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血管疾病重症患者全死因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志玄 王羽 +3 位作者 张换想 隋晓芳 邱洪斌 张艺潆 《成都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309-313,共5页
目的 探讨心血管疾病(CVD)重症患者全死因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02—2012年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库数据库中含有血清铁检测指标的5 779例CVD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结局将其分为存活组(n=5 032)和全死因死亡组(n=1 626);根... 目的 探讨心血管疾病(CVD)重症患者全死因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02—2012年美国重症监护医学信息库数据库中含有血清铁检测指标的5 779例CVD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结局将其分为存活组(n=5 032)和全死因死亡组(n=1 626);根据血清铁浓度按照四分位数法分为4组:G1组(50~210μg/L,n=1 473)、G2组(210~350μg/L,n=1 471)、G3组(350~590μg/L,n=1 398)、 G4组(>590μg/L,n=1 437)。通过绘制K-M生存分析曲线、Cox回归模型,分析CVD重症患者全死因死亡的危险因素及不同血清铁水平与CVD重症患者全死因死亡的关系。结果 纳入患者中,男3 007例(52%),女2 772例(48%)。与G1组比较,G4组发生全死因死亡的风险更高(P=0.008)。血清铁浓度(HR=1.131,95%CI:1.007~1.315)、男性(HR=1.200,95%CI:1.082~1.341)、高龄(HR=1.022,95%CI:1.000~1.202)、合并转移癌(HR=2.561,95%CI:1.711~3.835)、实体瘤(HR=1.591,95%CI:1.230~2.083)是影响CVD患者存活的危险因素,而白蛋白、总铁结合力、氯化物、肌酐、葡萄糖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CVD患者血清铁浓度越高发生全死因死亡的风险越高,此外,男性、高龄等为CVD的危险因素,而白蛋白、总铁结合力等为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铁 心血管疾病 全死因死亡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可干预危险因素与全死因死亡及心脑血管死亡关系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仕俊 张艳 +4 位作者 姜彩霞 徐珏 裘欣 罗军 刘冰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02-1107,共6页
目的了解高血压患者可干预危险因素与全死因死亡及心脑血管死亡的关系,为高血压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浙江省杭州市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的51438例高血压患者的相关数据,... 目的了解高血压患者可干预危险因素与全死因死亡及心脑血管死亡的关系,为高血压的预防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浙江省杭州市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的51438例高血压患者的相关数据,随后与死因监测平台进行匹配,追踪截至2021年2月28日的死亡结局,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高血压患者可干预危险因素与全死因死亡及心脑血管死亡的关系。结果截至2021年2月28日,高血压患者全死因死亡和心脑血管死亡分别为2365和842例,死亡比例分别为4.60%和1.64%;51438例高血压患者中,具有0、1、2和≥3项可干预危险者分别为3926例(7.63%)、20392例(39.64%)、20292例(39.45%)和6828例(13.28%);在调整了性别、年龄、居住地、是否流动人口和是否合并糖尿病等混杂因素后,未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全死因死亡风险和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分别为控制血压高血压患者的1.39和1.52倍,现在吸烟高血压患者全死因死亡风险和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分别为现在不吸烟高血压患者的1.21和1.24倍,未每日锻炼高血压患者全死因死亡风险和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分别为每日锻炼高血压患者的1.52和1.73倍,具有1、2、≥3项可干预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全死因死亡风险和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分别为具有0项可干预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的1.53和1.69倍、1.97和2.32倍、2.35和2.94倍,肥胖高血压患者全死因死亡风险为非肥胖高血压患者的0.84倍。结论高血压患者可干预危险因素越多,其全死因死亡风险和心脑血管死亡风险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可干预危险因素 全死因死亡 心脑血管死亡
原文传递
1981—2014年江苏省昆山市全死因死亡率趋势分析 被引量:26
3
作者 胡文斌 张婷 +6 位作者 秦威 仝岚 邱和泉 金亦徐 周杰 史建国 罗晓明 《疾病监测》 CAS 2016年第11期962-967,共6页
目的探究江苏省昆山市1981 2014年全死因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时间趋势及主要死因构成,为卫生部门循证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历年全死因死亡病例来源于全死因监测,计算分性别的全死因死亡率和平均期望寿命,使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年龄构成... 目的探究江苏省昆山市1981 2014年全死因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时间趋势及主要死因构成,为卫生部门循证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历年全死因死亡病例来源于全死因监测,计算分性别的全死因死亡率和平均期望寿命,使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年龄构成为标准计算年龄标化死亡率;使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评价各个指标在年份之间变化趋势。结果男女合计人群中全死因年龄标化死亡率由1981年的726.26/10万下降到2014年的258.40/10万(APC=-3.33%,95%CI:-3.54%^-3.12%);男性人群中由1981年的830.16/10万下降到2014年的289.30/10万(APC=-3.44%,95%CI:-3.68%^-3.20%);女性人群中由1981年的654.63/10万下降到2014年的226.40/10万(APC=-3.38%,95%CI:-3.60%^-3.16%)。男女合计人群平均期望寿命由1981年的69.67岁上升到2014年的82.26岁(APC=0.57%,95%CI:0.53%~0.61%)。恶性肿瘤(30.33%)、脑血管病(17.22%)、心血管病(9.09%)、呼吸系统疾病(15.30%)及损伤和中毒(8.08%)是当前影响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昆山市1981 2014年全死因死亡率逐渐下降,平均期望寿命逐步提升,但恶性肿瘤、循环与呼吸系统疾病以及损伤与中毒仍是当前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死因死亡 年龄标化率 期望寿命 年度变化百分比
