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本即生产力”:克里斯特瓦文本思想初探 |
史忠义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6
|
|
2
|
克里斯特瓦的“文本间性”理论及其生成语境 |
周启超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3
|
论克里斯特瓦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
罗婷
|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02 |
5
|
|
4
|
无意识话语与诗性语言——拉康与克里斯特瓦之比较 |
罗婷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6 |
2
|
|
5
|
解析符号学:诗性语言与母性功能——试析克里斯特瓦的女性诗学 |
王慧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6
|
拉康后精神分析理论与克里斯特瓦的诗学话语 |
方汉文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7 |
0 |
|
7
|
克里斯特瓦关于中国文字的符号学阐释 |
刘荣
罗婷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3 |
2
|
|
8
|
克里斯特瓦的文本理论浅析 |
李龙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9
|
边缘与颠覆:克里斯特瓦的女性主义诗学 |
罗婷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1 |
2
|
|
10
|
克里斯特瓦视域下的中国与中国妇女形象 |
罗婷
|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
2002 |
1
|
|
11
|
茱莉亚·克里斯特瓦的中国之行 |
钱翰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0 |
|
12
|
论两种截然不同的互文性 |
钱翰
|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6
|
|
13
|
法国“如是派”对中国的理想化误读 |
车槿山
|
《法国研究》
|
1999 |
7
|
|
14
|
巴尔特死后 |
李槿山
|
《法国研究》
|
1996 |
0 |
|
15
|
在文本的相互关照下深化阅读理解 |
徐曼宇
|
《新课程研究(下旬)》
|
2009 |
0 |
|
16
|
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 |
秦海鹰
|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481
|
|
17
|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与季哈诺夫会面及后续思考 |
凌建侯
|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18
|
《当代外国文学》2002年(第87-90期)目录 |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