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吴杰 《中外医疗》 2020年第3期90-92,共3页
目的探讨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9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全脑DSA检查确诊。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96例缺血性脑血管... 目的探讨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9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全脑DSA检查确诊。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9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应用单纯药物治疗方法,研究组应用神经介入术。治疗后再行全脑DSA检查。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病情改善效果(轻度狭窄85.42%,中度狭窄12.50%,重度狭窄2.08%)明显优于对照组(轻度狭窄45.83%,中度狭窄35.42%,重度狭窄1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41、7.563、5.257,P=0.003、0.014、0.025);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6.25%明显低于对照组2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8,P=0.019)。结论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诊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 缺血性血管病
下载PDF
全脑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2
作者 郭锡吾 范兆荣 +3 位作者 宫秀丽 刘子辉 付闪闪 刘会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18期46-47,共2页
目的探讨全脑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01—2014-09来我院就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98例,均采用全脑DSA对其进行血管造影,对比分析其血管异常情况及狭窄程度。结果 198例患者中,8例脑血... 目的探讨全脑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2-01—2014-09来我院就诊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98例,均采用全脑DSA对其进行血管造影,对比分析其血管异常情况及狭窄程度。结果 198例患者中,8例脑血管正常,190例异常(120例颅内血管异常,70例颅外异常);对血管狭窄程度来说,其中有50例〈50%,91例达50%~70%,49例〉70%,且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较外段程度严重(P〈0.05)。结论全脑DSA能够准确有效的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脑dsa 缺血性血管病 诊断
下载PDF
用全脑DSA联合血管内介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探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杨俊慧 徐晓艳 +2 位作者 何玉桃 袁艾丽 董智文 《当代医药论丛》 2020年第5期39-40,共2页
目的:探讨用全脑DSA联合血管内介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井陉县医院收治的6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62例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有31例患者。对A组患者进行全脑DSA联合... 目的:探讨用全脑DSA联合血管内介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期间井陉县医院收治的6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62例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有31例患者。对A组患者进行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对B组患者进行全脑DSA联合血管内介入术。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的评分及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与A组患者相比,B组患者的NIHSS评分及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低,P<0.05。结论:采用全脑DSA联合血管内介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地降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其神经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介入术 缺血性血管病 血管内介入术 全脑dsa
下载PDF
小儿全脑DSA的初步应用(附16例报告)
4
作者 王智民 张民友 邱英武 《现代医用影像学》 1996年第5期211-213,共3页
本文报道了16例小儿全脑DSA,着重就其方法作了讨论。作者认为,在目前随着医疗器械的不断改良,发明,经股动脉穿刺作小儿全脑DSA检查或作介入治疗是比较简单、安全、可靠的方法。
关键词 全脑dsa 儿童 疾病
下载PDF
全脑DSA联合血管内介入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评价
5
作者 邹明珠 林观兰 +1 位作者 朱晔宁 邓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5期64-66,共3页
分析全脑DSA联合血管内介入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在我院选取从2022年1月到2023年12月100例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且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50例,给予参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治疗方式,研究... 分析全脑DSA联合血管内介入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在我院选取从2022年1月到2023年12月100例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且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50例,给予参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治疗方式,研究组则在常规的治疗基础上实施全脑DSA联合血管介入术进行治疗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效果,和治疗后所出现的并发症概率。结果 根据本次的研究结果显示,参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明显低于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说明使用全脑DSA联合血管内介入术的治疗方式可以改善患者在术后的恢复;两组对比中,研究组患者在术后所出现的并发症几率明显下降了,以此,可以表示患者使用有效果的治疗方式干预,可以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几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中,相比较参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评分,研究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评分更高,使用全脑DSA联合血管内介入术的治疗方式可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情况,两组患者之间的临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全脑DSA联合血管内介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临床上有显著的效果,降低患者在术后并发症率,提升治疗后的有效率,可以改善患者血管的狭窄程度,促进血液循环。此医学技术可以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脑dsa联合血管内介入术 缺血性血管病 治疗效果 并发症
