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经调节素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AQP-4及GFA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李琴 张红 +2 位作者 毕明俊 郭云良 梅元武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0-36,共7页
应用线栓法经颈外-颈内动脉插线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R)大鼠动物模型,经颈内动脉单剂量注射1.5%神经调节素-1β(NRG-1β,0.3μg/kg)干预治疗。用干湿重法、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双标记法和免疫印迹法观察NRG-1β对大鼠脑缺血再... 应用线栓法经颈外-颈内动脉插线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R)大鼠动物模型,经颈内动脉单剂量注射1.5%神经调节素-1β(NRG-1β,0.3μg/kg)干预治疗。用干湿重法、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双标记法和免疫印迹法观察NRG-1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水通道蛋白(AQP-4)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缺血时间延长,对照组脑组织含水量逐渐增加,NRG-1β治疗能减少MCAO/R后脑组织含水量,与对照组相比,缺血1.5~2.0h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诱导脑组织AQP-4及GFAP表达,且随着缺血缺氧时间的延长,AQP-4及GFAP蛋白的表达逐渐增加。尽管它们均在胶质细胞中表达,但在脑组织中的分布略有不同。NRG-1β治疗可以增加二者在脑中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上结果提示,NRG-1β可能通过激活内在的保护机制,增强胶质细胞的活性,从而抑制MCAO/R早期脑水肿的形成过程,改善神经元的生存环境,进而干扰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调节素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AQP-4 GFAP 免疫荧光双标染色 免疫印迹法
下载PDF
一氧化氮合成酶和心钠素在豚鼠耳蜗的分布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剑 乔莉 邱建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73-274,共2页
目的:观察豚鼠耳蜗局部心钠素(ANP)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免疫组化反应产物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ANP和NOS在豚鼠耳蜗局部血流、淋巴以及神经调节中的相互作用提供形态学研究的依据。方法: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标法观察ANP和NOS... 目的:观察豚鼠耳蜗局部心钠素(ANP)和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免疫组化反应产物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为研究ANP和NOS在豚鼠耳蜗局部血流、淋巴以及神经调节中的相互作用提供形态学研究的依据。方法: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双标法观察ANP和NOS在正常豚鼠耳蜗的分布特征。结果:在耳蜗各转螺旋动脉和血管纹均发现ANP和NOS双阳性表达,螺旋缘、螺旋韧带和Corti器,耳蜗神经节细胞有ANP和NOS双阳性染色。结论:ANP和NOS的分布特点显示,二者在内耳血流调节,内、外淋巴平衡调节以及神经信号传递等方面可能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钠素 一氧化氮合成酶 免疫荧光双标染色
下载PDF
叉头框C2在人胚淋巴管发生过程中的表达
3
作者 田丽娜 邓伟国 +4 位作者 邹积艳 马莉 丁言良 宋文龄 付艳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86-889,共4页
目的探讨人淋巴管胚胎期的发生和发育及叉头框C2(FOXC2)的表达。方法用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作为淋巴管的标记物,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及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的方法,检测FOXC2和LYVE-1在妊娠5~11周的85例人胚胎标本淋巴管的... 目的探讨人淋巴管胚胎期的发生和发育及叉头框C2(FOXC2)的表达。方法用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作为淋巴管的标记物,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及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的方法,检测FOXC2和LYVE-1在妊娠5~11周的85例人胚胎标本淋巴管的表达及淋巴管的发生发育情况。结果妊娠7周后的胎儿颈部及胸部的淋巴管出现LYVE-1表达。在妊娠大约10周时,胎儿肠系膜间淋巴管内皮细胞开始出现LYVE-1表达。FOXC2的表达早于LYVE-1,于妊娠第6周开始在中胚层间充质明显表达。FOXC2不仅表达于淋巴管,并广泛分布于椎体、心血管等部位。妊娠11周后的胎儿淋巴管内皮细胞中仍能见到FOXC2和LYVE-1的表达。结论在妊娠7~8周间(人胚胎发育35~42d),淋巴管开始形成,FOXC2和LYVE-1与淋巴管的发生和发育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叉头框c2 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 淋巴管发生 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荧光双标染色 人胚胎
下载PDF
混合型肝癌的肝脏祖细胞起源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张峰 陈孝平 +4 位作者 张伟 董汉华 项帅 张万广 张必翔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836-839,共4页
目的混合型肝癌同时具有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的成分和特征,是较为少见的肝脏上皮性恶性肿瘤。研究肝脏祖细胞标志物在混合型肝癌中的免疫表型特征,以进一步了解混合型肝癌的细胞起源和发病机理。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激光共聚焦免疫... 目的混合型肝癌同时具有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的成分和特征,是较为少见的肝脏上皮性恶性肿瘤。研究肝脏祖细胞标志物在混合型肝癌中的免疫表型特征,以进一步了解混合型肝癌的细胞起源和发病机理。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激光共聚焦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研究HepParl,AFP,CK19,OV-6和c-kit在12例手术切除混合型肝癌标本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2例混合型肝癌均表达HepParl、CK19和OV-6,其中8例(8/12,66.7%)的移行区域肿瘤细胞共表达HepParl/CKl9,10例(10/12,83.3%)表达c-kit,其中7例(7/10,70%)共表达OV-6/c-kit。而作为对照的单纯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细胞癌组织中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均为阴性。结论混合型肝癌具有肝脏祖细胞的免疫表型特征,可能起源于肝脏祖细胞的恶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干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激光共聚焦免疫荧光双标染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