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松疗法对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患者术后切口疼痛的效果观察
1
作者 马月华 李红 +2 位作者 王岳锋 程卫平 卢家凯 《继续医学教育》 2016年第6期125-127,共3页
目的观察放松疗法对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患者术后切口疼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2016年度我院大血管中心在全麻下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手术患者36例,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与放松组,每组各18例。对照组患者给与常规护理,放松组患者... 目的观察放松疗法对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患者术后切口疼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2016年度我院大血管中心在全麻下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手术患者36例,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与放松组,每组各18例。对照组患者给与常规护理,放松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放松疗法。分别于手术后第2日、第3日、第7日进行放松疗法后对两组患者应用数字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分。结果放松组患者在术后第2日、第3日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结论放松疗法可减轻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患者术后切口疼痛,促进患者身心健康,促进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松疗法 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切口疼痛
下载PDF
传统及改良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湛镇伊 杨建安 邓阳欢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518-521,共4页
目的探讨胸腹主动脉瘤(TAAA)患者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tTAAAR)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4例行开放手术治疗的TAAA患者,11例为CrawfordⅡ型,3例为CrawfordⅢ型。男12例,女2例,年龄28... 目的探讨胸腹主动脉瘤(TAAA)患者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tTAAAR)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4例行开放手术治疗的TAAA患者,11例为CrawfordⅡ型,3例为CrawfordⅢ型。男12例,女2例,年龄28~54岁,平均(36.1±7.1)岁。手术方式4例采用传统深低温体外循环tTAAAR,10例采用改良常温非体外循环tTAAAR。传统方式于深低温体外循环下建立动静脉通路进行体外转流,改良方式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建立降主动脉-髂动脉旁路循环。结果 14例患者均完成手术。降主动脉阻断时间为(22.2±9.6)min;脊髓缺血时间为(23.0±7.3)min。术后早期死亡2例,急性肾功能不全4例,双下肢截瘫3例,肺部感染4例,一过性脑功能障碍4例。1例患者术中行脾切除术,1例患者术后行气管切开术。结论开放性行tTAAAR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是目前针对部分复杂TAAA的有效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后并发症
下载PDF
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15
3
作者 熊剑秋 王毅 +2 位作者 苏云艳 邓芳 戴静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71-272,共2页
总结了1例降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全麻、深低温、分段停循环下,应用四分支人造血管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护理经验。对患者进行严密的围手术期护理,包括维持循环系统稳定,注意出血的观察和预防,加强机械通气的护理和气道管理... 总结了1例降主动脉瘤合并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全麻、深低温、分段停循环下,应用四分支人造血管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护理经验。对患者进行严密的围手术期护理,包括维持循环系统稳定,注意出血的观察和预防,加强机械通气的护理和气道管理,监测神经系统功能和肾功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做好健康指导。患者顺利恢复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 动脉 夹层 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围手期护理
原文传递
股静脉至股动脉体外循环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转流经验 被引量:2
4
作者 杨璟 邢家林 +4 位作者 王嵘 刘永民 朱俊明 侯晓彤 孙立忠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18-421,共4页
目的:回顾分析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中应用经股静脉至股动脉转流实施腹腔脏器灌注保护的经验。方法:2016年9月至2020年8月,50例患者接受股静脉至股动脉转流体外循环辅助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21~69岁,平均(40.5±... 目的:回顾分析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中应用经股静脉至股动脉转流实施腹腔脏器灌注保护的经验。方法:2016年9月至2020年8月,50例患者接受股静脉至股动脉转流体外循环辅助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21~69岁,平均(40.5±12.4)岁。早期25例患者单纯应用部分体外循环技术,2019年11月起开始使用体外循环联合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技术,应用球囊导管经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灌注温血,经肾动脉灌注4℃HTK液,25例患者接受了脏器灌注。结果:体外循环(116.9±35.4)min,转流中最低中心温度(34.7±0.7)℃。术后早期死亡3例(6%,3/50),灌注组无死亡。术后截瘫并发症4例(8%,4/50),术后新发肾功能衰竭透析治疗6例(12%,6/50),其中腹腔灌注组2例(8%,2/25),无灌注组4例(16%,4/25)。结论:经股静脉至股动脉浅低温部分体外循环结合选择性腹腔脏器灌注是有效的脊髓和腹腔脏器保护措施,可提高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部分体外循环 脊髓保护 器官保护
原文传递
体外循环下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手术的术后护理 被引量:6
5
