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克隆抗体免疫结合物治疗裸鼠CEM T-淋巴瘤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玲 丁洪波 林学颜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3期101-103,共3页
应用抗CDT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3A1与抗癌药Adriamycin交联成免疫结合物(免疫导向药物),在人T淋巴瘤裸鼠模型体内进行治疗试验,结果显示2.0mg/kg单抗免疫结合物为最佳治疗剂量,可作为治疗T淋巴瘤的一种有效制剂。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免疫结合物 CEMT淋巴瘤
下载PDF
注射用胶原蛋白酶免疫结合物的制备 被引量:1
2
作者 杨本霞 尹宗宁 俞功龙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目的:制备注射用胶原蛋白酶免疫结合物。方法:采用水溶性碳二亚胺法制备胶原蛋白酶免疫结合物,将胶原蛋白酶与牛血清白蛋白交联后再连接抗胶原蛋白单克隆抗体,使胶原蛋白酶具有对血栓的主动靶向性。冷冻干燥法制备注射用胶原蛋白酶免疫... 目的:制备注射用胶原蛋白酶免疫结合物。方法:采用水溶性碳二亚胺法制备胶原蛋白酶免疫结合物,将胶原蛋白酶与牛血清白蛋白交联后再连接抗胶原蛋白单克隆抗体,使胶原蛋白酶具有对血栓的主动靶向性。冷冻干燥法制备注射用胶原蛋白酶免疫结合物。结果:所制得的注射用胶原蛋白酶免疫结合物为淡黄色固体,无塌陷的疏松整块,表面细腻,再分散性良好。结论:胶原蛋白酶免疫结合物的制备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蛋白酶 单克隆抗体 免疫结合物
下载PDF
单克隆抗体与基因工程抗体免疫结合物导向治疗肿瘤的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林学颜 张玲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4期185-186,共2页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基因工程抗体 免疫结合物 肿瘤
下载PDF
单克隆抗体免疫结合物^(125)Ⅰ—3A_1在裸鼠淋巴瘤模型体内示踪研究
4
作者 林学颜 汪东海 +3 位作者 闭兰 石磊 舒向东 陈晓英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1991年第2期54-56,共3页
本文报道利用^(125)I 标记的抗 CD_7抗原决定簇的单抗 3A_1,在人 T 淋巴瘤裸鼠模型及人鼻咽癌裸鼠模型体内进行生物学分布和显像研究。注射标记抗体26小时后,淋巴瘤裸鼠模型中出现肿瘤显像。96小时后处死裸鼠,测定肿瘤及各器官中的放射... 本文报道利用^(125)I 标记的抗 CD_7抗原决定簇的单抗 3A_1,在人 T 淋巴瘤裸鼠模型及人鼻咽癌裸鼠模型体内进行生物学分布和显像研究。注射标记抗体26小时后,淋巴瘤裸鼠模型中出现肿瘤显像。96小时后处死裸鼠,测定肿瘤及各器官中的放射性分布,结果表明 McAb 3A_1在 CEM 荷瘤裸鼠的肿瘤组织中有特异性的浓集。^(125)I 标记的对照抗体,鼠抗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抗体,在 T 淋巴瘤裸鼠模型的肿瘤部位无明显浓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免疫结合物 裸鼠肿瘤模型 放射免疫显像
下载PDF
免疫结合物5F11—DXR对人肺癌细胞杀伤作用的研究
5
作者 唐俊舫 赖百塘 《结核病与胸部肿瘤》 2000年第4期249-255,共7页
目的 探讨一种抗肺癌单抗5F11与多柔比星(DXR)的结合物5F11-DXR对肺癌的导向治疗作用及其对一种耐药肺癌细胞系的耐药逆转作用。方法 应用戊二醛法制备5FF11-DXR,通过集落形成试验、染料排斥试验来评价其... 目的 探讨一种抗肺癌单抗5F11与多柔比星(DXR)的结合物5F11-DXR对肺癌的导向治疗作用及其对一种耐药肺癌细胞系的耐药逆转作用。方法 应用戊二醛法制备5FF11-DXR,通过集落形成试验、染料排斥试验来评价其对靶细胞A2的导向杀伤作用、对耐药靶细胞801-D、801-D^DXR的耐药逆转作用。结果 与DXR相比,5F11-DXR可将对801-D细胞的100%杀伤浓度降低10倍(P〈0.01),将对A2细胞的100%杀伤深度降低25倍(P〈0.01),在所含DXR浓度为1μg/ml时,可将对801-D^DXR细胞的抑制率由26.3%提高至100%;在所含DXR浓度为0.4μg/ml时,5F11-DXR对801-D细胞的杀伤较DXR增强10倍左右(P〈0.05),对A2细胞的杀伤较DXR增强1000倍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单克隆抗体 多柔比星 免疫结合物
下载PDF
