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勒·克莱齐奥《流浪的星星》的记忆书写
1
作者 全铭心 《文存阅刊》 2023年第1期19-21,共3页
《流浪的星星》是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于 1992 年写就的作品,小说分别讲述了小女孩艾斯苔尔和萘玛流浪的过程。流浪的空间迁移必然带来时间的断裂,有关记忆的清醒与遗忘是小说不可缺失的特质。作者在小说中搭建起人物命运圆形般的... 《流浪的星星》是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于 1992 年写就的作品,小说分别讲述了小女孩艾斯苔尔和萘玛流浪的过程。流浪的空间迁移必然带来时间的断裂,有关记忆的清醒与遗忘是小说不可缺失的特质。作者在小说中搭建起人物命运圆形般的叙事结构,通过记忆书写来表达其宿命意识。借助人物的流浪命运,克莱齐奥将记忆书写由现实层面过渡到精神揭示层面,在小说中探讨了战争、身份追寻、人类命运等问题。克莱齐奥把其宿命意识纳入人物命运的叙事结构中,反复描绘人物的清醒与遗忘,既揭露与批判了战争的残酷,又对少数族裔的命运、现代性及自身经历作了多重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克莱齐奥 流浪 记忆书写 身份认同
下载PDF
返回自然的乌托邦——论勒·克莱齐奥小说《沙漠》的空间叙事 被引量:1
2
作者 沈永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5年第6期31-34,45,共5页
在勒·克莱齐奥小说《沙漠》中,沙漠的生存空间代表了沙漠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以拉拉为代表的沙漠"蓝面人"被迫逃离沙漠自然空间而进入都市空间,成为社会的边缘人,只能在"缝隙空间"中生存。但是拉拉和努... 在勒·克莱齐奥小说《沙漠》中,沙漠的生存空间代表了沙漠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以拉拉为代表的沙漠"蓝面人"被迫逃离沙漠自然空间而进入都市空间,成为社会的边缘人,只能在"缝隙空间"中生存。但是拉拉和努尔后来却选择了抵抗、摆脱都市空间的资本主义殖民性以及消费主义对人的异化,重新返回沙漠自然空间。这种空间叙事勾勒出漂泊者的国族想象,体现了弱势群体文化自我认同的乌托邦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克莱齐奥 《沙漠》 空间叙事 自然空间 都市空间 自我认同
下载PDF
试析勒·克莱齐奥小说中“水”的意象 被引量:4
3
作者 赵秀红 《新余高专学报》 2008年第1期53-55,共3页
"水"是法国当代作家勒·克莱齐奥最擅长描写的一种自然意象,是其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子题。作家作品中"水"有诸多呈现形式和不同的象征意义。"水"是一种赋有灵性的物质存在,它灵动、多变,承载着人... "水"是法国当代作家勒·克莱齐奥最擅长描写的一种自然意象,是其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子题。作家作品中"水"有诸多呈现形式和不同的象征意义。"水"是一种赋有灵性的物质存在,它灵动、多变,承载着人物的命运和幻想,既代表生,又代表死,在人物的想象世界起着或积极或消极的作用。"水"随心转,人在自身深处具有流水的命运,而人对水的遐想是无止境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克莱齐奥 小说
下载PDF
逼近严酷的真实——读勒克莱齐奥《L.E.L.,临终岁月》
4
作者 许钧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1-26,共6页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今年78岁,至今已经发表了近50部作品。他七岁的时候,与母亲从法国尼斯乘船,出发去非洲的尼日利亚寻找在英国军队当医生的父亲。在海上漂泊的艰难日子里,他写下了人生的第一部小说《漫长的旅行》。4...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今年78岁,至今已经发表了近50部作品。他七岁的时候,与母亲从法国尼斯乘船,出发去非洲的尼日利亚寻找在英国军队当医生的父亲。在海上漂泊的艰难日子里,他写下了人生的第一部小说《漫长的旅行》。41年后,他为加尔辛主编的《当代法语作家词典》撰写有关自己的条目,还能清楚地记得他的第一部小说写的第一行字:“我写下的小说第一行字是用大写字母完成的:QUAND PARTEZ-VOUS,MONSIEUR AWLB——您何时启程,阿乌尔布先生?”a写作之于勒克莱齐奥,是出发,是启程。有评论说:“一路前行,一路写作,半个多世纪以来,勒克莱齐奥没有停下人生的脚步,也没有停下手中的笔。他一次又一次启程,离开城市,去非洲,去亚洲,去美洲。每次启程,都是一次新的探索,都有新的发现,都用他的笔留下生命旅程中的一个个路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莱齐奥 小说叙事 L.E.L
下载PDF
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5
作者 贾庆文 《中学生英语(高中版)》 2008年第32期26-27,共2页
斯德哥尔摩(美联社)——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因其以"诗歌历险和感官享受"为特点的作品在周四获得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勒·克莱齐奥今年68岁。