原文传递
空腹血糖变异与2型糖尿病患者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系 被引量:5
4
作者 严玉洁 刘奕男 +1 位作者 姚保栋 方红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CAS 2016年第4期246-248,共3页
目的研究空腹血糖变异与2型糖尿病患者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系,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提供依据。方法从上海市闵行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EHRs)中获取2007年1-12月建立2型糖尿病档案的患者资料,包括空腹血糖、血压、体质指数(BMI)、... 目的研究空腹血糖变异与2型糖尿病患者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关系,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提供依据。方法从上海市闵行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EHRs)中获取2007年1-12月建立2型糖尿病档案的患者资料,包括空腹血糖、血压、体质指数(BMI)、家族史和药物情况等。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血糖变异对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共获得研究对象6 847例,818例(11.94%)患者在平均随访6.2年后死亡,死亡率为19.43/1 000人年。研究对象的空腹血糖标准差(FPG-SD)中位数为0.66 mmol/L,四分位数分别为S1(<0.37 mmol/L)、S2(0.37 mmol/L≤S2<0.66 mmol/L)、S3(0.66 mmol/L≤S3≤1.15 mmol/L)和S4(>1.15 mmol/L)。历次空腹血糖间的变异系数(FPG-CV)中位数为0.10,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C1(<0.06)、C2(0.06≤C2<0.10)、C3(0.10≤C3≤0.15)和C4(>0.15)。研究对象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影响指标包括年龄、收缩压、胰岛素、BMI、FPG-SD(S4)和FPG-CV(C4)(P<0.05)。结论空腹血糖的变异度是2型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率的独立预测指标,在2型糖尿病治疗管理中不仅仅要关注血糖水平,更要关注血糖波动所带来的危害,做到平稳降糖、安全降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腹血糖变异 糖尿病 2型 全死因死亡
原文传递
1953-2010年中国10~24岁青少年全死因死亡率趋势和地区差异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罗冬梅 闫晓晋 +4 位作者 雷园婷 胡佩瑾 张京舒 宋逸 马军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4-189,共6页
目的分析1953-2010年中国10~24岁青少年全死因死亡率的趋势和地区差异。方法利用1953-2010年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中国10~24岁青少年全死因死亡率及其年变化率。将各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社会经济水平指标,计算青少年死亡的Wag... 目的分析1953-2010年中国10~24岁青少年全死因死亡率的趋势和地区差异。方法利用1953-2010年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中国10~24岁青少年全死因死亡率及其年变化率。将各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社会经济水平指标,计算青少年死亡的Wagstaff标准化集中指数。结果1953-2010年,中国青少年死亡率总体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20~24岁组高于15~19和10~14岁组,西部高于东部。中国10~24岁青少年男性全死因死亡率由1953-1964年的554.6/10万下降至2010年的55.7/10万,女性由488.4/10万下降至26.7/10万,女性下降百分比(94.5%)高于男性(90.0%)。1981-2010年青少年男性死亡率年均下降率最大的为北京(4.4%),最小的为青海(0.1%);女性最大的为湖北(6.4%),最小的为青海(0.8%);死亡率较高的省份年均下降率较小。1990、2000和2010年男性青少年死亡集中指数分别为-0.07(95%CI:-0.11^-0.03)、-0.13(95%CI:-0.18^-0.08)和-0.16(95%CI:-0.22^-0.10),女性分别为-0.07(95%CI:-0.13^-0.02)、-0.18(95%CI:-0.24^-0.12)和-0.18(95%CI:-0.26^-0.09)。男、女性在1990、2000和2010年的集中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青少年总体死亡率大幅下降,但下降幅度存在性别差异和地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死因死亡 青少年 长期趋势 地区差异
原文传递
2型糖尿病患者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与全死因及心脑血管死亡关系
6
作者 王赛怡 孙中明 +5 位作者 文进博 缪丹丹 周金意 李殿江 武鸣 潘恩春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013-1017,共5页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T2DM)患者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与全死因死亡及心脑血管死亡的关系,为延长糖尿病患者的生存寿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3年1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江苏省淮安市抽取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的10...