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响土壤入渗积水时间因素的试验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雪转 樊贵盛 王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7-31,共5页
为了研究供水强度、土壤容重、初始含水率、土壤质地等因素对非充分供水入渗积水时间的影响,建立入渗积水时间与单一因素的数学关系,在室内进行了8种均质土壤的非充分供水入渗试验。结果表明:供水强度与入渗积水时间呈降幂函数关系,土... 为了研究供水强度、土壤容重、初始含水率、土壤质地等因素对非充分供水入渗积水时间的影响,建立入渗积水时间与单一因素的数学关系,在室内进行了8种均质土壤的非充分供水入渗试验。结果表明:供水强度与入渗积水时间呈降幂函数关系,土壤容重、初始含水率、质地各因素与入渗积水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研究结果对于水土保持及水文学的径流研究有重要意义,对于指导喷灌系统的设计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含水率 土壤 试验 入渗积水时间 非充分供水
下载PDF
土壤入渗积水时间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雪转 樊贵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9-274,共6页
在室内进行了8种均质土壤入渗积水时间的测定试验。采用不同的变量组合形式、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对土壤入渗积水时间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用土壤干容重、初始含水量、土壤砂粒、黏粒含量、供水强度等常规土壤物理参数预测入渗积水时间... 在室内进行了8种均质土壤入渗积水时间的测定试验。采用不同的变量组合形式、利用数理统计原理对土壤入渗积水时间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用土壤干容重、初始含水量、土壤砂粒、黏粒含量、供水强度等常规土壤物理参数预测入渗积水时间是可行的。(2)多元线性预测模型和多元非线性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基本相同,只是所得的模型参数不同,多元线性预测模型更简单。(3)在同一预测模型下,考虑的因素越多,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相对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渗积水时间 预测模型 土壤水分入渗
下载PDF
农田土壤入渗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聂卫波 武世亮 +1 位作者 马孝义 费良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1-37,共7页
以陕西杨凌一级阶地砂壤土和三级阶地粘壤土所选典型田块的双环入渗试验为基础,对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的土壤入渗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土壤质地条件下描述其入渗过程的最优入渗公式为修正ostiakov公式;土壤入渗试验合理的设计... 以陕西杨凌一级阶地砂壤土和三级阶地粘壤土所选典型田块的双环入渗试验为基础,对不同土壤质地条件下的土壤入渗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土壤质地条件下描述其入渗过程的最优入渗公式为修正ostiakov公式;土壤入渗试验合理的设计观测时间一级阶地砂壤土条件下不应小于90min,三级阶地粘壤土条件下不应小于120min;根据各入渗参数的最大相关距离,计算了典型田块入渗试验的合理测点数,一级阶地砂壤土和三级阶地粘壤土试验田块均为42个测点;可在一定程度上借助稳定入渗率f0的变异特征描述土壤入渗性能和衡量土壤入渗能力,但同时还应考虑入渗参数k的空间变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入渗 入渗公式 入渗时间 合理测点数
下载PDF
探讨考虑气阻作用下分层假定的雨水入渗计算分析模型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杰 韩同春 +1 位作者 豆红强 马世国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219-2225,共7页
入渗时间和湿润锋深度关系可依据达西定律和入渗雨水质量守恒即入渗率等于入渗量对时间的导数求解,但Green-Ampt入渗模型以湿润区完全饱和考虑入渗量,同时入渗率也忽略了气阻作用,继而限制了入渗时间和湿润锋深度关系的计算精度。针对... 入渗时间和湿润锋深度关系可依据达西定律和入渗雨水质量守恒即入渗率等于入渗量对时间的导数求解,但Green-Ampt入渗模型以湿润区完全饱和考虑入渗量,同时入渗率也忽略了气阻作用,继而限制了入渗时间和湿润锋深度关系的计算精度。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分层假定和增加气阻项的入渗模型分别对入渗量和入渗率进行修正,并应用修正结果计算入渗时间和湿润锋深度的表达式。研究表明:同一入渗深度,考虑气阻项的分层假设模型的入渗时间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度最高,偏离度很低,仅仅围绕实测值有很微小的上下波动,此研究结果对确定如含砂层稳定入渗时间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Ampt 入渗模型 入渗时间 分层假定 气阻作用
下载PDF
基于湿润区分层假定对Green-Ampt模型的改进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泳霖 王仰仁 +1 位作者 孙小平 郑志伟 《天津农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3期78-83,共6页
假定入渗过程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入渗前期土壤饱和区与非饱和区厚度之比为一常数2β,非饱和区厚度随着入渗的进行而逐渐增大;入渗后期非饱和区的厚度不再随时间变化,为一定值,只有饱和区厚度随时间变化,基于此对Green-Ampt模型进... 假定入渗过程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入渗前期土壤饱和区与非饱和区厚度之比为一常数2β,非饱和区厚度随着入渗的进行而逐渐增大;入渗后期非饱和区的厚度不再随时间变化,为一定值,只有饱和区厚度随时间变化,基于此对Green-Ampt模型进行了改进。用传统Green-Ampt模型和改进模型对6组入渗测试资料进行拟合,传统模型拟合的相关系数为0.982(6组数据的平均值),相比传统模型,改进模型的拟合精度明显提高,相关系数提高了0.016,达到0.998(对应β=15);其中两组数据的效果尤为明显,相关系数分别提高了0.07和0.04,均达到了0.99以上。改进模型与传统模型同样具有较强的物理意义,但与传统模型相比,改进模型拟合得到的稳定入渗率更接近于测试值,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AMPT入渗模型 累计入渗 非饱和区 入渗 入渗时间
下载PDF
崩落法开采塌陷区上覆黄土层降雨入渗机理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付建新 谭玉叶 宋卫东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49-353,366,共6页
