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HMGCR抗体对他汀类药物暴露相关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少芳 裴锋 《检验医学》 CAS 2020年第9期957-959,共3页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常用的降脂药物之一,其作用靶点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ydroxymethylglutaryl-CoA,HMG-CoA)还原酶[1],抑制该酶活性可降低血脂水平。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高血脂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2]。临床上有关于他汀...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常用的降脂药物之一,其作用靶点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ydroxymethylglutaryl-CoA,HMG-CoA)还原酶[1],抑制该酶活性可降低血脂水平。他汀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高血脂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2]。临床上有关于他汀类药物引起肌肉疼痛及横纹肌溶解症等情况的报道[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抗体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 他汀类药物
下载PDF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发病机制及诊治分析
2
作者 关却卓玛 杨立川 +1 位作者 秦伟 付平 《西部医学》 2019年第4期531-534,共4页
目的探讨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诊治思路。方法选取我院肾内科2016年3月收治的1例经肌活检证实为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的女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同时积极控制其肾病综合征,并对其住院诊治过程及门诊随访结... 目的探讨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诊治思路。方法选取我院肾内科2016年3月收治的1例经肌活检证实为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的女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同时积极控制其肾病综合征,并对其住院诊治过程及门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肌病迅速得到缓解。随访22个月,肾病在泼尼松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半年,小剂量激素维持半年后得到临床缓解,停药后肾病稳定,随访期间肌病未再复发。结论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为免疫介导的肌病,骨骼肌活检是确诊的主要手段,该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良好。但在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可能引起免疫紊乱的共病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 特发性炎性 骨骼活检 IGA肾 急性肾损伤 免疫紊乱
下载PDF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宣丹 徐亮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291-296,共6页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NM)是特发性炎性肌病的一种独特形式,病理特征是肌肉明显的坏死和再生,肌内巨噬细胞增多,血管或束周淋巴细胞浸润不明显。由于该疾病的异质性、稀缺性,分类诊断标准的不断变迁。同时IMNM仍缺乏特定的组织病理学特...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NM)是特发性炎性肌病的一种独特形式,病理特征是肌肉明显的坏死和再生,肌内巨噬细胞增多,血管或束周淋巴细胞浸润不明显。由于该疾病的异质性、稀缺性,分类诊断标准的不断变迁。同时IMNM仍缺乏特定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以及可能没有统一的临床分类诊断标准。临床医师还未能充分认识这个疾病,本文将对IMNM从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 坏死性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
下载PDF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预后的影响因素综述
4
作者 朱春燕 谈颂 《华西医学》 CAS 2023年第5期743-748,共6页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 IMNM)是一类较为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炎性肌病,根据肌炎特异性抗体的不同,可分为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IMNM、抗3-羟基-3-甲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抗体阳性IMNM以及血清抗体阴...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 IMNM)是一类较为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炎性肌病,根据肌炎特异性抗体的不同,可分为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IMNM、抗3-羟基-3-甲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抗体阳性IMNM以及血清抗体阴性IMNM三种类型。该病预后较大多数其他类型的肌炎更差,目前国内外对IMNM的预后因素研究存在差异,缺乏大样本量临床研究,该文将对IMNM的预后影响因素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 信号识别颗粒 3-羟基-3-甲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 预后因素
原文传递
肌钙蛋白对于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合并心脏损伤患者的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季苏琼 李悦 +2 位作者 徐丽 操亚云 卜碧涛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0年第4期201-203,206,共4页
