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天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伴血小板聚集力异常1例报告
1
作者 李次芬 殷宗健 《军医进修学院学报》 CAS 1991年第4期328-328,共1页
1982年Johnesson R等报告8例先天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简称CS)患者中,有6例出现血小板聚集力降低,国内尚未见报道。本文观察到一例报道如下。患儿,女,8岁,出生后3天曾有过皮肤黄染,10天后消退,3个月后因发烧出现黄疸,脾肿大。
关键词 先天球形 红细胞增多 血小板聚集力
下载PDF
双眼先天性球形晶状体一例
2
作者 吴敏 胡竹林 +1 位作者 盛志超 张晓帆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22-322,共1页
关键词 先天球形晶状体 双眼 眼科检查 前房深度 瞳孔直径 对光反射 眼晶状体 眼底检查
下载PDF
先天性球形晶状体、继发性青光眼、高度近视1例
3
作者 王野平 陈蒙 臧企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853-853,共1页
关键词 先天球形晶状体 高度近视 继发性青光眼 双眼视力 发育性青光眼 验光配镜 矫正视力 眼科检查
下载PDF
先天性球形晶状体合并周边带状角膜病变1例
4
作者 李玲 王训刚 《眼视光学杂志》 2006年第1期25-25,28,共2页
关键词 WEILL-MARCHESANI综合征 先天球形晶状体 角膜疾病
下载PDF
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儿童血液病临床分析
5
作者 吕朝霞 赵丽 崔进国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425-426,共2页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治疗先天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和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通过PSE治疗HS和ITP患儿共18例(ITP 12例,HS 6例),比较PSE前后外周血象的缓解情况。结果 12例ITP术后3个月随访,8例完全缓解...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治疗先天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和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通过PSE治疗HS和ITP患儿共18例(ITP 12例,HS 6例),比较PSE前后外周血象的缓解情况。结果 12例ITP术后3个月随访,8例完全缓解,血小板>100×109/L,4例部分缓解,血小板在(70~90)×109/L,但临床无出血倾向。1年后随访,1例复发。6例HS,临床无贫血情况,脾脏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术后1~10年随访,血红蛋白在10 g/L以上,IgG、IgA、IgM及T细胞亚群维持正常水平。结论 PSE通过栓塞脾动脉分支,使部分脾脏组织缺血、梗死、机化和萎缩,减弱了脾脏对红细胞和血小板的破坏及其分泌功能,既达到与切脾相似的疗效,又具有保留脾脏免疫功能的优点,对小年龄的HS性PSE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对泼尼松治疗无效的ITP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动脉栓塞 先天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下载PDF
双眼先天性球形晶状体误诊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一例
6
作者 宋英春 刘壮昌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6年第3期298-298,共1页
患者女,44岁。于2014年6月5日因偶然发现左眼视物不清1天来我院就诊。患者自诉于1天前偶然发现左眼视物不清,不伴畏光、流泪及视物变形。全身无头晕、恶心、呕吐。未曾治疗,今来我院就诊,门诊给予检查后诊断为“双眼慢性闭角型青光... 患者女,44岁。于2014年6月5日因偶然发现左眼视物不清1天来我院就诊。患者自诉于1天前偶然发现左眼视物不清,不伴畏光、流泪及视物变形。全身无头晕、恶心、呕吐。未曾治疗,今来我院就诊,门诊给予检查后诊断为“双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收入院,拟行进一步治疗。体检: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眼科所见:视力右眼0.15,-4.00DS-1.50DC*180=0.8,左0.1,-8.00DS-3.50.0DC*180=0.5;眼压:右眼28.6mmHg,左眼50mmHg;右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浅,周边约1/3CT深,轴深约2CT,房水清,瞳孔圆,直径2.5mm,对光反应灵敏,眼底见视盘圆,边界清,C/D约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先天球形晶状体 双眼 误诊 视物不清 视物变形 检查后 左眼
原文传递
眼科护理学
7
《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 2008年第6期356-356,共1页
关键词 眼科护理学 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视网膜断层扫描仪 先天球形晶状体 角膜异物取出 疗效观察 视神经萎缩
下载PDF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患儿PKLR基因新的杂合突变 被引量:3
8
作者 夏忆 梁琦 +7 位作者 史宏 高钰 徐倩 金晟娴 贺钰磊 李蕙 李丹 周敏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19年第5期547-553,共7页
目的 探讨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KD)患儿的临床与基因检测特点。方法 选择2016年4月7日,因“发现贫血2+个月”,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1例PKD男性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例资料,包括本次住院情况、确诊经过及随访... 目的 探讨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KD)患儿的临床与基因检测特点。方法 选择2016年4月7日,因“发现贫血2+个月”,于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1例PKD男性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例资料,包括本次住院情况、确诊经过及随访情况。在知情同意情况下,采集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采用疾病相关基因目标序列捕获和二代测序技术,筛选患儿及其父母基因突变类型,再采用Sanger法测序进行验证。以“丙酮酸激酶”“溶血性贫血”“hemolyticanemia”“genesequencing”等为关键词,检索国内外相关数据库,对建库至2019年1月各数据库中,关于PKD并有基因检测结果的文献进行复习。本研究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结果 ①本例患儿此次入院年龄为2+个月,目前对其随访至2岁11个月。其主要临床表现:生后即出现严重黄疸,多次血常规检查均提示重度贫血、网织红细胞比例明显升高,提示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排除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地中海贫血等其他溶血性贫血相关疾病可能。针对初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激素治疗无效,故临床考虑本例患儿为PKD,但是丙酮酸激酶(PK)活性检测结果正常。②基因检测结果:患儿父亲PKLR基因第10外显子c.1437-1G>A突变,患儿母亲PKLR基因第6外显子c.848T>C突变。患儿存在上述2处杂合突变,分别遗传自其父母。其中,患儿及其父亲共同存在的基因异常信息,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中尚未见收载。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对患儿的PKD诊断明确。③PKD相关文献检索结果显示:PKD临床表现多样,并且PK活性受很多因素影响,因此迄今诊断并报道的PKD病例数较少。目前,我国已报道并且有基因检测结果的PKD患者共计12例(包括本例患儿),其基因检测结果均为PKLR基因突变,83.3%(10/12)为杂合突变;75.0%(9/12)PK活性检测结果为正常,58.3%(7/12)为输血依赖,58.3%(7/12)出现肝和(或)脾大,25.0%(3/12)伴胆石症。结论 部分PK活性正常的PKD患者,可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酮酸激酶 贫血 溶血性 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性 PKLR蛋白 聚合酶链反应 基因测序 儿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