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COS和PD1共刺激分子的免疫学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丁涵露 吴雄飞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3-85,共3页
关键词 ICOS PD-1 可诱导刺激分子 免疫 致敏 免疫干预 T淋巴细胞 程序性死亡 信号途径 受体介导
下载PDF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
作者 刘翠平 胡筱涵 +3 位作者 蒋觉安 陈永井 徐婷 吴敏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208-211,共4页
目的:检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39;s syndrome, pSS)患者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sPD-L1)分子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1例pSS患者外周血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pSS患者及健康对照血清sPD-L1的表达,... 目的:检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39;s syndrome, pSS)患者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sPD-L1)分子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1例pSS患者外周血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pSS患者及健康对照血清sPD-L1的表达,比较13例初诊pSS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PD-L1表达水平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pSS患者血清sPD-L1表达显著升高(0.705±0.051 ng/mL vs 0.366±0.021 ng/mL,P<0.0001);pSS患者血清sPD-L1表达水平与ANA滴度、RF、ESR、抗ds-DNA呈正相关(P<0.05);活动期的pSS患者血清sPD-L1的表达高于非活动期患者(0.788±0.086 ng/mL vs 0.559±0.042 ng/mL,P=0.022);伴发多系统损伤pSS患者血清sPD-L1的表达显著高于单纯外分泌腺损伤患者(0.863±0.114 ng/mL vs 0.630±0.114 ng/mL,P=0.022)。治疗后sPD-L1分子的表达无显著变化。结论 pSS患者血清sPD-L1异常高表达,且与疾病活动度、组织损伤密切相关。提示sPD-L1信号可能参与pSS免疫病理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刺激分子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同免疫状态正负共刺激分子表达的研究
3
作者 费凌霞 吴诗品 陈洪涛 《国际内科学杂志》 CAS 2009年第9期505-508,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不同免疫状态下正负共刺激分子表达的意义。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研究30例免疫清除期患者、10例免疫耐受期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7-2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不同免疫状态下正负共刺激分子表达的意义。方法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研究30例免疫清除期患者、10例免疫耐受期患者和1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B7-2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免疫清除期和免疫耐受期患者B7-2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免疫清除期患者B7-2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免疫耐受期患者(P<0.01)。免疫清除期和免疫耐受期患者PD-L1的表达水平和PD-L1/B7-2比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免疫清除期和免疫耐受期患者PD-L1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清除期患者PD-L1/B7-2比值明显高于免疫耐受期患者(P<0.01)。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中,正、负共刺激分子的变化可能是机体对免疫反应的保护性调节的结果,最终可能使机体对HBV的免疫耐受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分子B7-2 程序性死亡配体-1 乙型肝炎病毒 免疫耐受
下载PDF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1与2型糖尿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4
作者 顾静 陆燕 +2 位作者 方勇 仲怀琴 缴克华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19年第11期980-984,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1(sPD-1)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7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选择33例糖耐量正常者作为对照组。T2DM患者根据有无CAS斑块分为2组:T2DM无CAS组40例和T...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1(sPD-1)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7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选择33例糖耐量正常者作为对照组。T2DM患者根据有无CAS斑块分为2组:T2DM无CAS组40例和T2DM并CAS组47例。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sPD-1浓度和生物化学指标。分析sPD-1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用ROC曲线分析sPD-1对T2DM并CAS斑块的预测价值。结果T2DM无CAS组的sPD-1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2DM并CAS组的sPD-1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T2DM无CAS组(P<0.05)。sPD-1与年龄、腰臀比、甘油三酯、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高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P<0.05),与性别(以男性为参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呈负相关(P<0.05)。ROC分析提示sPD-1对T2DM并CAS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为中等(P<0.05)。结论血清sPD-1可能参与T2DM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过程,对T2DM并CAS斑块形成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1 刺激分子 2型糖尿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下载PDF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外周血CD4+、CD8+T细胞百分比及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蛋白1表达的改变及其意义 被引量:8