目的:研究肌钙蛋白对于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NM)合并心脏损伤患者的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我科收治的确诊为IMNM患者,收集入院首次血清学结果:心肌肌钙蛋白T(c TnT)、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完善肌病临... 目的:研究肌钙蛋白对于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NM)合并心脏损伤患者的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我科收治的确诊为IMNM患者,收集入院首次血清学结果:心肌肌钙蛋白T(c TnT)、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完善肌病临床疾病活动度相关评分:HAQ、MMT-8及MYOACT;完善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脏核磁共振并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心脏正常组和心脏异常组。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并分析cTnT、cTnI与心脏受损、疾病活动度的关联。结果:总共入组患者39例,纳入心脏正常组25例,心脏异常组11例;心脏异常组血清cTnI值高于心脏正常组(P=0.043),其他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nI与心脏影像学异常显著相关(P<0.001);cTnT与CK、MMT-8、HAQ显著相关(P<0.001,P=0.010,P=0.036);CK与MMT-8评分、HAQ评分有相关性(P=0.042,P=0.053)。结论:心肌肌钙蛋白是检测IMNM患者心脏受累的潜在筛选工具,cTnI对于评估心脏受损具有价值,而c TnT在评估坏死性肌病的疾病活动度方面具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介导坏死性 心脏损害 钙蛋白T 钙蛋白I
下载PDF
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彭丽萍 万月华 +2 位作者 李坤鹏 杨春花 朱剑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35-839,844,共6页
背景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IMNM)是一种新近被认识的特发性炎性肌病类型,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尚无共识。目的探讨IMNM的临床特征和不同治疗方案对预后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背景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IMNM)是一种新近被认识的特发性炎性肌病类型,对于该疾病的治疗尚无共识。目的探讨IMNM的临床特征和不同治疗方案对预后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21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风湿免疫科确诊为IMNM患者23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不同治疗方案对肌酸激酶水平变化和预后的影响。结果23例IMNM患者中,女性21例,男性2例,平均年龄(48.48±12.94)岁,最常见临床表现为肌无力(95.65%,22/23)和肌酸激酶升高(100%,23/23),其次为心脏受累(82.61%,19/23)、肌痛(56.52%,13/23)、吞咽困难(43.48%,10/23)、合并间质性肺病(43.48%,10/23)。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组(n=11)与非冲击治疗组(n=12)治疗后肌酸激酶水平均能够逐渐下降,每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时肌酸激酶水平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两组间比较肌酸激酶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5)。患者1年总缓解率为65.22%(15/2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64%vs 66.67%,P=0.611)。结论无论冲击还是非冲击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都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肌酸激酶;IMNM患者心脏受累比例较高,当前的治疗方案对IMNM患者总体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介导坏死性 糖皮质激素 酸激酶 心脏受累 免疫抑制剂
下载PDF
他汀相关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病2例临床病理及文献复习
7
作者 文琼芳 金京玉 +5 位作者 赵征 朱剑 刘立芝 班瑞 蒲传强 黄烽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15年第4期273-277,I0006,共6页
目的分析他汀相关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sing myopathy,IMNM)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电生理和肌肉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14年9月至11月2例他汀相关IMNM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 目的分析他汀相关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sing myopathy,IMNM)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电生理和肌肉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14年9月至11月2例他汀相关IMNM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电生理和肌肉活检病理特点,以及治疗、随访情况。结果 2例患者均为女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发病年龄分别为55和63岁,病程分别为5和3个月。2例患者既往体健,服用他汀类药物半年后出现四肢乏力、抬头困难等不适,1例合并呼吸系统受累,1例患者可见较多肌纤维空泡和凝固性坏死,伴吞噬现象。另1例可见少量肌纤维变性、坏死,伴有少数核内移纤维。1例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激素、另1例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结论他汀相关IMNM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疾病,呈亚急性或隐匿性起病,病情轻重不一;主要表现为肢带肌乏力,可合并有不同肌群受累;肌肉病理改变主要为形态多样的肌纤维变性坏死;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免疫介导坏死性 肉活检 抗HMGCR抗体
