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全能政治到有限政治: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大调整 被引量:3
1
作者 张劲松 纳麒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8-43,共6页
市场经济改革和体制内分权所引发的社会转型,客观上要求调整以全能政治干预为特征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即从全能政治向有限政治转变。有限政治的主要特征有:党、国家和社会三者间的相对分离性;社会权力多中心化和政治权力的有限性;政治体... 市场经济改革和体制内分权所引发的社会转型,客观上要求调整以全能政治干预为特征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即从全能政治向有限政治转变。有限政治的主要特征有:党、国家和社会三者间的相对分离性;社会权力多中心化和政治权力的有限性;政治体系的开放性和政治参与的有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政能力 全能政治 有限政治 国家与社会关系
下载PDF
全能政治视野下的中国城市化
2
作者 柯常达 《管理观察》 2013年第12期101-102,共2页
中国城市化主要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历经了曲折,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五六十年代形成的全能政治模式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且影响至今,这当中既有消极影响亦有积极推动,所以只有改革、运用、把握好全能政治,... 中国城市化主要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历经了曲折,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五六十年代形成的全能政治模式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且影响至今,这当中既有消极影响亦有积极推动,所以只有改革、运用、把握好全能政治,并对其影响下的中国城市化进程有一个较全面深入的认识,才能推动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能政治 中国 城市化
下载PDF
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的兴起、高潮及其未来 被引量:15
3
作者 郭坚刚 席晓勤 《浙江学刊》 CSSCI 2003年第5期157-159,共3页
全能主义是 2 0世纪中国政治的一个明显特点。文章以邹谠关于全能主义及全能主义政治的概念为前提 ,描述了全能主义政治的特征及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的兴起、高潮及其未来 ,以新的视角诠释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历程。文章认为 ,全能主义政... 全能主义是 2 0世纪中国政治的一个明显特点。文章以邹谠关于全能主义及全能主义政治的概念为前提 ,描述了全能主义政治的特征及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的兴起、高潮及其未来 ,以新的视角诠释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历程。文章认为 ,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产生直接根源于二十世纪初期所面临的全面危机 ,是中国政治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必将走向终结 ,而被国家与社会达成协议 ,趋于分离、遇事谈判的二元政治形态所替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全能主义政治 二元政治形态 全球化 发展历程
下载PDF
论20世纪中国全能主义政治及其成因 被引量:11
4
作者 聂伟迅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8-30,共3页
在20世纪的中国,全能主义政治的兴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果。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全面贯彻落实,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必将走向终结。国家与... 在20世纪的中国,全能主义政治的兴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效果。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全面贯彻落实,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必将走向终结。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学术界的一大范式,全能主义政治是指此一关系上所体现的政治形态,而非一种政权机构形态。造成20世纪全能主义政治在中国兴起主要有社会革命、苏共政治模式、计划经济模式、意识形态、政权组织结构、政纲失误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能主义政治 全能主义 中国政治 公民社会 政治权力
下载PDF
全能主义政治与后全能主义社会的国家构建 被引量:28
5
作者 席晓勤 郭坚刚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03年第4期15-20,共6页
关键词 全能主义政治 全能主义社会 中国 意识形态 监督管理机制 政治制度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能主义政治的两种模式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黄春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9-10,21,共3页
"全能主义"一词由邹谠教授最初提出以后,学界有不少学者对这一政治模型展开了各种讨论和研究。结合全能主义政治的内涵、特征以及我国的历史情况,笔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先后经历了全能主义政治的两种模... "全能主义"一词由邹谠教授最初提出以后,学界有不少学者对这一政治模型展开了各种讨论和研究。结合全能主义政治的内涵、特征以及我国的历史情况,笔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先后经历了全能主义政治的两种模式——斯大林模式和毛泽东模式。对两种模式加以比较和分析之后,笔者发现前者主要具有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重工业优先发展以及官僚体制三个特点,后者主要的特点表现在群众式民主、国家建设的群众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能主义政治 斯大林模式 毛泽东模式
下载PDF
全能主义政治——一种过渡性政治形态
7
作者 尚燕 《黑河学刊》 2014年第1期59-60,112,共3页
全能主义政治作为一种政治形态,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中国的全能主义政治兴起于面临全面危机的二十世纪,从国民党和共产党建构国家政治的共同愿景,到号召群众运动推动国家建设维护政治稳定的必要手段,再到顶峰时带来的混乱,全能主义... 全能主义政治作为一种政治形态,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中国的全能主义政治兴起于面临全面危机的二十世纪,从国民党和共产党建构国家政治的共同愿景,到号召群众运动推动国家建设维护政治稳定的必要手段,再到顶峰时带来的混乱,全能主义政治发挥了积极和消极两种作用。后全能主义时代,中国社会要尽力消除全能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认清其过渡性质,使国家政治从社会领域中撤退,给私人和社会留下充足的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能主义政治 国家一社会关系 全能主义 政府职能转变
