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布苏湖全新世沉积岩芯的粒度特征与湖面波动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志民 吕金福 +1 位作者 冷雪天 卢珊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17-122,共6页
大布苏湖为构造断陷的封闭湖盆,现代沉积环境的研究表明,自湖岸 到湖心,其平均粒径依次递减.钻孔岩芯的粒度分析和年代测定揭示,全新世以 来,大布苏湖有两次高湖面和两次低湖面时期.晚全新世以来,湖面波动式下降, 湖水浓缩而... 大布苏湖为构造断陷的封闭湖盆,现代沉积环境的研究表明,自湖岸 到湖心,其平均粒径依次递减.钻孔岩芯的粒度分析和年代测定揭示,全新世以 来,大布苏湖有两次高湖面和两次低湖面时期.晚全新世以来,湖面波动式下降, 湖水浓缩而演变为我国东部地区罕见的盐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布苏湖 全新世沉积 粒度特征 湖面波动
下载PDF
中国东部陆架全新世沉积体系:过程——产物关系研究进展评述 被引量:25
2
作者 高抒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45-855,共11页
渤、黄、东海是典型的物源供给丰富的宽广陆架环境,形成的全新世沉积记录十分丰富。本区域潮汐作用、陆架环流作用和沉积物重力流导致的物质输运都很活跃;陆架沉积动力过程与全新世沉积体系的空间分布、物质组成、堆积速率、层序年代等... 渤、黄、东海是典型的物源供给丰富的宽广陆架环境,形成的全新世沉积记录十分丰富。本区域潮汐作用、陆架环流作用和沉积物重力流导致的物质输运都很活跃;陆架沉积动力过程与全新世沉积体系的空间分布、物质组成、堆积速率、层序年代等特征相联系。全新世陆架与海岸沉积具有高分辨率、空间分布的不连续和沉积记录的片段性等特征。江苏海岸全新世中期海岸沉积、杭州湾全新世早—中期沉积、浙闽沿岸全新世沉积和其他陆架泥质沉积可从物质来源(海面上升中的沉积改造和河流入海通量)、输运—堆积过程、沉积层序形成的先后次序、陆架沉积记录的未来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数值模拟可用以深化本区的过程—产物关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输运—堆积过程 全新世沉积体系 过程—产物关系 沉积记录 中国东部陆架
下载PDF
闽南沿海若干全新世沉积物剖面的孢粉组合 被引量:24
3
作者 陈承惠 《台湾海峡》 CAS 1982年第1期45-53,共9页
闽南沿海全新世沉积物甚为发育,尤以海积物、冲积物和风积物最为多见,主要分布于海积平原和河口平原,厚度可达二十余米。我们对龙海九龙江河口平原和漳浦沿海平原做了重点研究,分析了高边头、塘内和下蔡等三个海积—冲积物和泥炭剖面的... 闽南沿海全新世沉积物甚为发育,尤以海积物、冲积物和风积物最为多见,主要分布于海积平原和河口平原,厚度可达二十余米。我们对龙海九龙江河口平原和漳浦沿海平原做了重点研究,分析了高边头、塘内和下蔡等三个海积—冲积物和泥炭剖面的孢粉组合,结合已测的十几块贝壳、泥炭、木头、淤泥样品的C14年龄,试对闽南沿海冰后期的植被演替、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沉积发育的历史以及全新统的地层划分进行初步探讨,勾绘全新世环境变化的基本轮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乔木花粉 蔷薇科 蔷薇目 水龙骨科 全新世沉积 金毛狗属 颖花目 莎草科 松属 组合特征 混合林 混交林 禾本科 海积地貌 贝壳堤 泥炭层 阔叶树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捩花目 木犀科 闽南
下载PDF
化石氨基酸在第四纪古生态和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以吉林长白山孤山屯和江苏太湖全新世沉积物中氨基酸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金权 《古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33-542,共10页
近几十年来 ,随着稳定性碳同位素和14 C测年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使第四纪研究迅速地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然而 ,氨基酸应用于第四纪古生态和古气候的研究在国内仍少有人知 ,在国际期刊上也不多见。近年来 ,作者开展了长白山孤山屯和... 近几十年来 ,随着稳定性碳同位素和14 C测年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使第四纪研究迅速地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然而 ,氨基酸应用于第四纪古生态和古气候的研究在国内仍少有人知 ,在国际期刊上也不多见。近年来 ,作者开展了长白山孤山屯和太湖全新世沉积物的氨基酸和有机碳同位素分布与古生态、古气候意义的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化石氨基酸同样可为第四纪的生态环境和古气候的研究提供信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石氨基酸 第四纪 古生态 古气候 吉林 江苏 全新世沉积
下载PDF
菲律宾海北部四国海盆全新世沉积物源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韩卓尘 高抒 李艳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24,共14页
对IODP333航次四国海盆北部地区C0011站位表层样品进行粒度和Sr-Nd同位素分析,并与前人发表的邻近海域同位素数据进行比较。经分离自生碳酸盐组分,四国海盆全新世沉积物呈现较好的陆源、火山源二端元组分特征。从地理位置看,四国海盆北... 对IODP333航次四国海盆北部地区C0011站位表层样品进行粒度和Sr-Nd同位素分析,并与前人发表的邻近海域同位素数据进行比较。经分离自生碳酸盐组分,四国海盆全新世沉积物呈现较好的陆源、火山源二端元组分特征。从地理位置看,四国海盆北部主要物质来源包括伊豆-小笠原海脊火山物质、日本列岛西南部的混合型沉积物以及由西向风或河流入海洋流输送而来的亚洲陆地沉积物,且日本列岛西南部对于该区域物质贡献最大。对四国海盆北部而言,与海盆中部沉积及日本海沉积相比,源自亚洲大陆的碎屑沉积物具有更多的贡献。沉积物中87Sr/86Sr与εNd、平均粒径的负相关关系反映了沉积物中陆源物质的相对贡献按时间顺序呈现增加、减小、增加、减少的多周期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沉积 Sr-Nd同位素特征 粒度特征 物质来源 四国海盆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前缘全新世沉积区和沉积过程的研究
