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结构主义解析先秦艺术
1
作者 余志鸿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26-132,共7页
上古原始艺术是古人用来寄托精神生活和美化物质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审美观念的继承,便规定了艺术发展的延续性、继承性和创造性。发展到春秋战国乃至秦代,既更加丰富多彩,也更趋于成熟,并对后代的艺术倾向有着重大... 上古原始艺术是古人用来寄托精神生活和美化物质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审美观念的继承,便规定了艺术发展的延续性、继承性和创造性。发展到春秋战国乃至秦代,既更加丰富多彩,也更趋于成熟,并对后代的艺术倾向有着重大影响。秦代艺术跟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代一样,体现在美上。从岩画艺术粗旷的野性美,到装饰艺术豪华的精致美,到雕塑艺术雄奇的写实美,到书法艺术的规整美,正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然美和受益于秦王朝强大辉煌的时代美相结合的综合美、结构美的反映。每一种艺术品类,从结构主义解析,我们都能体会到立足于文本分析的神韵,处于秦这个特殊时代的语境,在王权威严和强制性权力作用下的话题,使每个艺术符号具有极其强烈的个性支持下的组合力量和磅礴气势。本文分析了这一时期艺术的风格、特点,并进行了结构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先秦艺术 艺术史论 结构主义 解析 审美
下载PDF
贵族生活的镜像:先秦艺术作品中的女性
2
作者 范银花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2-86,48,共6页
中国先秦时代,在母系氏族社会制度逐渐衰微以后,在社会生产力继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男性逐渐掌握了社会的话语权,本文旨在探讨先秦时代艺术中的女性形象,通过对青铜器中的女性形象和战国帛画中的女性形象的图像研究来折射当时女性生活的... 中国先秦时代,在母系氏族社会制度逐渐衰微以后,在社会生产力继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男性逐渐掌握了社会的话语权,本文旨在探讨先秦时代艺术中的女性形象,通过对青铜器中的女性形象和战国帛画中的女性形象的图像研究来折射当时女性生活的实际情况。文中认为,青铜器中的女性形象多是为贵族服务的侍女,与帛画中的女性贵族形象从两个方面反映了贵族的优裕生活的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艺术 女性 贵族生活 帛画 青铜器
下载PDF
先秦艺术中“情”范畴文献考述
3
作者 李韬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15-123,共9页
先秦时期道范畴与情范畴比较,情范畴被置于更为基础性地位。《性自命出》中言:“道始于情”。不仅如此,在神话、礼仪、诗歌、散文、音乐与美术等艺术样式中的情感性、主体的自觉意识逐步汇聚成一种人性的自觉思潮。战国时期艺术中重情... 先秦时期道范畴与情范畴比较,情范畴被置于更为基础性地位。《性自命出》中言:“道始于情”。不仅如此,在神话、礼仪、诗歌、散文、音乐与美术等艺术样式中的情感性、主体的自觉意识逐步汇聚成一种人性的自觉思潮。战国时期艺术中重情思潮的隆重上演,即是这种思潮的集中体现。这一时期文学艺术中真情和美情逐步成为时代艺术的核心观念,标志着中华民族艺术审美自觉意识的滥觞。情范畴的成熟也为随后艺术中“道气象一体格局”的形成铺平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艺术 “情”观念 真美
下载PDF
冲破西方美学框架 构建中国艺术观念史——读刘成纪《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 被引量:1
4
作者 梁思聪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17年第12期117-119,共3页
我国以往的美学史和艺术史写作皆借鉴和套用了西方对美和艺术的概念解释,将其建立在对"美是什么"以及"艺术是什么"的理解基础之上,如此"美的艺术"构成了其主要理论依据和主题线索。而事实上,对西方美学... 我国以往的美学史和艺术史写作皆借鉴和套用了西方对美和艺术的概念解释,将其建立在对"美是什么"以及"艺术是什么"的理解基础之上,如此"美的艺术"构成了其主要理论依据和主题线索。而事实上,对西方美学框架的直接套用使中国美学史和艺术史写作走向了歧途。刘成纪新著《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的重要贡献在于它不仅剖析了西方美学对中国美学的钳制和束缚作用,而且为中国美学史和艺术史写作寻找到了新的理论依据,它为重构中国美学史和艺术史开拓了道路、树立了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 中国美学 艺术 观念 礼乐 刘成纪
下载PDF
中国先秦艺术
5
《党员文摘》 2007年第1期I0002-I0003,共2页
亲爱的读者,新的一年,本栏目将由您推出中国文化艺术与世界文化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一系列艺术精品。2007年第一期,特刊发我国历史文化艺术经典之——
关键词 中国 艺术精品 文化艺术 历史发展 先秦艺术
原文传递
先秦艺术中鹤意象的审美理想
6
作者 张叶芳 《艺术市场》 2022年第8期78-79,共2页
鹤的存在早于人类几千年,因其特有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等因素,其形象广泛存在于先秦乃至后来的诗词歌赋、绘画、青铜器、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中,形成了传统艺术中特有的鹤意象。因此,先秦鹤意象的研究对早期“鹤”艺术的形成以及未来“... 鹤的存在早于人类几千年,因其特有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等因素,其形象广泛存在于先秦乃至后来的诗词歌赋、绘画、青铜器、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中,形成了传统艺术中特有的鹤意象。因此,先秦鹤意象的研究对早期“鹤”艺术的形成以及未来“鹤”文化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指向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鹤意象 先秦艺术 审美理想
原文传递
中国山水画创作中对先秦文化图式的思考和运用
7
