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门市1385例骨密度检测报告 被引量:3
1
作者 高建华 索鹏 +3 位作者 郑建辉 张瑞平 谷洪 张茂根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6期75-78,共4页
 目的:探讨江门市区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变化规律,提高对骨质疏松症诊断的可预测性和可靠性。方法:采用法国产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正常人群1385例中男784例;女658例,分别作前臂、股骨上端及腰椎正位测量。骨质疏松者重点检测股骨...  目的:探讨江门市区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变化规律,提高对骨质疏松症诊断的可预测性和可靠性。方法:采用法国产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正常人群1385例中男784例;女658例,分别作前臂、股骨上端及腰椎正位测量。骨质疏松者重点检测股骨上段和腰椎正位。结果:男、女前臂峰值骨量分别为(0 539±0 107)、(0 438±0 090)g/cm2,均处于20~29岁年龄组;股骨上端的峰值骨量分别为(0 933±0 129)、(0 981±0 119)g/cm2,腰椎峰值骨量分别为(1 007±0 097)、(0 956±0 072)g/cm2,两组峰值骨量均处于30~39岁年龄组。男性60~69岁年龄组腰椎正位骨量为(0 969±0 122)g/cm2,骨密度的变化较特殊,其余各组骨密度值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结论:江门市区正常人群20岁以前男、女各组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部位骨密度(BMD)值持续增长;20~39岁男、女各部位骨量均达到峰值,40~49岁仍保持接近峰值的骨量,随后随年龄的增加BMD逐渐下降。女性由于受绝经的影响50岁以后BMD丢失更快,男性组在60~69岁由于普遍存在骨质增生、韧带及软组织钙化,腰椎BMD又有轻度回升后持续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骨质疏松 光密度测量法 X线
下载PDF
骨质疏松症影像学诊断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7
2
作者 宋飞鹏 张进 +1 位作者 郜璐璐 林斌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第11期158-160,共3页
骨密度(BMD)的测量是骨质疏松症诊断的主要依据,现阶段测量骨密度的影像学方法有双能光子骨密度仪(DXA)、定量CT(QCT)、定量超声(QUS)、MRI、能谱CT等。本文将就各种方法的优势与劣势进行综述。
关键词 密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能谱成像 光密度测量法 X线 磁共振成像 定量超声测定法 骨质疏松
下载PDF
颜色色域的比较
3
作者 宣柱香 《今日印刷》 2004年第3期33-35,共3页
在彩色印刷初期,很少使用分光光度测量仪,测量一般都使用光密度仪。由Preucil研发的用于对颜色进行数据描述和进行色域比较的重要技术引出了GATF颜色六边形、GATF色轮圆和GATF减色法三角形的概念。GATF着重研发这些图解方法并不是为... 在彩色印刷初期,很少使用分光光度测量仪,测量一般都使用光密度仪。由Preucil研发的用于对颜色进行数据描述和进行色域比较的重要技术引出了GATF颜色六边形、GATF色轮圆和GATF减色法三角形的概念。GATF着重研发这些图解方法并不是为了标记颜色,而是想用图解的方式说明减色法混合色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印刷 颜色色域 GATF颜色六边形 光密度测量法 色度测量法
下载PDF
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对肥胖症患者体质成分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黄仲奎 陈炜 +1 位作者 龙莉玲 李晓阳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79-584,共6页
目的探讨肥胖症患者的骨密度(BMD)与体重指数(BMI)、脂肪量(FAT)、瘦体质量(LEAN)体质成分及其相关性。方法肥胖症组150例,其中男75例,中位年龄46岁,平均体重(89.64±8.33)kg;女75例,中位年龄45岁,平均体重(77.... 目的探讨肥胖症患者的骨密度(BMD)与体重指数(BMI)、脂肪量(FAT)、瘦体质量(LEAN)体质成分及其相关性。方法肥胖症组150例,其中男75例,中位年龄46岁,平均体重(89.64±8.33)kg;女75例,中位年龄45岁,平均体重(77.23±6.85)kg;正常对照组150名,其中男75名,中位年龄47岁,平均体重(62.34±5.72)kg;女75名,中位年龄45岁,平均体重(50.16±5.06)kg。分别测量2组身高、体重,计算BMI,并与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DEXA)检测的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及相关性分析。所获数据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双变量间相关性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男性肥胖组的上肢、下肢、躯干、全身FAT分别为(2.90±0.57)、(7.48±1.46)、(15.67±3.05)、(30.92±5.94)kg,脂肪百分比(FAT%)分别为(30.9±5.1)%、(30.6±5.8)%、(37.3±4.7)%、(35.1±4.4)%,明显高于对照组[FAT分别为(1.12±0.64)、(3.27±1.22)、(6.71±3.29)、(11.61±5.16)kg,FAT%分别为(15.4±4.8)%、(16.5±5.0)%、(21.8±5.8)%、(18.6±5.3)%],P值均〈0.01;男性肥胖组躯干和全身LEAN分别为(27.65±4.08)、(57.09±7.08)kg,BMD分别为(0.99±0.09)、(1.22±0.09)g/cm^2,明显高于男性对照组[LEAN分别为(22.89±1.68)、(48.89±3.72)kg,BMD分别为(0.89±0.07)、(1.15±0.06)g/cm^2],P值均〈0.01;男性肥胖组上肢和下肢LEAN分别为(6.22±0.92)、(17.31±2.65)kg,BMD分别为(0.92±0.04)、(1.31±0.09)g/cm^2,与对照组[LEAN分别为(5.99±0.72)、(16.83±1.67)kg,BMD分别为(0.90±0.08)、(1.29±0.09)g/c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性肥胖组的上肢、下肢、躯干、全身FAT分别为(3.78±1.53)、(12.61±3.72)、(17.56±2.59)、(33.71±6.96)kg,FAT%分别为(33.8±4.0)%、(40.1±6.9)%、(43.9±4.9)%、(43.5±4.2)%,LEAN分别为(7.28±0.94)、(14.40±2.05)、(20.71±3.08)、(43.43±5.69)kg,BMD分另0为(0.86±0.08)、(1.27±0.12)、(0.95±0.14)、(1.19±0.09)g/cm^2,均明显高于女性对照组[FAT分别为(2.04±0.79)、(3.79±0.94)、(6.89±2.56)、(14.68±3.57)kg,FAT%分别为(27.2±4.5)%、(29.6±3.9)%、(31.0±3.8)%、(25.9±4.9)%,LEAN分另4为(5.25±0.63)、(10.65±1.44)、(16.65±1.50)、(33.10±3.22)kg,BMD分别为(0.78±0.04)、(1.11±0.09)、(0.82±0.07)、(1.05±0.07)g/cm^2],P值均〈0.01。结论肥胖症患者体质成分变化主要为身体各部位脂肪组织显著增多;男、女性均以躯干部位脂肪异常增加比较明显;FAT、LEAN等体质成分变化对BMD有明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症 体重与身体测量 光密度测量法 X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