关键词 勒·克莱齐奥 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家 斯德哥尔摩
下载PDF
基于“记忆”主题的小说叙事研究——评勒克莱齐奥《寻金者》 被引量:1
6
作者 赵倩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2-94,共3页
文学创作中,记忆促成了小说整体叙事功能与手段、现实性与生成性互动。记忆既是文学创作的源头,也是叙事的推动力,是一种充满结构与叙事双重动能的全新形式。勒克莱齐奥《寻金者》借助记忆进行主题性叙述,实现了叙事的整体艺术效果。作... 文学创作中,记忆促成了小说整体叙事功能与手段、现实性与生成性互动。记忆既是文学创作的源头,也是叙事的推动力,是一种充满结构与叙事双重动能的全新形式。勒克莱齐奥《寻金者》借助记忆进行主题性叙述,实现了叙事的整体艺术效果。作者超越客观的描述和对记忆忠实的回溯,试图摆脱时间对记忆和回忆的束缚,让时间与记忆一起成为带有生成性质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莱齐奥 《寻金者》 记忆 想象力 小说叙事
下载PDF
勒·克莱齐奥对老舍家族叙事的接受 被引量:1
7
作者 尹鹏凯 梁海军 《法国研究》 2021年第1期1-14,共14页
法国著名作家勒·克莱齐奥喜爱老舍的作品,称老舍为“师者”。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末,老舍重要的家族史作品《正红旗下》和《四世同堂》三部曲等陆续在法国翻译出版,而新世纪以来勒·克莱齐奥的一系列作品也隐含了更多的家族史... 法国著名作家勒·克莱齐奥喜爱老舍的作品,称老舍为“师者”。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末,老舍重要的家族史作品《正红旗下》和《四世同堂》三部曲等陆续在法国翻译出版,而新世纪以来勒·克莱齐奥的一系列作品也隐含了更多的家族史因素。本文试图通过搜集勒·克莱齐奥针对老舍的文论、访谈等信息以及对比研究其与老舍创作的家族作品,探究勒·克莱齐奥对老舍家族叙事的接受。两位作家以家族叙事框架铺呈所处时代之特征及其影响下的人物情感,并充分与个人回忆相结合,展现日常生活图景。此外,他们仍奋力为“正在消失”的文明和族群发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克莱齐奥 老舍接受 家族叙事
下载PDF
勒·克莱齐奥作品中的文化身份认同历程
8
作者 何贝贝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27-28,共2页
《乌拉尼亚》是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的作品,小说不断地述说着反抗现代文明社会、追求原始生活状态的主题,对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度——坎波斯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小说描述了现代文明对自然原始社会的侵犯,坎波斯的居民被迫迁移,寻找出... 《乌拉尼亚》是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的作品,小说不断地述说着反抗现代文明社会、追求原始生活状态的主题,对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度——坎波斯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小说描述了现代文明对自然原始社会的侵犯,坎波斯的居民被迫迁移,寻找出路,由此经历了一个从"发现身份"到"迷失身份",再到"寻找身份"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克莱齐奥 乌拉尼亚 理想社会 文化身份认同
下载PDF
从词汇场视角看克莱齐奥小说中“水”的双重形象—以《流浪的星星》和《诉讼笔录》为例
9
作者 郑昊澜 《现代语言学》 2017年第3期217-222,共6页
法国当代作家克莱齐奥十分擅长将自然元素融入其写作当中,而“水”是其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子题之一。本文以语言学词汇场视角,对克莱齐奥的《流浪的星星》以及《诉讼笔录》这两部代表性作品中“水”的描写进行分析,挖掘“水”元素被... 法国当代作家克莱齐奥十分擅长将自然元素融入其写作当中,而“水”是其作品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子题之一。本文以语言学词汇场视角,对克莱齐奥的《流浪的星星》以及《诉讼笔录》这两部代表性作品中“水”的描写进行分析,挖掘“水”元素被赋予的双重含义——生命与希望、灾难与死亡,进而探讨和揭示其作品中映现的社会写照,以及作者对于生态与自然的思索和关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莱齐奥 双重形象 词汇场 自然
下载PDF
同处当地和异域,属于不同的历史——勒·克莱齐奥小说解读 被引量:10
10
作者 陈小莺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9-103,共5页
欧洲裔毛里求斯的家庭背景,年少时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使勒.克莱齐奥感觉自己在法国是一个"外来物",为缺少归属而感到痛苦。其小说人物与作者本人一样,总是在不断地迁徙之中寻找着一个超越民族与地理疆界的"理想之国&quo... 欧洲裔毛里求斯的家庭背景,年少时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使勒.克莱齐奥感觉自己在法国是一个"外来物",为缺少归属而感到痛苦。其小说人物与作者本人一样,总是在不断地迁徙之中寻找着一个超越民族与地理疆界的"理想之国",并试图通过漂泊与他们的故土建立起一种新的关系。勒.克莱齐奥小说的文体属性是模糊的,叙事中融入史诗、歌曲和印度诗的节奏。他的文字像生命一样赤裸、纯真,超越了抽象的语言功能,给读者带来高度的感官享受。漂浮游离,归属不定,这不是作家的故作姿态,也不是其审美上的反复无常,而是一种精神,是对生存方式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克莱齐奥 漂泊 异域 寻找 回归
