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句辨
1
作者 王治诚 《语文知识》 2000年第9期75-76,共2页
《吕氏春秋·察今》开篇三个分句,高中语文的编注者将其处理成两个句子:第一分句为疑问句,末尾用问号;第二、三分句为一并列复句,分别用逗号和句号。由此就出现了第二分句“非不贤也”这一句的主语是“谁”的问题。课文的编注者认... 《吕氏春秋·察今》开篇三个分句,高中语文的编注者将其处理成两个句子:第一分句为疑问句,末尾用问号;第二、三分句为一并列复句,分别用逗号和句号。由此就出现了第二分句“非不贤也”这一句的主语是“谁”的问题。课文的编注者认为“非不贤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 高中 语文 语义 《吕氏春秋·察今》
下载PDF
“司南”词意探源 被引量:4
2
作者 程军 《博物馆研究》 2007年第3期38-39,共2页
本文依据原始文献,从上下文及词的构造等方面对"司南"进行考证,认为《韩非子》中的"司南"并非是磁性指南器,而是一种"先王之法",王充《论衡》中的"司南之杓"可能是其中放了磁石的瓢形木勺。最... 本文依据原始文献,从上下文及词的构造等方面对"司南"进行考证,认为《韩非子》中的"司南"并非是磁性指南器,而是一种"先王之法",王充《论衡》中的"司南之杓"可能是其中放了磁石的瓢形木勺。最后对《古今注》中的"司南"进行分析,认为将司南与指南车混为一谈可能始于崔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南 先王之法 瓢形木勺
下载PDF
黄宗羲“天下之法”的法理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张师伟 《中国社会历史评论》 2005年第1期357-367,共11页
黄宗羲"天下之法"的法律思想具有明显的反近代性质,不论是"天下之法"的基本内涵,还是"天下之法"的实现方式,抑或是"天下之法"的治理精神等,都表现出了典型的反近代特征。"天下之法"... 黄宗羲"天下之法"的法律思想具有明显的反近代性质,不论是"天下之法"的基本内涵,还是"天下之法"的实现方式,抑或是"天下之法"的治理精神等,都表现出了典型的反近代特征。"天下之法"的法律思想,坚持并发展儒家传统的法律观,强调法所以为法的关键是"为天下""为万民"的公共性质,在"法"的秩序内涵和操作系统等工具理性方面,"天下之法"也完全继承了儒家传统的"六经之法"和"先王之法"等观点,强调经学教化是治国之本,圣王救世是基本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之法 六经之法 先王之法 圣王救世
原文传递
也谈《孟子》与宪政——与姚中秋先生商榷
4
作者 付小刚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3-36,共4页
孟子提倡实行的"先王之法"是一个具有示范性的施政纲领,而非具有约束性的宪政规则;宪政的核心要义是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在孟子叙述的君臣关系格局中,君权并不能受到有效的控制。从这两点上看,孟子"仁本宪政主义"的... 孟子提倡实行的"先王之法"是一个具有示范性的施政纲领,而非具有约束性的宪政规则;宪政的核心要义是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在孟子叙述的君臣关系格局中,君权并不能受到有效的控制。从这两点上看,孟子"仁本宪政主义"的概念值得商榷。儒家理性主义或可以为中国宪政建设提供一个新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政先王之法君臣关系儒家文化理性主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