下载PDF
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
8
作者 孙瑜 宋学琴 +1 位作者 吴红然 马少娟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年第6期506-510,共5页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该院确诊为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病患者14例,总结并分析其临床特征、肌肉病理及肌炎抗体谱等。14例患者多为中年发病,女性多见,急性或亚急性病程。临床表现主要为肌无力,可累及四肢近端肌肉、颈屈...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该院确诊为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病患者14例,总结并分析其临床特征、肌肉病理及肌炎抗体谱等。14例患者多为中年发病,女性多见,急性或亚急性病程。临床表现主要为肌无力,可累及四肢近端肌肉、颈屈肌、咀嚼肌;可伴有皮疹、口腔溃疡、口干、眼干、间质性肺病等多系统受累。肌酸激酶中重度升高。肌电图表现为肌源性损害。肌炎抗体检测主要为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和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抗体阳性。肌肉病理表现为弥漫或散在分布的肌纤维坏死、吞噬和再生现象,无或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CD68^(+)巨噬细胞浸润为主。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可累及多个系统,需要多学科联合诊治。除了常规辅助检查外,肌炎抗体谱检测在该病中非常重要,有利于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介导坏死性 临床表现 炎特异性抗体
下载PDF
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抗体阳性特发性炎性肌病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9
作者 何林蓉 姜欣 葛勇鹏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3年第9期1042-1045,共4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检测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 reductase,HMGCR)抗体在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IIM)患者中的阳性率,并分析抗体阳性者的临床特点。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检测2012—2022年就诊于... 目的本研究旨在检测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oA reductase,HMGCR)抗体在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IIM)患者中的阳性率,并分析抗体阳性者的临床特点。方法用酶联免疫法检测2012—2022年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的1020例IIM患者的抗HMGCR抗体。回顾分析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肌肉病理及治疗反应。结果43例(4.2%)携带抗HMGCR抗体,主要以女性为主(65%),25.6%的患者有他汀类药物暴露史,33例(76.7%)渐进性出现肌肉无力,约1/3出现吞咽困难,27.9%出现间质性肺疾病和皮疹。肌酸激酶平均水平(6220.2±4818.9)U/L。80%的患者肌肉MRI可见弥散性炎性渗出。他汀暴露患者与非暴露者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60.6岁、40.3岁(P=0.001)。回顾分析32例患者的肌肉病理,25例(78.1%)表现为明显的肌细胞坏死,伴或不伴少量炎性细胞浸润。随访的35例患者,30例(85.7%)治疗后获得改善。结论抗HMGCR抗体阳性的IIM主要表现为肌无力,大部分患者肌肉病理符合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少数患者与应用他汀类药物有关。大多数对免疫抑制治疗有反应,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抗体 特发性炎性 他汀类药物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 无力
下载PDF
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肌病的临床、病理及治疗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刚 周超 +1 位作者 谢旭芳 吴晓牧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804-807,共4页
目的探讨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肌病的临床、病理及治疗。方法对8例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肌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8例患者男性1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37.5岁,肌酸激酶平均4888.6U/L,抗SRP抗体阳性,肌... 目的探讨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肌病的临床、病理及治疗。方法对8例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肌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8例患者男性1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37.5岁,肌酸激酶平均4888.6U/L,抗SRP抗体阳性,肌肉病理提示可见坏死和再生的肌纤维,无或少量的炎性细胞存在,少部分可出现肥大和萎缩的肌纤维。结论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肌病是一种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的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由于该病对激素治疗的反应性不完全,易复发,因此确诊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 预后
下载PDF
血清抗体阴性坏死性肌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11
作者 徐莉 李悦 +2 位作者 高华杰 杨梦歌 季苏琼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3年第6期599-604,共6页