5
作者 夏晓玲 汤玮 +5 位作者 孙亮亮 倪奇 刘浩琪 陆晓敏 孙政 石勇铨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04-710,共7页
目的观察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4^+、CD8^+T细胞百分比及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的表达水平,探索这两者变化在TAO发病机制及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1例TAO患者、21例Graves病(GD)无眼病患者... 目的观察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CD4^+、CD8^+T细胞百分比及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的表达水平,探索这两者变化在TAO发病机制及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1例TAO患者、21例Graves病(GD)无眼病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资料,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有受试者PBMC中CD4^+、CD8^+T细胞百分比及其表面PD-1的表达率,比较组间差异,分析其与患者病程、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相关抗体及TAO疾病活动性和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1)TAO患者PBMC中CD4^+、CD8^+T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5.9±14.5)%、(22.2±8.4)%,GD患者分别为(33.1±13.0)%、(18.6±9.2)%,均高于健康对照者[(17.4±7.4)%、(7.7±4.8)%,P<0.01]。(2)TAO及GD患者PBMC中CD4^+T细胞表面PD-1表达率分别为(8.3±6.4)%、(28.0±26.6)%,均低于健康对照者[(52.2±28.6)%,P<0.01,P<0.05],且TAO患者低于GD患者(P<0.05);TAO患者PBMC中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率低于健康对照者[(12.7±13.4)%vs(38.2±24.2)%,P<0.01]。(3)TAO患者PBMC中CD8^+T细胞百分比与病程呈正相关(r=0.478,P<0.05)。(4)TAO患者活动期组与非活动期组、轻度组与中重度组间CD4^+、CD8^+T细胞百分比及其表面PD-1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O患者PBMC中CD4^+、CD8^+T细胞百分比及细胞表面PD-1表达存在异常,可能参与TAO的自身免疫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 GRAVES眼病 程序性死亡蛋白1 刺激分子 自身免疫
下载PDF
共刺激分子B7-H3和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在胃肠道恶性肿瘤诊断和预后价值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茅挺 韦琦 +3 位作者 汪倩 杜俏俏 钟丰云 张文雅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48-551,共4页
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B7-H3和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用于胃肠道恶性肿瘤诊断和判断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并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胃肠恶性肿瘤的患者40例(胃癌和肠癌各20例)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共刺激分子B7-H3和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1)用于胃肠道恶性肿瘤诊断和判断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3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并经病理检查确诊为胃肠恶性肿瘤的患者40例(胃癌和肠癌各20例)为研究对象。采集术前和术后血清,同期收取2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中B7-H3、PD-L1和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的表达水平;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CA199)的表达水平。分析B7-H3和PD-L1手术前后的变化和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前血清中B7-H3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0.1±5.5)ng/ml比(6.8±1.9)ng/ml,t=8.454,P<0.01];术前B7-H3浓度与CEA(r=0.377,P<0.05)和CA199(r=0.373,P<0.05)的含量呈正相关;术后B7-H3含量变化与CA199含量变化存在一致性(χ^(2)=5.507,P<0.05)。术后B7-H3含量维持高水平与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χ^(2)=8.386,P<0.01)。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前血清中PD-L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75.6±36.8)pg/ml比(197.4±1.6)pg/ml,t=2.268,P<0.05],且与CEA的含量呈正相关(r=0.535,P<0.01);术后PD-L1的变化与CEA的术后变化明显相关(χ^(2)=5.199,P<0.05)。结论血清中B7-H3和PD-L1含量对胃肠道肿瘤有诊断价值;术后B7-H3的变化有助于判断肿瘤是否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分子 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胃肠道肿瘤
原文传递
共刺激分子在心肌炎发病中的作用