以组织因子为靶点的肿瘤免疫治疗结合物的合成及其对结直肠癌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许希 饶本强 +4 位作者 梁绮雯 刘丹 谭获 汪建平 黄振倩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0-426,共7页
目的:构建含hFⅦ-LC+hIgG1-Fc cDNA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亚株CHO-K1获得以组织因子(TF)为靶点的免疫治疗结合物用于肿瘤的靶向治疗。方法: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从汉族人肝组织和淋巴细胞中分别获得hFⅦ-LC和hIgG1-Fc ... 目的:构建含hFⅦ-LC+hIgG1-Fc cDNA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亚株CHO-K1获得以组织因子(TF)为靶点的免疫治疗结合物用于肿瘤的靶向治疗。方法: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从汉族人肝组织和淋巴细胞中分别获得hFⅦ-LC和hIgG1-Fc DNA片段并用连接酶正向克隆入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中。以脂质体法转染阳性质粒入CHO-K1细胞,G418加压筛选获得阳性单克隆细胞;Excel 301无血清培养液扩大培养,培养液Ni-NTA亲和层析纯化和制备hFⅧ-LC+hIgG1-Fc融合蛋白,ELISA法检测该融合蛋白与TF的靶向作用,免疫激活物与结肠癌细胞HT-29及NK细胞混合培养检测结合物激活NK细胞的能力。结果:以汉族人肝组织和淋巴细胞为模板扩增的hFⅦ-LC和hIgG1-Fc DNA片段经测序证实与基因库报道的系列完全一致;经酶切分析、测序证实构建的hFⅦ-LC+hIgG1-Fc融合基因片段完整地落在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的阅读框架中;Lipofectamine^(TM)2000转染试剂能获得含pcDNA3.1(+)-hFⅦ-LC+hIgG1-Fc阳性的CHO-K1细胞,经1g/L G418加压筛选可以获得分泌hFⅦ-LC+hIgG1-Fc融合蛋白的单克隆细胞株;ILExcel301无血清培养液用Ni-NTA亲和层析纯化可以制备1.3 mg hFⅦ-LC+hIgG1-Fc融合蛋白,经ELISA法鉴定与TF具有高亲和力,免疫激活物与结肠癌细胞HT-29及NK细胞混合培养表现出明显的激活NK细胞的能力。结论:成功构建了hFⅦ-LC+hIgG1-Fc融合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并获得了分泌hFⅦ-LC+hIgG1-Fc融合蛋白的CHO-K1单克隆细胞株,为制备以TF为靶点的肿瘤免疫治疗结合物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靶向治疗 组织因子 免疫结合物 CHO-K1细胞
下载PDF
胃癌单抗-柔红霉素结合物在荷人胃癌裸鼠体内定位及生物学分布研究
7
作者 赵亚刚 陈希陶 +1 位作者 张学庸 樊代明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28-29,共2页
应用抗肿瘤单克隆抗体与抗癌药物交联制备免疫抗癌药,可以改变药物在体内的自然分布状态,提高肿瘤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减少毒副反应。为取得满意疗效,抗体与药物交联后仍应保留体内对肿瘤组织的导向能力。本文拟对胃癌单抗MG7-葡聚糖T-40... 应用抗肿瘤单克隆抗体与抗癌药物交联制备免疫抗癌药,可以改变药物在体内的自然分布状态,提高肿瘤组织中的药物浓度,减少毒副反应。为取得满意疗效,抗体与药物交联后仍应保留体内对肿瘤组织的导向能力。本文拟对胃癌单抗MG7-葡聚糖T-40(DEX)-柔红霉素(DNR)免疫结合物进行<sup>125</sup>I标记,观察其在荷瘤裸鼠体内肿瘤组织定位能力,探讨该免疫结合物用于胃癌治疗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免疫结合物 生物学
下载PDF
5F11-DOX结合物对人肺腺癌细胞体内外抑制作用的研究
8
作者 张同梅 赖百塘 湛秀萍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495-500,共6页
背景与目的随着抗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抗体复合物用于肿瘤的治疗。本研究试图探讨单克隆抗体化疗药物结合物5F11DOX在体内外对人肺腺癌A2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戊二醛法制备5F11DOX结合物,集落形成实验观察结合物... 背景与目的随着抗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抗体复合物用于肿瘤的治疗。本研究试图探讨单克隆抗体化疗药物结合物5F11DOX在体内外对人肺腺癌A2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戊二醛法制备5F11DOX结合物,集落形成实验观察结合物对肿瘤细胞的体外杀伤作用,荧光显微镜观察DOX在肿瘤细胞中的分布,免疫组化检测抗体与肿瘤细胞的结合部位及分布。