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物质的免疫调节效应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万会 朱运龙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16-121,共6页
P物质(SP)具有一系列免疫调节作用,既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和趋化活性,亦可促进T细胞的增生、促进B细胞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Ig),特别是IgA及IgM,并可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1(IL-1)、IL-6、肿... P物质(SP)具有一系列免疫调节作用,既能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和趋化活性,亦可促进T细胞的增生、促进B细胞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Ig),特别是IgA及IgM,并可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刺激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1(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PGE_2及TxB_2等免疫活性物质和炎症介质。SP参与某些免疫病理过程,是一神经源性炎症介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免疫调节效应
下载PDF
杏仁核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模型鼠的免疫调节效应 被引量:1
2
作者 常雅萍 姜顺爱 杨贵贞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22-222,共1页
杏仁核是边缘系统中一组重要核团.已发现它们主要参与情绪行为,应激和神经内分泌激素的调节。近来还发现,电解损毁杏仁核后,T 细胞、B 细胞和M(?)功能增强。
关键词 杏仁核 脑脊髓膜炎 免疫调节效应
下载PDF
骨髓间质干细胞上TLR2和TLR4激活对其免疫调节效应的不同影响
3
作者 雷俊霞 王贞 +7 位作者 惠大阳 余伟华 夏文杰 陈纯 张群周 Ann D Le 付涌水 项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2030-2030,共1页
关键词 骨髓间质干细胞 TLR2 TLR4 免疫调节效应 细胞反应 造血前体细胞 定向迁移 CFSE 免疫调节作用 GVHD
下载PDF
梅花鹿免疫细胞活性因子的免疫调节效应
4
作者 孙蕾 常雅萍 于永利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09-210,228,共3页
目的 研究梅花鹿免疫细胞活性因子拮抗免疫抑制作用。方法 制备环磷酰胺的体外细胞抑制模型及小鼠抑制模型。采用MTT比色法观察梅花鹿免疫细胞活性因子对环磷酰胺造成体外免疫抑制及小鼠抑制模型的调节效应。结果 梅花鹿免疫细胞活性因... 目的 研究梅花鹿免疫细胞活性因子拮抗免疫抑制作用。方法 制备环磷酰胺的体外细胞抑制模型及小鼠抑制模型。采用MTT比色法观察梅花鹿免疫细胞活性因子对环磷酰胺造成体外免疫抑制及小鼠抑制模型的调节效应。结果 梅花鹿免疫细胞活性因子能显著地调节环磷酰胺造成的体外抑制,对小鼠抑制模型也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 梅花鹿免疫细胞活性因子是一种有效的免疫调节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免疫细胞活性因子 免疫调节效应 免疫抑制
下载PDF
巴西蘑菇的免疫调节效应: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5
作者 王波 夏愔愔 陈晨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5年第9期63-66,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巴西蘑菇的免疫调节效应。方法:全面检索了Pubmed、Embase、CENTRAL、Sino Med、CNKI和万方等电子数据库,纳入了以巴西蘑菇为干预、安慰剂或空白为对照、关注了免疫相关结局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Meta分... 目的:系统评价巴西蘑菇的免疫调节效应。方法:全面检索了Pubmed、Embase、CENTRAL、Sino Med、CNKI和万方等电子数据库,纳入了以巴西蘑菇为干预、安慰剂或空白为对照、关注了免疫相关结局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获得了6项合格研究;与安慰剂或空白对照相比,巴西蘑菇在免疫球蛋白、NK细胞活性、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结局上的均差分别为3.27g/L、7.39%、1.44×109/L、-0.02×109/L,未发现巴西蘑菇对IL-6、TNF-α和IFN-γ结局的影响。结论:现有证据支持巴西蘑菇在免疫球蛋白和NK细胞活性上的免疫调节效应。今后需要开展大样本、方法学质量高、长期随访的随机对照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西蘑菇 免疫调节效应 系统评价 免疫球蛋白 NK细胞活性
下载PDF
枸杞糖肽合剂的免疫调节效应机制
6
作者 龙珠 张筱燕 《中国药理学会通讯》 2000年第4期29-30,共2页
关键词 枸杞糖肽合剂 免疫调节效应 抗衰老 抗肿瘤 动物实验
下载PDF
性激素免疫调节效应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的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方菲 柯方妮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4年第16期2269-2270,共2页
