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细胞输血与全血输血治疗外伤失血患者40例疗效观察
1
作者 吕运来 《洛阳医专学报》 2002年第4期310-311,共2页
目的 探讨成分输血在外科疾病应用的优越性 ,推广成分输血 ,节约用血 ,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控制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方法 对择期手术 2 0例 ,术中意外创伤失血 5例 ,外伤失血 15例 ,失血量超过 15 0 0ml需输血的患者 ,统计出... 目的 探讨成分输血在外科疾病应用的优越性 ,推广成分输血 ,节约用血 ,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控制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方法 对择期手术 2 0例 ,术中意外创伤失血 5例 ,外伤失血 15例 ,失血量超过 15 0 0ml需输血的患者 ,统计出全部输添加剂红细胞者 2 0例 ,全部输全血者 2 0例 ,对临床实验检测和疗效对比。结果 RBC、HCT、Hb两组输后升值无显著差异 ,而输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输全血组明显大于输添加剂红细胞组。结论 外科输血患者开展成分输血 ,对提高输血疗效 ,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伤失 红细胞输血 全血输血 疗效观察
下载PDF
全血输血治疗奶牛产后出血 被引量:1
2
作者 陈红 王玉舜 江乐泽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 2004年第10期62-62,共1页
荷斯坦奶牛,3.5岁,怀第二胎,体重400 kg。该奶牛分娩后子宫大量出血,注射止血敏10 ml×3支/次,上下午各一次,子宫出 血没有明显好转。通过为患牛输入初生犊牛全血2 000 ml血后,患牛状态明显好转,很快可以站立起来。巩固治疗一周后... 荷斯坦奶牛,3.5岁,怀第二胎,体重400 kg。该奶牛分娩后子宫大量出血,注射止血敏10 ml×3支/次,上下午各一次,子宫出 血没有明显好转。通过为患牛输入初生犊牛全血2 000 ml血后,患牛状态明显好转,很快可以站立起来。巩固治疗一周后体况恢复良好, 停止治疗两周后,日产奶量达到20 kg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 全血输血 生理指标 抗体
下载PDF
全血输血与成分血输血在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
3
作者 周雪 冯洁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4年第3期451-454,共4页
目的 探讨全血输血与成分血输血在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3月天津市红桥医院收治的102例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接受的输血方式随机分为... 目的 探讨全血输血与成分血输血在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2年3月天津市红桥医院收治的102例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接受的输血方式随机分为全血组和成分血组,每组各51例。观察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输血反应指标、出血症状指标、住院指标及母婴结局。结果 输血前,两组患者凝血功能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成分血组患者PT、APTT明显小于全血组[(12.35±4.25)s vs.(15.75±3.86)s;(23.64±3.28)s vs.(25.74±4.2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TT明显高于全血组[(3.35±0.73)g/L vs.(2.57±0.64)g/L;(17.64±3.35)s vs.(15.63±4.53)s](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成分血组发生过敏、发热、寒战、皮疹的患者少于全血组[9.80%vs. 25.49%;9.80%vs. 31.37%;7.84%vs. 23.53%;5.88%vs. 29.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发生呼吸困难、胸痛的患者与全血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成分血组患者分娩后28 d内的总输注量、住院时间和总住院费用均少于全血组[(752.24±117.74)ml vs.(1 184.52±124.54)ml;(24.35±13.35)d vs.(42.65±12.75)d;(8 353.75±1 758.66)元vs.(12 573.24±2 412.43)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成分血组产妇产后出血、心肺功能障碍、肾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新生儿早产、发育迟缓、低体质量的发生率均低于全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1.57%vs. 45.10%;5.88%vs. 23.53%;9.80%vs. 29.41%;23.53%vs. 56.86%;5.88%vs. 23.53%;15.69%vs. 49.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分血输注是DIC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凝血功能,缩小住院天数和成本,降低输血反应、出血症状及不良母婴结局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血输血 成分输血 急性弥散性管内凝
原文传递
大剂量成分输血方案在危急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6
4
作者 陈德兴 李义平 《广西医学》 CAS 2021年第23期2804-2808,共5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成分输血方案在危急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实施抢救中需大剂量输血的200例危急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输血方案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特定比例的大剂量成分输血方案(红细胞3 ... 目的探讨大剂量成分输血方案在危急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实施抢救中需大剂量输血的200例危急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输血方案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特定比例的大剂量成分输血方案(红细胞3 U、新鲜冰冻血浆400 mL、新鲜/冰冻AB型血小板1 U),对照组患者采用大剂量全血输血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输血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凝血酶时间(TT)]和血栓弹力图指标[血凝块形成时间(K)、凝血反应时间(R)、凝固角(α)、凝血最大振幅(MA)],以及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总量、各成分输血量、输血临床疗效、住院期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住院时间。结果输血治疗结束24 h后,两组患者的APTT、PT及TT均较输血前延长,FIB水平较输血前降低,R值、K值均高于输血前,α值、MA值均低于输血前,而观察组APTT、PT、TT、R值、K值均低于对照组,FIB水平、α值、MA值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和输血总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观察组术后异体悬浮红细胞、冰冻血浆、单采血小板的输入量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输血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住院时间均低于或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于需要大剂量输血治疗的危急重患者,采用特定比例的成分输血(红细胞3 U、新鲜冰冻血浆400 mL、新鲜/冰冻AB型血小板1U)疗效优于全血输血,可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血输血 成分输血 功能 栓弹力图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成份输血在临床应用中的优越性 被引量:3