7
作者 张丽华 陈敏 《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2010年第4期161-165,共5页
共刺激分子B7-CD28家族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中CD2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与B7、可诱导共刺激分子和程序性死亡-1因子及其配体在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与自身免疫所引起的心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选择性阻断T细... 共刺激分子B7-CD28家族在免疫应答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中CD2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与B7、可诱导共刺激分子和程序性死亡-1因子及其配体在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与自身免疫所引起的心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选择性阻断T细胞活化的共刺激信号通路可控制疾病的发展,对心肌炎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炎 CD28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B7 可诱导刺激分子 程序性死亡-1因子
下载PDF
负性共刺激分子阻断抗体用于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8
作者 徐悦蓉 杨安钢 温伟红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5-128,133,共5页
在免疫系统中,负性共刺激分子可通过受体-配体的结合而抑制免疫应答,避免免疫造成的组织损伤,在维持自身免疫耐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负性共刺激分子也参与调节肿瘤的发生发展,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和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主... 在免疫系统中,负性共刺激分子可通过受体-配体的结合而抑制免疫应答,避免免疫造成的组织损伤,在维持自身免疫耐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负性共刺激分子也参与调节肿瘤的发生发展,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抗原4(CTLA-4)和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主要表达于活化的T细胞,它们与相应配体结合后可传递抑制性信号,从而抑制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导致肿瘤免疫逃逸的发生。在肿瘤患者中,利用特异性的抗体阻断这些负性共刺激分子,可消除它们的免疫抑制功能,从而促进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实现对肿瘤生长的有效抑制。现针对负性共刺激分子的阻断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性刺激分子 细胞毒性T细胞相关抗原4 程序性死亡分子1 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 阻断抗体 肿瘤治疗 综述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共刺激分子PD-1、CD28的表达变化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魏玮 章树业 +2 位作者 张政 陈牧雷 范谦 《中国现代医生》 2012年第18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PD-1)和CD28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疾病进展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患者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患者2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患者10例作为研究对象,临...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共刺激分子,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PD-1)和CD28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疾病进展中的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AMI组)患者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患者2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患者10例作为研究对象,临床上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11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上PD-1和CD28的表达情况。结果与SAP组和对照组相比,AMI组及UAP组CD4+、PD-1+双阳性细胞比例增高(P<0.05),而CD4+、CD28+双阳性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作为负调控因子的PD-1表达增强,可能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失稳定和疾病进展中起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刺激分子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 CD28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共刺激分子B7-H4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维辉 王建 +3 位作者 李毅宁 庄伟 陈俊毅 苏学峰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95-899,共5页
