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入兴贵闲”的文本语境、人文价值及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吴中胜
范春玲
-
机构
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出处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2-108,共7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经学与古代文论的经典化研究”(18YJA751012)。
-
文摘
多年来,学者们对《文心雕龙》的"入兴贵闲"说多有歧解。我们主张从文本语境中来理解刘勰为何提出这一主张。受禅玄文化融合的影响,魏晋南北朝士人放身山水成一时风气。刘勰提出"入兴贵闲",也是这一时期人文思潮流变的生动反映。人生要有闲心,作家要有闲情,文学需要闲美。文学不仅要关心军国大事,有关风教,也要以赏玩之心去体悟天地万物,要言说一切能够感发生命的自然风物。从更长远的文学史视角来看,我们更能感受到刘勰理论主张的开创之功!
-
关键词
入兴贵闲
文心雕龙
文本语境
人文价值
文学史意义
-
Keywords
Entering,Prospering,Valuing and Leisure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context of the text
humanistic value
significance of the literature history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入兴贵闲”新释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陈亚
-
机构
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
出处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7期62-66,72,共6页
-
文摘
“入兴贵闲”一语出自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是刘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审美理论。“入兴贵闲”从“心物互感”的角度,着重强调了触物起情、因物兴情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深刻阐明了自然闲适的心境、徐纡从容的气度对于文学创作的必要性。同时,刘勰认为“入兴贵闲”应当与“析辞尚简”结合,其审美追求在于营造一种“情”“味”有余、回味无穷的境界。
-
关键词
“入兴贵闲”
心物互感
“情”“味”有余
-
Keywords
Entering Stirrings Calm is Important
mutual feeling between mind and object
have more than enough affection
-
分类号
I01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入兴贵闲”:刘勰对创作过程的心理阐释
被引量:1
- 3
-
-
作者
赵耀
-
机构
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38-43,共6页
-
文摘
作为审美意识开始觉醒的标志,"闲"字充分运用在审美活动与文学创作过程之中。刘勰的"入兴贵闲"涉及作家创作过程的心理环节,直接关涉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应身闲、心闲、气闲;文学创作应该在自然闲逸的环境、自由淡泊的心境、从容不迫的语境中进行。结合当时的文化语境,不难看出,刘勰受时代风尚、审美思潮的影响颇深:魏晋之际士人心态的变化与他自身的生存体验,使之对"入兴贵闲"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在《物色》《养气》等文本中对这一命题进行了深度理论建构。
-
关键词
入兴贵闲
创作过程
刘勰
心理阐释
文化语境
-
Keywords
delightfulness and purposelessness
creative process
Liu Xie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cultural context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文心雕龙》之“入兴贵闲”与“虚静”辨
- 4
-
-
作者
王心雨
-
机构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1期92-97,共6页
-
文摘
“入兴贵闲”语出《文心雕龙·物色》,是刘勰非常重要的理论命题之一。刘勰所谓“入兴贵闲”指触物起情时贵在保持内心闲静,使主体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景物时,不仅能更好地把握物象,而且以辞遣之还能“析辞尚简”,是针对具体写作过程而言,其过程不离“物”与“辞”,最终是要达到“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新”的目的。其与《神思》篇所谓“虚静”虽有联系,但又有着不同的意味,不可将二者完全等同起来。刘勰所提出的“入兴贵闲”,虽距今已有千年,但仍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
-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入兴贵闲
虚静
-
分类号
I260.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刘勰“情志说”述评
被引量:1
- 5
-
-
作者
林伟珊
-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期58-64,共7页
-
文摘
本文试图站在现代中、西文论的高度上,对刘勰的“情志说”作出界定并俯瞰观照,追寻它在“言志”与“缘情”两大思潮斗争交融中诞生的根与触媒;分别从以“虚静”酝酿审美胸襟,在心物交融中培养审美情志,以“入兴贵闲”把握艺术契机等三个方面剖析其审美内涵,最后在回眸观照文学历史的基础上,确立并揭示它在中国文论史上的地位、影响及局限.
-
关键词
情志
心物交融
入兴贵闲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