作者 代青全 熊菁菁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6-97,95,共3页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艺术中的一个科类,从唐代以来逐渐形成了自身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其固有的绘画模式给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创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思考。面对艺术创作的特殊性,让我们追溯到先秦艺术的文脉,对先秦艺术的诸多表现形式进行...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艺术中的一个科类,从唐代以来逐渐形成了自身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其固有的绘画模式给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创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思考。面对艺术创作的特殊性,让我们追溯到先秦艺术的文脉,对先秦艺术的诸多表现形式进行详细的剖析,比如岩画、陶器、青铜器、漆画、玉器等艺术形式的表现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图式符号,这都可以视为是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文化源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山水画 艺术创作 先秦艺术 图式符号
下载PDF
造物艺术批评视域下的先秦“奇技淫巧”说 被引量:1
8
作者 吴新林 《民族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4-61,共8页
"奇技淫巧"是中国传统造物艺术批评中的重要命题,先秦道家主张无为而反对奇巧,儒家强调在礼制框架下尚俭黜奢,法家虽然肯定了"侈靡"消费对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但依然主张以法禁奢,墨家主张足用而不为观好。先秦... "奇技淫巧"是中国传统造物艺术批评中的重要命题,先秦道家主张无为而反对奇巧,儒家强调在礼制框架下尚俭黜奢,法家虽然肯定了"侈靡"消费对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但依然主张以法禁奢,墨家主张足用而不为观好。先秦诸子对"奇技淫巧"的态度总体上隐含了节欲与节俭的价值导向,体现了尚俭观念,这既源自上古的历史传承,又是民生的内在要求。在中国传统造物艺术史上,"奇技淫巧"始终有违儒家尚俭的主流精神而被赋予负面色彩,但晚明江南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使"奇技淫巧"迎合了世俗的审美要求。借"奇技淫巧"之论审视中国传统造物精神,所要传承的当是在技巧上继承精益求精的态度而不为穷奢极欲,在意趣上追求高雅和美的品格而非病态媚俗,在设计上读懂制器尚象的精神并注重文脉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物艺术 艺术批评 先秦艺术 造物精神 奇技淫巧
原文传递
重建中国社会早期书画一体关系的可能性及当下存疑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成纪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9-85,共7页
在中国,文字书写是重要的艺术形式,这使它与西方的艺术分类判然有别,也使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成为中国美学及艺术史上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目前,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一般集中于中国历史的后半段,即以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书画"... 在中国,文字书写是重要的艺术形式,这使它与西方的艺术分类判然有别,也使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成为中国美学及艺术史上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目前,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一般集中于中国历史的后半段,即以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书画"同源"、"同体"、"同法"为起点,探讨中唐至明清时期中国文人艺术的多元会通问题,而对中国社会早期的观念和实践准备少有置喙。从历史看,中国书法与绘画一体关系的形成,奠基于先秦至两汉时期的艺术实践,河图洛书、伏羲画卦则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哲学乃至神学上的支持。换言之,书画一体作为中国美学与艺术的母题之一,其影响力并不局限于中古以降,而是在中国艺术史与美学史中保持了纵贯始终的连续性。理清这一源流,有助于将中国艺术史纳入到一个前后一贯的历史进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画同源 书画一体 河图洛书 先秦两汉艺术
下载PDF
观念史范式与艺术史书写的第三条道路——刘成纪《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读后 被引量:2
10
作者 席格 《上海文化》 CSSCI 2019年第2期111-119,127,共10页
艺术作品史和艺术理论史,是目前从艺术维度向历史提问的两种主要范式。刘成纪教授的《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基于对艺术概念的本土转化、对艺术史观的反思和对"三重证据法"的运用所形成的艺术观念史范式,重新向历史提问,不仅... 艺术作品史和艺术理论史,是目前从艺术维度向历史提问的两种主要范式。刘成纪教授的《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基于对艺术概念的本土转化、对艺术史观的反思和对"三重证据法"的运用所形成的艺术观念史范式,重新向历史提问,不仅拓展了艺术史研究的路径,照亮了被遮蔽的一些侧面和内容,进一步还原和呈现历史本相,而且对美学史、文学史等的书写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艺术观念史》 观念史 艺术
原文传递
探讨中国翼兽问题之要点 被引量:4
11
作者 郭静云 王鸿洋 《中国美术研究》 2019年第3期40-46,共7页
翼兽是古代跨文明的形象,是文化交流的一面镜子,不但反射出创造者,更映射出被影响者自身的文化脉络和接受程度。如何被接受才是考察文化交流的重点。接受者自身文化传统的成熟度会导致对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根本不接受、汲取内涵或仅模... 翼兽是古代跨文明的形象,是文化交流的一面镜子,不但反射出创造者,更映射出被影响者自身的文化脉络和接受程度。如何被接受才是考察文化交流的重点。接受者自身文化传统的成熟度会导致对外来文化的不同态度:根本不接受、汲取内涵或仅模仿外型。外貌借用和意义传递经常互相分离。接受者在借用外来形像时,只作简单模仿或用作自身创作素材,对形像之理解往往立足于本土文化,重新定义和诠释外来形像的内涵和意义。翼兽形象是在战国两汉中国古文化衰落、转折时,借用外来文化重构自身的生动一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兽 文化交流 先秦艺术 秦汉艺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