下载PDF
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应用于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和安全性探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钟云天 刘胜初 +2 位作者 廖驭国 罗捷 马志豪 《基层医学论坛》 2022年第7期144-146,共3页
目的探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应用于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18年8月—2020年5月河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经临床诊断为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全脑DSA检查,之后行神经介入术治疗... 目的探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应用于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18年8月—2020年5月河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经临床诊断为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全脑DSA检查,之后行神经介入术治疗,观察患者的全脑DSA检查与临床治疗效果。结果23例患者的病灶位于大脑前及前交通动脉,7例患者的病灶位于大脑中动脉,18例患者的病灶位于后交通动脉,10例患者的病灶位于颈内动脉,2例患者的病灶位于基底动脉-椎动脉。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69±0.41)h,住院时间为(15.34±5.07)d,术中出血量为(94.76±17.83)mL,治疗费用为(6.15±0.72)万元,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为(3.46±0.47)分;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6 h、24 h的S100B蛋白(S100B)含量、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明显提升,白介素-6(IL-6)水平、内皮素-1(ET-1)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8.33%(5/60)。结论全脑DSA联合神经介入术应用于破裂颅内动脉瘤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与较高的安全性,不仅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还能够提升S100B、NSE含量,降低IL-6、ET-1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裂颅内动脉瘤 全脑dsa 神经介入术 疗效
下载PDF
探讨全脑多倾斜角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3D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7
作者 罗一纯 刘畅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893-896,973,共5页
目的:探究对可疑动脉瘤患者进行多倾斜角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3D旋转DSA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19例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倾斜角DSA和3D-DSA检查,比较两种造影技术对动脉瘤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与多... 目的:探究对可疑动脉瘤患者进行多倾斜角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3D旋转DSA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19例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倾斜角DSA和3D-DSA检查,比较两种造影技术对动脉瘤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与多倾斜角DSA相比,3D-DSA可清楚显示动脉瘤及载瘤动脉血管平面情况。3D-DSA的颅内动脉瘤检出率高于多倾斜角DSA组(P<0.05),两种造影技术对不同部位、不同直径颅内动脉瘤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手术检查结果为“金标准”,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准确率高于多倾斜角DSA(P<0.05),特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DSA组患者动脉瘤颈、瘤颈-载瘤血管间关系、动脉瘤形态显示评分及图像质量评分均高于多倾斜角DSA组(P<0.05);造影剂剂量与辐射剂量均少于多倾斜角DSA组(P<0.05)。结论:3D旋转脑血管造影可提高动脉瘤检查图像质量、减少辐射剂量,为患者病情诊断提供有效依据,提高检查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全脑dsa 多倾斜角造影 3D旋转血管造影 应用价值
下载PDF
ASL评价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莹莹 刘波 +1 位作者 李晓满 王泽颖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8年第10期904-907,共4页
目的本研究应用ASL技术评估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状况,探讨ASL评价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收集潍坊市中医院脑病四科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80例。依据DSA图像对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开放程度进行评估分级,根据分级... 目的本研究应用ASL技术评估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状况,探讨ASL评价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收集潍坊市中医院脑病四科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80例。依据DSA图像对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开放程度进行评估分级,根据分级结果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和侧支循环不良组;依据ASL伪彩图梗死核心区周围是否出现条形高灌注信号,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和侧支循环不良组;比较分析两种方法判断侧支循环状态的一致性;通过灵敏度、特异度、假阴性率、假阳性率、一致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析ASL对脑梗死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两种方法诊断侧支循环级别的一致性。结果 ASL技术在评估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方面与DSA有较好的一致性,其灵敏度、特异度、假阴性率、假阳性率、一致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 12%、86. 96%、5. 88%、13. 04%、90. 00%、84. 21%、95. 24%;两种方法诊断侧支循环级别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无创的ASL技术可应用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的评价,其便捷、无辐射,可为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自旋标记(ASL)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 梗死 侧支循环 一致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