裸鼠皮下或腹腔内接种A2细胞异种移植瘤,比较5F11DOX与游离DOX的疗效。结果浓度为0.04mg/L的5F11DOX即可在体外杀死全部人肺腺癌A2细胞,5F11DOX是游离DOX作用的10倍。荧光镜检发现在DOX浓度为3mg/L时作用3h,去除药物,继续培养24h后,5F11DOX组的DOX荧光较游离DOX组强。免疫组化检测发现5F11定位于细胞膜与胞浆中,而荧光镜检发现DOX分布于细胞内。裸鼠皮下及腹腔内异种移植瘤治疗实验显示5F11DOX组裸鼠的移植瘤明显小于对照组和同剂量游离DOX组(P<0.05);5F11DOX疗效相当于4~8倍的游离DOX。移植瘤的病理切片HE染色显示,5F11DOX结合物组癌巢中央和周围均有大片的瘤组织坏死。结论5F11DOX结合物对人肺腺癌A2细胞的杀伤作用显著高于游离的DO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单克隆抗体 阿霉素 免疫结合物
下载PDF
肝癌组合单抗─阿霉素结合物的体外细胞毒实验
9
作者 刘利 隋延仿 +3 位作者 陈志南 刘智广 胡川闽 刘彦仿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3期6-9,共4页
本文为探索克服肿瘤抗原表达异质性对肝癌导向治疗效果影响的可能途径,将本室制备的两种特异性高、亲和力强,针对肝癌细胞膜不同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HAb18和HAb25以葡聚糖(Dex)作为连接臂与阿霉素(ADR)偶合,... 本文为探索克服肿瘤抗原表达异质性对肝癌导向治疗效果影响的可能途径,将本室制备的两种特异性高、亲和力强,针对肝癌细胞膜不同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HAb18和HAb25以葡聚糖(Dex)作为连接臂与阿霉素(ADR)偶合,制备出HAb18-ADR和HAb25-ADR结合物,并将二者组合起来联合应用进行体外细胞毒实验,其对靶肿瘤细胞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杀伤效应显著强于单用其中任何一种抗体与ADR的结合物(P<0.01).说明组合单抗联合应用是克服肿瘤细胞抗原表达异质性对导向治疗的影响,增加免疫结合物与肿瘤细胞结合位点,提高导向治疗效果的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导向治疗 肿瘤抗原表达异质性 免疫结合物 抗体.单克隆 阿霉素
下载PDF
单抗-药物结合物的抗肿瘤研究现状
10
作者 白丽 钱金栿 《大理学院学报(医学版)》 1995年第2期56-59,共4页
免疫结合物又称免疫导向药物。由单克隆抗体、交联剂及抗癌制剂构成。它能特异地杀伤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有很小的损伤作用。并能降低毒副作用。本文综述了单克隆抗休与化疗药物形成的免疫导向药物的抗肿癌作用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 免疫结合物 单克隆抗体 化疗药物 癌症
下载PDF
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新策略——组织因子靶向免疫治疗 被引量:1
11
作者 齐协飞 饶纬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50-152,共3页
一种以组织因子为靶向的免疫结合物(icon),可以选择性地结合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及某些肿瘤细胞异常表达的组织因子,并通过结合Fc受体和补体,启动机体免疫系统以攻击肿瘤血管或肿瘤细胞,与此同时,正常血管内皮细胞因不表达组织因子子而免... 一种以组织因子为靶向的免疫结合物(icon),可以选择性地结合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及某些肿瘤细胞异常表达的组织因子,并通过结合Fc受体和补体,启动机体免疫系统以攻击肿瘤血管或肿瘤细胞,与此同时,正常血管内皮细胞因不表达组织因子子而免受损害,是一种具有广谱抗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血管 生成 免疫治疗 肿瘤血管 组织因子 免疫结合物
下载PDF
基因工程抗体片段——谱写抗体家族的新乐章 被引量:3
12
