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面层外全反射角X射线能谱微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仇满德 姚子华 +1 位作者 安伟 陈敏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1-264,共4页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XRMA)由于X射线激发深度较大而对薄层分析产生困难,无法准确确定分析结果是样品表面的成分还是样品体相的成分。本工作在通常的X射线微区分析设备上,采用外全反射角X射线能谱微分析方法,通过对硅衬底上不同膜厚...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EPMA,XRMA)由于X射线激发深度较大而对薄层分析产生困难,无法准确确定分析结果是样品表面的成分还是样品体相的成分。本工作在通常的X射线微区分析设备上,采用外全反射角X射线能谱微分析方法,通过对硅衬底上不同膜厚的铝膜和铜膜的测定,探索出一种区分膜成分和体相成分的新方法。结果表明:与常规的方法相比,该法有较高的表面灵敏度,可很好地解决薄层分析的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探针微区分析 全反射角X射线 能谱微分析 灵敏度 薄膜物理
下载PDF
光波在电磁各向异性媒质表面上的反射和透射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兴业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26-531,共6页
作者讨论了光波在电磁各向异性媒质表面上的反射和透射特性 ,以及反射和透射线偏振的条件、零反射条件和全反射条件。
关键词 反射 透射 光波 电磁各向异性媒质 线偏振 布儒斯特角 临界全反射角
下载PDF
对入射角高度稳定的消色差相位延迟器
3
作者 赵秋玲 吴福全 储金民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59-60,共2页
探讨了一类对入射角高度稳定的消色差相位延迟器的设计方案 .首先选取合适的全反射角 ,然后通过在全反射界面蒸镀一定厚度的光学介质膜对中心波长处的相位延迟进行补偿 .结果不仅可以改善相位延迟对入射角的稳定性 。
关键词 射角 消色差相位延迟器 消色差性 全反射角 光学介质膜 光学器件 相位补偿 偏振
下载PDF
平面电磁波在任意运动介质界面上的反射、折射及其应用
4
作者 窦新旺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1989年第1期117-125,共9页
平面电磁波在静止介质界面上的反射、折射及其应用,在一般电动力学教材中都有比较详细的论述〔1〕,然而在运动介质界面上的反射、折射及其应用并未涉及。本文拟从狭义相对论的观点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于介质界面的运动速度... 平面电磁波在静止介质界面上的反射、折射及其应用,在一般电动力学教材中都有比较详细的论述〔1〕,然而在运动介质界面上的反射、折射及其应用并未涉及。本文拟从狭义相对论的观点就这方面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关于介质界面的运动速度和界面法线方向平行的电磁波在界面上的特性已有学者讨论过〔2〕,〔3〕,本文着重从波矢量k和角频率ω在运动界面上的关系入手,进一步讨论任意运动界面的平面电磁波的反射、折射。最后应用所得结果分析运动介质界面反射时波长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电磁波 介质界面 狭义相对论 波矢量 法线方向 电动力学 反射 折射定律 全反射角 法矢量
下载PDF
光波在媒质分界面上的周相突变
5
作者 魏宏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4期96-98,共3页
 光波遇到媒质分界面时,出现反射光和折射光。本文就反射光是否会出现周相突变π,根据菲涅耳公式作一数学上的论述。
关键词 光波 媒质分界面 菲涅耳公式 周相突变 反射 布儒斯特角 全反射角
下载PDF
何不把中子看作零号元素
6
作者 詹微微 詹克明 《自然杂志》 1992年第12期932-934,共3页
人们知道,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的。按照现有理论,元素的原子序数是从1开始的,最高已达109。那末,是不是可以有一个零号元素呢?
关键词 零号 德布罗意波 原子数 波动光学 单原子分子 反中微子 全反射角 波义耳定律 克拉伯龙方程 壳结构
下载PDF
微波实验仪(续)
7
作者 沈英琪 《教学仪器与实验》 1989年第4期6-14,共9页
七、微波的折射 当微波折射时,其性质与光波相同。 木块的折射 用微波以一个角度照射一块完全干燥的木块(100×100×200mm)并且用二极管寻找接收能量的最大值(图24)。微波波束入射和折射的方向在木块上标出,于是表示了入射和折... 七、微波的折射 当微波折射时,其性质与光波相同。 木块的折射 用微波以一个角度照射一块完全干燥的木块(100×100×200mm)并且用二极管寻找接收能量的最大值(图24)。微波波束入射和折射的方向在木块上标出,于是表示了入射和折射的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闪耀角 全反射角 菲涅耳双棱镜 单缝 干燥 泊松斑 电矢量 光栅衍射 指示值 衍射现象
下载PDF
十六届物理高考中极值问题分析
8
作者 王建平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1994年第7期27-28,共2页
极值求解问题在高考试题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回顾16年来全国统一命题物理试卷,除了1980年、1987年外,年年涉及。极值求解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偏重于教学手段的“数学方法”,另一种是偏重于通过分析物理现象发生的过程。
关键词 极值问题 国统一命题 数学方法 教学手段 共点力 匀强磁场 敏捷性 最大速度 弹性正碰 全反射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