6
作者 竹淑贞 吕全荣 +2 位作者 陈业裕 奚建国 孙永福 《上海国土资源》 1982年第2期1-2,共2页
全新世时期是一个与人类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地质时期。因此,研究长江三角洲前缘的全新世沉积物及其沉积过程,对上海地区的城市建设、地下水资源、港口发展及长江河口演变过程的探讨,理论上、实践上均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大量钻孔资料... 全新世时期是一个与人类活动关系最为密切的地质时期。因此,研究长江三角洲前缘的全新世沉积物及其沉积过程,对上海地区的城市建设、地下水资源、港口发展及长江河口演变过程的探讨,理论上、实践上均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大量钻孔资料和实验数据(包括孢子花粉、微体古生物、C14测年、沉积物结构和物质组成等),对长江三角洲前缘全新世沉积过程作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洲前缘 全新世沉积 沉积过程 地质时期 钻孔资料 河口演变 沉积 微体古生物 浅海相 河口砂坝
下载PDF
杭州湾岸带全新世沉积层的分带性
7
作者 奚建国 陆涵清 +1 位作者 严学新 周玉刚 《上海国土资源》 1984年第2期4-,共1页
上海市杭州湾岸带全新世沉积层的岩性、岩相,不但在埋深自深而浅的纵剖面方向上存在着明显的分带性、而且在东西向的横剖面方向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分带性,且更具特色,概述如下:(一)全新世早期沉积物(埋深18~30米)东部沉积物为颗粒组份... 上海市杭州湾岸带全新世沉积层的岩性、岩相,不但在埋深自深而浅的纵剖面方向上存在着明显的分带性、而且在东西向的横剖面方向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分带性,且更具特色,概述如下:(一)全新世早期沉积物(埋深18~30米)东部沉积物为颗粒组份较细的滨海相灰色软粘土。向西海水渐浅,沉积物颗粒组份增粗。其下部以滨海~浅滩相灰色软亚粘土夹粉砂层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带性 全新世沉积 滨海相 沼泽相 滩相 岩相 褐灰色 亚粘土层 夹薄层 软粘土
下载PDF
鲁东地区旭口组与近浅海全新世沉积地层特征
8
作者 方长青 尹素芳 《山东地质》 2001年第5期11-17,共7页
山东省近浅海全新世沉积与旭口组的地层结构、纵横向变化、沉积环境是相同或相似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相似岩石组合。旭口组的含义应扩大到浅海 ,全新世以来在浅海附近 ,海水动力作用形成的潮流砂体、潮滩、河口、砂坝、砂堤、浅滩砂等海... 山东省近浅海全新世沉积与旭口组的地层结构、纵横向变化、沉积环境是相同或相似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相似岩石组合。旭口组的含义应扩大到浅海 ,全新世以来在浅海附近 ,海水动力作用形成的潮流砂体、潮滩、河口、砂坝、砂堤、浅滩砂等海积砂体 ,夹有少量砾石和淤泥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旭口组 全新世沉积 近浅海 鲁东地区
下载PDF
黄河上游全新世特大洪水及其沉积特征 被引量:99
9
作者 杨晓燕 夏正楷 崔之久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0-85,共6页
黄河上游官亭盆地的黄河二级阶地面上沉积了厚约2m左右的平流沉积物,每次洪水形成1个由红色粘 土水平层和黑灰色粘土水平层组成的洪水单元。对研究剖面洪水沉积层的磁化率测量区分出了14个洪水单元, 代表了14次特大洪水的发生;利用... 黄河上游官亭盆地的黄河二级阶地面上沉积了厚约2m左右的平流沉积物,每次洪水形成1个由红色粘 土水平层和黑灰色粘土水平层组成的洪水单元。对研究剖面洪水沉积层的磁化率测量区分出了14个洪水单元, 代表了14次特大洪水的发生;利用盆地内的考古资料,将古洪水频繁发生的时期定为3700~2800aB.P.。粒度分 析表明官亭盆地平流沉积的沉积物几乎全部由粒径小于4的悬移物质组成,其分选系数>2,偏度<0,峰态中等。 与黄河中游进行比较,官亭盆地的平流沉积粒级更小,偏度更小且呈负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上游 官亭盆地 平流沉积全新特大洪水 沉积特征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全新世风沙沉积物的石英单测片蓝光释光测年和风沙活动年代学 被引量:15
10
作者 赵华 卢演俦 尹金辉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67-374,共8页
通过科尔沁沙地内部甘旗卡固定一半固定沙丘地带五个处于不同微地貌的全新世古风沙沉积地层剖面的观测和取样,对25个沙丘砂、古土壤和相关沼泽沉积物样品采用粗颗粒石英单测片蓝光释光测年技术和程序进行沉积年龄测定,并对5个沼泽沉积... 通过科尔沁沙地内部甘旗卡固定一半固定沙丘地带五个处于不同微地貌的全新世古风沙沉积地层剖面的观测和取样,对25个沙丘砂、古土壤和相关沼泽沉积物样品采用粗颗粒石英单测片蓝光释光测年技术和程序进行沉积年龄测定,并对5个沼泽沉积物和古土壤样品进行有机碳14C年龄测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区全新世沙丘活动的年代学框架,即在10-7.5 ka B.P期间沙丘由活动转为固定;约7.5 kaB.P至约(2.0±0.2)ka B.P.期间沙丘广泛发育草原或疏林草原土壤;从约(2.0±0.2)ka B.P以来沙丘又重新进入活动或半活动状态, 并主要取决于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全新风沙沉积 石英单测片释光测年
下载PDF
