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勒·克莱齐奥《流浪的星星》的记忆书写 |
全铭心
|
《文存阅刊》
|
2023 |
0 |
|
2
|
返回自然的乌托邦——论勒·克莱齐奥小说《沙漠》的空间叙事 |
沈永英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
2015 |
1
|
|
3
|
试析勒·克莱齐奥小说中“水”的意象 |
赵秀红
|
《新余高专学报》
|
2008 |
4
|
|
4
|
逼近严酷的真实——读勒克莱齐奥《L.E.L.,临终岁月》 |
许钧
|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5
|
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
贾庆文
|
《中学生英语(高中版)》
|
2008 |
0 |
|
6
|
基于“记忆”主题的小说叙事研究——评勒克莱齐奥《寻金者》 |
赵倩
|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7
|
勒·克莱齐奥对老舍家族叙事的接受 |
尹鹏凯
梁海军
|
《法国研究》
|
2021 |
1
|
|
8
|
勒·克莱齐奥作品中的文化身份认同历程 |
何贝贝
|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0 |
|
9
|
从词汇场视角看克莱齐奥小说中“水”的双重形象—以《流浪的星星》和《诉讼笔录》为例 |
郑昊澜
|
《现代语言学》
|
2017 |
0 |
|
10
|
同处当地和异域,属于不同的历史——勒·克莱齐奥小说解读 |
陈小莺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0
|
|
11
|
行者勒克莱齐奥 |
陈路
|
《译林》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2
|
妙笔之下的人性之花——谈2008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的创作 |
李玉萍
|
《作家》
北大核心
|
2009 |
1
|
|
13
|
探究勒·克莱齐奥笔下纷呈的文化元素 |
骆巧玲
|
《芒种》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14
|
勒·克莱齐奥小说的音乐性:论《饥饿间奏曲》的《波莱罗》情结 |
李明夏
|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15
|
微博中勒·克莱齐奥作品《隔离》的异国情调分析 |
刘欣
|
《中国报业》
|
2012 |
0 |
|
16
|
观音山上对话勒·克莱齐奥 |
赵晏彪
|
《作家》
北大核心
|
2020 |
0 |
|
17
|
勒·克莱齐奥 |
|
《作家》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18
|
勒·克莱齐奥印象 |
余中先
|
《译林》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19
|
美洲墨西哥的生灭神话——勒克莱齐奥与《墨西哥之梦》 |
陈寒
|
《全国新书目》
|
2012 |
0 |
|
20
|
勒·克莱齐奥《流浪的星星》的流浪主题探析 |
谭月嫄
|
《唐山文学》
|
201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