作者 崔恒 高磊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7-472,共6页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和抗体基因结构的阐明,以小分子抗体为基础并经基因工程改建从而用于研究和临床诊治的大量基因工程抗体片段应运而生。其中,可将生物学活性效应桥连于治疗靶标的双特异性抗体、同时增强抗体效能及细胞毒靶向性...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和抗体基因结构的阐明,以小分子抗体为基础并经基因工程改建从而用于研究和临床诊治的大量基因工程抗体片段应运而生。其中,可将生物学活性效应桥连于治疗靶标的双特异性抗体、同时增强抗体效能及细胞毒靶向性的免疫结合物、以独特的单域结构在生物技术和临床医学等方面倍受青睐的纳米抗体,以及在细胞内特定部位表达的细胞内抗体是近年来研究最活跃的几个领域。凭借免疫原性弱、组织渗透性强、低毒性及制备简便等优势,基因工程抗体片段较之单克隆抗体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与认可。尽管大多数处于临床开发的抗体片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有待确定,但基因工程抗体片段的研发必将大大提高人类疾病尤其是肿瘤的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体片段 基因工程 双特异性抗体 免疫结合物 纳米抗体 细胞内抗体 抗肿瘤作用
下载PDF
治疗性抗体的基础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沈倍奋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41-244,共4页
抗体的靶向性提供了一个改进治疗制剂选择性的方法 .由于大部分抗原均可诱生抗体 ,因此抗体应用的潜力是巨大的 .临床上正用于治疗肿瘤 ,病毒感染 ,自身免疫病 ,中毒性休克 ,再狭窄 ,Rh溶血症和抗移植排斥等 .但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受... 抗体的靶向性提供了一个改进治疗制剂选择性的方法 .由于大部分抗原均可诱生抗体 ,因此抗体应用的潜力是巨大的 .临床上正用于治疗肿瘤 ,病毒感染 ,自身免疫病 ,中毒性休克 ,再狭窄 ,Rh溶血症和抗移植排斥等 .但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受一定限制 ,主要障碍是诱导产生人抗鼠抗体(HAMA反应 ) ,肿瘤参入量低 ,亲和力低和半衰期短等 .然而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克服这些障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免疫结合物 治疗性抗体 抗体 靶向性 制备
下载PDF
免疫药物结合物对裸小鼠肾包膜下接种人胃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14
作者 张素胤 黎松 《中国药理学报》 CSCD 1990年第6期556-560,共5页
关键词 免疫结合物 裸小鼠 胃肿瘤
原文传递
关于中药剂型创新研究的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孙宪民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1999年第3期47-49,64,共4页
分析了中药剂型研究的现状,指出中药必须吸收和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实现现代剂型化。探讨了中药颗粒剂打入国际市场的问题及中药新制剂发展方向,指出中药新药制剂如能运用西药的技术成果取得一点突破也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在中医理论指... 分析了中药剂型研究的现状,指出中药必须吸收和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实现现代剂型化。探讨了中药颗粒剂打入国际市场的问题及中药新制剂发展方向,指出中药新药制剂如能运用西药的技术成果取得一点突破也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达到某一疗效的最合理的药物配伍形式,要加速中药现代化进程,还需付出很大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剂型 创新研究 中药颗粒剂 中药新药 中药制剂 控释制剂 生物利用度 中医理论 释放技术 免疫结合物
下载PDF
抗CD4单抗-表阿霉素在体外和体内对T源性淋巴瘤的作用
16
作者 张玲 董涛 宋立兵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083-1085,共3页
目的:探讨抗CD4单克隆抗体免疫结合物对T源性淋巴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效应。方法:采用低分子右旋糖苷(DextranT10)作联接桥,将表阿霉素分子偶联到抗CD4单抗上,制备成抗CD4单抗免疫结合物,在体外和体内,经补体非依赖性细胞毒试验、免疫组... 目的:探讨抗CD4单克隆抗体免疫结合物对T源性淋巴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效应。方法:采用低分子右旋糖苷(DextranT10)作联接桥,将表阿霉素分子偶联到抗CD4单抗上,制备成抗CD4单抗免疫结合物,在体外和体内,经补体非依赖性细胞毒试验、免疫组化试验、CFU-GM集落形成试验、125I-单抗结合物裸鼠体内示踪等方法测定抗CD4免疫结合物对T-源性淋巴瘤细胞的亲合力和特异性杀伤效应。结果:抗CD4-表阿霉素免疫结合物对T源性淋巴瘤细胞(CEM)有较强亲合力和特异性杀伤力(79%),ECT扫描发现125I-抗CD4结合物主要富集在含CEM细胞的实体瘤内。结论:125I-抗CD4单抗标志物和抗CD4-表阿霉素结合物可用于诊断和治疗T-源性淋巴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CD4单克隆抗体 表阿霉素 CEM细胞 免疫结合物 ^125I-抗CD4单抗结合物
