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探索公众“远方苦难”的认知与情感
1
作者
吕澄欣
《青年记者》
2024年第6期109-112,共4页
本文抓取2012年至2023年期间公众发布的有关“远方苦难”的29,977条微博文本进行LDA主题和情感分析。研究发现,公众“远方苦难”关心议题与情感表达呈现出一条从灾难到自我、从同情到反讽的演变线。变化背后隐藏着公众对“远方苦难”认...
本文抓取2012年至2023年期间公众发布的有关“远方苦难”的29,977条微博文本进行LDA主题和情感分析。研究发现,公众“远方苦难”关心议题与情感表达呈现出一条从灾难到自我、从同情到反讽的演变线。变化背后隐藏着公众对“远方苦难”认知以自我为中心化的趋势,但也带来“我们”与“远方”共同身为人类的思考,具有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方苦难
全球同情
世界主义
LDA模型
情感分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国家”的位置:“远处的苦难”、“国家”与中国网民的“同情”话语
被引量:
19
2
作者
袁光锋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6-36,共21页
传播技术的发展将"我们"与"远处的苦难"连接在一起。媒介化的他国"苦难"促发的"全球同情"被认为有可能超越民族国家的边界,促进世界主义的伦理和建构世界公民的身份认同。但现有的研究对于&qu...
传播技术的发展将"我们"与"远处的苦难"连接在一起。媒介化的他国"苦难"促发的"全球同情"被认为有可能超越民族国家的边界,促进世界主义的伦理和建构世界公民的身份认同。但现有的研究对于"国家"与公众"同情"之关系的讨论尚比较缺乏。本文以日本地震和叙利亚难民事件为案例探讨在"观看"他国苦难的时候,中国网民的"同情"/拒绝"同情"的话语是如何构成的,"国家"在这些话语中处于什么位置。本研究发现,面对他国的"苦难",形成了关于"普遍人性"话语与"国家"话语之间的争论。中国网民形成了多个层次(layers)的"同情"话语,不同层次的"同情"之间既可以产生冲突,也可以"携手并进"。国家记忆、苦难的"政治化"和"去道德化"、将他者的"非人化"等都塑造了网民的"同情"/拒绝"同情"的话语。媒介化的他国苦难并不是简单地促进世界主义或者强化国家身份认同,在这种二元的范畴内,更多的是"国家"认同的动态协商和反思性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处的苦难
世界主义
民族主义
全球同情
同情
活动的空间结构
原文传递
题名
探索公众“远方苦难”的认知与情感
1
作者
吕澄欣
机构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出处
《青年记者》
2024年第6期109-112,共4页
文摘
本文抓取2012年至2023年期间公众发布的有关“远方苦难”的29,977条微博文本进行LDA主题和情感分析。研究发现,公众“远方苦难”关心议题与情感表达呈现出一条从灾难到自我、从同情到反讽的演变线。变化背后隐藏着公众对“远方苦难”认知以自我为中心化的趋势,但也带来“我们”与“远方”共同身为人类的思考,具有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能性。
关键词
远方苦难
全球同情
世界主义
LDA模型
情感分析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国家”的位置:“远处的苦难”、“国家”与中国网民的“同情”话语
被引量:
19
2
作者
袁光锋
机构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
出处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6-36,共2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情感"视角的当代中国公共舆论研究>(项目编号:16CXW021)的研究成果~~
文摘
传播技术的发展将"我们"与"远处的苦难"连接在一起。媒介化的他国"苦难"促发的"全球同情"被认为有可能超越民族国家的边界,促进世界主义的伦理和建构世界公民的身份认同。但现有的研究对于"国家"与公众"同情"之关系的讨论尚比较缺乏。本文以日本地震和叙利亚难民事件为案例探讨在"观看"他国苦难的时候,中国网民的"同情"/拒绝"同情"的话语是如何构成的,"国家"在这些话语中处于什么位置。本研究发现,面对他国的"苦难",形成了关于"普遍人性"话语与"国家"话语之间的争论。中国网民形成了多个层次(layers)的"同情"话语,不同层次的"同情"之间既可以产生冲突,也可以"携手并进"。国家记忆、苦难的"政治化"和"去道德化"、将他者的"非人化"等都塑造了网民的"同情"/拒绝"同情"的话语。媒介化的他国苦难并不是简单地促进世界主义或者强化国家身份认同,在这种二元的范畴内,更多的是"国家"认同的动态协商和反思性重构。
关键词
远处的苦难
世界主义
民族主义
全球同情
同情
活动的空间结构
Keywords
Distant suffering
Cosmopolitanism
Nationalism
Global compassion
Spatial texture of sympathetic activity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探索公众“远方苦难”的认知与情感
吕澄欣
《青年记者》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国家”的位置:“远处的苦难”、“国家”与中国网民的“同情”话语
袁光锋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19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