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及各地震区带强震活动周期特征 被引量:20
1
作者 宋治平 尹继尧 +4 位作者 薛艳 张国民 刘杰 朱元清 张永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68-1876,共9页
基于地震活动周期谱的Morlet小波分析,确定了全球和13个地震区带的强震活动周期及其置信度.结果显示全球地震活动存在着多个显著稳定的活动周期,而各地震区带除了存在着与全球整体地震活动基本一致的周期外,还存在着特有的活动周期成分... 基于地震活动周期谱的Morlet小波分析,确定了全球和13个地震区带的强震活动周期及其置信度.结果显示全球地震活动存在着多个显著稳定的活动周期,而各地震区带除了存在着与全球整体地震活动基本一致的周期外,还存在着特有的活动周期成分.本文研究为探讨全球及区域强震活动趋势及其动力源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地震地震活动 地震活动周期特征 小波分析 显著性检验
下载PDF
1995年全球地震活动综述
2
作者 吴佳翼 《国际地震动态》 1997年第2期11-16,共6页
1995年全球地震活动达到世纪之交强烈活动期的第一个峰值,全年有三个季度各出现两次巨大浅源地震。全球全年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41交,超过1994年,全球各大地震带同时活跃,大洋岛弧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仍居首位。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全球地震带 中国 地震
下载PDF
1997年全球地震活动综述
3
作者 吴佳翼 《国际地震动态》 1998年第8期13-18,共6页
1997年全球地震活动继续呈下降趋势。全年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95次,有3次大地震。本年度6级以上浅源地震频数显著减少,全年只有76次,b值为0.70,为1964年以来的最低值。本年度亚欧带地震在全球的比重显著增加。中... 1997年全球地震活动继续呈下降趋势。全年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95次,有3次大地震。本年度6级以上浅源地震频数显著减少,全年只有76次,b值为0.70,为1964年以来的最低值。本年度亚欧带地震在全球的比重显著增加。中国大陆地震约比全球活动滞后两年。目前全球仍处于地震高活动期中,5年内有可能出现第二个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地震活动性 全球地震带 亚欧地震 中国大陆
下载PDF
1996年全球地震活动综述
4
作者 吴佳翼 《国际地震动态》 1997年第9期13-18,共6页
1996年全球地震活动已从1995年的峰值开始下降。全年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14次,有4次大地震,震级至少为7.7级左右。最近4年来,全球地震逐渐加强,至1995年为一峰值,1996年的 A(b)值回落,与1994年相近。1996年,西北太平洋地震带地震相对加强... 1996年全球地震活动已从1995年的峰值开始下降。全年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114次,有4次大地震,震级至少为7.7级左右。最近4年来,全球地震逐渐加强,至1995年为一峰值,1996年的 A(b)值回落,与1994年相近。1996年,西北太平洋地震带地震相对加强,亚欧带地震则相对减弱,但中国大陆地震活动较1995年有所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全球地震带 中国
下载PDF
世界分区强震与中国地震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何淑韵 吴佳翼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72-179,共8页
根据全球板块构造学的观点,将全球强震活动区划分为17个地震带。用地震活动性指数A(b)作为对应的地震活动水平的标量,引用逐步回归统计分析方法,求出用世界强震资料预测中国华北未来一年内地震危险性的经验公式。
关键词 地震 相关性 华北地区 全球地震带 强震
下载PDF
地震
6
作者 姜群 《集邮博览》 2008年第6期20-23,共4页
为纪念唐山地震30周年、邢台地震40周年,我在身患多种疾病、视力下降、行动不便的情况下,从2006年初开始着手组编防震减灾的邮集,加强防震、抗震、减灾的宣传,普及防震、抗震知识。克服票源少,突破无人组、编地震邮集的先例,组成一个八... 为纪念唐山地震30周年、邢台地震40周年,我在身患多种疾病、视力下降、行动不便的情况下,从2006年初开始着手组编防震减灾的邮集,加强防震、抗震、减灾的宣传,普及防震、抗震知识。克服票源少,突破无人组、编地震邮集的先例,组成一个八框集,共128个贴片。据悉:全世界有关地震邮票仅百余枚。我国1996年发行《震后新唐山》四枚邮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地震带 唐山地震 防震减灾 邢台地震 邮集 邮票 山西洪洞 自然灾害 周年 震后
原文传递
Prevalent thickening and local thinning of the mantle transition zone beneath the Baikal rift zone and its dynamic implications 被引量:6
7
作者 SI ShaoKun TIAN XiaoBo +1 位作者 ZHANG HongShuang TENG JiWe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1期31-42,共12页
The Baikal rift is the most seismically active continental rift in the world and is significant for studying the dynamics of continental rifts, although its precise dynamic mechanisms remain controversial. We calculat... The Baikal rift is the most seismically active continental rift in the world and is significant for studying the dynamics of continental rifts, although its precise dynamic mechanisms remain controversial. We calculated receiver functions (1748) from Global Seismographic Network seismic stations TLY and ULN and stacked receiver functions in different bins. Here we present discontinuities at depths of 410km and 660km and thickness of the mantle transition zone (MTZ) beneath the study area. The MTZ structure shows an obvious thickening (292km) in the Baikal rift zone except for an area of limited thinning (230km), whereas it is basically normal (250km) beneath the Mongolian area, to the southeast of the Baikal rift. Combining these results with previous findings, we propose that the large-scale thickening beneath the Baikal rift zone is likely to be caused by the Mesozoic collision between the Siberian Platform and the Mongolia-North China Block or magmatic intrusion into the lower crust, which would result in crust and lithosphere thickening. Thus, the lower crust becomes eclogitized and consequently detached into the deep mantle because of negative buoyancy. The detachment not only induces asthenosphere upwelling but also accelerates mantle convection of water detached from the subducted slab, which would increase mantle melting, while both processes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ift. Our preliminary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etachment and the consequent hot upwelling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ikal rift, and a small-scale mantle upwelling indicated by the located thinning may have destroyed the lithosphere and promoted this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ikal rift zone mantle transition zone P wave receiver func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