下载PDF
革命党领导下的中国政治特征及其效应 被引量:1
8
作者 上官酒瑞 程竹汝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0-66,共7页
共产党在夺取国家政权后,基本上是延用革命党的价值、思维、组织、体制和行动逻辑对国家与社会进行改造,塑造了一种独特的政治模式,集中体现为密切相关的四个特征:革命化的政治状态,理想性的政治价值,全能型的政治结构和动员式的政治治... 共产党在夺取国家政权后,基本上是延用革命党的价值、思维、组织、体制和行动逻辑对国家与社会进行改造,塑造了一种独特的政治模式,集中体现为密切相关的四个特征:革命化的政治状态,理想性的政治价值,全能型的政治结构和动员式的政治治理。革命党领导下的这种政治模式在政权巩固、社会重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规定了改革开放时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行动起点、路径选择和总体面貌,并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形态、制度体系和发展道路形成的历史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政治 理想政治 全能政治 动员政治
下载PDF
我国市民社会的发展与政治转型 被引量:23
9
作者 郭定平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2期52-55,60,共5页
我国市民社会的发展与政治转型郭定平中国市场取向的改革促使了社会和政治权力关系的深刻转换,政治和国家的权力逐渐撤退和收缩,社会和个人的权力迅速发展状大,最终将导致中国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形成。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这一历... 我国市民社会的发展与政治转型郭定平中国市场取向的改革促使了社会和政治权力关系的深刻转换,政治和国家的权力逐渐撤退和收缩,社会和个人的权力迅速发展状大,最终将导致中国社会主义市民社会的形成。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这一历史变革及其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将成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社会 政治国家 全能主义政治 中国市民社会 官僚政治 政治文化 资本主义 权力关系 政治转型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下载PDF
传统与现代——对中国政治转型的一种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景柱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18,共4页
政治转型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比较政治学中兴起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自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逐渐从全能主义政治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转型,这是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国政治转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 政治转型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比较政治学中兴起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自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逐渐从全能主义政治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转型,这是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国政治转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值得人们进一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转型 全能主义政治 民主 政治环境
下载PDF
论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动员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小明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6-52,156,共7页
政治动员是现代政党的重要功能,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的政治动员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全能主义政治动员模式到改革开放后的后全能主义政治动员模式的演进历程。与西方竞选为主的政治动员比较起来,中国特色政... 政治动员是现代政党的重要功能,亦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的政治动员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全能主义政治动员模式到改革开放后的后全能主义政治动员模式的演进历程。与西方竞选为主的政治动员比较起来,中国特色政治动员在动员目的、议题构建、动员手段等方面都具有其自身特色,并具有动员效率高、资源动员能力强,政策执行快等优点,但也存在诸如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建设不足等缺点。现阶段,应该从民主化、法制化建设,强化党对基层社会的组织整合,构建针对不同社会阶层的政治动员机制等方面来完善中国特色的政治动员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能主义政治动员 全能主义政治动员 政治动员 中国特色政治动员
下载PDF
中国廿世纪政治与西方政治学 被引量:31
12
作者 邹谠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986年第4期19-23,共5页
中国20世纪可以让西方研究政治理论的学者更容易看到社会革命与全能主义政治的共同历史渊源和内在关系,并且提供我们论证这个共同渊源和内在关系的丰富事实和材料。社会革命的概念大家都很清楚,“全能主义”(“totalism”)一词却需要解... 中国20世纪可以让西方研究政治理论的学者更容易看到社会革命与全能主义政治的共同历史渊源和内在关系,并且提供我们论证这个共同渊源和内在关系的丰富事实和材料。社会革命的概念大家都很清楚,“全能主义”(“totalism”)一词却需要解释,我所用的“全能主义”的概念与30年代中国和西方现在一般理论家所用的“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政治 全能主义政治 社会革命 极权主义 政治理论 历史渊源 内在关系 20世纪 一般理论 廿世纪
下载PDF
渐进政治改革与民主的政治转型 被引量:4
13
作者 何增科 《清华法治论衡》 CSSCI 2009年第1期1-22,共22页
