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中北部改则幅(I45)全新世断层典型遥感影像
1
作者 白其乐格尔 沈军 +1 位作者 肖淳 戴训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2-110,共19页
西藏地区地壳活动强烈,活动断层发育,存在很大的地震灾害风险,因此查清活动断层的分布是一项重要工作。遥感解译是查明活动断层最有效的手段,其核心技术是正确把握活动断层的典型遥感影像特征。文中结合1︰100万全国地震构造图(西藏区)... 西藏地区地壳活动强烈,活动断层发育,存在很大的地震灾害风险,因此查清活动断层的分布是一项重要工作。遥感解译是查明活动断层最有效的手段,其核心技术是正确把握活动断层的典型遥感影像特征。文中结合1︰100万全国地震构造图(西藏区)编制工作,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对西藏地区改则幅(I45)全新世活动断层的典型遥感影像特征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区内全新世活动断裂玛尔盖茶卡断裂、日干配错断裂、依布茶卡地堑、青蛙湖断裂、东查断裂、其香错断裂中段的空间展布。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区域对比分析,讨论了区内全新世断裂的最新活动时代、活动性质和活动强度,以及区内活动断裂的整体构造运动特征和发震能力。研究区北部的玛尔盖茶卡断裂和南部的日干配错断裂、其香错断裂为较大规模的NEE向左旋走滑断裂,具备发生约7.5级地震的能力。中部还发育了NEE向依布茶卡地堑、青蛙湖断裂和NW向东查断裂这3条规模相对较小的全新世断层,具备发生约7级地震的能力。上述断裂反映了该区受到SN向挤压,形成“V”字形共轭系统,总体运动特征表现为块体向E挤出的动力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地区 全新世断层 典型遥感影像 羌塘地块 “V”字形共轭断裂系
下载PDF
沂沭断裂带北段全新世活动断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玉叶 朱学强 +3 位作者 任天龙 陶有兵 张志刚 郭晶 《山东国土资源》 2017年第4期1-5,共5页
沂沭断裂带是一条至今仍在活动的大型活动断层,也是中国东部最大的地震活动带。潍坊北部开展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于家山下及田庄一带新发现了2条全新世断层,对其分布、产状、运动性质、活动时间及其与浅层地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 沂沭断裂带是一条至今仍在活动的大型活动断层,也是中国东部最大的地震活动带。潍坊北部开展了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于家山下及田庄一带新发现了2条全新世断层,对其分布、产状、运动性质、活动时间及其与浅层地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新世断层多为拉张作用下形成的正断层,具有与基岩区断裂相一致的特征,认为其与沂沭断裂带主干断裂安丘-莒县断裂和鄌郚-葛沟断裂有明显的继承性或派生性关系。同时,依据断层切割了晚更新世大站组、全新世黑土湖组及白云湖组,又被人工堆积物所覆盖,判断断层形成时间距今2.1 Ka,并且与地震活动有很好的相关性。沂沭断裂带北段全新世断层的发现,对莱州湾南岸的新构造运动研究和地震危险性评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沂沭断裂带 全新世断层 活动断层 地震活动
下载PDF
东昆仑断裂带西大滩段全新世古地震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胡道功 叶培盛 +3 位作者 吴珍汉 吴中海 赵希涛 刘琦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12-1020,共9页
对东昆仑断裂带西大滩段进行了断错地貌填图和古地震探槽揭露,共揭露出6次古地震事件,它们的年龄分别为10302±651aB.P.,8650±500aB.P.,7160±506aB.P.,2830±170aB.P.,1985±121aB.P.和1540±... 对东昆仑断裂带西大滩段进行了断错地貌填图和古地震探槽揭露,共揭露出6次古地震事件,它们的年龄分别为10302±651aB.P.,8650±500aB.P.,7160±506aB.P.,2830±170aB.P.,1985±121aB.P.和1540±92aB.P.;古地震重复间隔分别为1652±820a,1490±711a,4330±534a,845±209a和445±152a。研究发现,西大滩段全新世古地震活动具有丛集现象和重复间隔时间的分段性,第1丛集期在10300—7100aB.P.期间,平均重复间隔1571±543a,第2丛集期在2800—1500aB.P.期间,重复间隔400—800a左右,平均重复间隔645±129a,两个丛集期间隔4300a。西大滩段全新世地震活动规律对昆仑山地区未来地震危险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震历史 地震复发间隔 全新世断层活动 东昆仑断裂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安丘-莒县断裂全新世活动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2
4
