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酸的免疫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1
作者 李成文 《生物技术通讯》 CAS 1996年第4期183-186,共4页
五十年代初期,Blix等便提出了对DNA抗原性研究的课题,由于生化与免疫技术发展的局限,作者未能充分证实DNA抗体的特异性。十年后由Plescia和Bernard分别以氧化法制成了抗DNA的特异抗体,不久,Halloran以化学交联法制成了抗单核苷酸、寡核... 五十年代初期,Blix等便提出了对DNA抗原性研究的课题,由于生化与免疫技术发展的局限,作者未能充分证实DNA抗体的特异性。十年后由Plescia和Bernard分别以氧化法制成了抗DNA的特异抗体,不久,Halloran以化学交联法制成了抗单核苷酸、寡核苷酸和DNA的抗体。到1970年Stollar等便揭示出抗体的特异性与DNA双螺旋构象的关系。上述三方面对核酸免疫开拓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分子生物学 生物学研究 抗DNA抗体 多克隆抗体 特异性 核酸免疫 单克隆抗体 抗原决定簇 固相化 抗原性
下载PDF
分子生物学在妇产科领域的应用及发展研究综述
2
作者 祝丽娟 《科教导刊》 2011年第33期12-12,49,共2页
妇产科的发展历史较之于分子生物学要旱很多,但是分子生物学兴起之后,对妇产科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在对分子生物学与妇产科的基本情况进行梳理之后,分析了分子生物学在妇科产前诊断、母婴感染传播、肿瘤、免疫遗传等方... 妇产科的发展历史较之于分子生物学要旱很多,但是分子生物学兴起之后,对妇产科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在对分子生物学与妇产科的基本情况进行梳理之后,分析了分子生物学在妇科产前诊断、母婴感染传播、肿瘤、免疫遗传等方面的应用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妇科产前诊断免疫遗传
下载PDF
稀土暴露对人体免疫分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罗佛全 刘志刚 +2 位作者 王华 赵为禄 刘玉琳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22-323,共2页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 细胞因子 粘附分子 稀土元素 免疫分子生物学 稀土暴露 人体免疫
下载PDF
分子免疫学研究进展概述 被引量:1
4
作者 龚非力 《广州医药》 1996年第2期1-3,共3页
分子免疫学研究进展概述同济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430030)龚非力生物医学的三大支柱学科是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现代免疫学的特点是在分子水平研究免疫学现象,称为分子免疫学。本文仅提纲式地简介分子免疫学涉及... 分子免疫学研究进展概述同济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430030)龚非力生物医学的三大支柱学科是神经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现代免疫学的特点是在分子水平研究免疫学现象,称为分子免疫学。本文仅提纲式地简介分子免疫学涉及的主要领域,以便有助于读者了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分子生物学 分化群分子 细胞因子 补体
下载PDF
DNA的免疫学特性 被引量:1
5
作者 潘兴华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1997年第3期160-162,共3页
关键词 DNA 免疫 免疫分子生物学 系统性红斑狼疮
下载PDF
Toll样受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何晓霞 白海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6期445-446,共2页
Toll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是一类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不仅在机体发育和维护保养中发挥作用,而且在先天性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免疫分子生物学 TOLL受体 研究进展
下载PDF
Graves甲亢患者血清中抗ds-DNA抗体与抗ss-DNA抗体测定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国瑞 林玲 +8 位作者 李希圣 蔡俊峰 陶畊 蔡敦保 李永佳 黄东红 蔡元元 万本颐 陈淑丽 《临床荟萃》 CAS 1994年第19期898-900,共3页
Graves甲亢系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观察Graves甲亢患者治疗前后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抗单链DNA抗体(抗ss-DNA抗体)的变化,同时检测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NA);以及总甲状腺激素(TT<sub>... Graves甲亢系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本文观察Graves甲亢患者治疗前后抗双链DNA抗体(抗dsDNA抗体)抗单链DNA抗体(抗ss-DNA抗体)的变化,同时检测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抗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NA);以及总甲状腺激素(TT<sub>3</sub>,TT<sub>4</sub>)游离甲状腺激素(FT<sub>3</sub>、FT<sub>4</sub>),以探讨Graves甲亢的发病机理,自然转归与自身抗体的关系。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Graves甲亢诊断标准:有甲亢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典型高代谢症群及/或交感神经兴奋症群和/或不同程度的甲状腺肿大,突眼),血清TT<sub>3</sub>、TT<sub>4</sub>/FT<sub>3</sub>、FT<sub>4</sub>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抗能亢进 血清 抗体 免疫分子生物学 DNA