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T2DM)患者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与全死因死亡及心脑血管死亡的关系,为延长糖尿病患者的生存寿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3年1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在江苏省淮安市抽取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的10086例T2DM患者进行标准化半定量食物频度问卷(FFQ)调查,随后于2021年12月与死因监测平台进行匹配,追踪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死亡结局,最终纳入水果和蔬菜摄入量数据完整的4977例T2DM患者进行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与全死因死亡及心脑血管死亡关系的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截至2021年12月31日,4977例T2DM患者中死亡617例,其中心脑血管死亡238例;水果和蔬菜总摄入量<200、200~249、250~349和≥350 g/d时,全死因死亡比例分别为14.37%、11.57%、11.29%和11.55%,心脑血管死亡比例分别为5.79%、5.04%、3.71%和4.05%;在调整了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年均收入、吸烟情况、饮酒情况、糖尿病病程、体质指数、是否高血压、是否血脂异常、是否冠心病和是否脑卒中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总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为250~349 g/d T2DM患者的心脑血管死亡风险为总水果和蔬菜摄入量<200 g/d T2DM患者的0.67倍(HR=0.67,95%CI=0.47~0.95)。结论适当摄入水果和蔬菜可以降低T2DM患者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对降低T2DM患者死亡风险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死因死亡 心脑血管死亡 水果 蔬菜 摄入量 2型糖尿病(T2DM)患者
原文传递
饮酒与缺血性脑卒中幸存者死亡的关联性 被引量:11
7
作者 郑倩雯 李亚文 +5 位作者 张露 姚强 张敬 李宓儿 王菊 朱彩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22-427,共6页
目的探讨饮酒与缺血性脑卒中幸存者全死因死亡的关系。方法连续入组2010年1月~2018年7月入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首发缺血性脑卒中幸存者,每3个月随访1次,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卒中前饮酒者与不饮酒者基线特征的差异,通过构建cox比例风险回... 目的探讨饮酒与缺血性脑卒中幸存者全死因死亡的关系。方法连续入组2010年1月~2018年7月入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首发缺血性脑卒中幸存者,每3个月随访1次,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卒中前饮酒者与不饮酒者基线特征的差异,通过构建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卒中前是否饮酒、饮酒年限、饮酒频率、平均每次酒精摄入量及随访期间是否饮酒与幸存者死亡的关联性。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855例缺血性脑卒中幸存者进行分析,其中死亡140例。卡方检验显示卒中前饮酒者与不饮酒者在性别(P<0.001)、每周体育锻炼时间(P=0.035)、是否吸烟(P<0.001)和是否有心脏疾病(P<0.001)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提示:随访期间饮酒者(P=0.001)、卒中前饮酒年限小于28年者(P=0.035)以及每月饮酒5~20次的男性和4~9次的女性(P=0.030)死亡风险更低。尚未发现卒中前是否饮酒、平均每次酒精摄入量与缺血性脑卒中幸存者死亡有关。结论卒中前饮酒的年限和频率、随访期间是否饮酒与缺血性脑卒中幸存者全死因死亡有关,建议今后研究者纳入随访期间饮酒行为的具体特征变量,进一步探究饮酒与卒中幸存者死亡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饮酒 全死因死亡
下载PDF
我国城乡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地点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姜申易 吴彬 于晓松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48-451,共4页
目的分析2004-2013年中国城乡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地点、生前最高诊断单位和依据,为制定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统计图表对2004-2013年中国居民全死因死亡及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地点、生前最高诊断单位和依据进... 目的分析2004-2013年中国城乡居民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地点、生前最高诊断单位和依据,为制定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统计图表对2004-2013年中国居民全死因死亡及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地点、生前最高诊断单位和依据进行统计描述。结果中国居民2004-2013年全死因死亡地点70%左右发生于家中,20%左右发生于医疗机构;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地点发生于家中的占75%左右,发生于医疗机构的占20%左右;心脑血管疾病生前最高诊断单位,第一位的是县级(区)医院,第二位的是乡镇卫生院,第三位的是地区级(市)医院;心脑血管疾病生前最高诊断依据,第一位是临床+理化,第二位是临床,第三位是死后推断。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地点主要是家中,生前最高诊断单位第一位是县级(区)医院,诊断依据以临床症状为主。因此,心脑血管疾病的健康管理政策及措施的制定应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和提高全科医生的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死因顺位 死亡地点 全死因死亡 心脑血管疾病
下载PDF
不同代谢状态肥胖者远期疾病和死亡风险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柳海 邬宏剑 +1 位作者 吴旭芳 刘丽丽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第12期2020-2022,2025,共4页
