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土壤全氟化物熔融条件的控制 被引量:2
1
作者 徐荣 孙娟 杨小弟 《分析仪器》 CAS 2015年第3期41-47,共7页
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土壤全氟化物前处理过程中的熔融条件控制至关重要。使用马弗炉或高温烘箱直接升温,熔融反应过于剧烈,测定结果误差大。本实验就氢氧化钠与土壤的比例、马弗炉的升温方式、熔融最终温度和时间的选择进行相关研究。通... 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土壤全氟化物前处理过程中的熔融条件控制至关重要。使用马弗炉或高温烘箱直接升温,熔融反应过于剧烈,测定结果误差大。本实验就氢氧化钠与土壤的比例、马弗炉的升温方式、熔融最终温度和时间的选择进行相关研究。通过实际样品和有证标准样品多次试验验证:本方法检出限为12.5mg/kg;平行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2.0%-5.9%;有证标准样品测定结果与真值的相对误差RE%=-1.1%-1.3%。程序升温控制熔融条件下,样品测定的准确、可靠性得到了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选择电极 土壤全氟化 熔融条件 程序升温
下载PDF
微波等离子体用于消除温室气体全氟化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金海燕 王兴华 +1 位作者 王宝君 冯国栋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99-1103,1108,共6页
根据文献报道,评述了1997-2009年以来微波等离子体用于消除温室气体全氟化物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几类微波等离子体系统,包括放电管型微波等离子体、微波等离子体共振腔反应器、炬型微波等离子体等(引用文献31篇)。
关键词 微波等离子体 全氟化 消除率 综述
下载PDF
钴(Ⅱ)酞菁全氟化策略用于提升非贵金属体系中光催化还原CO_(2)性能
3
作者 李孜孜 王嘉蔚 +1 位作者 黄衍钧 欧阳钢锋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160-167,共8页
将CO_(2)还原成含碳能源或化学品,不仅能够缓解温室气体造成的危害,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为了有效避免竞争性的产氢反应和克服CO_(2)的惰性,需要合适的催化剂提高还原产物CO_(2)的选择性,并促进反应的快速进行.由于以过渡金... 将CO_(2)还原成含碳能源或化学品,不仅能够缓解温室气体造成的危害,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为了有效避免竞争性的产氢反应和克服CO_(2)的惰性,需要合适的催化剂提高还原产物CO_(2)的选择性,并促进反应的快速进行.由于以过渡金属配合物为主的分子型催化剂具备已知的清晰结构,且具有丰富多变的氧化还原性质,有助于进行结构优化、分离催化中间体和机理分析,分子型CO_(2)还原催化剂目前受到了广泛关注.另一方面,利用地壳储量丰富的非贵金属替代珍贵的4d和5d过渡金属来制备分子催化剂有利于降低制备成本,实现大规模应用.因此,设计和优化非贵金属分子催化剂用于光催化CO_(2)还原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主要的优化方法包括调控电子效应、调控配体共轭程度、设置质子传递中心和设置库仑相互作用等.其中,通过添加给电子/吸电子取代基团来调节配体骨架的电子性质,可以有效调节金属中心的电子密度,从而改善分子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性质.然而,采取该策略可能会导致催化活性和过电位间的此消彼长,限制了催化剂的提升空间.因此,电子效应调控策略在高效CO_(2)光还原分子催化剂上的合理应用仍需系统性的机理研究.本文采用一种全氟化的配体优化策略,发现在原始的酞菁钴(CoPc)结构上修饰多个氟取代基所得的全氟酞菁钴(Co FPc)能够高效光催化CO_(2)还原为CO.相比于Co Pc,CoFPc体系的表观量子产率Φ从19.0%增加到58.2%,最大转换数达到9185,最高选择性接近100%,且优于平行的贵金属光敏剂体系.电化学与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氟取代基的吸电子效应降低了驱动催化剂所需的过电位,并降低了Co(Ⅲ)-COOH形成决速步骤的吉布斯自由能.通过光谱电化学与理论计算初步表征了Co(Ⅲ)-COOH中间体,最后结合计算结果以及荧光猝灭实验,初步提出了CuBCP/Co FPc体系的催化机理.综上,本文展示了全氟化策略是一种很有前景的CO_(2)还原催化剂电子效应调控方法,为设计更高性能的CO_(2)还原光催化体系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酞菁钴 光催二氧碳还原 铜基光敏剂 全氟化 电子调控
下载PDF
电化学氟化最新进展 被引量:13
4
作者 陶海升 李茂国 +1 位作者 吴丽芳 方宾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13-219,共7页
本文从全氟化和部分氟化角度系统地叙述了电化学氟化在国内外的最新进展情况 ,并简要介绍了含氟有机物在医药上的应用。
关键词 学氟 全氟化 学选择氟 含氟有机药物
下载PDF
液体氟硅橡胶和热硫化氟硅橡胶之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杜娟 《世界橡胶工业》 2011年第9期1-6,共6页