目的检测共刺激分子B7-H4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我院98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手术标本中B7-H4和PD—L... 目的检测共刺激分子B7-H4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两者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我院98例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手术标本中B7-H4和PD—L1的表达情况,以其中42例癌旁正常膀胱组织为对照。98例中男75例,女23例;年龄45~82岁,平均67.8岁;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64例,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IBC)34例;低级别68例,高级别30例;初发患者70例,复发患者28例。NMIBC危险度分级低-中危29例,高危35例。比较B7-H4和PD-L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与正常膀胱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分析B7-H4和PD-L1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复发等临床指标的关系,并分析两者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B7-H4和PD—L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54.1%(53/98)和59.2%(58/98),癌旁正常膀胱组织中均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7-H4在MIBC患者表达的阳性率高于NMIBC[73.5%(25/34)与43.8%(28/64),P=0.005];高级别肿瘤B7-H4的阳性率高于低级别[70.0%(21/30)与47.1%(32/68),P=0.036];高危患者B7-H4的阳性率高于低-中危患者[57.1%(20/35)与27.6%(8/29),P=0.018]。PD.L1在MIBC患者的阳性率高于NMIBC[79.4%(27/34)与48.4%(31/64),P=0.003];虽然高级别肿瘤的阳性率高于低级别[73.3%(22/30)与52.9%(36/6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高危患者PD—L1的阳性率亦高于低-中危患者[68.6%(24/35)与24.1%(7/29),P<0.05]。B7-H4与PD—L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表达呈正相关性(r=0.318,P=0.002),二者联合表达较二者均阴性表达的患者术后复发率明显升高[66.7%(14/21)与30.8%(8/26),P=0.014]。结论B7-H4和PD—L1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表达上调,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NMIBC的危险度分级和复发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分子 B7-H4 程序性死亡配体1 膀胱尿路上皮癌
原文传递
程序性死亡受体1阻断抗体pembrolizumab孤儿药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陈彦杰 《实用医技杂志》 2015年第12期1287-1289,共3页
在控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扩散和复发过程中,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有着重要的作用。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作用,第一信号来自抗原肽-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复合物与T细胞表面受体(TRC)结合。第... 在控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扩散和复发过程中,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有着重要的作用。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作用,第一信号来自抗原肽-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复合物与T细胞表面受体(TRC)结合。第二信号来自抗原呈递细胞(APC)上协同刺激分子与T细胞表面上相应受体的结合^([1])。协同刺激分子影响T细胞发育、活化、增殖、起效、凋亡的各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亚群 协同刺激分子 程序性死亡 免疫应答 抗原呈递细胞 pembrolizumab 第二信号 抗原肽 相应受体 细胞因子
下载PDF
免疫卡控点程序性死亡分子-1配体/程序性死亡分子-1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9
12
作者 邓旭 吴昌平 +1 位作者 卢斌峰 蒋敬庭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34-936,共3页
免疫治疗可提高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重建的能力,在肿瘤综合治疗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在诱导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同时,细胞免疫治疗也伴有一定的不良反应[2].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及其配体(PD-L1)为协同共刺激分子... 免疫治疗可提高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重建的能力,在肿瘤综合治疗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在诱导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应答同时,细胞免疫治疗也伴有一定的不良反应[2].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及其配体(PD-L1)为协同共刺激分子,在免疫反应中起负性调节作用[3].应用抗PD-1或抗PD-L1抗体阻断PD-L1/PD-1的免疫卡控点疗法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系统抗肿瘤能力[4],在肺癌、黑色素瘤和肾癌等患者体内均可诱导肿瘤消退,延长患者生存期,并提高其生活质量.研究免疫卡控点PD-L1/PD-1阻断疗法在治疗中的作用可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刺激分子 肿瘤免疫治疗 程序性死亡 免疫 配体 抗肿瘤免疫应答 机体免疫系统 免疫功能重建
原文传递
可诱导共刺激分子与程序性死亡-1在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彩琴 应鸣翘 +9 位作者 薛群 古彦铮 段晓宇 高晗清 王明元 汲晓沛 严晓铭 方琪 董万利 张学光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5-110,共6页
