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花怒放 光景常新——意境美学特征新论
1
作者 李元洛 《中国文学研究》 1987年第1期3-10,共8页
中国的文学理论工作者应该有开放的心胸,有古今中外博采众长的气魄,有不断革新和进取的精神,要积极吸收西方新的文学理论和新的批评方法,但是,对于本民族的文学理论遗产也应该批判继承;对其精华也应该在新的时代风中发扬光大,而不宜以... 中国的文学理论工作者应该有开放的心胸,有古今中外博采众长的气魄,有不断革新和进取的精神,要积极吸收西方新的文学理论和新的批评方法,但是,对于本民族的文学理论遗产也应该批判继承;对其精华也应该在新的时代风中发扬光大,而不宜以浪子式的态度去对待。例如“意境论”,这是中国美学对于世界美学思想的独特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的意境 意境美学特征 光景常新 想象美 独创美 欣赏者 文学理论 综合美 芦苇 单象
下载PDF
光景常新说不尽 被引量:2
2
作者 邸瑞平 《红楼梦学刊》 1986年第2期211-241,共31页
我们把《红楼梦》反反复复不知读了多少遍,甚至从青年读到两鬓繁霜之后,会对自己提出了一个简单而又说不清的问题——《红楼梦》为什么能让你读一辈子?说起来这本书的故事情节是简单的,鲁迅以其精炼的笔,用了不到三百字,就把全书的内容... 我们把《红楼梦》反反复复不知读了多少遍,甚至从青年读到两鬓繁霜之后,会对自己提出了一个简单而又说不清的问题——《红楼梦》为什么能让你读一辈子?说起来这本书的故事情节是简单的,鲁迅以其精炼的笔,用了不到三百字,就把全书的内容囊括了进去。比起《西游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光景常新 人物性格 薛宝钗 曹雪芹 封建社会 王熙凤 性格因素 宝玉 中国小说史
原文传递
读《苏步青业余诗词钞》
3
作者 周斌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13-117,共5页
关键词 苏步青 李叔同 光景常新 艺术形式 艺术实践 五十年代 苏诗 诗的语言 中国科学院学部 《史记》
下载PDF
修辞: 神、 圣、 工、 巧──杨慎修辞理论再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骆小所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63-68,共6页
杨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修辞学家。他的“神、圣、工、巧”是“修辞之阶循焉”深化了修辞学的研究。他提倡修辞要生动自然、清奇缜密、自然天工、精巧天成;他反对“篇篇相袭”,主张“陈言务去”、“光景常新”;他强调修辞要“仗境生发... 杨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修辞学家。他的“神、圣、工、巧”是“修辞之阶循焉”深化了修辞学的研究。他提倡修辞要生动自然、清奇缜密、自然天工、精巧天成;他反对“篇篇相袭”,主张“陈言务去”、“光景常新”;他强调修辞要“仗境生发”。他的这些理论和当时主盟文坛的“七子”主张的摹拟之风大异其趣,表现出可贵的独立见解与批判精神。他的这些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其修辞论也有矛盾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修辞 陈言务去 光景常新 仗境生发
下载PDF
《史记》研究的新收获——谈《史记注解辨正》 被引量:1
5
作者 彭静中 《文史杂志》 1994年第1期46-46,共1页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之世,涵盖了3000多年的历史,包括了原始社会后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前段发展过程,不仅叙事真实,而且文质彬彬,所以被鲁迅先生...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之世,涵盖了3000多年的历史,包括了原始社会后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前段发展过程,不仅叙事真实,而且文质彬彬,所以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汉文学史纲要》)正因为这样,研究《史记》者,代不乏人,所写的专著和论文,真可谓汗牛充栋。 研究“史记”的专著和论文,虽有后来居上之势,但多陈陈相因,可谓精粗互见,得失共存。如何批判地吸收前人研究成果,把《史记》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是摆在文史学者面前的一个光景常新的严肃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研究 新收获 马克思主义语言学 光景常新 文史学者 无韵之《离骚》 历史唯物主义 司马迁 《汉书·刑法志》 批判地吸收
下载PDF
杨慎的修辞观
6
作者 曹晓宏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98年第3期25-26,共2页
杨慎著述之丰,素称明季之冠。在文论、音韵及创作方面有诸多建树,历代学者所论备矣。本文试图对升庵审美创造与鉴识思想中一个不应忽视的理论内核——修辞论观念作一些探讨。 一、“笔端之变化”:修辞的本质论 杨慎的修辞观,是建立在他... 杨慎著述之丰,素称明季之冠。在文论、音韵及创作方面有诸多建树,历代学者所论备矣。本文试图对升庵审美创造与鉴识思想中一个不应忽视的理论内核——修辞论观念作一些探讨。 一、“笔端之变化”:修辞的本质论 杨慎的修辞观,是建立在他对修辞活动的性质以及艺术语言生命力的准确把握和深刻体认的基础上的。他认为,修辞属于艺术创造活动,其实质在于通过对语言的艺术化处理,创造出美的境界。由于这种美的境界是要借助于对日常语言的“笔端之变化”——即语言的艺术加工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辞观 杨慎 修辞活动 修辞方式 “神” “圣” 修辞论 艺术语言 光景常新 语言的艺术
下载PDF
王世贞美学思想平议
7
作者 陈永标 刘伟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3期67-72,共6页
王世贞是明代中叶后七子首领,是一位学识渊博,著作繁富,影响深远的作家。本文想就王世贞的美学思想,并着重对他的艺术美论,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诗文以变化尚实为美王世贞的美学思想的显著特点,在于他于复古之风泛滥时,从自身的生活... 王世贞是明代中叶后七子首领,是一位学识渊博,著作繁富,影响深远的作家。本文想就王世贞的美学思想,并着重对他的艺术美论,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一、诗文以变化尚实为美王世贞的美学思想的显著特点,在于他于复古之风泛滥时,从自身的生活和文艺评论实践中,渐悟到诗文必须以变化尚实为美,提出了“穷态极变,光景常新”的命题。例如,他说: 自楚,蜀以至中原,山川莽苍浑浑,江左雅秀郁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思想 影响深远 光景常新 王世贞 审美体验 美学观 创作原则 艺术创作 自然美 作品
下载PDF
真善美——文艺批评的标准 被引量:6
8
作者 王文生 《文艺研究》 1980年第2期22-30,共9页
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的长河,无情地冲刷着艺苑文坛。许多名噪一时的作品逐渐湮没无闻,一些在当时有如空谷传响的诗文却变得光景常新。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并非绝无仅见。然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它是由于文... 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的长河,无情地冲刷着艺苑文坛。许多名噪一时的作品逐渐湮没无闻,一些在当时有如空谷传响的诗文却变得光景常新。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并非绝无仅见。然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它是由于文艺批评家严格挑选的结果?还是由于某种客观原因在起着无法阻挡的作用呢?且让我们追溯历史的事实,来探求其中的奥秘. 在我国文艺批评史上,孔子是第一个自觉地进行文艺批评活动的人。他说:“诗三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批评 光景常新 文艺批评家 真善美 批评史 孔子 文艺作品 客观原因 文坛 艺术形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