政治发展的实现方式主要有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两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走的是一条渐进政治改革的道路,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经过二十多年的渐进政治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已经从高度集权和全面控制的集权主义和全能主义政治体制... 政治发展的实现方式主要有政治革命和政治改革两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走的是一条渐进政治改革的道路,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经过二十多年的渐进政治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已经从高度集权和全面控制的集权主义和全能主义政治体制①,走向后全能主义政治体制.这种后全能主义政治体制是一种混合型政治体制或二元政治体制,它兼具集权体制和威权体制的特征并含有民主体制的某些因素,其中尤以官僚权威主义体制特征为主,因此又被称为新权威主义政治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能主义政治 权威主义 政治转型 民主体制 二元政治 威权体制 体制特征 集权主义
下载PDF
抗战大后方电影期刊的文化救亡
14
作者 沈艾娥 黄轶斓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4-108,共5页
抗战时期的电影文化在分流中出现断裂趋向。大后方的电影期刊应势而生,扎根于当时中国电影的本土语境之中,成为承接中国电影艺术历史演进中的必要一环。深重的民族灾难,严酷的军事对抗,使得大后方电影期刊负载着抗战文化宣教、民族情感... 抗战时期的电影文化在分流中出现断裂趋向。大后方的电影期刊应势而生,扎根于当时中国电影的本土语境之中,成为承接中国电影艺术历史演进中的必要一环。深重的民族灾难,严酷的军事对抗,使得大后方电影期刊负载着抗战文化宣教、民族情感排遣等多重诉求,成为战时国家政略和战略需要的舆论工具,具有强烈的战争工具属性与文化宣教属性,与同一时期的商业性电影期刊划开了明确界限。复杂的成长背景,为其多重底色的形成做了最为有力的注脚。围绕文化救亡这一主题,抗战大后方电影期刊显现出工具性、民族性、现代性等多种特征,其经营也呈现出使命化色彩。大后方电影期刊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以主导之姿引导社会价值与民众认知,对当前的期刊出版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大后方 电影期刊 文化救亡 全能主义政治
下载PDF
从环保舆情看互联网“公共领域”的兴衰
15
作者 祝华新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64-69,共6页
近年来若干环保舆情,提示各地政府对互联网的民意表达认识不一致,涉环境问题的重大建设项目容易发生"不闹就上,一闹就撤"的恶性循环。说到底,如何走出"舆论一律"的传统思维,看待互联网"公共领域"的价值,... 近年来若干环保舆情,提示各地政府对互联网的民意表达认识不一致,涉环境问题的重大建设项目容易发生"不闹就上,一闹就撤"的恶性循环。说到底,如何走出"舆论一律"的传统思维,看待互联网"公共领域"的价值,合理处置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关系,涉及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避效应 环评 舆评 公共领域 政治全能主义 历史的共业
下载PDF
先“庙堂之忧”而忧的局限——评萧功秦的两篇近作
16
作者 樊百华 《战略与管理》 CSSCI 2003年第4期105-113,共9页
关键词 萧功秦 《中国后全能型的权威政治 《新加坡的“选举威权主义”及其启示》 政治体制
下载PDF
中国意识形态创新的具体机制
17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01-301,共1页
萧功秦在《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四期中撰文《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创新的历史考察》指出,中国后全能主义政治的意识形态发展,采取的不是抛弃革命意识形态的传统资源,而是通过对传统意识形态符号的重新诠释,来实现意识形态对新时... 萧功秦在《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四期中撰文《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创新的历史考察》指出,中国后全能主义政治的意识形态发展,采取的不是抛弃革命意识形态的传统资源,而是通过对传统意识形态符号的重新诠释,来实现意识形态对新时期的适应。这种传统内部的创造性转化的具体机制是,在革命意识形态概念的资源库中,寻找能包容发展性、开放性同时又能满足意识形态对执政党的合法性保护功能的,最有助于表达改革开放理念的符号元素,并使这些概念元素脱离原有的革命话语的有机体板块,经过新的糅合与处理,构成新的话语,以此来适应新时期的意识形态功能需要。一方面,来源于传统意识形态的这些元素,成功保持了意识形态的革命权威性,调动了意识形态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影响力,以利于改革开放充分利用革命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资源,并保持与革命传统的连续性。另一方面,运用重新处理的这些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意识形态 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 《天津社会科学》 合法性资源 传统资源 全能主义政治 意识形态功能
下载PDF
加强公民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18
作者 吴琳 《行政与法》 2007年第1期128-128,F0003,共2页
关键词 构建和谐社会 社会建设 社会结构调整 公民 全能主义政治 国家与社会 社会转型 市场经济
下载PDF
革命党领导下的中国政治——纪念建党90周年
19
作者 郑黔玉 郭燕来 《前沿》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26-31,共6页
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相比,建国后三十年政治形态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在治理方式上主要体现为政治动员、在"强国家—弱社会"的结构形态上产生的全能政治和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革命的政治。这三种政治形态从不同的维度折射出了革... 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相比,建国后三十年政治形态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在治理方式上主要体现为政治动员、在"强国家—弱社会"的结构形态上产生的全能政治和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革命的政治。这三种政治形态从不同的维度折射出了革命党领导下的中国政治的具体形态,它们之间表现出一种相辅相成、互相契合的内在关联性。客观而言,这种政治形态一方面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历史的局限性。只有了解了革命党领导下的中国政治,才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动员 全能政治 革命的价值取向
原文传递
中国廿世纪政治与西方政治学 被引量:13
20
作者 邹谠 《国际政治研究》 1986年第3期1-5,共5页
本文是邹谠教授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九日在北京大学授予名誉教授仪式上的答词与学术演讲。现按原文刊载。
关键词 全能主义政治 西方政治 社会主义高度民主 廿世纪 社会革命 西南联大 民主政治制度 社会科学 极权主义 精神文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