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历史贡献
- 1
-
-
作者
诸静
-
机构
盐城工学院社会科学部
-
出处
《盐城工学院学报》
CAS
1996年第3期66-68,38,共4页
-
文摘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是在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建立起来的.1935年底到1936年春,主要以上层著名人士为首,以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为骨于的上海各方面的救国会,如妇女界救国会、文化界救国会、大学教授救国会等纷纷成立.1936年1月28日。
-
关键词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抗日救亡运动
中国共产党
抗日救国
国民党政府
历史贡献
西安事变
蒋介石
沈钧儒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分类号
K26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救国运动与“七君子”苏州审判案
- 2
-
-
作者
姜平
-
出处
《民国档案》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80-84,共5页
-
文摘
上海救国运动与南京救国会的筹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日本侵略军在几个月内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1932年日本又勾结汉奸,建立了伪“满洲国”。后又不断向关内发动进攻。1935年又勾结汉奸在华北地区策动所谓“自治”运动,妄图将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然后进一步灭亡全中国。
-
关键词
救国会
国民党政府
沈钧儒
王造时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抗日救国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宋庆龄
邹韬奋
蒋介石
-
分类号
K26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评“救国会”抗日救国的政治主张
- 3
-
-
作者
郭绪印
盛慕真
-
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4-10,共7页
-
文摘
“救国会”全称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抗日战争期间,它参加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改称中国人民救国会。新中国成立后,该会以救国的历史任务已完成而宣布结束。一九三五年“一二九”运动后,抗日救亡运动进一步高涨。
-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抗日救国运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党政府
政治主张
坚持抗战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南京政府
抗日救亡运动
蒋介石政府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鲁迅丧仪与救国会
- 4
-
-
作者
陈漱渝
-
出处
《鲁迅研究动态》
1984年第2期19-20,共2页
-
文摘
鲁迅丧仪是对鲁迅深切悼念,也是一次声势浩大的政治性示威。这一活动是由鲁迅先生治丧委员会组织领导的,具体工作则由文艺界人士组成的“治丧办事处”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干事会承担。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救国会在举办鲁迅丧仪中发挥的重大作用介绍得很少,这一缺陷应予弥补。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于1936年5月31日,1949年因完成历史任务而停止活动。救国会召开成立会时,选举了宋庆龄、马相伯、邹韬奋等四十余人为执行委员,沈钧儒、章乃器、王造时、李公朴等十四人为常务委员。
-
关键词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鲁迅
丧仪
沈钧儒
宋庆龄
王造时
李公朴
常务委员
组织领导
文艺界
-
分类号
I210.9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毛泽东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被引量:1
- 5
-
-
作者
许冠亭
-
机构
苏州大学行政管理学院
-
出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1期127-131,共5页
-
-
关键词
毛泽东
西安事变
蒋介石
和平解决
逼蒋抗日
周恩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南京政府
苏联和共产国际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
分类号
K26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民主党派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6
-
-
作者
林祥庚
-
机构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
出处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7期11-15,共5页
-
文摘
民主党派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林祥庚回顾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战斗历史,阐述民主党派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作出的重大贡献并总结汲取历史经验,对于当前促进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统一祖国大业,对于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
关键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党
宋庆龄
国共合作
民主党
蒋介石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中共中央
民族革命
何香凝
-
分类号
D613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论民主党派对“西安事变”的积极作用
- 7
-
-
作者
林祥庚
-
机构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
出处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1995年第7期32-36,共5页
-
文摘
论民主党派对“西安事变”的积极作用林祥庚1936年12月爆发的“西安事变”,由于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各方的努力,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方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面临危亡的中华民族终于出现了由内战到抗战的历史转变,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西...