目的 探讨从临床和病理两方面分析血清抗体阴性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IMNM)患者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血清抗体阴性IMNM患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血清学、病理学、影像学... 目的 探讨从临床和病理两方面分析血清抗体阴性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IMNM)患者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武汉同济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血清抗体阴性IMNM患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血清学、病理学、影像学等临床资料,通过分析患者临床和病理特征有助于临床全面认识该类疾病,提高诊断效率。结果 研究纳入18例血清抗体阴性IMNM患者,包括8例男性患者(44.4%)、10例女性患者(55.6%);患者年龄25~74(54.56±14.35)岁;病程1~12(3.6±3.5)月。患者临床以肌肉萎缩(33.3%)和肌肉疼痛为著(33.3%);2例(11.1%)患者心脏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心肌缺血和纤维化;3例(16.7%)患者肺部检查确诊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患者病理改变以分化抗原(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68+巨噬细胞及CD4+T淋巴细胞表达为主(88.9%),主要表达于坏死肌纤维、肌内膜上;偶见CD8+T淋巴细胞和CD20+B淋巴细胞的表达;11例(61.1%)肌炎抗体阴性IMNM患者表达自噬标志物泛素结合蛋白(Sequestosome 1,p62/SQSTM1)蛋白,4例(22.2%)患者表达轻链蛋白3(Light chain 3,LC3)蛋白;13例(72.2%)患者肌膜和/或肌浆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I,MHC-I)表达水平上调,10例(55.6%)患者肌膜和/或肌浆膜攻击复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MAC)表达水平上调。相关性分析发现CD4+,CD68+细胞数目与患者血清学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水平正相关(r=0.68,P=0.003;r=0.599,P=0.011);与患者下肢近端肌力呈负相关(r=-0.515,P=0.041;r=-0.558,P=0.025)。CD4+、CD8+和CD68+细胞数目与患者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患病率呈正相关(r=0.646,P=0.004;r=0.557,P=0.016;r=0.618,P=0.006)。MHC-I表达水平与MMT评分呈负相关(r=-0.529,P=0.024)。自噬标志物P62表达与MHC-I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84,P=0.049);P62和LC3表达与MAC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52,P=0.00;r=0.689,P=0.00)。结论 血清抗体阴性IMNM患者女性稍占优势,临床可表现为肌肉萎缩和肌肉疼痛,可伴心肺功能异常;病理特征以坏死和炎症反应为著,坏死和炎性标志物表达水平与血清抗体阴性IMNM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自噬标志物P62表达水平明显上调,偶见LC3表达水平上调,且与MAC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炎抗体 免疫介导坏死性 间质性肺 自噬标志物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免疫性肌病5例
12
作者 杨梦婷 赵亚雯 +7 位作者 王怡康 袁婧楚 邓建文 刘靖 郑艺明 张巍 王朝霞 袁云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6,共7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COVID-19)相关免疫性肌病的临床、影像、肌肉病理改变特点和治疗转归。方法收集2022年12月至2023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的5例SARS-CoV-2感染后免疫性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血清肌酸激酶、肌...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COVID-19)相关免疫性肌病的临床、影像、肌肉病理改变特点和治疗转归。方法收集2022年12月至2023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的5例SARS-CoV-2感染后免疫性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血清肌酸激酶、肌炎抗体、肌肉磁共振成像、肌肉病理资料,短期随访后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42~86岁,均表现为COVID-19症状消失后不久出现肢体近端无力,其中3例伴肌痛、1例伴吞咽困难、2例伴皮肤损害、1例伴间质性肺病。5例的血清肌酸激酶在1663~16000 IU/L,分别有1例出现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抗体和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肌电图均显示肌源性损害,肌肉磁共振成像表现为弥漫性肌肉水肿,3例伴皮下组织和肌筋膜水肿。4例肌肉活组织检查结果提示坏死性肌病,伴随肌纤维内P62阳性沉积。2例电镜检查可见肌纤维出现线粒体空泡化以及核内管丝样包涵体。4例使用糖皮质激素,其中2例联合使用丙种球蛋白、环磷酰胺或他克莫司,1例采用观望疗法,结果肌无力均有不同程度好转,但4例患者的血清肌酸激酶依然高于正常水平。结论COVID-19可以引起免疫性肌病,主要表现为肢体近端无力伴血清肌酸激酶增高,肌肉磁共振成像可见弥漫性水肿,肌肉活组织检查显示坏死性肌病,免疫抑制治疗有效性还需要继续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毒感染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
原文传递
以发热肌酸激酶升高为首发表现的免疫介导性坏死性肌病1例
13
作者 丁爽 翁浩宇 +5 位作者 霍娜 孟令超 袁云 斯崇文 王贵强 赵鸿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3-85,共3页
他汀类药物是治疗心血管疾病常用药物之一,能够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随着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常见不良反应也已广为认识,但尚需提高对少见不良反应的认识。本文收治1例以发热、横纹肌溶解为首发表现,病理证实为... 他汀类药物是治疗心血管疾病常用药物之一,能够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随着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常见不良反应也已广为认识,但尚需提高对少见不良反应的认识。本文收治1例以发热、横纹肌溶解为首发表现,病理证实为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排除其他原因,诊断为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所致肌溶解,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激酶 横纹溶解 免疫介导坏死性