目的 检测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G)早期患者外周血中正性共刺激分子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 ICOS)与负性共刺激分子程序性死亡-1(programmed death 1, PD-1)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收... 目的 检测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 MG)早期患者外周血中正性共刺激分子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 ICOS)与负性共刺激分子程序性死亡-1(programmed death 1, PD-1)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收集2014年2月到2016年12月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且确诊为MG患者82例外周血标本,作为试验组,同时收集20例非MG患者的其他免疫病患者(non-myasthenia gravis, NMG)及健康体检者56名的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成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膜上PD-1、ICOS及相应配体程序性死亡-1配体(PD-L1)、可诱导共刺激分子配体(ICOSL)的表达;同时收集2组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组成员血清中可溶性PD-1(sPD-1)、可溶性PD-L1(sPD-L1)和细胞因子IL-4等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流式分析结果:MG组CD4+T细胞上ICOS+亚群[57.29%(57.32%)]较健康对照组[15.6%(14.23%),Z=-6.560,P〈0.05]及NMG组[23.4%(8.48%),Z=-3.645,P〈0.05]显著增高,CD14+单核细胞上和CD19+B细胞上ICOSL+亚群较健康对照组和NMG组表达增高。MG组CD4+T细胞上PD-1+亚群[16.82%(10.66%)]较健康对照组[9.34%(9.18%), Z=-4.345,P〈0.05]及NMG组[7.07%(3.40%), Z=-4.594,P〈0.05]表达增高,CD14+单核细胞和CD19+B细胞上PD-L1+亚群较健康对照组及NMG组明显升高。MG患者外周血CD4+T上PD-1与ICOS的共表达[9.64%(8.82%)]较健康对照组[1.81%(2.10%), Z=-7.389,P〈0.05]及NMG组[2.86%(1.49%), Z=-4.636,P〈0.05]上调。(2)EILSA检测结果:MG组血清中sPD-1[(1.87±0.64) n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49±0.70) ng/ml, t=2.04, P〈0.05]及NMG组[(1.05±0.5) ng/ml, t=2.08, P〈0.05];MG组血清中sPD-L1与健康对照组及NM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血清细胞因子检测结果:MG组血清中IL-4表达[(61.88±5.15) pg/ml]较健康对照组[(32.03±1.84) pg/ml,t=2.50, P〈0.05]及NMG组[(42.62±3.31) pg/ml,t=2.34, P〈0.05]上调,MG患者sPD-1与IL-4呈正相关(r=0.406,P=0.029)。结论 CD4+T细胞上的PD-1+ICOS+亚群升高提示该亚群参与了MG免疫病理过程,sPD-1可能干扰了T细胞上膜型PD-1的负性信号传导,引起ICOS正性信号相对亢进,导致该群细胞过度活跃推动MG病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细胞因子 流式细胞术 可诱导刺激分子 程序性死亡-1
原文传递
可溶性共刺激分子程序性死亡因子1表达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
14
作者 顾静 方勇 +1 位作者 陆燕 朱一蓓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9年第9期664-668,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共刺激分子程序性死亡因子1(sPD-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12月在上海市华东疗养院接受体检的69例CAS斑块患者作为CAS组,另外选择72名非CAS斑块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共刺激分子程序性死亡因子1(sPD-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12月在上海市华东疗养院接受体检的69例CAS斑块患者作为CAS组,另外选择72名非CAS斑块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sPD-1的浓度。采用t检验比较2组受检者血清sPD-1的差异,采用Pearson或Spearman法分析血清sPD-1与临床各指标[年龄、性别、吸烟、饮酒、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脂蛋白a、空腹血糖]的相关性以及CAS组中斑块Crouse积分与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对CAS斑块行危险因素分析;使用ROC曲线分析s PD-1预测CAS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结果 CAS组sPD-1水平高于对照组[(1.26±1.01)μg/L vs (0.64±0.49)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98,P <0.001);sPD-1与BMI、腰臀比、三酰甘油、空腹血糖、HbA1c呈正相关(P <0.05),与HDL-c、脂蛋白α呈负相关(P <0.05);斑块Crouse积分与年龄、SBP呈正相关(P <0.05),与TG呈负相关(P <0.05);年龄、性别、饮酒、LDL-c、舒张压s PD-1是CAS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sPD-1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中等诊断价值(P <0.05)。结论 sPD-1可能在CAS斑块的形成、发展的炎症过程中发挥作用,sPD-1对预测CAS斑块形成有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刺激分子 程序性死亡因子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原文传递
转录因子YY1上调PD-L1表达促进胆囊癌免疫逃逸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杰 李敬东 +1 位作者 权刚 孙骥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0-36,120,共8页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阴阳1(Yin-Yang1,YY1)上调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PD-L1)表达促进胆囊癌免疫逃逸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胆囊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胆囊组织中YY1蛋白表达水平,体外培养正常人胆囊上皮细胞系HGBEC和人胆囊癌细胞...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阴阳1(Yin-Yang1,YY1)上调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PD-L1)表达促进胆囊癌免疫逃逸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胆囊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胆囊组织中YY1蛋白表达水平,体外培养正常人胆囊上皮细胞系HGBEC和人胆囊癌细胞系GBC-SD、SGC-996、IH-GB1,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测定各细胞中YY1水平;YY1 siRNA-1675转染GBC-SD细胞。