作者 赵洪霞 赵俊 《护士进修杂志》 2014年第20期1911-1913,共3页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下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手术的最佳术后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2010年6月~2012年7月13例胸腹主替换手术患者,在全麻深低温分段停循环下,应用四分支人造血管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术后护理经验。包括维持循环系统稳定...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下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手术的最佳术后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2010年6月~2012年7月13例胸腹主替换手术患者,在全麻深低温分段停循环下,应用四分支人造血管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术后护理经验。包括维持循环系统稳定,注意出血的观察和预防,监测神经系统功能和肾功能,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做好健康指导。结果13例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做好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可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护理
下载PDF
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后脊髓缺血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6
作者 陈菲 邵涓涓 +3 位作者 贾明 黄连军 孙立忠 侯晓彤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694-697,共4页
目的:分析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total 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epair,t TAAAR)后出现脊髓缺血(spinal cord ischemia,SCI)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间,常温、... 目的:分析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total 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epair,t TAAAR)后出现脊髓缺血(spinal cord ischemia,SCI)患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安贞医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间,常温、非体外循环下行t TAAAR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1例(男性20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38±12)岁。患者均为Crawford II型胸腹主动脉瘤,其中Stanford A型夹层5例,Stanford B型夹层20例,真性动脉瘤6例。结果:t TAAAR手术成功率100%,围术期病死率3.2%。术后随访1年,出现脊髓缺血7例(22.6%),经过积极的激素冲击、甘露醇脱水、脑脊液引流等治疗后,4例(12.9%)下肢轻瘫患者完全恢复,3例(9.7%)截瘫患者进一步改善。结论:脊髓缺血是t TAAAR术后严重并发症,加强围术期的脊髓保护,监测脑脊液压力,并进行积极的对症治疗,能有效减少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脊髓缺血 主动脉 主动脉夹层
下载PDF
新型闭合式股静脉-股动脉体外循环在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中的应用
7
作者 黄佳鑫 周阳 +5 位作者 刘祖赟 张志东 钱晓亮 李建朝 刘剑扬 程兆云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378-2385,共8页
目的:对比分析新型闭合式股静脉-股动脉体外循环(closed-CPB)与开放式体外循环(open-CPB)在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1月至2023年5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在股静脉-股动脉体外循环辅助下共完成46例全胸腹主动脉置... 目的:对比分析新型闭合式股静脉-股动脉体外循环(closed-CPB)与开放式体外循环(open-CPB)在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1月至2023年5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在股静脉-股动脉体外循环辅助下共完成46例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为了更好应对"分段阻断"带来的血流动力学紊乱,我们改进回路连接方式:在开放式回路的基础上,将静脉引流管用3/8英寸"Y"型接头分出管路直接连于离心泵入血口;储血器出血口连接滚压泵,滚压泵后管路用3/8英寸"Y"型接头连接于离心泵出血口和膜肺入血口之间;钳闭储血器入血口,可以隔离储血器实现闭合式转流。在closed-CPB辅助下共完成15例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closed-CPB组),我们将其与先前应用open-CPB完成的病例(open-CPB组)进行对比分析,收集两组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首要观察指标为术中和术后24 h血压、血制品用量、血液回收量、乳酸水平和缩血管药物用量,次要观察指标为并发症和临床结局等。计量资料、计数资料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closed-CPB组的血制品用量少于open-CPB组,其中在术中和术后24 h红细胞用量、冷沉淀用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0,4.0)比4.5(2.3,8),Z=2.563,P<0.05;3.0(0.0,3.8)比4.0(3.8,8.0),Z=2.950,P<0.01;0(0,0)比6(0,10.0),Z=2.973,P<0.01]。closed-CPB组的血液回收量明显少于open-CPB组[800(670,855)比1500(811,1950),Z=2.977,P<0.01]。open-CPB组的缩血管药物用量明显多于closed-CPB组,其中多巴胺泵入药量和去氧肾上腺素单次给药量分别为[(19.4±5.6)比(37.5±9.9),t=-6.576,P<0.01]和[(0.6±0.1)比(1.4±0.3),t=-8.836,P<0.01],然而,其SBP(Systolic Blood Pressure)低于80 mmHg的时间却明显长于closed-CPB组[(47.6±9.5)比(32.7±8.9),t=-5.105,P<0.01],open-CPB组的最高Lac水平亦显著高于closed-CPB组[(10.2±3.6)比(4.6±2.4),t=-5.488,P<0.01]。open-CPB组30 d内死亡率明显高于closed-CPB组[7(22.6%)比0(0),χ^(2)=2.437,P<0.01]。结论:新型回路连接方式可以安全地实现闭合式体外转流,通过调节滚压泵能够更为方便和有效地调控有效循环血量,及时回输失血,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良好的组织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合式体外循环 股静脉-股动脉转流 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