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原气候下西藏不同熟期甘蓝型春油菜光温资源利用效率比较分析
1
作者 蒙祖庆 宋丰萍 +4 位作者 霍嘉慧 张漠峰 杨涪超 郑维列 刘翠花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3-71,共9页
为了充分协调产量潜力与气候资源高效利用的关系,研究高原气候下不同熟期甘蓝型春油菜的光温利用效率,选用3个不同熟期甘蓝型春油菜品系,设置4个播期,分析不同播期下西藏甘蓝型春油菜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 为了充分协调产量潜力与气候资源高效利用的关系,研究高原气候下不同熟期甘蓝型春油菜的光温利用效率,选用3个不同熟期甘蓝型春油菜品系,设置4个播期,分析不同播期下西藏甘蓝型春油菜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参试油菜生育期间的温度升高,达到有效积温的天数较少,参试油菜生育期缩短;其中苗期、蕾薹期和花期较早播呈缩短趋势,角果成熟期有延长趋势。晚播油菜的茎秆伸长期雨热充足,参试油菜的株高较早播有增加,而茎粗有降低;晚播造成参试油菜前期营养生长不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较早播下降。晚播油菜生育后期遇持续降雨造成成熟期油菜的有效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单株粒重的降低,较早播油菜明显减产。播期改变了参试油菜的光、温利用效率,早熟品系NY16在B2播期(2021年3月15日)下光、温利用效率较高,分别为0.081 g·MJ^(-1)和1.017 kg·hm^(-2)·℃^(-1);中熟品系NY28和晚熟品系NY52均在B1播期(2021年3月8日)下光、温利用效率较高,分别为0.1 g·MJ^(-1)、1.282 kg·hm^(-2)·℃^(-1)和0.134 g·MJ^(-1)、1.712 kg·hm^(-2)·℃^(-1)。同一播期下中晚熟品系的光、温利用效率大于早熟品系。因此,适时早播可促进甘蓝型春油菜光温利用效率的提高,促进产量形成,早熟品系在3月15-22日,中晚熟品系在3月8-15日播种适宜。西藏一年一熟种植制度下,为充分协调生态条件与生产潜力关系,一定无霜期范围内,中晚熟品系的选育和利用可有效提高甘蓝型春油菜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甘蓝型春油菜 播期 光温利用效率 不同熟期
下载PDF
黄淮海区域现代夏玉米品种产量与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昕萌 程乙 +8 位作者 刘玉文 庞尚水 叶秀芹 卜艳霞 张吉旺 赵斌 任佰朝 任昊 刘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63-1371,共9页
品种改良对夏玉米单产的提升有重要贡献,但目前对现代夏玉米品种间产量形成差异的原因尚不明确。本研究在商河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示范中心设置大田试验,选用我国黄淮海区域近年来审定或将要审定的390个玉米品种,于玉米完熟期进行植株取... 品种改良对夏玉米单产的提升有重要贡献,但目前对现代夏玉米品种间产量形成差异的原因尚不明确。本研究在商河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示范中心设置大田试验,选用我国黄淮海区域近年来审定或将要审定的390个玉米品种,于玉米完熟期进行植株取样,测定不同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完熟期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素的积累、分配与利用以及光温利用效率,探究不同夏玉米品种的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不同品种的夏玉米产量存在显著差异,收获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57、1.00和0.88,表明品种间产量差异主要由穗粒数的变化影响。植株的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与分配均对夏玉米产量有极显著影响,与籽粒产量<7 t hm^(–2)的品种相比,7.0~8.0、8.0~9.0、9.0~10.0、10.0~11.0和>11.0 t hm^(–2)产量范围内的品种植株群体总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了12.25%、20.52%、29.61%、40.11%和54.04%;籽粒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了16.62%、24.85%、38.45%、48.42%和68.41%;籽粒干物质分配比例分别增加了5.11%、9.93%、13.32%、15.51%和17.94%,籽粒氮素分配比例分别增加了4.09%、7.24%、7.37%、7.31%和10.91%;籽粒光能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2.50%、21.25%、30.00%、41.25%和55.00%;籽粒温度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1.36%、20.45%、29.55%、39.77%和53.41%。