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知后行、知行合一——基于信息沟通的公共交通换乘服务设计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郑子云 《装饰》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4-115,共2页
本文从服务设计的角度出发,借用中国古代哲学"知行"思想的语义,通过研究国内公共交通换乘信息沟通过程中的"盲点",结合信息技术和交互手段,探索大数据背景下城市公共交通"先知后行"的换乘模式,希望围绕... 本文从服务设计的角度出发,借用中国古代哲学"知行"思想的语义,通过研究国内公共交通换乘信息沟通过程中的"盲点",结合信息技术和交互手段,探索大数据背景下城市公共交通"先知后行"的换乘模式,希望围绕换乘信息可预知的用户需求,创新公交换乘信息沟通的服务设计,最终实现"知行合一"的换乘体验,为公共交通换乘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知后行 公共交通换乘 信息沟通 服务设计
原文传递
王阳明《传习录·答顾东桥》书信中知行问题的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蔡家和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2-10,共9页
对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见解作一讨论,阳明的思想发端常起因于对朱子学的怀疑,朱子以《大学》作为学问的建构,视格物为穷理,故为知;诚意为行,故以《大学》的知至而后意诚而言,先知后行。而阳明不同意,进而主张知行合一,吾人从其《答顾东... 对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见解作一讨论,阳明的思想发端常起因于对朱子学的怀疑,朱子以《大学》作为学问的建构,视格物为穷理,故为知;诚意为行,故以《大学》的知至而后意诚而言,先知后行。而阳明不同意,进而主张知行合一,吾人从其《答顾东桥书》里书信之往返,对于其中的知行问题,再做一番检讨,见孰是孰非。其中的主要问题点包括,《中庸》的"博学、审问"等之语,该属知还是属行。及先秦儒者对于知识上的学习,是否重视之,是第一义还是第二义?进而,吾人谈四书中的原意,到底知与行之间的问题,朱子与阳明,谁人能合于原意。又阳明、朱子对知行的见解,能有相合之处吗?本文对此,一一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学 审问 知行合一 先知后行 四书
下载PDF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文娟 《广西教育》 2019年第30期130-131,共2页
本文论述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策略,提出教师应在教学设计环节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在讲解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领悟工匠精神,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培育精益求精的品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育先... 本文论述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策略,提出教师应在教学设计环节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在讲解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领悟工匠精神,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在语文写作教学中培育精益求精的品质,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育先知后行的实践精神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精神,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技术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职语文 工匠精神 职业精神 人物形象 实践活动 写作教学 先知后行
下载PDF
高效上好高职五年制《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
4
作者 杨隆有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3年第36期222-223,共2页
本文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为例,从五年制高职学生特点、高职院校五年制课程教学现状和体验式"先行后知"的教学方法改革三个方面为提高高职五年制学生专业课教学质量和效果所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思路、依据和实践初探。
关键词 学生特点 高效 传统式“先知后行”教学法 体验式“先行后知”教学法
下载PDF
浅析王阳明《传习录·答顾东桥》书信中知行问题
5
作者 古洪欣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社会科学》 2018年第12期0306-0306,共1页
王阳明提出的思想开端主要起源于对朱子学的思考与质疑,朱子根据《大学》中的思想将格物视为知,其中诚意为行,根据书中的相关记载,应该是先知后行。王阳明则认为知行合一,其主要的观点能够从《答顾东桥书》的书信往返中可以窥见一二,在... 王阳明提出的思想开端主要起源于对朱子学的思考与质疑,朱子根据《大学》中的思想将格物视为知,其中诚意为行,根据书中的相关记载,应该是先知后行。王阳明则认为知行合一,其主要的观点能够从《答顾东桥书》的书信往返中可以窥见一二,在《答顾东桥书》中主要阐述从博学到笃行对知行进行定义,提出了知行合一,并且从《四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良知为一,读书为二以及“稳固知新”为德行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行合一 博学 先知后行
下载PDF
退溪李滉对阳明“知行合一”之批判及其回响
6
作者 王超 《孔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0-80,158,共12页
对于阳明的“知行合一”,退溪学派创始人李滉认为“形气”“义理”层面的“知”分别是“不勉而行”“勉而后行”,故前者可说“知行合一”而后者不可。对此,栗谷学派的吴道一和韩元震严守朱子对“知”“行”的分判,反对以“形气—义理”... 对于阳明的“知行合一”,退溪学派创始人李滉认为“形气”“义理”层面的“知”分别是“不勉而行”“勉而后行”,故前者可说“知行合一”而后者不可。对此,栗谷学派的吴道一和韩元震严守朱子对“知”“行”的分判,反对以“形气—义理”的框架来判断知行能否合一;同属栗谷学派的金钟厚则以“形气—性命”对应“人心之知—道心之知”,来分析“不能真知”与“虽真知亦有不能行”之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这些论述不仅展现了朝鲜性理学的理论样貌,也能为重新理解朱子学和阳明学提供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行合一 先知后行 义理/性命—形气 道心—人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