甲基乙烯基硅橡胶在非极性溶剂中有较大的膨胀。为了提高硅橡胶的耐非极性溶剂的性能,科研人员采用了全氟化液体硅橡胶。此橡胶通过注射成型工艺模压成制品,其耐燃料性能与氟硅橡胶相似,经高温老化后硬度稍有提高。液体氟硅橡胶可应用... 甲基乙烯基硅橡胶在非极性溶剂中有较大的膨胀。为了提高硅橡胶的耐非极性溶剂的性能,科研人员采用了全氟化液体硅橡胶。此橡胶通过注射成型工艺模压成制品,其耐燃料性能与氟硅橡胶相似,经高温老化后硬度稍有提高。液体氟硅橡胶可应用在汽车制造和航空工业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液体硅橡胶 黏度 FFSL FVMQ
下载PDF
纺织品的含氟化合物整理 被引量:1
6
作者 J.M.Corpart A.Dessaint 杜爱国 《国际纺织导报》 1997年第4期73-77,共5页
含氟整理是唯一一种能同时赋予织物拒水和防污性能的整理.本文首先通过对普通表面的润湿理论和表面临界张力理论的简单介绍,使对氟化物的应用容易理解,然后阐述一些能赋予织物拒油、拒水、防污性能的含氟化合物及其应用方法和最终用途.
关键词 装饰用纺织品 含氟合物 非织造织物 全氟化 拒油性 表面活性剂 高聚物 添加剂 表面能 丙烯酸共聚物
下载PDF
燃料电池用质子交换膜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7
作者 于景荣 邢丹敏 +2 位作者 刘富强 刘建国 衣宝廉 《电化学》 CAS CSCD 2001年第4期385-395,共11页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PEMFC)以质子交换膜 (PEM )作为电解质和隔膜 ,其性能强烈地依靠PEM的性质 .本文分析了PEMFC对PEM的要求 ,对全氟化、部分氟化和非氟化的PEM进行了分类介绍 ,着重讨论了膜的结构、制备。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质子交换膜 膜结构 电池性能 制备 全氟化PEM 部分氟PEM 非氟PEM
下载PDF
基于单壁碳纳米管/Nafion/铜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多巴胺传感器的研制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翠忠 王丽伟 +2 位作者 卢永课 郑广进 彭金云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63-1269,共7页
通过电沉积金属铜于单壁碳纳米管(SWNTs)/Nafion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构建了一种经济且制备简单的多巴胺传感器。该纳米材料的形貌和成分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表征。不同扫速和p H条件下,以其修饰玻碳电极构建的电化学体系受吸附控制。多巴... 通过电沉积金属铜于单壁碳纳米管(SWNTs)/Nafion修饰的玻碳电极表面构建了一种经济且制备简单的多巴胺传感器。该纳米材料的形貌和成分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表征。不同扫速和p H条件下,以其修饰玻碳电极构建的电化学体系受吸附控制。多巴胺在该电极表面的反应机理为两电子双质子的过程,电荷转移系数α=0.6,电子转移数n=2.67,异相电子转移速率ks=1.38 s^(-1)。在优化条件下,用微分脉冲伏安法检测多巴胺的线性方程为I_(pa)(μA)=-0.054c(μmol/L)-3.82(R^2=0.9988),线性范围5~100μmol/L,检出限为0.014μmol/L(S/N=3)。此传感器制备简单、成本低、灵敏性高、稳定性好、重现性好,检测人尿液中多巴胺的回收率为96.5%~100.4%,相对标准偏差为1.2%~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壁碳纳米管 多巴胺 纳米铜 全氟化磺酸酯
下载PDF
Nafion薄膜中单分散TiO_2纳米晶体的合成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平 SUN Ya-ping +2 位作者 付贤智 王绪绪 李旦振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0-354,共5页
采用全氟化离子聚合物薄膜(钠型Nafion薄膜)作模板合成了平均直径为4.0nm的TiO2晶体粒子。利用高分辨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紫外-可见光谱仪(UV-VIS),对Nafion中TiO2的含量、粒子大小分布、相变条件、纳米晶体微观型... 采用全氟化离子聚合物薄膜(钠型Nafion薄膜)作模板合成了平均直径为4.0nm的TiO2晶体粒子。利用高分辨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衍射仪(XRD)和紫外-可见光谱仪(UV-VIS),对Nafion中TiO2的含量、粒子大小分布、相变条件、纳米晶体微观型貌及其结构、Nafion薄膜结构和TiO2粒子形成机理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Nafion中Ti4+含量不仅与起始原料有关,还与起始物浓度有关。TiO2在Nafion中的形成速度主要受控于水在膜中的扩散速度,而TiO2晶体粒子的大小与分布则取决于Nafion的孔径,与起始原料种类以及晶化条件无关。文中还探索了无定型TiO2转变成单分散晶体的各种途径,详细讨论了TiO2晶体粒子合成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 合成 光催 全氟化离子聚合物薄膜 Nafion薄膜 单分散TiO2纳米晶体
下载PDF
用于低温燃料电池的聚合物电解质膜
10
作者 俞守耕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29-332,共4页