山东半岛近岸海区全新世泥质沉积体研究现状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安国 张训华 +1 位作者 李广雪 孙钿奇 《海洋地质前沿》 2013年第10期52-58,共7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半岛近岸海区全新世泥质沉积体引起了地学界的关注,很多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并发表了众多相关论文。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山东半岛全新世泥质沉积体受到黄海暖流和黄海沿岸流的共同作用,呈现出中间厚、向海向陆... 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半岛近岸海区全新世泥质沉积体引起了地学界的关注,很多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并发表了众多相关论文。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山东半岛全新世泥质沉积体受到黄海暖流和黄海沿岸流的共同作用,呈现出中间厚、向海向陆减薄的楔形,并沿山东半岛发育,其物质来源主要是黄河注入所带来的沉积物;在形成机制上,受到海平面上升、潮流和黄河入海口的迁移等多种因素的控制,成因复杂;在形成时间上,现今的研究成果普遍认为该泥楔形成于全新世冰后期海平面上升时期。对目前研究中仍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了山东泥楔的未来研究方向,指出应该建立多种水动力耦合作用下的泥沙输运与沉积模式,着重从海洋沉积动力学角度进行新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半岛 全新泥质沉积 研究现状 问题与展望
下载PDF
天津滨海新区全新世湖沼相沉积土微观结构特征及定量化研究
12
作者 韩飞 赵瑞斌 +1 位作者 张冬 卢广宁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3期163-167,193,共6页
以天津滨海新区全新世湖沼相沉积土为研究对象,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微观结构测试,并总结其微观结构类型.介绍了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土体进行微观结构定量分析方法,讨论了结构单元体,并表征了孔隙大小、形态及定向性等结构要素的定... 以天津滨海新区全新世湖沼相沉积土为研究对象,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微观结构测试,并总结其微观结构类型.介绍了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土体进行微观结构定量分析方法,讨论了结构单元体,并表征了孔隙大小、形态及定向性等结构要素的定量评价指标.通过对原状土样及不同固结压力下土的微观结构的图像分析,得出了天津滨海新区全新世湖沼相沉积土微观结构特征及一些定量化的结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滨海新区 全新湖沼相沉积 微观结构 定量分析
下载PDF
东海全新世的下限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开发 《台湾海峡》 CAS 1985年第2期147-154,共8页
一、国内外全新世研究概略全新世是地质历史最新的一页,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人们对其研究更为重视。有关全新世地层的划分,普遍采用所谓布列特-色尔南德尔方案,把全新世划分为五个气候期,自老至新为: 亚北极期(或称前北方期)... 一、国内外全新世研究概略全新世是地质历史最新的一页,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人们对其研究更为重视。有关全新世地层的划分,普遍采用所谓布列特-色尔南德尔方案,把全新世划分为五个气候期,自老至新为: 亚北极期(或称前北方期):寒冷;北方期:干而温;大西洋期:湿而暖;亚北方期:干而温;亚大西洋期:湿而凉。波斯特(L. V. Post,1944)研究南波罗的海泥炭沼泽的孢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 全新世沉积 王开发 柏科 双星藻 鼓藻 东海 领海
下载PDF
海南岛全新世海岸演化过程与沉积记录 被引量:10
14
作者 高抒 周亮 +7 位作者 李高聪 王丹丹 杨阳 戴晨 韩卓尘 王辉 屠佳雨 杨保明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7,共17页
本文在总结海南岛海岸全新世环境演化及其沉积记录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海岸沉积的过程与产物关系,提出了新的科学问题和基础研究建议.全新世时期,海南岛海岸及邻近海域形成了多样化的沉积体系,如砂质海滩沉积、海湾潟湖泥质沉积、珊... 本文在总结海南岛海岸全新世环境演化及其沉积记录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海岸沉积的过程与产物关系,提出了新的科学问题和基础研究建议.全新世时期,海南岛海岸及邻近海域形成了多样化的沉积体系,如砂质海滩沉积、海湾潟湖泥质沉积、珊瑚礁生物沉积、红树林湿地沉积、火山灰沉积、陆架与陆坡沉积等.由于陆源沉积物供给相对较少、潮汐作用较弱,海南岛海岸在全新世高海面之后的较长时期内形成了海洋动力作用信号较弱的“混杂堆积”,只是到2000a B.P.之后才形成了在海洋作用主导和频繁台风事件的共同影响下的典型海岸和陆架沉积.通过分析多种现代过程,如全新世海面变化、河流入海通量变化、波浪与台风作用、海岸带涌升、潮汐汊道均衡态过程、海岸带人类活动等,可望以正演方式重现全新世沉积的形成、时空分布、规模及未来演化趋势.为有效提取海南岛全新世沉积体系蕴含的丰富信息,以便应用于气候、环境和生态系统变化研究,除获取沉积物粒度、地球化学、微体古生物、年代等指标或参数外,还应结合海洋沉积动力过程研究,获得沉积记录形成时的物质来源及输运、组分含量或总量特征值、台风事件强度-频率关系、地貌演化等相关过程和机理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地貌 沉积物分布 全新世沉积层序 环境演化记录 海南岛
原文传递
渤海湾泥质海岸带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研究(Ⅱ):成果与讨论 被引量:28
15
作者 王宏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93-403,共11页
