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波场地震采集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东安 王梅生 《石油物探》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92-604,644,共14页
尽管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面对更复杂地质体时,探索能同时进行连续界面反射及随机介质散射的全波场地震采集的方法依然十分重要。地震采集面临两大困难,一个是不存在同时满足大倾角界面反射波与小尺度介质散射波的单... 尽管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面对更复杂地质体时,探索能同时进行连续界面反射及随机介质散射的全波场地震采集的方法依然十分重要。地震采集面临两大困难,一个是不存在同时满足大倾角界面反射波与小尺度介质散射波的单一观测系统,即现有野外排列并不能对散射波充分采样;另一个是面对小尺度介质产生的地震波散射,不能同时满足横向分辨率与最小介质尺度对空间采样的要求,认为对小尺度介质进行充分采样无效。在引入量子力学概念后,地下非均质体与地震波的传播构成量子系统,散射波被视为概率波,空间采样密度便不再受限制。全波场地震采集是均衡获取多态式地震波的过程,由于不能靠稀疏、规则的采样方式获取,概率波采集需要满足遍历性,宜采用共中心点道集离散化技术,基于多观测系统设计和炮道密度控制的细分面元方法实现。考虑到地震散射波信号弱,存在局域性和不确定性,应选择小面元、小道距、小偏移距、近偏高覆盖和炮点与检波点局部随机布设等采集参数。全波场地震采集方式灵活,支持同期、多期镶嵌或井场连续地震采集,有效信号更丰富,背景噪声更低,地震波信号的频率范围更宽,而且经济上可以接受且物理可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波场地震采集 多态式地震 概率波 遍历性 多观测系统 共中心点离散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