原文传递
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4
作者 刘陶 刘欢 +2 位作者 林桑 黄煜鹏 谢其冰 《华西医学》 CAS 2018年第12期1549-1553,共5页
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IMNM)是一种以严重的近端肢体无力、肌酸激酶升高、肌肉活检缺乏炎性细胞浸润和少见的肌肉外累及症状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肌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并不清楚。新的欧洲神经肌肉中... 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mune-mediated necrotizing myopathy,IMNM)是一种以严重的近端肢体无力、肌酸激酶升高、肌肉活检缺乏炎性细胞浸润和少见的肌肉外累及症状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肌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并不清楚。新的欧洲神经肌肉中心标准根据不同的自身抗体将其分为3种亚型,提示抗体可能参与了IMNM的发病机制,且不同亚型可能具有不同发病机制。该文就目前关于IMNM发病机制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介导坏死性 自身抗体 机制 自身免疫
原文传递
特发性炎症性肌病的分类:基于临床表现和肌炎特异性抗体 被引量:5
15
作者 郑松塬 陈世贤 +4 位作者 吴利生 赵迪 陈飞龙 朱俊卿 李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29-1035,共7页
目的应用聚类方法探讨基于临床表现和肌炎特异性抗体的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IM)的疾病分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9年期间就诊于南方医院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IIM患者,收集血清肌酸激酶(CK)、间质性肺炎(ILD)、合并肿瘤、肌炎特异性抗... 目的应用聚类方法探讨基于临床表现和肌炎特异性抗体的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IM)的疾病分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19年期间就诊于南方医院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IIM患者,收集血清肌酸激酶(CK)、间质性肺炎(ILD)、合并肿瘤、肌炎特异性抗体等临床资料,通过二阶聚类法进行疾病分类,并分析不同聚类组的临床特征。结果共71例IIM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多发性肌炎(PM)30例(42.3%),经典皮肌炎(DM)20例(28.2%),无肌病皮肌炎(CADM)16例(22.5%),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肌病(IMNM)5例(7.0%);二阶聚类将IIM分为3类;第1类患者典型临床特征为皮疹、抗MDA5抗体阳性和低蛋白血症(P<0.05),CK正常或略高,主要对应CADM[占15例(51.7%)];第2类患者CK值及抗SRP抗体阳性率显著较高(P<0.001),对应IMNM[占4例(57.1%)];第3类主要为PM患者,以抗合成酶抗体阳性为主要特点(P=0.022),与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ASS)密切相关[占17例(48.6%)]。结论本研究基于临床和血清学特征(特别是肌炎特异性抗体)的聚类分析表明IIM可分为3个亚组,其中ASS是具有独特临床特征的IIM疾病亚群,研究提供了新的IIM分类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炎症性 免疫介导坏死性 炎特异性抗体 二阶聚类法
下载PDF
特发性炎性肌病中抗SRP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1
16
作者 熊文中 夏朝霞 钟继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0年第12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抗信号识别颗粒(SRP)抗体阳性特发性炎性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免疫印迹仪和全自动判读仪测定212例特发性炎性肌病患者血清中抗SRP抗体,比较该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抗SRP抗体阳性患者肌痛、肌无力、吞... 目的:探讨抗信号识别颗粒(SRP)抗体阳性特发性炎性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免疫印迹仪和全自动判读仪测定212例特发性炎性肌病患者血清中抗SRP抗体,比较该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抗SRP抗体阳性患者肌痛、肌无力、吞咽困难等症状发生率显著高于抗体阴性者(P<0.05)。抗SRP抗体阳性患者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肌钙蛋白T等实验室检查水平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抗SRP抗体阳性的特发性炎性肌病是一种不同形式的炎性肌病,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对称性无力,常伴吞咽困难、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显著升高,肌电图多数呈肌源性损害,对激素治疗不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炎性 免疫介导坏死性 抗SRP抗体 临床特征 实验室指标
下载PDF
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肌病研究进展
17
作者 杨梦婷 赵亚雯 +3 位作者 郑艺明 张巍 王朝霞 袁云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66-1071,共6页