作者 曹筠 冉勇康 +6 位作者 许汉刚 李彦宝 马兴全 梁明剑 李西 张鹏 李丽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828-2844,共17页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活动断裂带和边界构造带,其鲁苏段全新世活动断层的空间展布和古地震序列是地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准确评价区域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参数.以往研究工作多集中在郯庐断裂带地表地貌现象明显且有强震记录的山东段...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活动断裂带和边界构造带,其鲁苏段全新世活动断层的空间展布和古地震序列是地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准确评价区域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参数.以往研究工作多集中在郯庐断裂带地表地貌现象明显且有强震记录的山东段,而江苏段则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有关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全新世活动断层范围和古地震序列问题存在争议.本文利用野外地质地貌调查、浅层地震勘探、钻孔联合剖面以及古地震探槽等多层次综合方法,重点开展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全新世活动断层的分布和古地震序列研究.结果显示全新世时期,安丘-莒县断裂是郯庐断裂带江苏段的主要活动断层,且江苏全段该断层都是全新世活动断层.通过对比宿迁闸-皂河镇断裂南北安丘-莒县断裂的断层地貌和断层最新活动时间,并结合宿迁闸-皂河镇断裂在第四纪没有活动过等证据,推测该断层在全新世时期并不是区域阻碍破裂的断层.探槽揭示郯庐断裂带江苏段全新世两次古地震事件,事件Ⅰ限定在(6.2±0.3)-(13.4±0.7)ka B.P.之间,而事件Ⅱ限定在(2.5±0.1)ka B.P.到现今,全新世两次古地震间隔较长.基于构造类比法,安丘-莒县断裂具有深部孕震的构造特点,是区域未来强震的潜在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江苏段 安丘—莒县断裂 全新活动断层 古地震
下载PDF
北天山西段库松木楔克山山前断层新活动特征初探 被引量:26
5
作者 陈建波 沈军 +4 位作者 李军 杨继林 胡伟华 赵欣 曾宪伟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5-340,共6页
库松木楔克山山前断层是位于北天山西段再生造山带北缘一条重要的边界断层,是本次新发现和确定的一条活动断层。断层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主要由4条断层斜列组合而成,单条断层长度为9~13km,在晚更新世~全新世仍在强烈活动,晚... 库松木楔克山山前断层是位于北天山西段再生造山带北缘一条重要的边界断层,是本次新发现和确定的一条活动断层。断层分为东、中、西三段:东段主要由4条断层斜列组合而成,单条断层长度为9~13km,在晚更新世~全新世仍在强烈活动,晚更新世以来的垂直错动量为3~4m,垂直活动速率为0.23~0.33mm/a,全新世以来的垂直错动量为0.5~0.8m;中段断层活动错断了中更新世至全新世地貌,形成多级断层陡坎和长约8~10km的地震形变带,晚更新世以来垂直活动速率为0.5mm/a;西段自晚更新以来无活动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天山 库松木楔克山山前断层 全新活动断层 断层陡坎 活动速率
下载PDF
内蒙古包头市区大青山山前断裂地震活动断层初步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聂宗笙 任云 +2 位作者 刘志明 杜成龙 丛培历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38-957,共20页
通过多年来野外考察及断层活动事件年代测定,现已初步查明,包头市区座落在大青山山前断裂西段全新世地震活动断层上。该地震活动断层展布于山前Ⅱ级或Ⅰ级台地前缘,由一系列地震断层、地震陡坎、地震崩积楔、地震充填楔、地裂缝及沙土... 通过多年来野外考察及断层活动事件年代测定,现已初步查明,包头市区座落在大青山山前断裂西段全新世地震活动断层上。该地震活动断层展布于山前Ⅱ级或Ⅰ级台地前缘,由一系列地震断层、地震陡坎、地震崩积楔、地震充填楔、地裂缝及沙土液化等地震形变遗迹组成,构成规模较大、连续性好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地震断层呈直线型或宽缓弧形斜列延伸,错断全新统及最新地貌面,为一系列断面向南倾斜的正断层及阶状正断层,断层面平整,具垂直擦痕,断层带往往为砂砾、角砾或沙土充填,显示为主要在张应力作用下断层经历5次活动、正倾滑运动而形成。最新一次活动事件为公元849年地震。根据对全新世地震活动断层的活动特征、活动期次的划分及强震复发间隔的初步研究,以及历史和现今地震活动规律的研究,包头市区地震危险性应该引起相当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青山山前断裂 全新地震活动断层 地震地表破裂带
下载PDF
武都—康县断裂带活动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贾伟 刘洪春 +1 位作者 柳煜 袁道阳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2-149,共8页
武都—康县断裂是位于甘东南地区区域大断裂中的一条左旋走滑并兼有逆冲分量的活动断裂。通过卫片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对活动断裂几何分段、地貌和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都-康县断裂可分为西(F1)和东(F2)两段,分别为上板桥-... 武都—康县断裂是位于甘东南地区区域大断裂中的一条左旋走滑并兼有逆冲分量的活动断裂。通过卫片解译和野外地质调查,对活动断裂几何分段、地貌和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武都-康县断裂可分为西(F1)和东(F2)两段,分别为上板桥-长坝镇断裂段和沈家园-窑坪断裂段;晚更新世以来断裂的活动形成了丰富的断错地貌现象,例如水系和山脊左旋位错、断层三角面、断层崖、垭口、鞍部、跌水和地裂缝。断裂西段为全新世断层,年代距今(1.730±0.111)ka至(1.670±0.141)ka之间,活动性比较强烈,并在甘泉一带发现全新世活动特征明显,主要以左旋走滑为主,同时伴有逆冲分量;而东段可能是晚更新世断层,以逆冲作用为主,并伴有左旋水平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东南地区 武都-康县断裂 活动性 全新世断层
