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角色规定”到“角色自觉”:大学生党员自我身份认同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探索 被引量:2
1
作者 常雅慧 李卓群 《高教学刊》 2020年第16期65-69,共5页
党员自我身份认同是将党的价值体系和行为系统内化为自我人格、自我追求的一部分,实现自致角色与先天角色和谐统一的状态,可体现为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党章... 党员自我身份认同是将党的价值体系和行为系统内化为自我人格、自我追求的一部分,实现自致角色与先天角色和谐统一的状态,可体现为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影响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党章党规掌握度”、“党员身份情感认同度”、“党员形象客观评价度”、“党组织生活参与度”、“个人行为改变度”等,回归方程为y=0.782+0.136x1+0.06x2+0.365x3+0.242x4+0.045x5+0.104x6-0.151x7+0.084x8。提出把“三全育人”理念贯穿党员教育始终,探索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和“123”党建进公寓育人模式,提升党员身份认同,永葆党员红色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员自我身份认同 多元回归分析 启蒙党课 “123”党建进公寓模式
下载PDF
抗疫实践促进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实证研究——以天津中医药大学为例
2
作者 聂存虎 王晨艳 张钰颖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1年第7期12-14,共3页
作者以大学生属性和抗疫实践参与情况作为自变量,以党员身份认同情况作为因变量来分析大学生参与抗疫实践对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促进作用,结果显示,疫情期间参与抗疫实践情况、抗疫前线志愿者报名意愿两个变量均具有统计显著性,表明抗疫... 作者以大学生属性和抗疫实践参与情况作为自变量,以党员身份认同情况作为因变量来分析大学生参与抗疫实践对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促进作用,结果显示,疫情期间参与抗疫实践情况、抗疫前线志愿者报名意愿两个变量均具有统计显著性,表明抗疫实践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党员的身份认同。文章认为应当重视构建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实践路径,建议重视课程实践,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将"三全育人"要求落实到实践教育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抗疫实践 党员身份认同
下载PDF
“党建+团建”培育大学生执政党认同的理路
3
作者 康立芳 《学理论》 2023年第3期80-83,共4页
以“党建+团建”为场域培育大学生执政党认同,有助于拓展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覆盖面,增强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影响力、吸引力与渗透力、针对性与亲和力。大学生党员的示范性与团员的普遍性、党建与团建的共生关系、党建增进党员... 以“党建+团建”为场域培育大学生执政党认同,有助于拓展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覆盖面,增强大学生执政党认同培育的影响力、吸引力与渗透力、针对性与亲和力。大学生党员的示范性与团员的普遍性、党建与团建的共生关系、党建增进党员身份认同与团建提升团员身份认同的内在要求,使“党建+团建”场域具有可行性。运用“党建+团建”场域,要推进党支部智慧化与团支部信息化,将执政党认同培育融入组织生活;推进党(团)支部建设协调联动,将执政党认同培育融入党(团)员身份认同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 团建 执政党认同 党员身份认同 团员身份认同
下载PDF
党的建设科学化视域下党员身份自我认同及其评估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余思新 《毛泽东思想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4-138,共5页
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一个不断验证和修正的过程,党员身份自我认同是验证其科学化程度的内在依据。党员身份自我认同是一个自我统一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也是发展中达成的一种状态,可体现为认知、情感、意识三个层次。要验证和衡量党员身份自... 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一个不断验证和修正的过程,党员身份自我认同是验证其科学化程度的内在依据。党员身份自我认同是一个自我统一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也是发展中达成的一种状态,可体现为认知、情感、意识三个层次。要验证和衡量党员身份自我认同的情况如何,就要立足这三个层次,构建出一整套评价标准体系。在定性与定量考评相结合的基础上,利用模糊数学、统计学等手段,对定性指标采取赋值的方法,实现考评从定性向定量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建设 科学化 党员身份自我认同
原文传递
“美国之乱”与“中国之治”:基于政党制度比较的阐释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昱挺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第4期1-4,共4页
政党政治作为当今大多数国家的政治体制,其执政党的政策制定与实施对国家运行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中美两国政党“内”与“外”生成方式的差异、“散”与“聚”组织结构的差异、“强”与“弱”党员认同的差异、“竞”与“合”党际关系... 政党政治作为当今大多数国家的政治体制,其执政党的政策制定与实施对国家运行起着决定性作用。由于中美两国政党“内”与“外”生成方式的差异、“散”与“聚”组织结构的差异、“强”与“弱”党员认同的差异、“竞”与“合”党际关系的差异,“中国之治”是必然的,“美国之乱”亦是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方式 组织结构 党员认同 党际关系
下载PDF
延安时期“增强党性”的实践及其历史启示 被引量:1
6
作者 邹汉阳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7年第11期23-25,共3页
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探索自身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凝练出"增强党性"的政治议题。"增强党性"的提出,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必然,也是应对各种复杂问题的现实要求。以《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探索自身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凝练出"增强党性"的政治议题。"增强党性"的提出,既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必然,也是应对各种复杂问题的现实要求。以《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的颁布为代表,"增强党性"的政治实践逐渐展开,为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和走向全国执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增强党性"的实践为当前提供了两个重要的历史启示:第一,增强党性不是空洞的政治要求,必须时刻以问题为导向;第二,增强党性不是机械的组织纪律,必须真正建立党员的思想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性 列宁 党的建设 党员认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