聚合物电解质膜是低温燃料电池的核心部分,介绍了以商品NaflonTM膜为例的全氟化磺酸膜、有机/无机复合膜和低成本聚合物膜的情况。包括:降低甲醇穿过的改性NaflonTM膜,有机硅烷或ZrO2/Zr(HPO4)2改性的磺化聚醚酮复合膜,苯基膦酸官能化... 聚合物电解质膜是低温燃料电池的核心部分,介绍了以商品NaflonTM膜为例的全氟化磺酸膜、有机/无机复合膜和低成本聚合物膜的情况。包括:降低甲醇穿过的改性NaflonTM膜,有机硅烷或ZrO2/Zr(HPO4)2改性的磺化聚醚酮复合膜,苯基膦酸官能化的聚芳香基磷腈膜和2类新的燃料电池用的材料:辛烷桥联的聚倍半氧硅烷杂化物膜和聚(2,3-二氮杂萘基)磺化膜。介绍了一个膜结构为水摄取量函数的物理模型,由此解释了施罗特疑题,水可以渗透和膨胀膜中簇之间的通道,而水蒸气不能在其中凝结和膨胀它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磺酸膜 有机/无机复合膜 低成本聚合物膜 物理模型 施罗特疑题
下载PDF
W/WO_3/Nafion新型pH修饰电极的研究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陆华 李勇 施国跃 《传感器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5-18,共4页
讨论了一种新型pH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应用。将钨(W)电极放置于2 0mol/LH2SO4中,在1 0~2 0V的电位区间内进行电化学氧化,通过该方法在W电极表面生成三氧化钨(WO3)膜。为了排除样品中的污染,在W/WO3电极表面涂敷了一层Nafion(全氟化离子... 讨论了一种新型pH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应用。将钨(W)电极放置于2 0mol/LH2SO4中,在1 0~2 0V的电位区间内进行电化学氧化,通过该方法在W电极表面生成三氧化钨(WO3)膜。为了排除样品中的污染,在W/WO3电极表面涂敷了一层Nafion(全氟化离子交换剂)膜。该W/WO3/Nafion修饰电极在pH值2.0~12.0的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能斯特(Nernstian)斜率为(-53.5±0.5)mV/pH;该电极对pH值6 0~7.0范围内的缓冲溶液响应时间为3s左右;同时,对pH测量过程中的干扰离子、稳定性、寿命和重现性等问题也进行了讨论。最后,还将该修饰pH电极用于多种饮料中pH水平的测定,并和常规的pH玻璃电极进行了比较,获得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WO3/Nafion pH修饰电极 三氧 全氟化离子交换剂 学传感器
下载PDF
温室气体SF_(6)和CF_(4)的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降解技术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寿哲 谢士辉 +1 位作者 吴悦 廖宏达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012-3019,共8页
全氟化物气体(PFCs)中典型的温室气体SF_(6)和CF_(4)在环境中的排放从长远来看对大气温室效应的影响非常大。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炬的稳定放电状态提供了适合于气相化学反应的等离子体环境。为此利用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炬对SF_(6)和CF_(4... 全氟化物气体(PFCs)中典型的温室气体SF_(6)和CF_(4)在环境中的排放从长远来看对大气温室效应的影响非常大。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炬的稳定放电状态提供了适合于气相化学反应的等离子体环境。为此利用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炬对SF_(6)和CF_(4)的分解和转化进行了研究,考察了通过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定量测量的去除率(destruction and remove efficiency,DRE)随着微波功率、气体体积流量、混合体积分数、反应室的结构等外部控制参数的变化规律。实验表明:通过增加优化化学反应缓冲室的结构参数和设置合适的工作条件可以使两者的去除率接近100%。因此,利用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炬针对一些实际工况下SF_(6)和CF_(4)的排放是能够有效控制的,例如,基于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技术的车载移动式处理设备,对降解和处理电力工业排放的SF_(6)给出了一种解决方案;采用管线末端处理方式,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炬应用于降解半导体工业排放的CF_(4)等尾气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大气压 微波等离子体 去除率(DRE) 降解 全氟化物气体(PFCs)
下载PDF
塑料光纤的发展综述 被引量:8
13
作者 徐乃英 《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 1999年第4期3-12,共10页
本文综合介绍国外局域网和汽车用的各种塑料光纤的发展情况,从最早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突变折射率(SI)塑料光纤到近年来的全氟化PMMA渐变折射率(GI)塑料光纤。还介绍了除最初使用的650~660nm传输窗口... 本文综合介绍国外局域网和汽车用的各种塑料光纤的发展情况,从最早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突变折射率(SI)塑料光纤到近年来的全氟化PMMA渐变折射率(GI)塑料光纤。还介绍了除最初使用的650~660nm传输窗口以外的520nm、780nm和1300nm等传输窗口。文章还报道了汽车用的耐热光纤和为了保护塑料光纤而采用的皱纹微管技术。文章最后提出了塑料光纤今后的工作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光纤 PMMA 全氟化 突变折射率 渐变折射率