下载PDF
1888年景泰6(1/4)级地震破裂带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周俊喜 杨斌 +1 位作者 刘百篪 刘建生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1992年第S1期88-98,共11页
1888年景泰地震是老虎山北缘断裂带现今继承性活动的结果,地震破裂带由四条不连续的断层组成,走向北西60°—70°,全长48公里,尤以中段表现清晰,可见断坎,地震滑坡和基岩崩塌以及微地貌断错的地质证据。该地震水平断距2—5米,平... 1888年景泰地震是老虎山北缘断裂带现今继承性活动的结果,地震破裂带由四条不连续的断层组成,走向北西60°—70°,全长48公里,尤以中段表现清晰,可见断坎,地震滑坡和基岩崩塌以及微地貌断错的地质证据。该地震水平断距2—5米,平均3.6米,垂直断距1—1.5米,最大为2米,地震的宏观震中在陈家庄—上西沟附近,其地理座标是东经103°47′北纬37°05′。根据野外考察和史料记载重新圈定了此次地震的等震线,并修正了该地震的震级为6 3/4—7级。为了确定地震破裂带的年代,本文利用邻区资料,粗略给出了次生黄土坡的蜕变曲线及θ=83.87—25.21OGT关系式,并用树木年代学的新方法确定了地震破裂带的年代。用古地震法和活断层法求得古地震的平均复发周期为800—100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破裂 宏观震中 老虎山 断层 水平断距 断层 断错 全新世断层 树木年代学 陈家庄
下载PDF
青海都兰热水-桃斯托河断裂的新发现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智敏 任治坤 +4 位作者 刘金瑞 哈广浩 李正芳 王勃 王林建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32,共15页
在青海都兰最新开展的活动断裂调查工作中,于都兰-茶卡高地南部新发现了1条长约40km、走向近NEE的左旋走滑、局部兼正断性质的全新世活动断裂--热水-桃斯托河断裂。文中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与典型段落无人机航拍主要获得了以下2点认识:1)热... 在青海都兰最新开展的活动断裂调查工作中,于都兰-茶卡高地南部新发现了1条长约40km、走向近NEE的左旋走滑、局部兼正断性质的全新世活动断裂--热水-桃斯托河断裂。文中通过野外地质调查与典型段落无人机航拍主要获得了以下2点认识:1)热水-桃斯托河断裂及其全新世活动的发现尚属首次,其长约40km,断裂带东端存在长6km的地表破裂带;2)断裂切过的冲沟和阶地存在左旋位错现象,利用无人机获取高分辨率DEM影像,并对冲沟沟谷的地形剖面进行恢复测量得到的位错量为(9.3±0.5)m、(17.9±1.5)m和(36.8±2)m。对2级冲沟阶地位错进行恢复测量得到T1/T0阶地陡坎的位错量为(18.2±1.5)m,T2/T1阶地陡坎的位错量为(35.8±2)m,可以看出冲沟位错量和阶地位错量的结果较为一致。据历史地震记载,1938年4月10日在热水-桃斯托河断裂地表破裂的东端发生了M5地震,1952年3月21日发生了MS5.0地震,可能均与该断裂的活动有关。但在都兰县县志等相关资料中均未发现有关于这2次地震的文献记录,这可能与当时地震震中比较偏远、都兰县人口稀少且发震时间比较久远有关。东昆仑断裂和鄂拉山断裂最南端会聚形成1个向NW挤出的楔形断块,位于楔形断块端部的都兰盆地受区域NE-SW向主压应力和2条边界断裂剪切作用的影响,经历了挤压伴随局部拉张的复杂变形过程。这主要是由于2条控制楔形断块的边界断裂--东昆仑断裂与鄂拉山断裂之间存在NE-SW向的挤压作用,在这样的挤压过程中,楔形断块局部拉张的具体表现形式为两侧断裂发生走滑,使断块向NW向挤出,因此该区三角楔形挤出的变形机制与纯粹的刚性块体的挤出机制有所不同。在靠近鄂拉山断裂的都兰盆地东北缘形成一系列向SE会聚的羽列状逆冲断裂,其形态上向E与鄂拉山断裂平行,可能在深部汇入鄂拉山断裂;靠近东昆仑断裂带的都兰盆地南缘断裂,即热水-桃斯托河断裂受到东昆仑左旋走滑断裂和鄂拉山右旋走滑断裂共同作用的影响,表现为左旋走滑的活动特征,同时楔形断块向NW挤出,使其东南端出现局部拉张,故断层局部又表现为拉张性质。这些断裂共同吸收或转换高原东北缘的剪切应力。因此,此次对都兰热水-桃斯托河断裂的新发现为更好地认识和理解青藏高原东北部断块内部的变形方式和机制等提供了重要的约束条件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热水-桃斯托河断裂 左旋位错 地表破裂 全新断层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部鸟山—古董山地区断裂构造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海军 李曰俊 +8 位作者 曾昌民 冯晓军 陈才 张亮 文磊 张强 梁华 姜红 贾铁干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23-1043,共21页
鸟山—古董山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巴楚隆起与麦盖提斜坡之间,鸟山、玛南、玛扎塔格、古董山和罗斯塔格构造带在此交汇,附近还发育与之密切相关的沙陇断裂,十分引人注目。鸟山—古董山地区的主干断裂形成于晚白垩世,包括鸟山、罗斯... 鸟山—古董山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巴楚隆起与麦盖提斜坡之间,鸟山、玛南、玛扎塔格、古董山和罗斯塔格构造带在此交汇,附近还发育与之密切相关的沙陇断裂,十分引人注目。鸟山—古董山地区的主干断裂形成于晚白垩世,包括鸟山、罗斯塔格和玛扎塔格晚白垩世冲断构造带和玛南晚白垩世走滑断裂带,玛南断裂是玛扎塔格构造带与鸟山和罗斯塔格构造带之间的调节断层。该期构造变形受控于南羌塘和拉萨地块与亚洲大陆之间的碰撞造山作用。鸟山—古董山地区的断裂构造于中新世末基本定型。因帕米尔突刺楔入于塔里木和卡拉库姆之间,在塔西南地区形成一系列走滑断裂,包括玛扎塔格—罗斯塔格中新世末走滑断裂,古董山断裂是其派生断层。晚白垩世是研究区构造和圈闭的关键形成期,上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以古近系底部膏盐层为主滑脱面的滑脱—冲断构造保护早期形成的圈闭和油气藏。鸟山和玛扎塔格构造带是研究区最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带,玛南构造带是重要的油气运移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西部 鸟山—古董山地区构造带 晚白垩断层 中新末走滑断裂 上新晚期—全新早期滑脱—冲断层 油气勘探