下载PDF
单抗导向药物3A1-Dextran-DM对白血病CEM细胞特异性杀伤效应的观察
17
作者 林学颜 石磊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1992年第4期145-146,共2页
抗T淋巴母细胞单克隆抗体与柔红霉素的结合物,在体外对T淋巴母细胞CEM显示出选择性杀伤作用,而对K562、Raji、SP2/0等非T淋巴细胞则无杀伤效应。由此证实单抗3Al-柔红霉素免疫结合物具有导向杀伤癌细胞的性能,为临床特异性治疗肿瘤带来... 抗T淋巴母细胞单克隆抗体与柔红霉素的结合物,在体外对T淋巴母细胞CEM显示出选择性杀伤作用,而对K562、Raji、SP2/0等非T淋巴细胞则无杀伤效应。由此证实单抗3Al-柔红霉素免疫结合物具有导向杀伤癌细胞的性能,为临床特异性治疗肿瘤带来了新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向药物 生物导弹 单抗免疫结合物
下载PDF
抗人B淋巴细胞白血病导向药物生物活性的研究
18
作者 白丽 林学颜 《大理学院学报(医学版)》 1995年第4期1-3,共3页
抗肿瘤新药表阿霉素(EPI)通过葡聚糖T10与抗人B淋巴细胞白血病单抗(B159)连接制备免疫结合物。该结合物保持了原有的抗体活性,在体外对人B淋巴母细胞Raji显示出特异的杀伤作用,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表阿霉素 免疫结合物 特异性细胞毒作用 肿瘤导向治疗
下载PDF
ANTITUMOR EFFECTS OF MONOCLONAL ANTIBODY FAB’FRAGMENT—CONTAINING IMMUNOCONJUGATES 被引量:8
19
作者 LiuXiaoyun ZhenYongsu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6,共6页
Objective.Using monoclonal antibody (mAb) Fab′ fragment to develop mAb immunoconjugates for cancer. Methods.Fab′ fragment of mAb 3A5 was prepared by digestion of the antibody with pepsin and then reduced by dithioth... Objective.Using monoclonal antibody (mAb) Fab′ fragment to develop mAb immunoconjugates for cancer. Methods.Fab′ fragment of mAb 3A5 was prepared by digestion of the antibody with pepsin and then reduced by dithiothreitol (DTT),while Fab′ fragment of mAb 3D6 was obtained by digestion of the antibody with ficin and subsequently reduced by β mercaptoethanol.The conjugation between Fab′ fragment and pingyangmycin (PYM),an antitumor antibiotic,was mediated by dextran T 40.Immunoreactivity of Fab′ PYM conjugates with cancer cells was determined by ELISA,and the cytotoxicity of those conjugates to cancer cells was determined by clonogenic assay.Antitumor effects of the Fab′ PYM conjugates were evaluated by subcutaneously transplanted tumors in mice. Results.The molecular weight of Fab′ fragment was approximately 53 kD,while the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of Fab′ PYM conjugate was 170 kD.The Fab′ PYM conjugates showed immunoreactivity with antigen relevant cancer cells and selective cytotoxicity against target cells.Administered intravenously,Fab′ PYM conjugates were more effective against the growth of tumors in mice than free PYM and PYM conjugated with intact mAb. Conclusion.Fab′ PYM conjugate may be capable of targeting cancer cells and effectively inhibiting tumor growth,suggesting its therapeutic potential in cancer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克隆抗体 Fab'片段 免疫结合物 抗肿瘤作用