下载PDF
CIK细胞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
8
作者 郑海平 刘汉锋 《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 2005年第4期329-330,332,共3页
随着免疫细胞生物学及免疫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细胞介导的过继免疫治疗已成为肿瘤患者放、化疗后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促进患者免疫系统的重建、消除残留病灶及骨髓净化都具有良好效果。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 随着免疫细胞生物学及免疫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细胞介导的过继免疫治疗已成为肿瘤患者放、化疗后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促进患者免疫系统的重建、消除残留病灶及骨髓净化都具有良好效果。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细胞)是将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用多种细胞因子共同诱导而获得的一群异质细胞。大量研究表明CIK细胞是一种新型、高效、具有广谱杀瘤活性的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限制性免疫效应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显露出巨大的应用价值。本文概述了CIK细胞的一些基础研究现状及近年的临床应用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K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免疫分子生物学 免疫细胞生物学 过继免疫治疗 免疫效应细胞 肿瘤免疫治疗 肿瘤患者
下载PDF
人重组FGFR1在昆虫细胞膜上的表达
9
作者 孙铭一 万敏 +1 位作者 王丽颖 周慧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86-288,共3页
目的 :将人重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1(FGFR1)表达在昆虫细胞膜表面 ,用作筛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拮抗肽探针。方法 :将人FGFR1cDNA克隆入昆虫病毒的转递质粒pFastBacI上 ,然后转座到昆虫病毒Bacmid上。以重组Bacmid转染昆虫细... 目的 :将人重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1(FGFR1)表达在昆虫细胞膜表面 ,用作筛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s)拮抗肽探针。方法 :将人FGFR1cDNA克隆入昆虫病毒的转递质粒pFastBacI上 ,然后转座到昆虫病毒Bacmid上。以重组Bacmid转染昆虫细胞Sf9并表达人FGFR1,以Western印迹和ELISA对表达出的蛋白质进行鉴定。结果 :FGFR1cDNA片段2 10 0bp ,重组FGFR1表达产物分子量 78kD。ELISA结果显示 ,人重组FGFR1高效地在昆虫细胞Sf9膜表达。结论 :这个表达系统能很好地表达出人重组FGFR1,并能准确地将其定位到昆虫细胞膜的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 昆虫细胞 表达 FGFRs 免疫分子生物学
下载PDF
糖原磷酸化酶BB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临床应用
10
作者 于建平 《基层医学论坛》 2009年第32期1028-1029,共2页
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glycogen phosphorylase isoenzyme BB,GPBB)是心肌细胞中特异的含量较高的一种酶,近些年来,随着生物化学、免疫分子生物学及其检测技术的发展,GPBB的检测极其方便,而且在心肌损伤早期(小于4h)即可释放入血,... 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BB(glycogen phosphorylase isoenzyme BB,GPBB)是心肌细胞中特异的含量较高的一种酶,近些年来,随着生物化学、免疫分子生物学及其检测技术的发展,GPBB的检测极其方便,而且在心肌损伤早期(小于4h)即可释放入血,是急性心肌损伤早期诊断的一个很好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 糖原磷酸化酶BB 临床应用 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 免疫分子生物学 急性心肌损伤 检测技术 心肌细胞
下载PDF
子宫平滑肌肉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春丽 《当代医学》 2012年第10期18-20,共3页
平滑肌肉瘤是最常见的子宫肉瘤。即使在早期就诊断出来,复发率仍然达到53%~71%。由于子宫平滑肌肉瘤缺乏预测,平滑肌肉瘤患者5年期的存活率为51%。由于仅局限于子宫内,所以子宫平滑肌肉瘤常常难以预测预后。本文通过美国联机医学文献... 平滑肌肉瘤是最常见的子宫肉瘤。即使在早期就诊断出来,复发率仍然达到53%~71%。由于子宫平滑肌肉瘤缺乏预测,平滑肌肉瘤患者5年期的存活率为51%。由于仅局限于子宫内,所以子宫平滑肌肉瘤常常难以预测预后。本文通过美国联机医学文献检索系统搜集2010年之前的所有子宫平滑肌肉瘤诊断的英语研究出版物,总结分析了子宫平滑肌肉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预后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平滑肌肉瘤 临床特点 病理特点 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 预后和治疗
下载PDF
Spontaneous regression of pancreatic cancer: Real or a misdiagnosis?