目的 比较肥胖者中不同状态人群的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全死因死亡发生风险.方法 检索2017年12月前在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发表的有关代谢健康肥胖(MHO)和代谢异常肥胖(MAO)人群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全死因... 目的 比较肥胖者中不同状态人群的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全死因死亡发生风险.方法 检索2017年12月前在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发表的有关代谢健康肥胖(MHO)和代谢异常肥胖(MAO)人群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全死因死亡发生风险的前瞻性研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31篇前瞻性队列研究进行定量分析.与MHO相比,MAO人群具有显著增高的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全死因死亡发生风险.结论 不同代谢状态的肥胖者具有不同的疾病和死亡风险.因此,在临床上对于减体重困难的肥胖者可以使其保持代谢健康状态以降低疾病风险,对肥胖人群的管理可以依据其代谢状态采用分级管理模式以降低医疗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2型糖尿病 心血管疾病 全死因死亡
下载PDF
云南省大理州50岁及以上HIV/AIDS患者生存状况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丽芬 黄丽花 +2 位作者 陈志娟 陆梅泾 尹顺珠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5-138,共4页
背景云南省大理州1997年首次报告50岁及以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简称HIV/AIDS患者),2010年以后50岁及以上HIV/AIDS患者报告数呈现明显上... 背景云南省大理州1997年首次报告50岁及以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简称HIV/AIDS患者),2010年以后50岁及以上HIV/AIDS患者报告数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17年公布的《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中,已正式将老年人作为艾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之一。目的分析大理州50岁及以上HIV/AIDS患者的生存状况。方法对1997-2018年报告的50岁及以上HIV/AIDS患者,运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运用Cox回归分析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大理州2019例50岁及以上HIV/AIDS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8.33年(95%CI:7.75~9.33)。寿命表法分析结果显示确诊后1年、5年、1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4.76%、56.26%、40.29%。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50岁及以上HIV/AIDS患者男性死亡风险是女性的1.74倍(95%CI:1.43~2.12);未抗病毒治疗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抗病毒治疗患者的9.32倍(95%CI:7.86~11.05);2010年以后报告患者死亡风险是2010年及以前报告患者的0.62倍(95%CI:0.52~0.74)。结论应加强对5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早检测、早发现、早治疗是此类人群艾滋病防治的重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 50岁及以上 生存分析 全死因死亡 艾滋病防治
下载PDF
基于社区登记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全死因的回顾性队列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严玉洁 徐望红 +4 位作者 秦国友 苏华林 陈林利 徐东丽 许慧琳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24,共5页
目的分析T2DM患者与当地户籍人口中全死因死亡及常见死因死亡的风险差异,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DM患者管理项目进一步推进及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以上海市闵行区2004~2015年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登记管理的52073例新诊断T2DM患者为研... 目的分析T2DM患者与当地户籍人口中全死因死亡及常见死因死亡的风险差异,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DM患者管理项目进一步推进及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以上海市闵行区2004~2015年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登记管理的52073例新诊断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通过与上海市生命统计系统进行数据链接,追踪研究对象全死因死亡结局。计算患者全死因和常见死因死亡率,通过研究对象全死因及常见死因相对于当地同期户籍人口的标化死亡比(SMR)及95%CI,揭示社区管理对T2DM患者全死因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经过349492.69人年随访,发生全死因死亡4535例,其中男2374例,女2161例,粗死亡率分别为1471.92/10万、1160.76/10万,低于全人群,SMR 95%CI为0.79(0.76,0.82)、0.83(0.79,0.86)。60岁以上男性及70岁以上女性患者死亡风险低于全人群(P<0.05)。结论经过年龄标化后,本研究T2DM患者中全死因死亡风险低于全人群,基于社区的T2DM患者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降低T2DM患者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回顾性队列 全死因死亡 标化死亡
原文传递
干旱与人群死亡关联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12
作者 林意 何冠豪 马文军 《环境与职业医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319-1326,共8页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可能会变得更严重和频繁。干旱不仅会影响经济,加剧环境污染和恶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还可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群健康。本文系统地收集和梳理国内外干旱与人群死亡关联的研究,介绍了干旱...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可能会变得更严重和频繁。干旱不仅会影响经济,加剧环境污染和恶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还可通过多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群健康。本文系统地收集和梳理国内外干旱与人群死亡关联的研究,介绍了干旱与全死因死亡、慢性非传染病死亡、传染病死亡以及伤害死亡的关联。研究结果表明干旱与人群死亡风险有关,可导致心肺疾病、癌症、痢疾、伤害等多种疾病死亡风险增加;干旱越严重死亡风险相应增加;农村男性、老龄人口与儿童是干旱的脆弱人群。但目前关于干旱与人群死亡的研究尚不够深入,今后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本文综述了目前干旱与人群死亡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可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死亡 气候变化 生态环境 全死因死亡 慢性非传染病死亡 传染病死亡 伤害死亡