实验分为BC组、YY1 siRNA NC组、YY1 siRNA-1675组。流式细胞仪测定PD-L1、CD69、CD25水平及人T淋巴细胞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干扰素γ(IFN-γ)水平;PROMO网站预测YY1的潜在靶基因,行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结果与正常组织相比,癌旁组织、胆囊癌组织中YY1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P<0.05),与癌旁组织相比,胆囊癌组织中YY1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P<0.05);与人胆囊上皮HGBEC细胞相比,人胆囊癌IH-GB1、SGC-996、GBC-SD细胞中YY1水平显著升高(P<0.05),其中GBC-SD细胞中YY1水平最高,因此后续实验以GBC-SD细胞进行。与BC组、YY1 siRNA-NC组相比,YY1 siRNA-1675组IL-2、IL-4、IL-10、IFN-γ、CD69、CD25水平显著升高(P<0.05),YY1、PD-L1水平和人T淋巴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PROMO网站预测表明,PD-L1是YY1的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明PD-L1是YY1的作用靶点。结论下调YY1水平可靶向抑制PD-L1表达,可能通过此机制抑制胆囊癌免疫逃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因子阴阳1 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 胆囊癌 免疫逃逸
下载PDF
鼻渊舒口服液对CRS模型小鼠鼻窦黏膜IFN-γ及免疫检查点B7-H1/PD-1 mRNA表达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付译节 李辉 +3 位作者 朱天民 朱鑫 李璐 胡守亮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2076-2081,共6页
目的:探讨鼻渊舒口服液对慢性鼻-鼻窦炎(CRS)模型小鼠γ干扰素(IFN-γ)的影响,并基于协同刺激分子B7同源物l(B7-H1)/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免疫检测点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化学药对照组(克拉霉... 目的:探讨鼻渊舒口服液对慢性鼻-鼻窦炎(CRS)模型小鼠γ干扰素(IFN-γ)的影响,并基于协同刺激分子B7同源物l(B7-H1)/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免疫检测点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将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化学药对照组(克拉霉素,103 mg/kg)和鼻渊舒低、中、高剂量组(鼻渊舒口服液,3.1、6.2、12.4 mL/kg),每组20只。除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外,其余各组小鼠均开放上颌窦,假手术组不填充带菌海绵,模型组和各给药组填充带菌海绵以复制CRS模型。自造模后第8周开始,正常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小鼠均灌胃生理盐水0.2 mL,各给药组小鼠灌胃相应药物,每日1次,连续14 d。观察小鼠的鼻部症状和一般情况,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小鼠鼻窦黏膜的病理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小鼠鼻窦黏膜中IFN-γ、B7-H1、PD-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组、假手术组小鼠未见鼻部异常,鼻窦黏膜上皮及纤毛完整,两组IFN-γ、B7-H1、PD-1 mRNA的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可见流涕且频繁挠鼻、喷嚏,鼻腔内有少量黄色分泌物,脱毛严重;其鼻窦黏膜严重缺损、纤毛脱落,黏膜下层腺体增生,可见淋巴细胞浸润;鼻窦黏膜中IFN-γ、B7-H1、PD-1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的鼻部症状、一般情况及鼻窦组织病理学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化学药对照组和鼻渊舒中、高剂量组小鼠鼻窦黏膜中IFN-γ、B7-H1 mRNA以及各给药组PD-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且鼻渊舒中、高剂量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低剂量组,而鼻渊舒高剂量组IFN-γ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中剂量组。鼻渊舒低、高剂量组IFN-γmRNA,低剂量组B7-H1 mRNA以及各剂量组PD-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化学药对照组(P<0.05或P<0.01);鼻渊舒中剂量组上述指标水平与化学药对照组相当(P>0.05)。结论:鼻渊舒口服液可改善CRS模型小鼠鼻窦黏膜的慢性炎症,其机制可能与通过抑制IFN-γmRNA表达从而干预B7-H1/PD-1 mRNA过度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渊舒口服液 慢性鼻-鼻窦炎 γ干扰素 协同刺激分子B7同源物l 程序性死亡因子1 免疫检查点 小鼠 机制
下载PDF
负性共刺激分子介导免疫下调与免疫逃逸的关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波 夏超明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01-105,共5页
T细胞充分活化需要识别双信号系统,即MHC-抗原肽提供的第一信号和共刺激分子提供的第二信号。共刺激分子在调节T细胞的免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其中负性共刺激分子介导的免疫下调在病毒、细菌、肿瘤细胞等的免疫逃逸中发挥重要作用,也... T细胞充分活化需要识别双信号系统,即MHC-抗原肽提供的第一信号和共刺激分子提供的第二信号。共刺激分子在调节T细胞的免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其中负性共刺激分子介导的免疫下调在病毒、细菌、肿瘤细胞等的免疫逃逸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可能与寄生虫慢性感染的免疫逃逸有关。该文就负性共刺激分子介导免疫下调与免疫逃逸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性刺激分子 程序性死亡因子-1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可诱导刺激分子
原文传递
Tfh细胞相关作用分子在EAE中的调节作用
18
作者 沈新月 石郑浩 +2 位作者 任安艳 葛汝丽 范雪丽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97-402,共6页