下载PDF
PECVD制程中C_3F_8替代C_2F_6的研究
14
作者 吴建荣 李刚 《电子与封装》 2014年第1期38-40,共3页
研究表明含氟气体的性质决定了原子氟(F)的转化效率,通常在CxFy气体中x的值越大,氟(F)的转化效率也就会越高。所以C3F8(八氟丙烷)比C2F6(乙氟烷)具有更高的利用效率,更少的PFC(全氟化物)的排放。文章主要研究在以四乙氧基硅烷(TOES)为... 研究表明含氟气体的性质决定了原子氟(F)的转化效率,通常在CxFy气体中x的值越大,氟(F)的转化效率也就会越高。所以C3F8(八氟丙烷)比C2F6(乙氟烷)具有更高的利用效率,更少的PFC(全氟化物)的排放。文章主要研究在以四乙氧基硅烷(TOES)为基础的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PECVD)的清洗制程中,利用分解效率高的C3F8气体取代C2F6气体。通过实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DOE),调整腔体压力、射频(RF)功率、气体流量等参数,最终得到最优化的新清洗配方。应用到实际的量产中,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减少了PFC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2F6 C3F8 全氟化
下载PDF
专利文摘
15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94-394,共1页
一种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及设备,一种硫资源综合利用的烟气净化工艺,炼油废碱液处理方法,1,4-二羟基蒽醌生产废水的回收方法,全氟化物废气处理方法,一种废水深度净化处理方法。
关键词 染料废水 硫资源综合利用 烟气净工艺 炼油废碱液 1 4-二羟基蒽醌 全氟化物废气 深度净处理方法
下载PDF
国内外集成电路制造业PFCs排放量计算方法的对比研究
16
作者 杨杰雄 杨庆宇 +1 位作者 李三良 杨永刚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8-102,共5页
全氟化物(PFCs)是《京都议定书》确定的6种温室气体之一,大多数PFCs具有极高的全球暖化潜势值,在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PFCs。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集成电路制造行业PFCs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对比了其异同点及优劣性,可为我国企业... 全氟化物(PFCs)是《京都议定书》确定的6种温室气体之一,大多数PFCs具有极高的全球暖化潜势值,在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PFCs。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集成电路制造行业PFCs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对比了其异同点及优劣性,可为我国企业提高其计算准确度提供借鉴,也为进一步改进计算方法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物(PFCs) 集成电路制造业 排放量 计算方法对比
下载PDF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graphite anode during anode effect in cryolite molten salts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功 石忠宁 +2 位作者 高炳亮 胡宪伟 王兆文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9期2306-2311,共6页
Anodic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was studied on graphite anode at 1000 ℃ in cryolite-alumina molten salt by means of cyclic voltammetry. The high current peak in a typical cyclic voltammogram was discussed. It is cons... Anodic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was studied on graphite anode at 1000 ℃ in cryolite-alumina molten salt by means of cyclic voltammetry. The high current peak in a typical cyclic voltammogram was discussed. It is considered that a type of oxyfluoroaliminate complex anions reacts with carbon to form a high-resistance CF film on the anode surface at a high potential. The passivation potential is 3.28 V in 0.5% alumina-containing electrolyte, and the passivation potential increases with alumina content increasing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alumina content determines the anodic process in the cryolite-alumina molten salt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ode behavior aluminum electrolysis PERFLUOROCARBONS anode passivation