目的观察研究性激素免疫调节效应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寻找新的解决方法。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山院区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就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 270例,将其按照数字表随机抽样的方法平均分为两组,分... 目的观察研究性激素免疫调节效应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寻找新的解决方法。方法选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山院区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就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 270例,将其按照数字表随机抽样的方法平均分为两组,分别是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635例,治疗组患者通过给予性激素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则进常规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通过激素治疗引调节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病情好转,对照组患者虽然进行常规治疗但是体内激素水平并未发生明显变化,虽然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效果不如治疗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的发病情况明显高于男性患者,其差异性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伴有并发症感染的患者81例,感染率为12.76%,对照组有385例,感染率为60.63%,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结束后进行3年随访,治疗组复发21例,复发率为3.31%,对照组复发104例,复发率为16.37%,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激素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一定的作用,增大了免疫系统疾病发生的概率,是值得临床上进行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激素 免疫调节效应 自身免疫性疾病
下载PDF
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自异体输血对输血相关免疫调节效应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4
8
作者 黄晶 付佳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231-234,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对输血相关免疫调节效应的影响。方法:以孝感市中心医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4月实施肿瘤根治术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围手术期采取自体输血)和对照组(围手术期采取异体输血),...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对输血相关免疫调节效应的影响。方法:以孝感市中心医院2017年12月至2019年4月实施肿瘤根治术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围手术期采取自体输血)和对照组(围手术期采取异体输血),各30例。所有患者在术前、术后第1天、第7天采取外周静脉血标本,分别用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的变化;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定量分析IL-2、IL-10和IFN-γ水平的变化。结果:(1)术后第1天,2组患者CD3^+、CD4^+、CD8^+细胞在T淋巴细胞中百分比与术前相比均明显减少(P<0.05);术后第7天,对照组的CD3^+、CD4^+、CD8^+细胞(外周血中极少存在双阳性T细胞)百分比仍显著少于术前(P<0.05),而观察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CD3^+、CD4^+、CD8^+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术后第1天,观察组IL-2、IFN-γ水平较术前显著性升高(P<0.05),IL-10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IL-2、IFN-γ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0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术后第7天,观察组IL-2、IFN-γ、IL-10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IL-2、IFN-γ水平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IL-10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的IL-2、IFN-γ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2组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患者围手术期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均可显著影响输血相关免疫调节,自体输血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影响较小,异体输血明显抑制患者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围手术期 自体输血 异体输血 输血相关免疫调节效应
下载PDF
灭活的双歧杆菌等细菌的免疫调节效应
9
作者 李有业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1年第5期13-13,共1页
近年俄学者马尔采夫等研究查明,不仅仅是用活着的大肠杆菌M-17和双歧杆菌属对肠道的局部免疫系统功能有激活效应,而且用某些灭活的细菌亦会对肠道的局部免疫显示激活效应。比如,他们将青春双歧杆菌-UM-J(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S um... 近年俄学者马尔采夫等研究查明,不仅仅是用活着的大肠杆菌M-17和双歧杆菌属对肠道的局部免疫系统功能有激活效应,而且用某些灭活的细菌亦会对肠道的局部免疫显示激活效应。比如,他们将青春双歧杆菌-UM-J(bIFIDOBACTERIUM ADOLESCENTS um-J)、嗜酸乳杆菌A4(L.acidophilus A4)和粪链球菌H-22(Streptococcus faecalis H-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属 免疫调节效应 青春双歧杆菌 局部免疫 激活效应 嗜酸乳杆菌 细菌 灭活 系统功能 粪链球菌