高产玉米品种通过提高玉米群体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增加籽粒干物质及氮素分配比例,提高植株氮素和光温利用效率,促进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协同提升,特别是穗粒数的提升,从而实现夏玉米高产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品种 产量构成 干物质积累 氮素分配 光温利用效率
下载PDF
洞庭湖区稻田主要种植模式物质生产及光温资源利用效率的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赵杨 高杜娟 +4 位作者 李超 陈友德 崔婷 童中权 罗先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09-1317,共9页
合理的种植模式可实现作物生长需求和自然资源供给的匹配。比较研究洞庭湖区稻田主要种植模式,可明确该区域优势种植模式,为优化湖区资源配置和建立丰产高效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2016—2018年,选取4种湖区稻田主要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 合理的种植模式可实现作物生长需求和自然资源供给的匹配。比较研究洞庭湖区稻田主要种植模式,可明确该区域优势种植模式,为优化湖区资源配置和建立丰产高效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2016—2018年,选取4种湖区稻田主要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模式的干物质生产效率和干物质产能、光温资源利用效率以及经济效益。4种模式中,冬闲-中稻一熟制模式周年平均干物质生产效率和干物质产能、有效积温和光能分配率最低,分别为18330 kg∙hm^(−2)和27.00 MJ∙m^(−2)、70.0%和49.2%,表明湖区冬闲-中稻一熟制模式光温资源利用不充分。而油菜-早稻-晚稻三熟制模式周年平均干物质生产效率和干物质产能最高,分别为31525 kg∙hm^(−2)和48.22 MJ∙m^(−2),但周年平均生育期为364.5 d,2016—2017年周年有效积温和光能分配率分别达到102.5%和102.6%,表明部分年份油菜-早稻-晚稻三熟制光温资源欠缺,难以满足3季作物需求,且三熟制经济效益最低,两周年平均为8738元∙hm^(−2)。冬闲-早稻-晚稻两熟制模式生长季集中于4月上旬至10月中下旬,冬季温光资源浪费,且周年经济效益平均为9009元∙hm^(−2),仅为冬闲-中稻模式的75.3%,油菜-中稻模式的62.3%。油菜-中稻两熟制模式全年时间平均利用率88.9%,周年平均有效积温和光能分配率为86.6%和87.7%,光温资源充足且利用率高,周年经济效益最高,为14468元∙hm^(−2),明显高于其他3种模式。油菜-中稻两熟制模式与其他3种模式综合比较,可充分利用全年光温资源,干物质生产效率和产能较高,也是经济效益最高的种植模式,适宜在洞庭湖区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种植模式 干物质生产效率 干物质产能 资源利用效率 经济效益
下载PDF
冬小麦–夏玉米与双季玉米种植模式产量及光温资源利用特征比较 被引量:25
4
作者 周宝元 王志敏 +2 位作者 岳阳 马玮 赵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393-1405,共13页
优化传统冬小麦-夏玉米模式并探索新型种植模式是挖掘黄淮海区周年高产潜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冬小麦-夏玉米传统种植模式为对照(CK),建立了冬小麦–夏玉米优化种植模式(T1)和双季玉米模式(T2),于2009—2012年在河... 优化传统冬小麦-夏玉米模式并探索新型种植模式是挖掘黄淮海区周年高产潜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本研究以冬小麦-夏玉米传统种植模式为对照(CK),建立了冬小麦–夏玉米优化种植模式(T1)和双季玉米模式(T2),于2009—2012年在河南新乡进行田间试验,对其周年资源分配、产量及资源利用效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T1模式通过播/收期调整,协调了两季的光、温资源分配比例(0.7∶1.0和1.4∶1.0);T2模式两季积温基本为均等分配,光照资源分配比例为1.5∶1.0。(2)资源分配的变化引起了产量的变化。