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4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代四川诗人阴声入声韵通押中的方音现象——宋代四川方音研究之二 被引量:12
1
作者 刘晓南 罗雪梅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12,共11页
本文在穷尽宋代四川诗人用韵基础上,分析阴入通押和阴声韵部跨部通押的特殊韵例,揭示入声韵尾消变、阴声韵部中韵字的特殊变化等与宋代通语不同的四川方音现象。
关键词 诗韵 四川方音 宋代 阴声韵 声韵 通语
下载PDF
《中原音韵》的文白异读与入声韵的演化 被引量:4
2
作者 叶宝奎 郑碧娇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2-128,共7页
《中原音韵》两韵并收体现文白异读,文白差异促使白读音更决变化。入声韵的演化是不平衡的,元代"中原之音"的部分入声韵(白读音)已率先舒化。
关键词 两韵并收 文白异读 声韵
下载PDF
《西儒耳目资》与今南京话入声韵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石绍浪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38-553,共16页
通过《西儒耳目资》与今南京话入声韵对比,我们发现两者在韵类分合和主要元音音值等方面存在整齐的对应关系。《西儒耳目资》入声韵多项特征与今南京话一致,而与其他江淮方言不同。结论认为,《西儒耳目资》入声韵是以明代南京话为基础的。
关键词 《西儒耳目资》 声韵 南京话 明代官话 南系官话
下载PDF
南京方言宕江两摄入声韵的共时变异及历时演变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顾黔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84-393,共10页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其方言古为吴语,由于历史上多次北人南下,充实江淮间,现已演变为江淮官话。本文考察南京方言宕江两摄入声韵在老、中、青、少四个年龄段的共时变异,分析宕江两摄入声韵的语音层次,探讨普通话渗透、嵌入南京方言... 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其方言古为吴语,由于历史上多次北人南下,充实江淮间,现已演变为江淮官话。本文考察南京方言宕江两摄入声韵在老、中、青、少四个年龄段的共时变异,分析宕江两摄入声韵的语音层次,探讨普通话渗透、嵌入南京方言的方式和步骤,讨论南京方言入声韵的演变轨迹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方言 声韵 共时变异 历时演变
下载PDF
元代江西文人诗文用韵所反映的入声韵演变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李军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8-435,共8页
文章分析了元代江西地区文人诗文用韵中的入声韵通押现象,以及这些通押现象在元代江西各地的分布情况。通过与现代江西赣方言入声韵的分布特征进行历史比较,指出元代江西地区入声韵的演变特征与现代江西赣方言大体一致,现代江西赣方言... 文章分析了元代江西地区文人诗文用韵中的入声韵通押现象,以及这些通押现象在元代江西各地的分布情况。通过与现代江西赣方言入声韵的分布特征进行历史比较,指出元代江西地区入声韵的演变特征与现代江西赣方言大体一致,现代江西赣方言入声韵分布不平衡的格局,元代已经基本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江西赣方言 诗文用韵 声韵演变
下载PDF
皖南泾县吴语入声的演变 被引量:2
6
作者 朱蕾 《语言科学》 2007年第5期77-82,共6页
文章首先分入声韵尾、入声调两部分描写泾县吴语入声的读音,并在各点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具体探讨泾县吴语入声三种类型的演变过程。其中岩潭型阳入归入阴平、个别入声韵母与阳声韵母读音趋同的演变方式,在宣州吴语中是比... 文章首先分入声韵尾、入声调两部分描写泾县吴语入声的读音,并在各点比较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的记载,具体探讨泾县吴语入声三种类型的演变过程。其中岩潭型阳入归入阴平、个别入声韵母与阳声韵母读音趋同的演变方式,在宣州吴语中是比较特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韵尾 声调 演变 泾县吴语
下载PDF
江淮官话入声韵的现状 被引量:3
7
作者 郝红艳 《殷都学刊》 2003年第1期104-106,共3页
江淮官话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有入声 ,考察江淮官话的入声 ,对古今语音演变的探讨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了江淮官话 5 9个方言点为研究对象 。
关键词 江淮官话 声韵 声韵尾 北方方言
下载PDF
论戴震入声韵独立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开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34-38,共5页