下载PDF
Late Pleistocene-Holocene slip history of the Langshan-Seertengshan piedmont fault(Inner Mongolia,northern China) from cosmogenic ^(10)Be dating on a bedrock fault scarp 被引量:12
11
作者 SHEN Xiao-ming LI De-wen +3 位作者 TIAN Yun-tao LV Yan-wu LI Da-wei LI Yan-fe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5期882-890,共9页
Offset geomorphic features and deformed late Quaternary strata indicate active deformation along the Langshan-Seertengshan piedmont fault (LSPF), one of the most active faults in the Hetao fault zone in Inner Mongol... Offset geomorphic features and deformed late Quaternary strata indicate active deformation along the Langshan-Seertengshan piedmont fault (LSPF), one of the most active faults in the Hetao fault zone in Inner Mongolia, North China. The widespread occurrence of bedrock fault scarps along the LSPF offers excellent opportunity to examine the faulting history. Using cosmogenic ^10Be exposure dating, we measured the exposure ages of the western Langshankou scarp, located in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LSPF. Our data revealed at least two earthquakes that occurred at 22.2±3.3 Ira and 7.2±2.4 ka, respectively. These events are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 paleoseismic trench studies. The regre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ge and sampling height along the scarp yield a fault slip rate of 0.10 ±0.05/-0.06 mm/yr, which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average post-late Pleistocene fault slip rate of ~1 mm/yr, as estimated from the offset of the T2 terraces by previous studie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slip of the LSPF may have been accommodated by other fault branch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shan-Seertengshan piedmont fault(LSPF) Fault scarp Cosmogenic nuclide Exposureage Fault slip rate
下载PDF
Study on Holocene Paleoearthquakes in Xizhang Trench on the Jiaocheng Fault Zone,Shanxi Province
12
作者 Xie Xinsheng Zhao Jinquan +8 位作者 Jiang Wali An Weiping Li Zihong Zhang Dawei Cheng Xinyuan Gao Shuyi Wang Chunhe Sun Changbin Yan Chengguo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8年第4期428-439,共12页
Xizhang trench is located 10 km northwest of Taiyuan city, Shanxi Province, in front of a NNW-trending scarp of 4.6m height on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the Jiaocheng fault zone. The dimensions of the trench are 108m in... Xizhang trench is located 10 km northwest of Taiyuan city, Shanxi Province, in front of a NNW-trending scarp of 4.6m height on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the Jiaocheng fault zone. The dimensions of the trench are 108m in length, 8m in width, and 