原文传递
行者勒克莱齐奥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路 《译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0-192,共3页
  用"行者"来称呼勒克莱齐奥,是因为流浪.   在过去的许多年中,我常常愿意或不愿意地背起行囊,踏上或短或长的行程.被各种交通工具装载,身边是其他一样被装载的陌生人.在某个地方被卸下,遇见某人,离开某人,而后又被装载...   用"行者"来称呼勒克莱齐奥,是因为流浪.   在过去的许多年中,我常常愿意或不愿意地背起行囊,踏上或短或长的行程.被各种交通工具装载,身边是其他一样被装载的陌生人.在某个地方被卸下,遇见某人,离开某人,而后又被装载运往下一段旅途.没有告别,没有相逢,甚至不知道前路在何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莱齐奥 非洲人 毛里求斯
原文传递
妙笔之下的人性之花——谈2008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的创作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玉萍 《作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8-99,共2页
勒.克莱齐奥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他以诗意的冒险和感官的狂喜,探索着当代文明掩盖下的人性,成为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本文探讨了勒.克莱齐奥的语言与创作,展示了他对主流之外人性的深深思索与对生命的关爱。
关键词 勒·克莱齐奥 文学创作 人性
原文传递
探究勒·克莱齐奥笔下纷呈的文化元素
13
作者 骆巧玲 《芒种》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67-168,共2页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著名作家勒·克莱齐奥,他特别关注各大洲文化元素以及这些文化元素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影响,故而,在他的作品中,处处呈现出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元素。本文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一是以大海的...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著名作家勒·克莱齐奥,他特别关注各大洲文化元素以及这些文化元素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影响,故而,在他的作品中,处处呈现出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元素。本文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一是以大海的宁静与咆哮来探究自然文化元素背景下孕育的各色人群;二是以都市的喧嚣与诡谲来探究社会文化元素对人类内心世界的影响。勒·克菜齐奥笔下呈现的各大洲文化元素,无论是自然文化元素,还是社会文化元素,其实质都是对现代工业文明人类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克莱齐奥 自然文化元素 社会文化元素 精神世界
原文传递
勒·克莱齐奥小说的音乐性:论《饥饿间奏曲》的《波莱罗》情结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明夏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7-113,共7页
音乐性是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小说的重要特征。他的小说里不仅有大量的音乐舞蹈场景,并且在词汇、句法、叙事结构等方面也深受音乐的影响。在2008年出版的小说《饥饿间奏曲》中,勒·克莱齐奥再度对音乐性进行创新,首次将一首... 音乐性是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小说的重要特征。他的小说里不仅有大量的音乐舞蹈场景,并且在词汇、句法、叙事结构等方面也深受音乐的影响。在2008年出版的小说《饥饿间奏曲》中,勒·克莱齐奥再度对音乐性进行创新,首次将一首完整的乐曲——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于1928年创作的《波莱罗》融进小说。在小说中,作者不仅多次提及这首管弦乐曲并加以长篇描述,还借鉴了《波莱罗》独一无二的曲式特色:重复的旋律和渐强的音量,将其巧妙地运用到小说的创作中,使读者在阅读时能感受到《波莱罗》绵长并渐渐升腾的乐感。本文旨在分析勒·克莱齐奥在《饥饿间奏曲》中对《波莱罗》的引用和借鉴,并讨论作者选择这首乐曲的原因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克莱齐奥 音乐性 《饥饿间奏曲》 《波莱罗》
原文传递
微博中勒·克莱齐奥作品《隔离》的异国情调分析