一 早在戴震(1723-1777)以前,顾炎武(1613-1682)和江永(1681-1762)的古韵分部都没有使入声真正独立出来。顾炎武分古韵为十部,其中第二部,第三部、第五部。第十部有入声与之相配。除第十部以入声配阳声外,其余第二、第三、第五部都以入... 一 早在戴震(1723-1777)以前,顾炎武(1613-1682)和江永(1681-1762)的古韵分部都没有使入声真正独立出来。顾炎武分古韵为十部,其中第二部,第三部、第五部。第十部有入声与之相配。除第十部以入声配阳声外,其余第二、第三、第五部都以入声配阴声,而顾氏的第一部、第四部、第六部,第七部、第八部、第九部共六部都还没有入声与之相配,无论是以入声配阴声或阳声,还是无入声与相应的平上去声韵相配。都说明顾氏没有真正使入声独立出来,尤其是他提出的“四声一贯”的主张,更说明他对入声认识的模糊。所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韵 戴震 旁转 江永 阴声韵 不同类 迭韵 古音体系 审音 古韵分部
下载PDF
宋代四川诗文用韵阴入通押所反映的通语与方音现象 被引量:3
9
作者 刘晓南 《励耘语言学刊》 2011年第1期126-145,共20页
穷尽宋代四川地区诗文用韵材料,得到56例阴入通押。与《中原音韵》比较,其中30例同于元代入派三声的格局,另外26例中有21例与反映本地方音的阴声韵之间的特殊通押条例相对应。由此得出阴入通押并非偶然,而是表现了宋代四川地区的实际语... 穷尽宋代四川地区诗文用韵材料,得到56例阴入通押。与《中原音韵》比较,其中30例同于元代入派三声的格局,另外26例中有21例与反映本地方音的阴声韵之间的特殊通押条例相对应。由此得出阴入通押并非偶然,而是表现了宋代四川地区的实际语音的观点。并且,在这个实际语音中包含通语与方音两个层面。文章还对阴入通押的音理进行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声韵 通语 四川方音
下载PDF
论《音韵集成》对中古入声韵的分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子君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3年第3期74-75,共2页
《音韵集成》对中古入声韵的分并以入声韵为单位,不与阳声韵分合同步进行,也不考虑中古韵摄的异同,中古入声-p、-t、-k尾明显相混。这种分并,对《韵略汇通》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 《音韵集成》 《韵略汇通》 声韵 分并
下载PDF
吴棫《韵补》音系与早期官话音特点(三)——《韵补》入声韵及其音系特点讨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民权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1年第2期59-71,共13页
《韵补》入声韵的演变主要是语音形态上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是收-k尾的梗摄入声与曾摄入声合流,然后合并于收-t尾的臻摄入声中(三四等韵),同时收-p尾的深摄缉韵也并合于其中,使得自《切韵》以来-p、-t、-k三大入声韵类彼此对立的结构关... 《韵补》入声韵的演变主要是语音形态上的变化,其中最显著的是收-k尾的梗摄入声与曾摄入声合流,然后合并于收-t尾的臻摄入声中(三四等韵),同时收-p尾的深摄缉韵也并合于其中,使得自《切韵》以来-p、-t、-k三大入声韵类彼此对立的结构关系处于解体之中,且整个闭口韵的入声也处于消变状态之中。在韵类分合上,入声韵与阳声韵的变化平行一致,可以说明《韵补》的语音系统性。本文最后探讨了早期官话音形成时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提出了"语音结构平衡"理论和"雅俗相互制约"说,试图从理论上解释宋金时期汉语语音演变过程中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韵 -p -t -k韵尾合并 语音结构平衡 雅俗相互制约
下载PDF
从《音韵六书指南》看豫北晋语温县话的入声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祎缺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20-23,共4页
笔者对清代道光年间河南温县话的等韵之书——《音韵六书指南》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入声进行了研究。从而发现其入声韵类呈现出三分的格局:咸山摄一二等和宕江摄为[ɑ?];咸山摄三四等、曾梗摄一二等及曾臻摄开三庄组字为[ε?];深臻通三摄... 笔者对清代道光年间河南温县话的等韵之书——《音韵六书指南》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入声进行了研究。从而发现其入声韵类呈现出三分的格局:咸山摄一二等和宕江摄为[ɑ?];咸山摄三四等、曾梗摄一二等及曾臻摄开三庄组字为[ε?];深臻通三摄和曾梗摄三四等为[?]。对比今晋语入声韵类的特征,笔者认为该书所呈现的三分入声韵类与大多数晋语二分韵类的格局是吻合的,其中[ε?]韵类是与河南中原官话长期接触而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韵六书指南》 声韵 韵类特征
下载PDF
金元时期山东词人入声韵分部问题新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建坤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6-19,共4页
数理统计的方法表明,金元山东词人入声韵应该分为月帖部、药铎部、屋烛部、昔职部、质物部5部,而不是像李爱平、宋洪民所分的3部。
关键词 金代 元代 山东 声韵 用韵
下载PDF
中古入声韵在安泽境内河南林州移民方言中的演变 被引量:1
14
作者 赵变亲 邢宵瑜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89-94,共6页