下载PDF
壳寡糖的免疫调节效应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0
作者 熊宇龙 匡欣薇 +2 位作者 陈卫国 徐艳清 高劲松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9年第9期1787-1789,共3页
壳寡糖是壳聚糖的降解产物,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从临床和大量的试验中,人们发现壳寡糖对免疫系统存在着多元、多效性调节作用。根据近年来壳寡糖的免疫调节研究进展,本文就其对各种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进... 壳寡糖是壳聚糖的降解产物,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从临床和大量的试验中,人们发现壳寡糖对免疫系统存在着多元、多效性调节作用。根据近年来壳寡糖的免疫调节研究进展,本文就其对各种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寡糖 免疫调节效应 免疫系统 分子机制
原文传递
性激素免疫调节效应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凯 冯琦 窦科峰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21-423,共3页
关键词 性激素 免疫调节效应 疾病 发生
原文传递
1,25-二羟维生素D3的免疫调节作用 被引量:14
12
作者 祁晓平 黎介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6年第2期105-108,116,共5页
1,25-二羟维生素D3[1,25-d ihydroxyvitam in D3,1,25-(OH)2D3]是维生素D3的活性形式,是第二甾体类激素,它除了调节机体的钙和骨代谢外,还参与免疫系统的分化与调节。1,25-(OH)2D3是通过与它的特定受体———维生素D受体相互作用来实现... 1,25-二羟维生素D3[1,25-d ihydroxyvitam in D3,1,25-(OH)2D3]是维生素D3的活性形式,是第二甾体类激素,它除了调节机体的钙和骨代谢外,还参与免疫系统的分化与调节。1,25-(OH)2D3是通过与它的特定受体———维生素D受体相互作用来实现它的大部分基因效应的,抗原呈递细胞和T细胞是它作用的靶细胞,它的作用主要是诱导产生基因耐受性树突细胞,抑制致病性T淋巴细胞,促进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增生。1,25-(OH)2D3及其类似物已经在许多实验模型中被证明能够抑制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这是一个复杂和丰富的研究领域,可能让我们发现一种新的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移植排斥反应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25-二羟维生素D3 免疫调节效应
下载PDF
IL-10在约氏疟原虫感染过程中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英杰 王继春 +2 位作者 郑伟 朱晓彤 曹雅明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1期29-31,共3页
目的探讨IL-10在疟原虫感染过程中的免疫调节效应。方法用约氏疟原虫感染DBA/2和BALB/c小鼠,取血,制薄血膜,染色后镜检疟原虫,计算红细胞感染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IFN-γ和IL-10水平。结果DBA/2小鼠于感染后第21d自愈,血清IFN-... 目的探讨IL-10在疟原虫感染过程中的免疫调节效应。方法用约氏疟原虫感染DBA/2和BALB/c小鼠,取血,制薄血膜,染色后镜检疟原虫,计算红细胞感染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IFN-γ和IL-10水平。结果DBA/2小鼠于感染后第21d自愈,血清IFN-γ在感染后第3d显著升高(6542pg/ml),之后逐渐下降,至感染后第12d仍高于未感染鼠;血清IL-10于感染后第6d显著升高(248pg/ml),并于感染后第15d达到峰值(980pg/ml)后下降。BALB/c小鼠感染后第6d红细胞感染率达57.5%,并于当日和次日全部死亡;血清IFN-γ仅于感染后第3d出现一过性升高,峰值为2225pg/ml;而IL-10一直处于高水平状态,峰值为432pg/ml。结论小鼠感染约氏疟原虫后过早分泌的高水平IL-10对Th1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而IL-10适时的分泌可能与Th1向Th2反应的转换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约氏疟原虫 白细胞介素-10(IL-10) 免疫调节效应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疾病中Th_(17)细胞效应因子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邓日辉 陈曲波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93-995,共3页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疾病 T细胞亚型 效应因子 功能研究进展 CD4^+T细胞 生物学 介导炎症反应 免疫调节效应
下载PDF
一株红树林真菌胞外多糖免疫增强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裴华 牛莉娜 +4 位作者 林英姿 王华民 王永霞 邬强 夏乾峰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70-173,共4页
对分离自海南红树林真菌菌株PH0016的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免疫增强活性进行研究。从发酵上清中获取胞外多糖成份,体外实验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刺激增殖实验观察EPS免疫增强活性;将菌株以50 mg/kg剂量连续灌胃小鼠28 d后,对... 对分离自海南红树林真菌菌株PH0016的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EPS)免疫增强活性进行研究。从发酵上清中获取胞外多糖成份,体外实验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刺激增殖实验观察EPS免疫增强活性;将菌株以50 mg/kg剂量连续灌胃小鼠28 d后,对小鼠进行体内免疫功能测定。同时根据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相比于正常对照组,EPS在体外可有效促进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P<0.05)。EPS可有效提高胸脾指数、血清溶血素半数溶血值,增强迟发型超敏反应及巨噬细胞吞噬功能(P<0.01)。菌株经鉴定为淡紫色拟青霉。从海南红树林分离出一株淡紫色拟青霉,其胞外多糖有较好的免疫调节活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胞外多糖 免疫调节效应 淡紫色拟青霉 红树林