以程潮铁矿东区为工程背景,东部塌陷区上覆黄土层为典型的非饱和土,基于非饱和土中水的基本运动方程建立了降雨一维入渗数学模型,并编制了计算程序;对不同条件下的入渗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研究了开采强度对降雨入渗时间的影响规律,计... 以程潮铁矿东区为工程背景,东部塌陷区上覆黄土层为典型的非饱和土,基于非饱和土中水的基本运动方程建立了降雨一维入渗数学模型,并编制了计算程序;对不同条件下的入渗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研究了开采强度对降雨入渗时间的影响规律,计算得到了不同条件下雨水渗透通过整个黄土层所需的时间.结果表明:黄土层的雨水入渗与降雨强度和土体初始体积含水率等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土体初始体积含水率影响程度较大,初始体积含水率越大,雨水入渗速度越快;入渗时间随开采强度的增加呈指数增长,表明崩落开采对上覆黄土层的雨水入渗有显著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降雨情况下井下水量的变化规律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井下泥石流灾害预测预报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落法 塌陷区 降雨入渗 入渗时间 井下泥石流
原文传递
土壤疏水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赵利坤 秦纪洪 孙辉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11年第1期58-64,102,共8页
土壤疏水性是指水分不能或很难湿润土壤颗粒表面的物理现象。土壤疏水性研究不仅有助于合理评价疏水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且能为当前水土流失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本文对国内外土壤疏水性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着重阐述了土壤疏水性及产... 土壤疏水性是指水分不能或很难湿润土壤颗粒表面的物理现象。土壤疏水性研究不仅有助于合理评价疏水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而且能为当前水土流失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本文对国内外土壤疏水性研究现状进行总结,着重阐述了土壤疏水性及产生机理、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水文效应,并结合存在问题展望未来的研究,以期为我国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疏水性 疏水性土壤 土壤水分参数 优势流 水滴入渗时间测定法(WDPT)
原文传递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Infiltration in Layered Water-Repellent Soils 被引量:2
8
作者 LI Yi REN Xin +2 位作者 Robert HILL Robert MALONE ZHAO Ying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775-792,共18页
Water-repellent(WR) soil greatly influences infiltration behavior. This research determined the impacts of WR levels of silt loam soil layer during infiltration. Three column scenarios were utilized, including homogen... Water-repellent(WR) soil greatly influences infiltration behavior. This research determined the impacts of WR levels of silt loam soil layer during infiltration. Three column scenarios were utilized, including homogeneous wettable silt loam or sand, silt loam over sand(silt loam/sand), and sand over silt loam(sand/silt loam). A 5-cm thick silt loam soil layer was placed either at the soil surface or 5 cm below the soil surface. The silt loam soil used had been treated to produce different WR levels, wettable, slightly WR, strongly WR, and severely WR. As the WR level increased from wettable to severely WR, the cumulative infiltration decreased. Traditional wetting front-related equations did not adequately describe the infiltration rate and time relationships for layered WR soils. The Kostiakov equation provided a good fit for the first infiltration stage. Average infiltration rates for wettable, slightly WR, strongly WR, and severely WR during the 2 nd infiltration stage were 0.126, 0.021, 0.002, and 0.001 mm min^(-1) for the silt loam/sand scenario,respectively, and 0.112, 0.003, 0.002, and 0.000 5 mm min^(-1) for the sand/silt loam scenario, respectively. Pseudo-saturation phenomena occurred when visually examining the wetting fronts and from the apparent changes in water content(?θ_(AP)) at the slightly WR,strongly WR, and severely WR levels for the silt loam/sand scenario. Much larger ?θAPvalues indicated the possible existence of finger flow. Delayed water penetration into the surface soil for the strongly WR level in the silt loam/sand scenario suggested negative water heads with infiltration times longer than 10 min. The silt loam/sand soil layers produced sharp transition zones of water content. The WR level of the silt loam soil layer had greater effects on infiltration than the layer position in the colum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iltration model layered soils ponded infiltration experiment pseudo-saturation soil water content soil water move-ment soil water repellency water drop penetration tim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