河南林州移民方言中的入声韵,与晋东南晋语及现河南林州方言的入声韵相比有同有异。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咸摄、曾摄入声韵主元音与晋东南晋语入声韵保持一致;山摄、宕摄、江摄入声韵主元音则是延续源方言入声韵的特色;深摄、臻摄、梗... 河南林州移民方言中的入声韵,与晋东南晋语及现河南林州方言的入声韵相比有同有异。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发现咸摄、曾摄入声韵主元音与晋东南晋语入声韵保持一致;山摄、宕摄、江摄入声韵主元音则是延续源方言入声韵的特色;深摄、臻摄、梗摄和通摄入声韵主元音的演变既有对源方言的保留,同时也受晋东南晋语和普通话的辐射。这种同异现象是受源林州方言、晋东南晋语及普通话共同影响的结果。对安泽河南林州移民方言入声韵的研究可以为山西移民方言学提供语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方言 安泽方言 移民方言 声韵
下载PDF
晋城方言百年来入声韵的演变 被引量:1
15
作者 原慧艳 《长治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45-47,共3页
文章采用历史比较法和实地调查法,对晋城方言百年来入声韵的演变作了分析,可以看出晋城方言入声韵顺应着入声舒化这一汉语语音历史演变的总趋势。经过百年的演变,有一些入声字读为舒声或舒入两读。但是最终的舒化,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关键词 晋城方言 声韵 舒化 两读
下载PDF
论《交泰韵》的入声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伟娥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53-56,共4页
明晚期韵书《交泰韵》的入声编排有两大特点 ,入声阴阳两承和平入各分阴阳 ,反映了时音特征。本文对其入声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
关键词 《交泰韵》 阴声韵 阳声韵 声韵 阴平 阳平 音理分析
下载PDF
元代江西诗人古体诗的入声韵系 被引量:1
17
作者 田业政 《宜宾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88-92,共5页
元代江西四位诗人虞集、吴澄、范梈、揭傒斯的古体诗共有246个韵段押入声韵,可以分为6个韵部:屋烛部、铎觉部、缉部、质术部、德陌部、薛帖部。通过分析得出:最先是-P韵尾向-t韵尾靠拢,然后是-t韵尾向-k韵尾靠拢,最后是-p韵尾向-k韵尾靠... 元代江西四位诗人虞集、吴澄、范梈、揭傒斯的古体诗共有246个韵段押入声韵,可以分为6个韵部:屋烛部、铎觉部、缉部、质术部、德陌部、薛帖部。通过分析得出:最先是-P韵尾向-t韵尾靠拢,然后是-t韵尾向-k韵尾靠拢,最后是-p韵尾向-k韵尾靠拢;部分入声字的押韵可以从《中原音韵》找到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韵 异部相押 韵尾
下载PDF
关于宕江摄入声韵历史演变的再思考——兼论官话方言读为撮口韵的原因
18
作者 付新军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62-165,共4页
宕江摄入声韵历史上很早就丢失了塞音韵尾,其在现代方言中的主要元音基本上是以后圆唇元音为主,可见《切韵》的宕江摄主要元音应该也是一个后圆唇元音。一些方言中宕江摄入声往往有文白异读两种形式,这是入声韵尾消失后韵尾u向不同方向... 宕江摄入声韵历史上很早就丢失了塞音韵尾,其在现代方言中的主要元音基本上是以后圆唇元音为主,可见《切韵》的宕江摄主要元音应该也是一个后圆唇元音。一些方言中宕江摄入声往往有文白异读两种形式,这是入声韵尾消失后韵尾u向不同方向演变的结果。官话方言中,宕江摄入声字多读为撮口韵,主要元音是前的不圆唇元音,这个和南方方言有别的特点是官话方言在清代产生的一个语音层次,它和元明时代读为[io]韵的层次有直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宕江摄 声韵演 方言
下载PDF
井陉方言的入声及相关的音韵问题
19
作者 李蓝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CSSCI 2017年第2期1-8,共8页
本文讨论了河北井陉方言的入声问题。首先介绍了井陉方言的研究概况,提供了井陉方言音系,其次依次调查了井陉方言单字调情况下的入声调、连读情况下的入声韵,井陉方言两种入声形成的过程、机制和方式,最后以井陉方言两种入声的演变情况... 本文讨论了河北井陉方言的入声问题。首先介绍了井陉方言的研究概况,提供了井陉方言音系,其次依次调查了井陉方言单字调情况下的入声调、连读情况下的入声韵,井陉方言两种入声形成的过程、机制和方式,最后以井陉方言两种入声的演变情况为参照,对《中原音韵》时期的入声读音情况提出了新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陉方言 单字调 连读调 声调 声韵 《中原音韵》
下载PDF
试谈古入声的本质
20
作者 夏中易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97-99,共3页
以“平、上、去、入”为“四声”是从齐梁之际开始的。《梁书·沈约传》说:“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然帝竟... 以“平、上、去、入”为“四声”是从齐梁之际开始的。《梁书·沈约传》说:“约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高祖雅不好焉,尝问周舍曰:‘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辞海》(七七年版)“四声”曰:“平、上、去、入四种声调的总称。汉语字音的分别声调,古已有之。但六朝以前,还没有四声的名称。齐梁时,沈约、周颙等人才以平上去入四字作为各类的调名,总称四声,沿用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声谱 齐梁 周颙 周舍 梁书 阳平声 声韵 调名 阴阳对转 重庆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