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成都万佛寺造像碑中的佛寺园林图像研究
1
作者
张博
王一潮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123-131,146,共10页
佛寺园林是兴起于东晋、南朝时期的中国园林样式。成都市万佛寺的“元嘉二年造像碑”“梁二菩萨造像碑”和“须弥山造像碑”背面雕刻有独特的园林图像,图像较为客观地表现了东晋、南朝时期佛寺园林的艺术风貌,同时这三幅图像也是现已发...
佛寺园林是兴起于东晋、南朝时期的中国园林样式。成都市万佛寺的“元嘉二年造像碑”“梁二菩萨造像碑”和“须弥山造像碑”背面雕刻有独特的园林图像,图像较为客观地表现了东晋、南朝时期佛寺园林的艺术风貌,同时这三幅图像也是现已发现创作时间最早的“净土图式经变”题材的佛教美术作品。通过考证,万佛寺造像碑上的“净土图式经变”是参照南朝佛寺园林,应用全景式的构图,采用南朝“台榭”画的方法创造而成。图像运用了三段式分层的布局方法,通过将各种物象归纳为“梯形”图式并加以组合的方式,表现出南朝佛寺园林宏大的场面和深远的意境。万佛寺造像碑参照世俗社会中的佛寺园林作为“净土图式经变”绘画原型的创作方法,影响了敦煌唐代“净土变”题材壁画的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寺园林
“台榭”画
净土图式经变
全景式构图
“梯形”图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北宋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被引量:
1
2
作者
赵永强
《美术教育研究》
2018年第4期10-11,共2页
北宋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多表现北方的大山大水,构图宏伟、用笔坚实、深合理趣。北宋山水画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多采用气势恢宏的全景式构图;注重师法自然,画面的形象、皴法、笔墨具有较强的写实性;善于营造悠远的...
北宋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多表现北方的大山大水,构图宏伟、用笔坚实、深合理趣。北宋山水画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多采用气势恢宏的全景式构图;注重师法自然,画面的形象、皴法、笔墨具有较强的写实性;善于营造悠远的意境。北宋山水画法度森严、焕然一新的艺术面貌,使这一时期形成的绘画图式与风格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山水画
全景式构图
写实性
笔墨
意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武元直《赤壁图》看北宋山水画的影响
3
作者
魏玉洁
《美术教育研究》
2013年第15期27-28,共2页
自苏轼的《赤壁赋》问世以来,赤壁就成为文人画家经常描绘的题材。苏东坡在作此赋时已经被贬谪黄州多年,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困潦倒,病痛衰老缠身,于是他借史抒怀,以排解内心的痛苦和压抑。文人墨客借助丰富情感和动人的文辞,创...
自苏轼的《赤壁赋》问世以来,赤壁就成为文人画家经常描绘的题材。苏东坡在作此赋时已经被贬谪黄州多年,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困潦倒,病痛衰老缠身,于是他借史抒怀,以排解内心的痛苦和压抑。文人墨客借助丰富情感和动人的文辞,创作了名篇。画家本就是情感丰富的群体,对名篇所抒发的情感自然心领神会,因而将这种愁绪挥洒于笔墨纸上,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一目了然的画面,代代相传,互相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壁图》
山水画
全景式构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寄情山川——我的山水画创作情结
被引量:
1
4
作者
张雄鹰
《国画家》
2003年第6期32-33,共2页
走近山川祖国的名山大川,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我。我醉心于山川的气魄,迷恋于大山的情怀,更独钟于太行风骨。我喜欢太行,十余年来,曾多次深入太行,体会感悟太行,我为太行气魄所感动,为太行气势所敬仰。这山,这岩,对我总是魂牵梦萦。绵...
走近山川祖国的名山大川,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我。我醉心于山川的气魄,迷恋于大山的情怀,更独钟于太行风骨。我喜欢太行,十余年来,曾多次深入太行,体会感悟太行,我为太行气魄所感动,为太行气势所敬仰。这山,这岩,对我总是魂牵梦萦。绵延不断的山梁,远看像是一道静静的屏障,近看峰回路转,峰岭交错,变化多端,神秘莫测,博大幽深,蕴涵着丰富的变化、无穷的生机。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宜人。我走过许多地方,山川绵延脉络相通,阴阳向背,交错纵横,起伏连绵。观察体验太行是我的艺术创作基础,我喜欢在各种典型气候下观山。春夏秋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雄鹰
山水画
全景式构图
写实手法
传统文化
原文传递
花鸟竹石 颇有生意——从《枫鹰雉鸡图》看李迪花鸟画
5
作者
张裕
《荣宝斋》
2023年第6期76-85,共10页
《枫鹰雉鸡图》是南宋著名画家李迪的经典名作。本文从《枫鹰雉鸡图》的构图特点展开分析,探究了画中的艺术形象和绘画中所用的表现方法。深入探析《枫鹰雉鸡图》中所体现的李迪花鸟画的个性艺术特征。
关键词
枫鹰雉鸡图
全景式构图
用笔
原文传递
浅议山水画空间表现方法
6
作者
黄方遒
《国画家》
2009年第2期72-73,共2页
北宋郭熙提出了"三远"的观点,成为中国山水画创作的一个理论支柱。"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原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
北宋郭熙提出了"三远"的观点,成为中国山水画创作的一个理论支柱。"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原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原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这是关于三远的原文。三远法是对中国山水画构成二维空间表现的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透视有很大的差异,表现在山水画中常采用"多视点"、"高视点"和"远视距"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画
多视点
假山
以大观小
远视距
界画
工笔画
画法
多点透视
近景
全景式构图
原文传递
题名