渤海湾泥质海岸带国土资源大调查以其特有的方法、手段和要求 ,获得了一批带有地质调查特点的、关于全新世地层与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的阶段性成果 ,主要包括 :1 )该地区海岸带全新世地层具有 4种沉积类型 :(A)远离海岸的传统的“三分”... 渤海湾泥质海岸带国土资源大调查以其特有的方法、手段和要求 ,获得了一批带有地质调查特点的、关于全新世地层与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的阶段性成果 ,主要包括 :1 )该地区海岸带全新世地层具有 4种沉积类型 :(A)远离海岸的传统的“三分”型 ;(B)海相层与陆 (海陆过渡 )相层的多次交替 ;(C)末次冰期后期未接受沉积 ,全新统半咸水的海陆过渡相直接覆于历时约 1 0~ 2 0ka的沉积间断面上 ,向上 ,进一步发育为海相层 ;(D)沿海低洼地区在末次盛冰期后的晚更新世晚期即已进入海侵阶段 ,晚更新世晚期与全新世早期的海陆过渡相沉积是连续的 ,向上继续发育海相层。 2 )从以海水影响为主的开放潮坪 (及浅海区 )环境转变为 (陆源影响逐渐加强的 )湖 -盐沼环境 ,是研究区中晚全新世地质环境转变的重要特征 ,建立了表征这两种不同环境的非正式地层单位 (“灰色单元”与“黄色单元”)。 3)牡蛎礁与贝壳堤的对比方案 ,以牡蛎礁对应潮坪的贝类繁盛期 ,牡蛎礁中的水平再搬运夹层和 /或上覆泥质盖层(往往形成“岭地”)对应贝壳堤成堤。 4)大比例尺区调地质点 (浅孔 )揭示了中晚全新世 (近现代 )地质环境变化 ,编绘出约 45 0 0calB .P .以来小于 1ka时段的二维、假三维环境系列图。一个实例是Ⅱ贝壳堤向陆侧的洼地甚至早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泥质 海岸带 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 全新世沉积结构类型 全新地层 贝壳堤 牡蛎礁
下载PDF
洞庭湖的演变及其整治 被引量:46
16
作者 杨达源 《地理研究》 1986年第3期39-46,共8页
本文指出洞庭湖发育的地质构造基础是新第三纪以来洞庭盆地的拗陷沉降。晚更新世末期,洞庭湖区为河网切割的波状平原。全新世以来,先是顺左河槽谷地发育河川型“沉溺湖”。近几百年来,主要由于四口分流携入大量泥沙在湖区北部淤填,形成... 本文指出洞庭湖发育的地质构造基础是新第三纪以来洞庭盆地的拗陷沉降。晚更新世末期,洞庭湖区为河网切割的波状平原。全新世以来,先是顺左河槽谷地发育河川型“沉溺湖”。近几百年来,主要由于四口分流携入大量泥沙在湖区北部淤填,形成宽广的漫滩平原,并导致西部入湖的水流在湖区绕行及在湖区南部出现湖面的扩张。根据目前情况,作者认为解决水流在湖区的绕行问题是洞庭湖实施整治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区 全新世沉积 晚更新末期 区域水文地质 长江中游 老黄土 全新堆积 形成与演变 湖相粘土 历史地理
下载PDF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Holocene Subaqueous Clinoform off the Southern Shandong Peninsula in the Western South Yellow Sea 被引量:20
17
作者 QIU Jiandong LIU Jian +4 位作者 SAITO Yoshiki YANG Zigeng YUE Baojing WANG Hong KONG Xianghua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2014年第5期747-760,共14页
Based on the stratigraphic sequence formed since the last glaciation and revealed by 3000 km long high-resolution shallow seismic profiles and the core QDZ03 acquired recently off the southern Shandong Peninsula, we a... Based on the stratigraphic sequence formed since the last glaciation and revealed by 3000 km long high-resolution shallow seismic profiles and the core QDZ03 acquired recently off the southern Shandong Peninsula, we addressed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a Holocene subaqueous clinoform in this paper. Integrated analyses were made on the core QDZ03, including sedimentary facies, sediment grain sizes, clay minerals, geochemistry, micro paleontology, and AMS 14 C dating.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re exists a Holocene subaqueous clinoform, whose bottom boundary generally lies at 15–40 m below the present sea level with its depth contours roughly parallel to the coast and getting deeper seawards. The maximum thickness of the clinoform is up to 22.5 m on the coast side, and the thickness contours generally spread in a banded way along the coastline and becomes thinner towards the sea. At the mouths of some bays along the coast, the clinoform stretches in the shape of a fan and its thickness is evidently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surrounding sediments. This