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肌病是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的常见亚型。抗HMGCR抗体通过补体依赖的免疫途径导致肌纤维坏死和萎缩,伴随自噬以及线粒体异常。发病年龄从儿童到成年期,少数成年患者存在他汀类药物暴露史。多数患... 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肌病是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的常见亚型。抗HMGCR抗体通过补体依赖的免疫途径导致肌纤维坏死和萎缩,伴随自噬以及线粒体异常。发病年龄从儿童到成年期,少数成年患者存在他汀类药物暴露史。多数患者亚急性发病,而慢性发病者酷似肌营养不良,主要临床特点为对称性肢体近端无力,也可伴骨骼肌外症状。MRI可见骨骼肌水肿明显,部分患者存在明显的肌肉脂肪化。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抗体和肌肉病理检查,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为基础治疗,儿童或慢性发病患者比较难治,还需探索不同免疫抑制剂组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 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 抗HMGCR抗体 抗HMGCR
原文传递
特发性炎性肌病的分子病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夏邢宇 高名士 朱雯华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145-148,共4页
特发性炎性肌病(IIM)是一组临床特点、病理表现和治疗预后各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肌无力,也可影响包括皮肤、关节、肺脏、心脏和消化道等多个骨骼肌外系统和器官,有些IIM的亚型甚至以肌外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近年来发现... 特发性炎性肌病(IIM)是一组临床特点、病理表现和治疗预后各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肌无力,也可影响包括皮肤、关节、肺脏、心脏和消化道等多个骨骼肌外系统和器官,有些IIM的亚型甚至以肌外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近年来发现了多种肌炎特异性抗体与IIM密切相关,不同抗体相关的临床表型、病理改变和对治疗的反应均各不相同,提示存在不同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比较公认基于临床-病理-血清学特点,将IIM进一步分为皮肌炎、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包涵体肌炎和多发性肌炎这几种亚型。本文介绍了IIM各亚型的分子病理研究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临床和病理医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炎性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 散发性包涵体 分子
原文传递
儿童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抗体肌病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罗智强 廖建湘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抗体肌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7月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例儿童抗HMGCR抗体肌病的临床表现、血清肌酸激酶(CK)、肌炎抗体、肌电图、肌肉病理、磁... 目的探讨儿童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抗体肌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7月深圳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2例儿童抗HMGCR抗体肌病的临床表现、血清肌酸激酶(CK)、肌炎抗体、肌电图、肌肉病理、磁共振成像(MRI)、治疗等资料。结果 2例均为女性患儿, 例1为3岁11个月, 例2为7岁9个月, 2例患儿既往均体健, 均无他汀类药物使用史, 例1呈慢性病程, 例2呈亚急性病程, 主要临床表现均为进展性对称性近端为主的肌无力, 均伴肌痛, 例1有皮疹, 例2无皮疹。2例患儿的血CK均显著升高, 例1治疗前血CK为正常上限值的27.3~48.0倍, 例2治疗前血CK升高66.7~77.4倍, 2例患儿病初均被诊断为"肌营养不良", 肌电图均为肌源性损伤、肌肉MRI均显示双侧大腿肌肉广泛性水肿、肌肉病理表现均以肌纤维坏死为主合并少量炎症细胞浸润。2例确诊后均予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 出院后均继续口服泼尼松, 例2加服硫唑嘌呤, 治疗后血CK均显著下降但未恢复正常, 肌无力均改善但未恢复正常。结论儿童抗HMGCR抗体肌病的临床特点与成人患者类似, 但儿童患者通常无他汀类药物使用史, 且治疗难度更大, 疗效和预后较差, 病初更易被诊断为"肌营养不良", 因此, 对拟诊为"肌营养不良"但基因检查不支持的患儿, 应查特异性肌炎自身抗体谱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抗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抗体 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 临床特点 治疗
原文传递
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的肌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20
作者 邸丽 笪宇威 +3 位作者 王敏 卢岩 张新卿 贾建平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23期7576-7579,共4页
目的分析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的肌病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的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此病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主要表现为近端肢体无力,早期出现吞咽困难;血清肌酶显著升高;病理检查示... 目的分析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的肌病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的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此病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主要表现为近端肢体无力,早期出现吞咽困难;血清肌酶显著升高;病理检查示肌纤维内可见坏死和较多再生肌纤维,肌束衣肌内衣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单用糖皮质激素效果欠佳,需合用免疫抑制剂。结论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阳性的肌病是一种以严重的对称性进行性近端肌无力、吞咽困难及血清肌酶显著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病理改变以肌纤维坏死和再生为主,无或较少炎症细胞浸润。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炎症性 免疫介导坏死性 抗信号识别颗粒抗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