下载PDF
Hydrophobicity of reactive site loop of SCCA1 affects its binding to hepatitis B virus 被引量:4
20
作者 MinChen TongCheng Chen-YuXu TingWu Shan-HaiOu TaoZhang JunZhang Ning-ShaoXi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9期2864-2868,共5页
AIM: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SCCA2 and other SCCA1 molecules in the process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binding to mammalian cells.METHODS: SCCA1 and SCCA2 were isolated from HepG2. Binding protein (BP) genes were ... AIM: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SCCA2 and other SCCA1 molecules in the process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binding to mammalian cells.METHODS: SCCA1 and SCCA2 were isolated from HepG2. Binding protein (BP) genes were obtained through PCR. Recombinant baculoviruses expressing SCCA1, SCCA2, BP, and different mutants were constructed and utilized to infect mammalian cells to investigate the binding ability of infected cells to HBV.RESULTS: A SCCA1 gene (A1) was isolated from HepG2, but it appeared to lack the binding ability of infected cells to HBV. Two mutants, A1-BP and BP-A1, were constructed by interchanging the carboxyl terminal of A1 and BP. Cells expressing A1-BP showed an increased virus bindingcapacity, but not BP-A1. Comparison of A1 sequence with the sequence of BP indicated the presence of only three amino acid changes in the carboxyl terminal, two of them were found in the reactive site loop (RSL) of SCCA1. Primary structure assay revealed that the hydrophobicity of BP and AJ515706 in this domain was strong, but A1 was relatively weak. Changing the aa349 of A1 from low hydrophobic glutamic acid to high hydrophobic valine enhanced HBV binding. In contrast, HBV binding was reduced by changing the aa349 of BP from valine to glutamic acid. CONCLUSION: The reslts suggest that the hydrophobicity of RSL of SCCA1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HBV binding to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CA1 乙型肝炎病毒 线圈位置 免疫结合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