clinoform came into being in the early Holocene(about 11.2 cal kyr BP)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lower and upper depositional units(DU 2 and DU 1, respectively). The unit DU 2, being usually less than 3 m in thickness and formed under a low sedimentation rate, is located between the bottom boundary and the Holocene maximum flooding surface(MFS), and represents the sediment of a post-glacial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 whereas the unit DU 1, the main body of the clinoform, sits on the MFS, belonging to the sediment of a highstand systems tract from middle Holocene(about 7–6 cal kyr BP) to the present. The provenance of the clinoform differs from that of the typical sediment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results of the joint contribution from both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proximal coastal sediments of the Shandong Peninsula, as evidenced by the sediment geochemistry of the core. As is controlled mainly by coactions of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the Holocene sea-level changes, sediment supplies and coastal dynamic condition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linoform is genetically related with the synchronous clinoform or subaqueous deltas around the northeastern Shandong Peninsula and in the northern South Yellow Sea 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ediment provenance, as previously reported, with all of them being formed from the initial stage of the Holocene up to the pres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baqueous clinoform HOLOCENE Yellow Sea Shandong Peninsula Yellow River PROVENANCE sea-level change sedimentary
下载PDF
Palaeoclimatic evolution recorded by multidicipline in sediments in gahai lake, qaidam basin since late last deglacial
18
作者 Chen Zhong Ma Haizhou +4 位作者 Cao Guangchao Zhang Xiying Zhou Dujun Yao Yuan Yang Guangshu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EI CAS 2010年第3期324-330,共7页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Loss-on-Ignition (LOI), carbonate content and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reconstructs the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the Gahai lake area since the late Last Deglacial ...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Loss-on-Ignition (LOI), carbonate content and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reconstructs the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the Gahai lake area since the late Last Deglacial Period. The results cover the late Last Deglacial Period and the Holocene. The climate was very unstable and rather arid during the late Last Deglacial Period. The Holocen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the early Holocene (11360-8240 cal aB. P. ), which was dry but unstable and featured rising temperatures, the mid-Holocene (8240-3200 cal aB. P. ), which was warm and wet and the late Holocene ( since 3200 cal aBP), which was cold and dry. Results also show a warm-wet event around 1500 cal aB. 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hai Lake late Last Deglaciation HOLOCENE PALAEOCLIMATE