下载PDF
离子交换膜的安全使用与处理
18
作者 陈世澄 《中国氯碱》 CAS 1993年第Z1期36-38,共3页
本文是NAFION离子交换膜的安全使用与处理材料,重点介绍了离子交换膜的特性、毒性和高温性能,同时对离子交换膜热分解产物的危害提出了防御措施和使用注意事项。本文可供离子膜烧碱工厂的工作人员学习和使用,也可供其他有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 离子交换膜 工作人员 磺酸共聚物 安全使用 全氟化 聚合物 高温性能 皮肤接触 氟碳树脂
下载PDF
无机填料改性聚四氟乙烯耐磨性能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董光辉 《橡塑技术与装备》 CAS 2023年第3期52-55,共4页
聚四氟乙烯(PTFE)是一种全氟化聚合物,其具有化学稳定性、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但是,PTFE耐磨性能较差。因此,在使用PTFE时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为了提高PTFE的耐磨性能,使其得到广泛的应用。采用了各种改性方法,如表面改性、无机填料... 聚四氟乙烯(PTFE)是一种全氟化聚合物,其具有化学稳定性、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但是,PTFE耐磨性能较差。因此,在使用PTFE时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为了提高PTFE的耐磨性能,使其得到广泛的应用。采用了各种改性方法,如表面改性、无机填料等。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无机填料改性聚四氟乙烯提升耐磨性能的研究进展,并对无机填料改性聚四氟乙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氟乙烯 全氟化聚合物 耐磨性能学
下载PDF
Microscopic mechanism of perfluorocarbon gas formation in aluminum electrolysis process 被引量:3
20
作者 Ke-na SUN Jie LI +1 位作者 Hong-liang ZHANG Tian-shuang LI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5期1705-1717,共13页
In view of the unclear cause of perfluorocarbons(PFCs)emission in the anode effect stage of aluminum electrolysis,the microscopic formation mechanism of PFCs was studied b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 and X-... In view of the unclear cause of perfluorocarbons(PFCs)emission in the anode effect stage of aluminum electrolysis,the microscopic formation mechanism of PFCs was studied b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It is found that the discharge of fluorine containing anions([F]−)on carbon anode first causes the substitution of C—H by C—F and further results in the saturation of aromatic C—C bonds,leading to the appearance of—CF_(3)or—C_(2)F_(5)group through six-carbon-ring opening.Elimination of—CF_(3)and—C_(2)F_(5) with F atom could be a likely mechanism of CF_(4) and C_(2)F_(6) formation.XPS results confirm that different types of—CF_(x) group can be formed on anode surface during electrolysis,and the possibility that[F]−discharges continuously at the C edge and finally forms different C—F bonds in quantum mechanical calculation was verif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scopic formation mechanism aluminum electrolysis perfluorocarbon gas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calcul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