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与克劳德·朗兹曼谈《浩劫》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献民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5-89,共5页
克劳德·朗兹曼(Claude Lanzmann),1925年11月27日生于巴黎。高中时期就开始参加抵抗运动,1952年与萨特和波伏瓦结为好友,并受他们委托长期担任《现代》杂志主编。自70年代开始,他在主编杂志的同时还拍摄了一些纪录片,如《为什么是... 克劳德·朗兹曼(Claude Lanzmann),1925年11月27日生于巴黎。高中时期就开始参加抵抗运动,1952年与萨特和波伏瓦结为好友,并受他们委托长期担任《现代》杂志主编。自70年代开始,他在主编杂志的同时还拍摄了一些纪录片,如《为什么是以色列》(1973)、《浩劫》(1985)、《擦哈》(1994)、《活人经过》(1997)和《索比伯尔,1943年10月14日16点》(2001)。其中,耗费11年时间制作的长达9小时的《浩劫》曾在许多国家上映并受到好评,被称为20世纪世界纪录电影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为了这部影片在中国上映,本文作者于今年5月赶赴法国,就影片的背景情况以及中文字幕翻译等问题采访了朗兹曼先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劳德·朗兹曼 《浩劫》 《索比伯尔》 电影语言 电影评论
下载PDF
克劳德·朗兹曼思想及创作对再现历史类电影创作的启示——以贵阳三线工厂及其社群为例
2
作者 宋青和 《声屏世界》 2022年第7期126-128,共3页
文章通过探讨法国著名纪录片导演克劳德·朗兹曼(Claude Lanzmann)的思想,以及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再现历史类纪录片《浩劫》(Shoah),从而研究朗兹曼用电影呈现历史的理论与方法。朗兹曼的思想与创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所呈现历史的重... 文章通过探讨法国著名纪录片导演克劳德·朗兹曼(Claude Lanzmann)的思想,以及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再现历史类纪录片《浩劫》(Shoah),从而研究朗兹曼用电影呈现历史的理论与方法。朗兹曼的思想与创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所呈现历史的重要性、其呈现方式的原创性,也在于其所面对的历史事件的不可再现性。文章在对其重要思想、创作方法进行讨论总结的同时,也将讨论朗氏的思想与创作对呈现同类型历史事件的有用性,在此作为对比讨论的事件是发生在贵州贵阳的三线建设历史,希望能为呈现贵阳三线建设及其它历史记忆的影像创作以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劳德·朗兹曼 莱布尼茨 德勒兹 纪录片 贵阳三线建设
下载PDF
恐怖的记忆
3
作者 西蒙.德.波伏瓦 张献民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4-85,共2页
本文是波伏瓦观看朗兹曼的影片《浩劫》之后写作的一篇影评,朗兹曼在编辑《浩劫》的对话台本时将之用作了序言(该台本由法国伽利马出版社2001年出版)。西蒙·德·波伏瓦(1908—1986)是法国女作家,存在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在巴黎... 本文是波伏瓦观看朗兹曼的影片《浩劫》之后写作的一篇影评,朗兹曼在编辑《浩劫》的对话台本时将之用作了序言(该台本由法国伽利马出版社2001年出版)。西蒙·德·波伏瓦(1908—1986)是法国女作家,存在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在巴黎大学攻读哲学时结识萨特,并成为他的终身伴侣。1945年起开始专事写作。所著小说《女宾》、《人总是要死的》、《大人先生们》、《他人的血》等,多以人生的孤独、存在的荒诞、生活的虚幻以及自由与责任的矛盾为主题,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论著《第二性》,表达了鲜明的女性主义观点。晚年发表自传体回忆录《一个安分守己少女的回忆》、《年富力强》、《势所必然》和《归根结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浩劫》 电影评论 克劳德·朗兹曼 声音 影片结构 电影美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