目的探讨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s,Tfh)表达的表面分子可诱导的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ICOS)、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1,PD-1)及Tfh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在实验性自... 目的探讨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s,Tfh)表达的表面分子可诱导的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ICOS)、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death-1,PD-1)及Tfh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中的调节作用。方法将40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EAE模型组,每组各20只。采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35-55)与完全福氏佐剂(FAC)混合乳液皮下注射法建立EAE模型。剔除死亡及造模失败小鼠5只,最终对照组18只、EAE模型组17只入组。采用HE染色方法观察小鼠脑、脊髓中炎症细胞浸润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脑、脊髓组织PD-1、ICOS、IL-21的表达情况;采用RT-PCR方法检测脑组织中PD-1、ICOS、IL-2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EAE模型组小鼠发病高峰期可见脑、脊髓组织炎症细胞明显浸润,可围绕于血管周围形成袖套样。与对照组比较,EAE模型组脑、脊髓组织ICOS、IL-21表达量增多(均P<0.05),PD-1表达量低(P<0.05);EAE模型组发病高峰期脑组织ICOS mRNA、IL-21 mRNA表达较对照组高(P<0.05),而PD-1 mRNA表达低(P<0.05)。结论Tfh细胞表达的表面分子PD-1和ICOS及其分泌的IL-21可能参与了EAE的发病过程,并可能成为新的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 辅助诱导 脑脊髓炎 自身免疫 实验性 程序性死亡因子-1 可诱导的刺激分子 白细胞介素21
下载PDF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吴尔岸 梁伟明 《内科》 2023年第6期571-574,共4页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免疫治疗对于避免膀胱切除非常重要。卡介苗灌注治疗是预防高危NMIBC复发的首选方案。卡介苗通过直接抗肿瘤作用和激活免疫系统两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卡介苗的菌株、用药剂量、给药方式和膀胱微生物群等...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免疫治疗对于避免膀胱切除非常重要。卡介苗灌注治疗是预防高危NMIBC复发的首选方案。卡介苗通过直接抗肿瘤作用和激活免疫系统两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卡介苗的菌株、用药剂量、给药方式和膀胱微生物群等因素均对卡介苗灌注治疗的疗效有影响。其它的免疫治疗包括钥孔血蓝蛋白、草分枝杆菌细胞壁-核酸复合物、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程序性死亡配体-1抑制剂等。卡介苗+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皮下颗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免疫治疗被证实对部分卡介苗治疗失败的患者有效。进一步评估膀胱癌免疫治疗药物疗效的临床研究仍然非常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免疫治疗 卡介苗 钥孔血蓝蛋白 草分枝杆菌细胞壁-核酸复合物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程序性死亡配体-1抑制剂 皮下颗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综述
下载PDF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外周血共刺激分子OX40和PD-1与感染的关系
20
作者 丁丁 陈坤峰 赵志坚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43-447,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外周血共刺激分子OX40和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表达水平与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0例为研究对象,依照术后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41例与未... 目的探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外周血共刺激分子OX40和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表达水平与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0例为研究对象,依照术后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41例与未感染组559例,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OX40及PD-1,归纳术后感染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OX40和PD-1对术后医院感染的预测价值。结果600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有41例出现感染,发生率为6.83%;共培养分离病原菌6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0株、革兰阴性菌46株、真菌2株;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引流管放置时间、合并糖尿病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有一定影响(P<0.05);感染组外周血CD_(4)^(+)、CD_(8)^(+)T淋巴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PD-1表达水平高于未感染组,OX40表达水平低于未感染组(P<0.05);外周血CD_(4)^(+)、CD_(8)^(+)T淋巴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OX40和PD-1表达水平联合评估预测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感染ROC曲线下面积0.839大于单独检测曲线下面积0.748、0.677、0.720、0.664(P<0.05)。结论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OX40表达水平降低、PD-1表达水平升高,与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对患者术后感染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 老年患者 感染风险 刺激分子 程序性死亡因子1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