏 陈晓智 李龙龙 郑定业 呼延钰莹 《石油科学通报》 2021年第4期539-552,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边缘致密气勘探起步较晚,但突破明显,以东北缘临兴地区上古生界致密气为典型代表。但相较于盆地内部而言,盆地边缘地质条件复杂,受断裂调整改造的致密气藏成藏过程和成藏机理尚待系统揭示。基于对临兴地区致密气层分布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边缘致密气勘探起步较晚,但突破明显,以东北缘临兴地区上古生界致密气为典型代表。但相较于盆地内部而言,盆地边缘地质条件复杂,受断裂调整改造的致密气藏成藏过程和成藏机理尚待系统揭示。基于对临兴地区致密气层分布特征剖析、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以及盆地埋藏—热演化史模拟等,恢复了盆地边缘断裂调整型致密砂岩气的成藏过程并阐明了成藏模式。研究区致密气层在源内、近源及远源3套成藏组合中表现出差异分布特征:源内成藏组合气层个数最少,近源成藏组合气层数量居中,远源成藏组合气层个数最多;近源气层厚度最小,源内气层厚度居中,远源气层厚度最大。流体包裹体主要赋存于石英颗粒的微裂隙中,少量赋存于方解石胶结物和石英次生加大边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范围很广,为81.7~180℃,这可能与紫金山岩浆侵入对烃源岩热历史产生影响有关。研究区天然气充注成藏分两个阶段,在成藏早期由于断裂和裂缝不发育,天然气以源内充注为主、近源充注为辅;到成藏中后期,伴随紫金山岩浆侵入产生大量断层和裂缝,天然气优先沿断层和裂缝充注到近源和远源储层中,而对源内储层的贡献相对较少。总体而言,断裂调整型致密气藏成藏过程受断层和裂缝控制作用明显,断层起到“气泵”的作用,因此,在盆地边缘致密气勘探中,要高度重视断层和裂缝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气 充注过程 成藏模式 上古生界 临兴地区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D1-1底辟区天然气成藏过程与分布差异 被引量:4
8
作者 朱建成 吴红烛 +2 位作者 马剑 童传新 姜春艳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4-62,共9页
通过对莺歌海盆地D1-1底辟区中深层高温超压带与浅层正常压力带、压力过渡带天然气的组成、碳同位素特征差异的对比分析,结合底辟活动特征,研究了天然气藏的形成过程和天然气组分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D1-1底辟核部区和底辟波及... 通过对莺歌海盆地D1-1底辟区中深层高温超压带与浅层正常压力带、压力过渡带天然气的组成、碳同位素特征差异的对比分析,结合底辟活动特征,研究了天然气藏的形成过程和天然气组分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D1-1底辟核部区和底辟波及区中深层天然气成藏过程有差异,主要受底辟活动影响程度的控制。底辟核部区中深层气藏的形成过程为早期成藏、后期破坏并再次充注;底辟波及区中深层气藏的形成则为早期成藏,后期改造较弱,成熟煤型原生气藏保存较好。(2)D1-1底辟核部区和底辟波及区中深层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分布有明显规律;随距底辟核部距离的增大,其甲烷含量升高,二氧化碳含量降低,甲烷碳同位素变轻(成熟度降低),二氧化碳碳同位素也变轻,底辟核部区富集无机成因CO2,至底辟波及区则以有机成因CO2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充注过程 高温超压带 D1-1底辟区 莺歌海盆地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43
9
作者 李纯泉 陈红汉 +1 位作者 张希明 陈汉林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2-46,共5页
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经历过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具有多期油气充注特征。对采自该油田10 口井的105 块奥陶系岩心样品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这种复杂的油气充注过程。对各期次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水包裹体的盐度以及油... 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经历过多次构造运动的改造,具有多期油气充注特征。对采自该油田10 口井的105 块奥陶系岩心样品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分析,揭示了这种复杂的油气充注过程。对各期次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盐水包裹体的盐度以及油包裹体的荧光强度等测试结果的综合分析表明,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经历过5 期热流体活动,且分别对应于曾发生过的4 期油充注和1次晚期天然气充注过程。结合埋藏史分析可知,4期油充注分别发生于海西晚期、印支—燕山期、喜山早期和喜山中期,天然气充注发生于喜山晚期。根据原油物化性质和分布特征,最终确定出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的主成藏期为海西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河油田 奥陶系储层 流体包裹体 均一温度 油气充注过程 成藏期
下载PDF
不整合面上底砾岩控制油气运聚的流体证据 被引量:5
10
作者 麻伟娇 王峰 +2 位作者 宋明星 蔡郁文 李秀丽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1-86,共6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侏罗系和白垩系清水河组之间存在区域不整合面,之前有关不整合面之上底(砾)砂岩对中浅层油气藏运移与聚集的影响的研究较少,缺乏流体方面的证据。为恢复盆地内清水河组油气充注过程,选取该盆地腹部地区莫索湾凸起盆参...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侏罗系和白垩系清水河组之间存在区域不整合面,之前有关不整合面之上底(砾)砂岩对中浅层油气藏运移与聚集的影响的研究较少,缺乏流体方面的证据。为恢复盆地内清水河组油气充注过程,选取该盆地腹部地区莫索湾凸起盆参2井区的莫深1井为典型井,结合现有地质成果,对12个岩屑样品进行颗粒定量荧光实验(QFT)。结果表明:白垩纪受风城组和乌尔禾组成熟原油充注,清水河组底(砾)砂岩存在古油层,古近纪末,喜马拉雅构造运动使得古油藏泄漏,QGF-E和TSF波谱图显示异常也证明油气有明显被排替的痕迹,侏罗纪成熟烃源岩有可能再次向底(砾)砂岩充注油气;现今研究层段原油的成熟度变化范围大,清水河组底(砾)砂岩油藏是油气聚集、调整、再接受充注的综合体现。研究结果从动态角度恢复了盆参2井区的成藏过程,为底(砾)砂岩作为优质储层和优势运移通道提供了流体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河组 底(砾)砂岩 定量颗粒荧光 运移路径 充注过程 盆参2井区 莫索湾凸起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