原文传递
河北省1989-2013年HIV/AIDS死亡与HAART关系的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素良 马琳 +6 位作者 路新利 李岩 王伟 王莹莹 赵翠英 张玉琪 赵宏儒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60-464,共5页
目的 了解河北省HIV/AIDS的HAART效果.方法 以1989-2013年全省报告的4 148例HIV/AIDS进行研究,对发现的HIWAIDS定期随访、检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登记死亡.自2003年开始,对符合HAART条件的HIV/AIDS实施免费治疗.观察截止日期为2013年1... 目的 了解河北省HIV/AIDS的HAART效果.方法 以1989-2013年全省报告的4 148例HIV/AIDS进行研究,对发现的HIWAIDS定期随访、检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登记死亡.自2003年开始,对符合HAART条件的HIV/AIDS实施免费治疗.观察截止日期为2013年12月31日.结果 4 148例HIV/AIDS,观察12 451.48人年,全死因死亡968例,死亡密度7.77/100人年,其中接受HAART者死亡密度为2.87/100人年,未接受HAART者死亡密度为16.58/100人年,后者是前者的5.77倍.对1 894例AIDS,自发病之日至观察截止日,观察4 774.48人年,全死因死亡581例,死亡密度121.69/100人年,其中参加HAART者死亡密度4.77/100人年,未参加HAART者死亡密度125.92/100人年.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cells/mm^3组的死亡密度由不接受HAART治疗的22.9/100人年降至接受HAART治疗的5.3/100人年.通过年度分析发现,随着HIV/AIDS人群HAART覆盖率逐年提高,人群的全死因死亡率逐年下降.HIV人群HAART覆盖率提高,可降低未参加HAART的HIV感染者的死亡率.结论 进一步扩大抗病毒治疗覆盖面,可有效减少HIV/AIDS的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病毒感染/艾滋病患者 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全死因死亡 死亡 死亡密度
原文传递
代谢综合征与心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对中年男性总死亡率预测价值的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金雪娟 周京敏 +2 位作者 周俊 虞勇 葛均波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7期561-564,共4页
目的比较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Ⅲ(NCEP ATPⅢ)代谢综合征定义与心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对我国中年男性总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在"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前瞻性队列研究"上海市人群队列基础上进行。1992年,上海市共... 目的比较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Ⅲ(NCEP ATPⅢ)代谢综合征定义与心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对我国中年男性总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在"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前瞻性队列研究"上海市人群队列基础上进行。1992年,上海市共有808名35-60岁的中年男性完成了心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的基线调查。随访1992-2007年该队列的全死因死亡。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基线NCEP-ATPⅢ代谢综合征定义〔血压升高:收缩压〉130 mm Hg或舒张压〉85 mm Hg;空腹血糖升高:空腹血糖〉6.105 mmol/L(110 mg/d l);甘油三酯(TG)升高:〉1.695 mmol/L(150 mg/d 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男性〈1.04 mmol/L(40 mg/d l),女性〈1.30 mmol/L(50 mg/d l);腰围增大:男性腰围〉102 cm;女性〉88 cm〕及其5个组成成分对全死因的预测价值。调整的混杂因素包括年龄和吸烟。结果基线808名40-60岁男性中,NCEP ATPⅢ定义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为17.5%。在15年的随访中,共发生各种原因的死亡27例。代谢综合征对总死亡率风险比(HR)及95%可信区间(CI)为1.35(0.57,3.23)。把代谢综合征5个组成成分引入同一模型后,血压升高是总死因死亡的强预测因素,HR与95%CI为3.14(1.29-7.66)。高血糖、高甘油三酯、腰围增大和低HDL水平的HR与95%CI依次为1.48(0.52-4.24),1.51(0.59-3.89),1.59(0.60-4.24)和1.14(0.43-3.04)。结论在我国中年男性中,血压水平升高较NCEP ATPⅢ定义代谢综合征对总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综合征 血压升高 全死因死亡
原文传递
1996-2022年鄂州市HIV/AIDS病例生存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琼燕 熊玮 +2 位作者 秦艺 蔡文莲 陈敬义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CAS 2023年第9期1072-1077,共6页