下载PDF
Study of the Late Quaternary Slip Rate Along the Northern Segment on the South Branch of the Longling-Ruili Fault
19
作者 Huang Xuemeng Du Yi Shu Saibin Xie Fure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0年第4期456-466,共11页
The Longling-Ruili fault is an important active fault in Southwestern China, striking generally northeast. The fault control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dimentary series and magmatic action on its two sides, as well as ... The Longling-Ruili fault is an important active fault in Southwestern China, striking generally northeast. The fault control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dimentary series and magmatic action on its two side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ngling basin, Mangshi basin and the Zhefang basin along it. Due to limited Quaternary sediments and harsh natural conditions, the study of late Quaternary fault activity on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ling-Ruili fault is lacking and the time of the newest faulting and the Quaternary slip rate are not clear at present.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mote images, quantitative geomorphologic deformation measurements and dating of young terrace deposits and alluvial fans, this paper obtains some new results as follows.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ling-Ruili fault is a Holocene dextral strike-slip fault with some component of a normal slip. The terrace T1 composing mainly of alluvial deposits formed during 4ka B. P. was offset by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ling-Ruili fault and its left-lateral and its vertical displacements are 8m - 12m and 2m, respectively. The late Pleistocene alluvial fan was displaced with a left-lateral and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 70m and lgm, respectively. The strike-slip rate of the Longling-Ruili fault is 2.2mm/a 2.5mm/a and the vertical slip rate is 0.6mm/a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epoch. The strike-slip rate of the Longling-Ruili fault is 1.8mm/a - 3.0mm/a and vertical slip rate is 0.5mm/a during the Holocene epoch. The proportion of horizontal to vertical displacement is about 4: 1, which means that the vertical slip rate on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ling-Ruili fault is about 25 % of the horizontal slip rate. The left-lateral slip rate in the late Holocen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GPS measurement. The strike slip rate is of great consistency in different time scales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epoch, indicating that the activity of the Longling-Ruili fault is of great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Longling-Ruili fault Late Quaternary Faulted landform Slip rate
下载PDF
气候类型与气候区划
20
《中国地理科学文摘》 1998年第4期7-7,共1页
关键词 气候类型 气候区划 台风暴潮 风暴潮沉积 全新世沉积 沉积速率 有孔虫壳 生物扰动 沉积 沉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