12
作者 Marta Herreros-Villanueva Elizabeth Hijona +1 位作者 Angel Cosme Luis Bujand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3期2902-2908,共7页
Spontaneous tumor regression has been subject of numerous studies and speculations for many years. This phenomenon is exceptional, but well reported, in some types of tumors, but not in pancreatic cancer. Pancreatic c... Spontaneous tumor regression has been subject of numerous studies and speculations for many years. This phenomenon is exceptional, but well reported, in some types of tumors, but not in pancreatic cancer. Pancreatic cancer has the worst five-year survival rate of any cancer. Despite numerous molecular studies and clinical approaches, using several mouse models, this cancer responds poorly to the existing chemotherapeutic agents and progress on treatment remains elusive. Although pancreatic cancer tumors seldom undergo spontaneous regression, and some authors take that with skepticism, there are some case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However, the variability in the description of the reports and technical details could make this process susceptible to misdiagnosis. Distinguishing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pancreatic carcinoma should be taken with caution as they have wide differences in malignant potential. Diseases such as pancreatic benign tumors, insulinomas, or autoimmune pancreatitis c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is misdiagnosis as a pancreatic cancer. Here we review different cases reported, thei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ossible mechanisms leading to spontaneous regression of pancreatic cancer. We also discuss the possibilities of misdiag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immune pancreatitis INSULINOMA Pan-creatic cancer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Spo-ntaneous regression
下载PDF
Preliminary studies on the mechanism of blistering cupping therapy
13
作者 Xiang-Hong Chen Bo Chen +2 位作者 Ze-Lin Chen Meng-dan Li Qin Long 《TMR Non-Drug Therapy》 2018年第2期26-31,共6页
Blistering cupping therapy, as a new type of cupping therapy,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clinical doctor and scholars in home and abroad. Blistering cupping therapy achieves better effects through the fo... Blistering cupping therapy, as a new type of cupping therapy,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clinical doctor and scholars in home and abroad. Blistering cupping therapy achieves better effects through the formation of blistering fluid after suction. However, it is still controversial whether cupping induced blisters are beneficial to recovery of diseases, and the mechanism is still not completely clear. Here on the basis of the traditional cupping method, we aimed to identify the mechanism of blistering cupping from the levels of biomechan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 The negative pressure attraction induced by cupping suck should be of value in increasing pain threshold and relieving pain as well as improving the blood circulation and metabolism. Furthermore, the blistering fluid induced by cupping was the inflammatory substance actually that discharged through the superficial lymphatic vessels, including immunoglobulin, lysozyme, erythrocytes, etc. which could cause the autogenetic inflammatory reaction of selected cupping area, and further activated certain immune pathways including anti-oxidation, anti-apoptosis, tissue repairing and metabolic regulation. Besides, the formation of scar induced by blistering cupping was not only the result of excessive inflammatory response, but also involved in mobilizing the immune respon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PPING Blistering cupping MECHANISM BIOMECHANICS Molecular biology Inflammation Immunit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