下载PDF
Th17细胞的分化调节 被引量:3
16
作者 焦国慧 杨荣存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9-94,共6页
关键词 细胞因子 分化调节 CD4^+T细胞 免疫调节效应 免疫相关疾病 调节T细胞 相互作用 免疫细胞
下载PDF
食品与免疫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绍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4年第5期57-58,共2页
关键词 食品免疫 营养 保健功能 免疫调节效应 保健食品
下载PDF
针对免疫反应的选育影响蛋鸡生产性能
18
作者 吕玲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68-68,共1页
研究发现鸡舍中存在高浓度的脂多糖(LPS),可能存在免疫调节效应。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科研人员采用歧化选育的第30世代蛋鸡皮下注射绵阳红细胞,在7和12周龄气管内注射人血清白蛋白(HuSA)和脂多糖,结果显示,与体液免疫反应性低的... 研究发现鸡舍中存在高浓度的脂多糖(LPS),可能存在免疫调节效应。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科研人员采用歧化选育的第30世代蛋鸡皮下注射绵阳红细胞,在7和12周龄气管内注射人血清白蛋白(HuSA)和脂多糖,结果显示,与体液免疫反应性低的蛋鸡(L系)相比,体液免疫反应性高的蛋鸡(H系)具有较高水平的HuSA特异性抗体和结合钥孔血蓝蛋白的天然抗体,并且7周龄时由LPS引起的免疫调控更加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反应性 蛋鸡 生产性能 选育 特异性抗体 免疫调节效应 人血清白蛋白 皮下注射
下载PDF
雷公藤多甙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3
19
作者 金忱 倪泉兴 +3 位作者 张群华 向阳 张妞 张延龄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2000年第5期283-285,共3页
目的 探讨雷公藤多甙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将6 0只牛磺胆酸钠诱导的ANP大鼠分成不治疗组、雷公藤多甙组和橄榄油对照组共 3组 ,另取 6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每组分别在术后 6和 12h各处死 6只大鼠取血 ... 目的 探讨雷公藤多甙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将6 0只牛磺胆酸钠诱导的ANP大鼠分成不治疗组、雷公藤多甙组和橄榄油对照组共 3组 ,另取 6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每组分别在术后 6和 12h各处死 6只大鼠取血 ,测淀粉酶、内毒素、TNF α和IL 1水平 ,观察胰腺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 雷公藤组有 3只动物生存 3d以上 ,不治疗组及橄榄油对照组大鼠 3d内全部死亡。不治疗组与雷公藤组 12h后血清淀粉酶、内毒素、TNF α和IL 1水平分别为34 116U/ml、1 42 83EU/ml、34 6pg/ml和 2 17pg/ml及 10 2 2 0U/ml、0 145 6EU/ml、2 0 0pg/ml和 147pg/ml(P值均小于 0 0 5 )。两组光学显微镜病理学的水肿、炎症、出血和坏死评分分别为 3 0 0、3 2 8、2 89和 2 6 7及 2 39、2 0 6、1 0 0和 0 84(P值均小于 0 0 5 )。结论 雷公藤的免疫调节效应已初步显示对ANP大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其机理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雷公藤多甙 免疫调节效应
原文传递
氦氖激光照射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黄保续 刘焕奇 +6 位作者 刘云 曲志娜 刘西锋 程绍辉 王洪斌 高利 王海彬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9-71,共3页
目的 :研究氦氖激光照射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方法 :以BALB c小鼠为研究对象 ,应用 7.3 3 ,11.0 0 ,14 .67,2 2 .0 0和3 6.67J cm2 五种剂量的氦氖激光照射小鼠哈德腺 ,连续照射 8d ,并于照射开始后第 3、6、9、13和第 17d... 目的 :研究氦氖激光照射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方法 :以BALB c小鼠为研究对象 ,应用 7.3 3 ,11.0 0 ,14 .67,2 2 .0 0和3 6.67J cm2 五种剂量的氦氖激光照射小鼠哈德腺 ,连续照射 8d ,并于照射开始后第 3、6、9、13和第 17d动态监测实验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果 :7.3 3 ,11.0 0 ,14 .67和 2 2 .0 0J cm2 四个剂量组均可增强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但 11.0 0 ,14 .67和 2 2 .0 0J cm2 三个剂量组在第 3d就达到峰值 ,此后逐步下降 ,而 7.3 3J cm2 剂量组直到第 9d才达到峰值 ,且维持时间最短。与此相反的是 ,3 6.67J cm2 剂量组则在第 3d就出现抑制效应 ,直至第 13d才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 :适当剂量的氦氖激光照射可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产生增强效应 ,而过大剂量He -Ne激光则对免疫机能产生抑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氖激光 免疫调节效应 小鼠 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