成都万佛寺造像碑中的佛寺园林图像研究
1
作者
张博
王一潮
机构
天水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出处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123-131,146,共10页
基金
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丝绸之路交融下的关陇地区北朝维摩诘图像演变研究”(20YJA760083)。
文摘
佛寺园林是兴起于东晋、南朝时期的中国园林样式。成都市万佛寺的“元嘉二年造像碑”“梁二菩萨造像碑”和“须弥山造像碑”背面雕刻有独特的园林图像,图像较为客观地表现了东晋、南朝时期佛寺园林的艺术风貌,同时这三幅图像也是现已发现创作时间最早的“净土图式经变”题材的佛教美术作品。通过考证,万佛寺造像碑上的“净土图式经变”是参照南朝佛寺园林,应用全景式的构图,采用南朝“台榭”画的方法创造而成。图像运用了三段式分层的布局方法,通过将各种物象归纳为“梯形”图式并加以组合的方式,表现出南朝佛寺园林宏大的场面和深远的意境。万佛寺造像碑参照世俗社会中的佛寺园林作为“净土图式经变”绘画原型的创作方法,影响了敦煌唐代“净土变”题材壁画的创作。
关键词
佛寺园林
“台榭”画
净土图式经变
全景式构图
“梯形”图式
Keywords
Buddhist temple gardens
"Taixie"painting
pure land pattern sutra transformation
panoramic composition
"trapezoidal"pattern
分类号
J209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北宋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被引量:
1
2
作者
赵永强
机构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出处
《美术教育研究》
2018年第4期10-11,共2页
文摘
北宋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多表现北方的大山大水,构图宏伟、用笔坚实、深合理趣。北宋山水画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多采用气势恢宏的全景式构图;注重师法自然,画面的形象、皴法、笔墨具有较强的写实性;善于营造悠远的意境。北宋山水画法度森严、焕然一新的艺术面貌,使这一时期形成的绘画图式与风格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关键词
北宋山水画
全景式构图
写实性
笔墨
意境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武元直《赤壁图》看北宋山水画的影响
3
作者
魏玉洁
机构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美术教育研究》
2013年第15期27-28,共2页
文摘
自苏轼的《赤壁赋》问世以来,赤壁就成为文人画家经常描绘的题材。苏东坡在作此赋时已经被贬谪黄州多年,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困潦倒,病痛衰老缠身,于是他借史抒怀,以排解内心的痛苦和压抑。文人墨客借助丰富情感和动人的文辞,创作了名篇。画家本就是情感丰富的群体,对名篇所抒发的情感自然心领神会,因而将这种愁绪挥洒于笔墨纸上,把抽象的文字转化为一目了然的画面,代代相传,互相影响。
关键词
《赤壁图》
山水画
全景式构图
分类号
J205 [艺术—美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寄情山川——我的山水画创作情结
被引量:
1
4
作者
张雄鹰
出处
《国画家》
2003年第6期32-33,共2页
文摘
走近山川祖国的名山大川,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我。我醉心于山川的气魄,迷恋于大山的情怀,更独钟于太行风骨。我喜欢太行,十余年来,曾多次深入太行,体会感悟太行,我为太行气魄所感动,为太行气势所敬仰。这山,这岩,对我总是魂牵梦萦。绵延不断的山梁,远看像是一道静静的屏障,近看峰回路转,峰岭交错,变化多端,神秘莫测,博大幽深,蕴涵着丰富的变化、无穷的生机。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宜人。我走过许多地方,山川绵延脉络相通,阴阳向背,交错纵横,起伏连绵。观察体验太行是我的艺术创作基础,我喜欢在各种典型气候下观山。春夏秋冬。
关键词
张雄鹰
山水画
全景式构图
写实手法
传统文化
分类号
J212.26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花鸟竹石 颇有生意——从《枫鹰雉鸡图》看李迪花鸟画
5
作者
张裕
机构
东南大学中国画研究院
东南大学创作中心
出处
《荣宝斋》
2023年第6期76-85,共10页
文摘
《枫鹰雉鸡图》是南宋著名画家李迪的经典名作。本文从《枫鹰雉鸡图》的构图特点展开分析,探究了画中的艺术形象和绘画中所用的表现方法。深入探析《枫鹰雉鸡图》中所体现的李迪花鸟画的个性艺术特征。
关键词
枫鹰雉鸡图
全景式构图
用笔
分类号
S86 [农业科学—野生动物驯养]
原文传递
题名
浅议山水画空间表现方法
6
作者
黄方遒
出处
《国画家》
2009年第2期72-73,共2页
文摘
北宋郭熙提出了"三远"的观点,成为中国山水画创作的一个理论支柱。"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原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原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这是关于三远的原文。三远法是对中国山水画构成二维空间表现的理解,中国传统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透视有很大的差异,表现在山水画中常采用"多视点"、"高视点"和"远视距"的方法。
关键词
山水画
多视点
假山
以大观小
远视距
界画
工笔画
画法
多点透视
近景
全景式构图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成都万佛寺造像碑中的佛寺园林图像研究
张博
王一潮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北宋山水画的艺术特点
赵永强
《美术教育研究》
201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从武元直《赤壁图》看北宋山水画的影响
魏玉洁
《美术教育研究》
201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寄情山川——我的山水画创作情结
张雄鹰
《国画家》
2003
1
原文传递
5
花鸟竹石 颇有生意——从《枫鹰雉鸡图》看李迪花鸟画
张裕
《荣宝斋》
2023
0
原文传递
6
浅议山水画空间表现方法
黄方遒
《国画家》
2009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