与CK比,T1模式周年产量平均增幅为7.8%,其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夏玉米季,T1模式夏玉米季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生物量和产量均显著高于CK,且冬小麦晚播并未造成减产。双季玉米(T2)是"双C4作物"的新型种植模式,其第1季的MLAI、生物量和产量均显著高于CK和T1,第2季(除MLAI外)显著低于CK和T1。T2与T1周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CK,平均增幅为9.2%。另外,T2模式周年日产量显著高于CK和T1,平均增幅分别为53.9%和46.2%。(3)T2模式周年光、温生产效率及籽粒光能利用效率显著高于CK和T1,平均增幅分别为30.5%和23.3%,15.5%和9.7%,30.3%和23.0%。综上所述,T1和T2高产高效模式建立的核心均是充分利用C4作物玉米高物质生产能力的优势,二者的建立为黄淮海区周年产量潜力的挖掘及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 双季玉米 产量 资源分配 资源利用效率
下载PDF
西藏甘蓝型春油菜品系及密度配置分析
5
作者 蒙祖庆 宋丰萍 +3 位作者 郭占全 刘晨亮 郑维列 刘翠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2-74,共13页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熟期西藏甘蓝型春油菜的生育期性状、生长动态和成熟期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明确西藏高原农区甘蓝型春油菜的品系配置与高效增产效应。【方法】2019-2020年,选用早熟NY16、中熟NY28和晚熟NY523个不同熟期的...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熟期西藏甘蓝型春油菜的生育期性状、生长动态和成熟期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明确西藏高原农区甘蓝型春油菜的品系配置与高效增产效应。【方法】2019-2020年,选用早熟NY16、中熟NY28和晚熟NY523个不同熟期的甘蓝型春油菜品系,设置1.5×10^(5)(D1)、3.0×10^(5)(D2)、4.5×10^(5)(D3)、6.0×10^(5)(D4)和7.5×10^(5)株/hm^(2)(D5)5种不同种植密度,共计15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测定3个油菜品系在不同密度处理下的生育期性状、动态生长指标和成熟期产量及农艺性状,比较不同密度和品系的温度与光能利用效率,通过籽粒产量和光温利用效率确定合理的品系和密度配置。【结果】①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参试油菜品系营养生长阶段缩短,所需积温降低,从而导致整个生育期历时和所需积温减少;与早熟品系相比,中、晚熟品系的苗期和花期较长。②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参试品系的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单株粒质量均有所降低,合理密植可弥补单株生产力降低造成的产量损失;早熟品系在不同密度下的平均籽粒产量为1634.96~2456.23 kg/hm^(2),并在7.5×10^(5)株/hm^(2)(D5)种植密度达最大值;中、晚熟品系平均产量为1734.61~2809.74和1942.03~3108.22 kg/hm^(2),并在4.5×10^(5)株/hm^(2)(D3)种植密度达最大值;③密度增加可加快甘蓝型春油菜生育前期茎秆的伸长,抽薹后,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和茎粗均降低,7.5×10^(5)株/hm^(2)(D5)种植密度下油菜茎秆明显纤细。与早、中熟品系相比,晚熟品系对密度响应更明显。④合理密植可优化油菜的光温利用效率,其中早熟品系的光能和温度利用效率在7.5×10^(5)株/hm^(2)(D5)种植密度下达最大值,分别为0.148 g/MJ,1.537 kg/(hm^(2)·℃);中、晚熟品系光能和温度利用效率均在4.5×10^(5)株/hm^(2)(D3)密度下达最大值,分别为0.156 g/MJ,1.578 kg/(hm^(2)·℃)和0.163 g/MJ,1.638 kg/(hm^(2)·℃)。【结论】春油菜早熟品系密度为7.5×10^(5)株/hm^(2),中、晚熟品系密度为4.5×10^(5)株/hm^(2)时,其产量及光温利用效率达最大值。相同种植密度下,中、晚熟品系的光温利用占优势,在一定无霜期范围内,应充分协调生态条件与密度的关系,建议西藏地区应注重甘蓝型春油菜中、晚熟品系的选育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春油菜 密度效应 光温利用效率 西藏高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