-
关键词
“西安事变”
蒋介石
和平解决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民主党
国民党
两广事变
民主爱国运动
宋庆龄
李济深
-
分类号
K264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陶行知与美国侨界
- 8
-
-
作者
周洪宇
-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
-
出处
《武汉文史资料》
2002年第4期20-25,共6页
-
文摘
1936年5月底到6月初,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简称“全救会”)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
-
关键词
陶行知
司徒美堂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国民外交
抗日救国斗争
日本帝国主义
华侨
侨界
人人都
蒋介石
-
分类号
K825.4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七君子”案件档案选
被引量:1
- 9
-
-
作者
谢守平
王荣地
陈亮
-
机构
重庆市档案馆
-
出处
《历史档案》
1985年第3期69-79,共11页
-
文摘
“七君子案件”是在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号召下,国内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进步人士及广大人民要求抗日的重要时刻,国民党当局企图继续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的重要罪证。从1936年11月沈钧儒等七人被上海国民党当局逮捕,1937年江苏高等法院提起公诉到1939年2月重庆四川高等法院一分院撤回起诉并牌告,这个案件历时两年零三个月。我馆收藏的此案部分档案,较为完整地记录了案件的过程,对研究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七君子案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特选编公布。
-
关键词
王造时
沈钧儒
李公朴
高等法院
被告
中华民国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邹韬奋
陶行知
共产党
-
分类号
G275.1
[文化科学—档案学]
-
-
题名留日女学生的抗战活动
被引量:1
- 10
-
-
作者
孙越
-
机构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系
-
出处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81-84,共4页
-
文摘
抗战时期留日女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忱。“七·七”事变前她们在日本从事收集情报、创办报刊杂志、宣传抗日的活动。事变后,她们愤然退学归国,共赴国难。在宣传、募捐、医疗卫生、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以及战时教育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
关键词
女学生
留日学生
留日女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九·一八”事变
抗战时期
抗战爆发
“七·七”事变
宋庆龄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
分类号
K26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何香凝与上海抗日救亡运动
被引量:1
- 11
-
-
作者
吴彬
-
出处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10期79-81,共3页
-
文摘
何香凝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她继承孙中山、廖仲恺的遗志,坚持三大政策,坚持反帝立场,为争取国家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领导并推动了上海抗日救亡运动特别是上海妇女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同时,她积极参与抗日民主运动,在促成第二次国共合...
-
关键词
何香凝
抗日救亡运动
宋庆龄
国民党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合作
救国会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抗日民主运动
-
分类号
K265.9
[历史地理—中国史]
K827.6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抗战时期的陶行知
被引量:1
- 12
-
-
作者
龚大明
-
机构
贵州师大历史系
-
出处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55-58,共4页
-
-
关键词
陶行知
抗战时期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抗日救国
沈钧儒
抗日救亡运动
战时教育
邹韬奋
不抵抗主义者
生活教育
-
分类号
K825.446
[历史地理—历史学]
-
-
题名试论民主党派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 13
-
-
作者
张文玲
-
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图书资料中心研究室
-
出处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1995年第3期44-48,共5页
-
文摘
民主党派是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之间存在着一些政党和政治派别,他们中的大多数实际是后来称谓和界定了的民主党派①。包括有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简称救国会)、中华民族革命同盟、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又称第三党)、中华职业教育社(简称职教社)、乡村建设派(简称乡建派)、中国致公党以及抗战中期建立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为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等。即使属于右翼势力的中国青年党、中国国家社会党(简称国社党)②。
-
关键词
民主党派
国民党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中国共产党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蒋介石
抗战
第三党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
分类号
D665
[政治法律—中外政治制度]
-
-
题名民族心理的嬗变与抗日救亡高潮的兴起
被引量:2
- 14
-
-
作者
游国斌
-
机构
宁德师专政教系
-
出处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43-48,共6页
-
文摘