目的 了解1996-2022年鄂州市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HIV/AIDS)生存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996-2022年鄂州市报告的所有HIV/AIDS信息,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是否接受高效抗逆... 目的 了解1996-2022年鄂州市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HIV/AIDS)生存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996-2022年鄂州市报告的所有HIV/AIDS信息,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用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是否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生存期差异,利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组生存均值,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1996-2022年,鄂州市共报告HIV/AIDS 573例(剔除母婴传播6例),累计死亡(全死因)139例,其中69例从未接受过HAART死亡者中位生存时间为4.95个月,70例接受过HAART后死亡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7.29个月。573例HIV/AIDS,中位生存时间为19.00年,HIV/AIDS确证后1、5、10和1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4%、75%、67%和63%。Kaplan-Meier分析显示,确证时年龄、初始CD4+T淋巴细胞计数、教育程度、是否接受HAART及病程阶段与病例的生存时间均相关,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60岁以上者死亡风险是20岁以下者的2.059倍;初始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及>500个/mm^(3)者的死亡风险分别是<200个/mm^(3)者的0.351及0.133倍;未接受HAART者的死亡风险是接受HAART者的12.277倍。结论 HAART可以有效延长HIV/AIDS的生存时间;确证时年龄低于20岁以及初始CD4+T淋巴细胞计数>500个/mm3者的死亡风险相对较低,应加大潜在HIV/AIDS的发现力度,尽早开展HAART,降低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全死因死亡 生存分析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
原文传递
福建省1987—2017年HIV/AIDS诊断病例生存时间和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16
作者 陈亮 连巧龄 +4 位作者 张明雅 潘蕴蛟 吴韶彬 刘美增 林丽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603-1607,共5页
目的了解福建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HIV/AIDS)病例生存状况的分布特征,探讨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987年1月1日—2 017年12月31日符合条件的福建省HIV/AIDS诊断病例共计12 079例纳入研究队列,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HIV/A... 目的了解福建省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HIV/AIDS)病例生存状况的分布特征,探讨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将1987年1月1日—2 017年12月31日符合条件的福建省HIV/AIDS诊断病例共计12 079例纳入研究队列,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HIV/AIDS病例生存状况的相关信息,计算病例的全死因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通过寿命表法和Kaplan-Meier法计算病例的生存率和生存时间,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索病例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福建省HIV/AIDS病例的全死因死亡率为5.37/100人.年(95%CI=5.10~5.64),标化全死因死亡率7.99/100人.年(95%CI=7.40~8.58)。HIV/AIDS病例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7.0年(95%CI=16.1~17.9),1、5、10和1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2%、82%、73%和68%。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婚姻状况为已婚有配偶、离异或丧偶和不详的HIV/AIDS病例的死亡风险分别是未婚的1.248倍、1.481倍和1.914倍,确诊时年龄≥50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和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病例的死亡风险分别是15~49岁年龄组、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首次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mm3和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2.466倍、0.501倍、0.357倍和0.146倍。结论近年来,福建省HIV/AIDS病例的全死因死亡率进一步降低,未婚、15~49岁年龄组、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首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200个/mm3和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病例的死亡风险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全死因死亡 生存分析 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
原文传递
胸、腹主动脉覆膜支架主要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的Meta分析
17
作者 李志霞 王梦汝 +3 位作者 李舜 高盼君 孙凤 詹思延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2015年第8期466-471,共6页