15
作者 刘欣 《中国报业》 2012年第07X期225-226,共2页
通过阅读网路微博中的众多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对异国情调特别是对古老或消逝文明的钟情。这种对于"他者"的追求和迷恋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他的作品在网络微博中的接受情况如何?是对"他者"的追求还是对"自我... 通过阅读网路微博中的众多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对异国情调特别是对古老或消逝文明的钟情。这种对于"他者"的追求和迷恋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他的作品在网络微博中的接受情况如何?是对"他者"的追求还是对"自我"的找寻?本文试通过对作者自身经历及其作品《隔离》中异国情调的简要分析,探讨作者笔下异国情调背后所要传达的真实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克莱齐奥 隔离 异国情调 身份
原文传递
观音山上对话勒·克莱齐奥
16
作者 赵晏彪 《作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16,共3页
2019年10月27日,“中国文学对话诺贝尔文学——首届观音山国际文学与生态文化座谈会”住东莞举行。当温柔的阳光把观音山梳妆得异常美丽的时刻,勒·克莱齐奥和夫人热米娅风尘仆仆地来到广东东莞的观音山。
关键词 勒·克莱齐奥 诺贝尔文学 文学对话 观音山 广东东莞
原文传递
勒·克莱齐奥
17
《作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共1页
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ezio)出生于1940年,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1994年法国读者调查中,克莱齐奥成为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是当今法国文学的核心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
关键词 勒·克莱齐奥 莫迪亚诺 代表作家
原文传递
勒·克莱齐奥印象
18
作者 余中先 《译林》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83-184,共2页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说,克莱齐奥获奖是因为"他的写作开拓了新的文学领域,作品充满诗意的探索和感性的痴迷.在当前的主流文明内外,对人性不断求索".中国社科院外文...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瑞典文学院在颁奖公告中说,克莱齐奥获奖是因为"他的写作开拓了新的文学领域,作品充满诗意的探索和感性的痴迷.在当前的主流文明内外,对人性不断求索".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世界文学>杂志主编余中先先生应约撰写此文,以期令中国读者对这位作家有点感性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克莱齐奥 乌埃尔
原文传递
美洲墨西哥的生灭神话——勒克莱齐奥与《墨西哥之梦》
19
作者 陈寒 《全国新书目》 2012年第12期123-123,共1页
墨西哥之梦勒克莱齐奥著978-7-02-009160-7 2012年9月22.00元梦开始于1517年。一群陌生人登上了洁白、开阔的玛雅之城。谁也料想不到,此后,正处于全盛时期的墨西哥文明竟然被一场仅仅为期数月的征服终结了。这场毁灭之后,印第安文明伴... 墨西哥之梦勒克莱齐奥著978-7-02-009160-7 2012年9月22.00元梦开始于1517年。一群陌生人登上了洁白、开阔的玛雅之城。谁也料想不到,此后,正处于全盛时期的墨西哥文明竟然被一场仅仅为期数月的征服终结了。这场毁灭之后,印第安文明伴随着美丽的特诺奇蒂特兰一起,永久地陷入了沉寂。四个多世纪后的一天,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偶然来到这片土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莱齐奥 印第安人 神话 民间文学 墨西哥 拉丁美洲
原文传递
勒·克莱齐奥《流浪的星星》的流浪主题探析
20
作者 谭月嫄 《唐山文学》 2019年第6期132-134,共3页
《流浪的星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的早期最杰出的代表作,是其将流浪母题与创作实践完美结合的产物。'流浪'一直都是克莱齐奥的书写源泉和创作主题,因此其被称作'流浪作家'。本文旨以主题研究为切入点... 《流浪的星星》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的早期最杰出的代表作,是其将流浪母题与创作实践完美结合的产物。'流浪'一直都是克莱齐奥的书写源泉和创作主题,因此其被称作'流浪作家'。本文旨以主题研究为切入点,先将流浪书写放置于整个西方流浪母题书写传统的观照下,通过对小说中宗教流浪和精神流浪的分析,试图从流浪本身去审视与追寻流浪的原因与意义,探求克莱齐奥的流浪书写主题,从而反思在当今和平年代,由于历史、政治和宗教等原因仍旧存在的战争冲突与流浪流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克莱齐奥 《流浪的星星》 流浪汉小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