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血中切变率(30/s)黏度值与临床生化指标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孙遨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15期1760-1761,共2页
目的分析全血中切变率(30/s)黏度值(MBV)与相关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该院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5月31日进行血液黏度测试中MBV(30/s)大于正常范围的1 374例男性患者和676例女性患者,同时测定其纤维蛋白原(Fib)、总胆固醇(TC)... 目的分析全血中切变率(30/s)黏度值(MBV)与相关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该院2009年1月1日至2010年5月31日进行血液黏度测试中MBV(30/s)大于正常范围的1 374例男性患者和676例女性患者,同时测定其纤维蛋白原(Fib)、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糖(Glu),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 374例男性患者MBV(30/s)与Fib、TC、TG、Glu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05、0.060、0.093、0.060;676例女性患者MBV(30/s)与Fib、TC、TG、Glu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30、0.043、0.091、0.080。结论 MBV(30/s)与Fib、TC、TG、Glu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提示MBV(30/s)升高与相关血液临床生化指标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不是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学标记 切变(30/s)黏度值 相关性
下载PDF
LBY-N7500B全自动血液流变仪两种操作程序的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友建 顾桂兰 +3 位作者 王志勇 金灿灿 程清朗 李伟珍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5年第1期76-77,共2页
LBY—N7500B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是根据人体生物工程学的原理设计组合式操作,由全自动旋转锥板仪和毛细管仪联机使用,为临床提供全血和血浆粘度检测。该仪器有两种操作程序,一是“组合”程序:先将标本1000r/min离心5min,然后按顺序... LBY—N7500B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是根据人体生物工程学的原理设计组合式操作,由全自动旋转锥板仪和毛细管仪联机使用,为临床提供全血和血浆粘度检测。该仪器有两种操作程序,一是“组合”程序:先将标本1000r/min离心5min,然后按顺序插入样品盘上,“组合”实验程序是先测血浆粘度,再测全血切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液流变仪 操作程序 全血切变率
下载PDF
影响血液流变学检测的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3
3
作者 华芸 吉翔 徐春桂 《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4期53-55,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血液流变学检测检验误差的护理相关因素。方法将60例骨科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20例,第1组分别采集3管血标本,于1h内检测;第2组分别采集4管血标本,15℃下放置1、4、8、24h后检测;第3组用成人血压袖带束缚左右两臂,分别空气加压... 目的探讨影响血液流变学检测检验误差的护理相关因素。方法将60例骨科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各20例,第1组分别采集3管血标本,于1h内检测;第2组分别采集4管血标本,15℃下放置1、4、8、24h后检测;第3组用成人血压袖带束缚左右两臂,分别空气加压至40、110mmHg后采集血标本,于1h内检测。结果全血切变率、血浆黏度检测结果比较,第1组第3管显著高于第1管;第2组放置8、24h显著高于1h;第3组110mmHg束臂压力显著高于40mmHg(P<0.05,P<0.01)。结论血液流变检测结果受采样顺序、时间,束臂压力因素影响;建议采集多管标本时首先采集血液流变学,于4h内检测,止血带压力不宜过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住院患者 液流变学 全血切变率 浆黏度 标本采集 护理
下载PDF
不同采血顺序、送检时间及袖带压力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包海燕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5年第6期801-802,共2页
目的探讨采血顺序、送检时间、袖带压力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在如东县人民医院行健康查体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各30例。第1组于同一位置采集血液标本3管,注明顺序,1h内送检;第2组采集4管血液标本,分别于1、4、8... 目的探讨采血顺序、送检时间、袖带压力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在如东县人民医院行健康查体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各30例。第1组于同一位置采集血液标本3管,注明顺序,1h内送检;第2组采集4管血液标本,分别于1、4、8、24h后送检;第3组以血压袖带束缚双臂,将袖带压力分别保持在40、110mm Hg后采集血液标本,1h内送检。比较标本的血液黏度、全血切变率。结果除全血低切变率,第1组2、3号管标本的血液黏度及其他全血切变率与1号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组采血后8、24h送检标本的血液黏度及全血切变率与采血后1h送检标本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组以40mm Hg压力所采标本的的血液黏度及全血切变率与以110mm Hg压力所采标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标本的采样顺序、送检时间及采样时袖带压力均可影响血液流变学的检测结果,建议采血时袖带的压力不宜过大,将采集的第1管标本用以血液流变学检测,且以采血后4h以内送检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流变学 液标本采集 全血切变率 液黏度
下载PDF
50例多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血液流变学的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胥琳琳 赵宏祥 +1 位作者 任素玲 黄红亮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19期2378-2379,共2页
目的探讨献血者多次机采血小板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50名自愿捐献机采血小板大于或等于10次的献血者(每次捐献间隔期大于或等于1个月),分成2批,每批抽取清晨空腹全血5mL,肝素钠抗凝,检测全血切变率200、全血切变率30、全血... 目的探讨献血者多次机采血小板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50名自愿捐献机采血小板大于或等于10次的献血者(每次捐献间隔期大于或等于1个月),分成2批,每批抽取清晨空腹全血5mL,肝素钠抗凝,检测全血切变率200、全血切变率30、全血切变率5、全血切变率1、血浆切变率100、纤维蛋白原,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0名献血者多次机采血小板后,其全血切变率200、全血切变率30、全血切变率5、全血切变率1、血浆切变率100、纤维蛋白原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以内。全血切变率200、全血切变率1、纤维蛋白原与正常参考值均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切变率30、全血切变率5、血浆切变率100与正常参考值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量多次捐献机采血小板(每次捐献间隔期大于或等于1个月),并未引起献血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明显改变,对献血者身体健康并未造成明显不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板去除法 全血切变率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