在抗战爆发前夜的历史进程中,因民族矛盾激化而轰然兴起的抗日救亡高潮,数十年来已为人们一再记述和评说。但是,论及民族心理的发展与抗日救亡高潮之间的关系的文章则较鲜见。有鉴于此,本文将要讨论的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侵华步骤从未放松过,中国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也时起时落,为什么在1935年底会演化成这样一场规模空前且持续向前推进的抗日救亡高潮?民族心理的发展在抗日救亡高潮的兴起和发展中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抗日救亡高潮的兴起和发展对民族心理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所有这些,都是当时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忽略的问题,需要前后连贯起来,系统地加以考察和说明。 一 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民众的心理状态在日益严峻的挑战面前的不断演变和发展,是促成抗日救亡高潮兴起的重要原因。没有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抗日救亡高潮就不可能酝酿和兴起。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实施其侵华战略意图的最初一逞。然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使中华民族在战争爆发后的短短一段时间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东北三省的沦陷,到被迫在上海签订城下三盟,丧权辱国的厄运极大地刺激了中国民众的心理。爱国志士按捺不住心中的情绪:
-
关键词
民族心理
抗日救亡运动
一二九运动
国民党政府
民族情感
九一八事变后
兴起和发展
民族性格
青年学生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
分类号
K26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试述民主党派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 15
-
-
作者
翟海莉
-
机构
青海师范大学
-
出处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1期60-62,共3页
-
文摘
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党派主要是指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第三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致公党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主党派代表着爱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他们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主要倾向是进步的,革命的,他们同全国人民一道为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为实现停止内战,抗日救亡不懈的努力 九·一八事变后。
-
关键词
各民主党派
国民党
抗日战争时期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中国共产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民族资产阶级
民主联合政府
第三党
国共合作
-
分类号
K26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中国共产党与“两广事变”
- 16
-
-
作者
赵瑀
-
机构
南京政治学院七队
-
出处
《学海》
1996年第2期90-90,共1页
-
文摘
中国共产党与“两广事变”赵瑀1936年6月1日,广东、广西实力派陈济棠、李宗仁等打出“抗日救国”的旗帜,通电全国“反蒋抗日”,组织“抗日救国军”出兵湖南,史称“两广事变”。事变前后,中国共产党在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中国共产党抗...
-
关键词
两广事变
中国共产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逼蒋抗日”
李宗仁
毛泽东
和平解决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左”倾关门主义
“抗日反蒋”
-
分类号
D239
[政治法律—中共党史]
-
-
题名张学良送蒋回宁原因探析
- 17
-
-
作者
汪春劼
叶扬兵
-
出处
《文博》
1997年第1期24-28,共5页
-
-
关键词
西安事变
送蒋回宁
蒋介石
原因探析
张学
团结抗日
杨虎城
南京政府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联共抗日
-
分类号
K264.8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西安事变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18
-
-
作者
宋广波
陶春玲
-
出处
《文博》
1997年第1期20-23,共4页
-
-
关键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西安事变
蒋介石
共产党
国民党
档案史料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南京政府
大众生活
局部抗战
-
分类号
K264.8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王研石计访宋庆龄
- 19
-
-
作者
艾白水
-
出处
《新闻爱好者》
1995年第1期48-48,共1页
-
文摘
1936年秋,作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重要领导人的宋庆龄,由国外返沪.当时,全国抗日救国热潮高涨,又值沈钧儒、邹韬奋等七人“爱国有罪”遭国民党政府逮捕监禁的“七君子之狱”事件发生,更见群情激奋.宋庆龄的回国,顿时成了上海乃至全国人民关注的一件大事.人们都迫切地想知道:面对国家民族这种紧急的状态,宋庆龄态度如何?
-
关键词
宋庆龄
《申报》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七君子之狱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独家新闻
抗日救国
邹韬奋
国家民族
新闻报
-
分类号
G212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谁之变:王造时与国共关系一瞥
- 20
-
-
作者
陈夏红
-
出处
《同舟共进》
2008年第7期53-56,共4页
-
文摘
蓝衣社的头目对王造时说:"不要在上海哇啦哇啦空发议论,妨害国家大计,蚊子嗡嗡叫有什么用呢?只要举手一拍就完蛋了。"此时的王造时已对国民党失望,他反问朋友:"是我变了呢?还是国民党变了呢?"
-
关键词
王造时
国民党政府
梁启超
罗隆基
孙中山
知识分子
共产党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清华学校
上海
-
分类号
K26
[历史地理—中国史]
K828
[历史地理—历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