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湾本科生全球化素养、参与和环境感知:现状及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台湾3所研究型大学的问卷调查
1
作者 曾倩倩 吕林海 《教学研究》 2017年第3期1-9,共9页
通过对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台湾大学生在全球化素养、全球化校园环境感知上的得分较高,全球化参与的得分较低。在全球化知识与理解上,大学2年级学生显著强于大学4年级学生;在全球化技能上,直辖市大学... 通过对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台湾大学生在全球化素养、全球化校园环境感知上的得分较高,全球化参与的得分较低。在全球化知识与理解上,大学2年级学生显著强于大学4年级学生;在全球化技能上,直辖市大学生显著强于县市的大学生,出国频率较多的大学生显著强于出国频率较少的大学生;在全球化校园环境感知上,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生高于自然及应用科学领域的学生。不同性别的台湾大学生在全球化素养、全球化参与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全球化校园政策支持感知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研究结果显示,全球化技能与全球化参与、全球化校园环境感知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全球化技能与全球化参与中度相关;全球态度与全球化参与无相关关系,但与全球化校园环境感知显著正相关;全球化知识与理解和校园环境感知无相关关系,但与全球化参与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大学生 全球化素养 全球化参与 全球化校园环境感知 现状及关系
下载PDF
服务国家战略的融合型外语人才创新能力与全球化素养培养探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王银泉 《当代外语研究》 2018年第2期43-54,共12页
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大学不仅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要在此过程中实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是要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转变和拓展人才培养... 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大学不仅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要在此过程中实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是要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转变和拓展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全球化素养的人才,这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所在。故而,我国的外语人才培养必须进行战略转型和升级,立足于国家战略高度,依托研究性教学法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全球化素养的创新型融合型外语人才,既满足外语人才可持续发展的个性化需求,获得在未来职业生涯中随时更新和建构新的知识结构的能力,也满足社会经济建设的各种实际需求,同时又成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从而服务于国家战略,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提升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型外语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能力 全球化素养 国家战略
原文传递
“译才”不只是“通才”——与何刚强教授商榷——兼评《全球化语境下的译者素养》 被引量:5
3
作者 张霄军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4-76,共3页
何刚强(2006)提出了翻译人才培养的"通才观",并称"译才不器"。本文就此观点阐述了不同的看法:"通才"是成为"译才"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译才的"器"与"不器"是人格修为,... 何刚强(2006)提出了翻译人才培养的"通才观",并称"译才不器"。本文就此观点阐述了不同的看法:"通才"是成为"译才"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译才的"器"与"不器"是人格修为,而非学科培养目标;翻译教学应该区分"翻译能力"与"译者素养"。最后,对潘卫民新著《全球化语境下的译者素养》进行了介绍与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才观 译才不器 翻译能力 译者素养 全球化语境下的译者素养
下载PDF
沟通、参与和影响力:反思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功能
4
作者 侯定凯 岑金 《煤炭高等教育》 2019年第4期14-20,共7页
国际视野、国际理解和全球参与,是我国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论指引。全球化背景下,沟通、参与和影响力是匹配思政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三个行为导向。我国在大学生跨文化体验、大学生跨文化沟通... 国际视野、国际理解和全球参与,是我国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论指引。全球化背景下,沟通、参与和影响力是匹配思政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三个行为导向。我国在大学生跨文化体验、大学生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基础、高校教师能力、全球知识市场等方面面临现实挑战。大学生跨文化学习质量的提升、跨文化沟通的基本能力训练、教师在跨文化背景下的立德树人能力发展、大学思政的国际一流学术基础等是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行动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政 全球化素养 国际沟通 跨文化体验
原文传递
Obsevation for Epidermal Ultrastructure of Nostoc sphaeroides Kutzing under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莉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09年第1期1-3,共3页
[Objective]The experiment aimed to explore a new way for observing surface structure of Nostoc sphaeroides Kutzing. [Method]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epidermal ultrastructure of wild an... [Objective]The experiment aimed to explore a new way for observing surface structure of Nostoc sphaeroides Kutzing. [Method]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was used to observe the epidermal ultrastructure of wild and cultured Nostoc sphaeroides Kutzing. [ Result] The epidermis of wild and cultured Nostoc sphaeroides Kutzing showed mixture structure of fibril colloid which was reticular arrang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ild and cultured Nostoc sphaeroides Kutzing was that the outer epidermis of cultured Nostoc sphaeroides Kutzing had trichome distribution but the wild Nostoc sphaeroides Kutzing did not has such distribution. The obsevation results of under smaller than 10 μm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was touched thick and showed many folds and distortions. [ Conclusion]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was an effective way to study development of Nostoc sphaeroides Kutzing colony and it was worth populariz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stoc sphaeroides Kutzing Epidermal ultrastructur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