目的 系统评价胸、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用于人体后所导致的心肌梗死、截瘫、肾衰竭、呼吸衰竭、脑卒中、全死因死亡6种主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 以“Thoracic aortic aneurysm/aneurysm of thoracic aorta/chest aortic aneurysm... 目的 系统评价胸、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用于人体后所导致的心肌梗死、截瘫、肾衰竭、呼吸衰竭、脑卒中、全死因死亡6种主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情况.方法 以“Thoracic aortic aneurysm/aneurysm of thoracic aorta/chest aortic aneurysm”、“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bdominal aneurysm”、“Thoracic aortic coated stents/ thoracic stent graft”、“Abdominal aorta coated stents/abdominal stent graft”、“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和“Safety”等为关键词在PubMed、Embase、OVID、ProQuest、Elsevier和The Cochrane Library 6个数据库(均从最早至2014年5月)中制定检索策略,系统检索胸、腹主动脉覆膜支架导致上述6种主要不良反应事件的随访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系列研究和队列研究.采用Meta-Analyst软件选择随机效应Meta分析模型对6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进行加权合并;针对全死因死亡事件按照年龄、男性比例和随访时间进行亚组分析,并根据质量评价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根据入选及排除标准,共纳入152篇文献,按随访时间拆分后形成264个研究.结果显示,胸主动脉覆膜支架总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12.2%,其中全死因死亡发生率最高(8.1%),呼吸衰竭的发生率次之(6.5%).腹主动脉覆膜支架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其中全死因死亡的发生率最高(4.0%),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次之(2.1%).胸、腹主动脉覆膜支架亚组分析结果均提示,中年人群、男性比例较低的研究全死因死亡率较高;随访时间越长,全死因死亡率越高.结论 胸、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用于人体后所导致的6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均较高,尤其全死因死亡率最高,应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与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覆膜支架 腹主动脉覆膜支架 全死因死亡 发生率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Elevated homocysteine levels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被引量:47
18
作者 Hui-yong PENG Chang-feng MAN +1 位作者 Juan XU Yu FAN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78-86,共9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elevated homocysteine levels were a predictor of subsequ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mortality,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or all-cause mortalit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by a m...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whether elevated homocysteine levels were a predictor of subsequ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mortality,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or all-cause mortalit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by a meta- analysis. Methods: In a systematic search conducted in the databases of PubMed and Embase prior to October 2013, we identified relevant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ies evaluat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aseline homocysteine levels and CHD mortality, cardiovascular or all-cause mortalit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Pooled adjust risk ratio (RR) and corresponding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were calculated separately for categorical risk estimates and con- tinuous risk estimates. Results: Twelve studies with 23 623 subjects were included in the meta-analysis. Comparing the highest to lowest homocysteine level categories, CHD mortality increased by 66% (RR 1.66; 95% CI 1.12-2.47; P=-0.012),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creased by 68% (RR 1.68; 95% CI 1.04-2.70; P=0.033),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creased by 93% (RR 1.93; 95% CI 1.54-2.43; P〈0.001). Moreover, for each 5 pmol/L homocysteine increment, the pooled RR was 1.52 (95% CI 1.26-1.84; ,〈0.001) for CHD mortality, 1.32 (95% CI 1.08-1.61; P=0.006) for cardio- vascular mortality, and 1.27 (95% CI 1.03-1.55; P=-0.023) for all-cause mortality. Conclusions: Elevated homocysteine levels are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for subsequent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or all-cause mortality, and the risks were more pronounced among elderly pers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MOCYSTEIN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ll-cause mortality META-ANALYSI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