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andsat影像的鄱阳湖入江通道动态变化监测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廖启卿 况润元 +1 位作者 袁爽 陈彦兵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期22-28,共7页
用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和监督分类中的最大似然法对鄱阳湖入江通道1989年、1996年、1999年、2006年、2010年、2014年的6期枯季Landsat卫星影像进行长时间序列的研究分析,得到水域、滩地、植被面积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其中水域面积从... 用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和监督分类中的最大似然法对鄱阳湖入江通道1989年、1996年、1999年、2006年、2010年、2014年的6期枯季Landsat卫星影像进行长时间序列的研究分析,得到水域、滩地、植被面积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其中水域面积从85 km^2增加到108 km^2,其趋势是先增后减再增;滩地面积从189 km^2减少到150 km^2,其趋势是先减后增再减;植被面积从37 km^2增加到53 km^2,其趋势是先增后减再增再减.分析可知鄱阳湖入江通道在25年间的变化受自然、人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人工挖沙等人为因素对其变化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at卫星影像 鄱阳湖入江通道 NDWI 水体提取 监督分类
下载PDF
引江济淮结合通航 构建淮河水系第二入江通道 被引量:4
2
作者 童庆国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3年第7期30-31,155,共3页
通过对引江济淮工程的介绍,全面系统分析结合通航的必要性;对工程方案及经济效益作了充分的论证和分析,为引江济淮结合通航工程的顺利建设和实施提供依据。
关键词 济淮 济巢 淮河水系 第二入江通道
下载PDF
整治兆西河航道 构建合肥市第二入江通道
3
作者 葛德杰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4年第5期36-37,40,共3页
文中在分析兆西河航运需求的基础上,论证工程建设的必要性,提出整治标准和建设方案,为合肥市开通第二入江通道提供保障。
关键词 兆西河 航道 第二入江通道
下载PDF
采砂活动影响下鄱阳湖水陆交错带形态及景观格局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欧明辉 钟业喜 +2 位作者 马宏智 冯兴华 肖泽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570-4582,共13页
自长江干流限制无序采砂后,大量采砂船涌入鄱阳湖区作业导致水陆交错带形态与景观均发生明显的改变,人类活动深刻影响着鄱阳湖水陆交错带的稳定性。基于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数据,定量测算采砂活动对鄱阳湖水陆交错带形态和景观格局... 自长江干流限制无序采砂后,大量采砂船涌入鄱阳湖区作业导致水陆交错带形态与景观均发生明显的改变,人类活动深刻影响着鄱阳湖水陆交错带的稳定性。基于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数据,定量测算采砂活动对鄱阳湖水陆交错带形态和景观格局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草滩与滩涂之间转化最为频繁,水域面积缩小,水陆交错带范围扩大;②东岸线和西岸线呈侵蚀状态,湖心岸线快速收缩;③鄱阳湖水陆交错带形状逐渐变得简单,而入江通道形状复杂化程度提高,其几何形态不规则化;④景观类型层次上,滩涂的破碎度最大,形状最为复杂,农田的破碎度和形状复杂程度最小,集聚性最强,草滩的连通性最好,沙地的景观指数幅度变化最大;⑤鄱阳湖水陆交错带破碎化程度逐渐降低,景观形状越来越复杂,景观多样性减少,整体连通性和集聚性增强;⑥采砂规模与鄱阳湖水陆交错带的形态指数呈负相关,与景观形状指数和入江通道的形态指数呈正相关,其均通过显著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砂活动 鄱阳湖水陆交错带 入江通道 形态 景观格局指数 相关性
下载PDF
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法研究——以无锡城北地区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周宏伟 朱继业 +1 位作者 王腊春 窦贻俭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0-64,共5页
水环境已经成为整个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为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对水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至关重要。在对无锡城北地区水污染物负荷、水环境现状及水环境功能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该区域的水文特征和排水规划... 水环境已经成为整个苏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为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协调发展,对水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至关重要。在对无锡城北地区水污染物负荷、水环境现状及水环境功能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该区域的水文特征和排水规划,统计分析出区域内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根据污水集中处理方案,计算出区域水污染物的削减量,然后运用河网水质模型,预测水污染物削减后河流水质改善状况,以改善后水环境质量为本底值,以下游水环境保护目标的环境功能为控制要求,反推该区域在污水实行集中处理后所能接纳的水污染物排放总量。通过科学计算得知区域水环境纳污能力为19.8t/d,由此确定的经济规模有限,必将制约地方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扩大水环境纳污能力的有效途径,并提出了建设无锡地区污水入江通道的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量控制 河网水质模型 污水入江通道 水环境 无锡 水污染物排放 河道整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