10m in depth. There are 18 horizons revealed in the trench. The upper strata are sandy loam; the upper strata of the downthrown block of the fault are gravels, the lower ones are an interbed of brown loam and sandy loam. The strata on the upthrown block of the fault are sandy loam containing gravel. The trench shows 3 fault planes, and the upper offset point on the fault plane is 1.5m below the ground surface, the newest dislocated stratum is (3.74±0.06) ka BP. The trench reveals a lot of deformation traces, such as fault planes, dislocated strata, colluvial wedges and formation til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ata and faults in the trench shows that 3 paleoearthquake events have occurred at the Jiaocheng fault zone since the Early Holocene, they are about (3.74±0.06)- (3.06±0.26)ka BP, (8.35±0.09)ka- (3.74±0.06)ka BP, and( 10.66±0.85) - (8.35±0.09)ka BP. The average interval among the events is 2.6 - 3.6ka. The minimum coseismic vertical displacements of the 3 events are 3.0m, 2.5m and 3.2m, respectively. The significance of Xizhang trench is that the Jiaocheng fault used to be active thousands of years ago, though there is no M ≥ 7.0 earthquake recorded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Evidence of new Jiaocheng fault zone activity during the Holocene is important for the earthquake safety assessment of Taiynan city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EOEARTHQUAKE HOLOCENE Xizhang trench Jiaocheng fault SHANXI
下载PDF
Deformation Pattern and Holocene Slip Rate Along the Fukang Fault in Eastern Tianshan, China
13
作者 YouHuichuan RenLishe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2年第4期369-379,共11页
The deformation pattern and Holocene slip rate along the Fukang fault in Eastern Tianshan, China are analyzed and studied using the data obtained in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Fukang fault cons... The deformation pattern and Holocene slip rate along the Fukang fault in Eastern Tianshan, China are analyzed and studied using the data obtained in field investigation.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Fukang fault consists of 4 low-angle south-dipping thrust faults with stepover, displaying recent tectonic activity. The movement along the termination parts of the fault is weaker, with an average vertical slip rate of 0 13~0 33 mm/a in Holocene, and along the middle part of the fault is stronger, with an average vertical slip rate larger than 1.42 mm/a in Holocene. The Holocene deformation pattern along the fault displays generally steady slip, multi-phase intermittent movement along its western segment, and persistent movement along its middle and eastern segments, which have caused rapid dislocation up to the surface in an earlier ph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kang fault Deformation pattern Slip rate HOLOCEN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