5
作者 毕永珺 《泰山卫生》 2005年第3期22-23,共2页
人的血液是宝贵的、有限的,目前还不能人工合成,只能来源于人类本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合理的应用。输血是临床医疗、急诊抢救的重要治疗措施。所谓成份输血就是把人血中的各种有效成份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与高纯度的制品,然后... 人的血液是宝贵的、有限的,目前还不能人工合成,只能来源于人类本身,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合理的应用。输血是临床医疗、急诊抢救的重要治疗措施。所谓成份输血就是把人血中的各种有效成份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与高纯度的制品,然后根据不同病人的需要,输给相应制品,成份输血同传统的全血输血相比,既能提高疗效,减少输血的不良反应,又能节约用血,使一人献血,多人受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份输血 临床应用 优越性 人工合成 临床医疗 治疗措施 急诊抢救 有效成份 全血输血 不良反应 节约用 高纯度 制品
下载PDF
手术病人大量输注全血和成分血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孙桂琴 徐敏 +4 位作者 王海林 刘卫 杨晓红 李丹 任国忠 《中国输血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02-103,共2页
目的 探讨如何减少手术病人术中大量输血及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 将手术中需大量输血的病人分为输全血和成分血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输血量、输血不良反应 ,全血组均高于成分组 (P <0 .0 1 )。结论 手术病人大量输血... 目的 探讨如何减少手术病人术中大量输血及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 将手术中需大量输血的病人分为输全血和成分血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输血量、输血不良反应 ,全血组均高于成分组 (P <0 .0 1 )。结论 手术病人大量输血时 ,应用成分输血节约血液资源 ,提高疗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量输血 成分
下载PDF
成分输血抢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出血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沈建军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2434-2434,共1页
关键词 弥散性管内凝 成分输血 全血输血
下载PDF
成分输血对产科DIC患者临床效果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筠 林小兰 李丽红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第8期120-123,共4页
目的:对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应用成分输血所得效果及该输血方式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对2019年1月-2021年8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接收的84例DIC患者临床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其采用的输血方式作为分组标准,... 目的:对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应用成分输血所得效果及该输血方式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进行研究。方法:对2019年1月-2021年8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接收的84例DIC患者临床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其采用的输血方式作为分组标准,将采取全血输血的42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采用成分输血的42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DIC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血浆组织因子(TF)、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休克、皮疹、非溶血性发热或寒战)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子宫切除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两组TF、TAT、PT、APT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3 h,观察组TF、TAT、PT、APT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的23.81%(P<0.05)。结论:成分输血可有效改善产科DIC患者凝血功能,有效遏制DIC病情发展,抢救成功率较高,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与常规全血输血相比,该输血方式在输血安全性上也具有较显著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科 弥散性管内凝 全血输血 成分输血 功能
下载PDF
现代输血新概念 被引量:5
9
作者 赵峰 钱学谦 《实践医学杂志》 1999年第4期17-22,共6页
关键词 成分输血 ACD CPD 全血输血 红细胞输血
下载PDF
新的输血模式──成份输血
10
作者 范玉华 《甘肃科技情报》 1995年第6期32-32,共1页
新的输血模式──成份输血范玉华(定西地区中心血站743000)1全血输血向成份输血转变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众所周知,全血输血有几个无法克服的缺点:首先,全血并不全。一个单位的全血除红细胞外,其它用于治疗的成份不纯、不... 新的输血模式──成份输血范玉华(定西地区中心血站743000)1全血输血向成份输血转变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众所周知,全血输血有几个无法克服的缺点:首先,全血并不全。一个单位的全血除红细胞外,其它用于治疗的成份不纯、不浓,数量不够。保存全血的保养液配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模式 成份输血 全血输血
下载PDF
外周动静脉换血技术在新生儿疾病中的应用
11
作者 马汇擎 刘洋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56-560,共5页
外周动静脉换血技术作为一项能够快速救治危重新生儿的治疗手段,常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同族免疫性溶血的治疗。通过检索国内外采用换血技术治疗新生儿疾病的相关文献,总结了该技术在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贫血、新生儿中毒等... 外周动静脉换血技术作为一项能够快速救治危重新生儿的治疗手段,常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和新生儿同族免疫性溶血的治疗。通过检索国内外采用换血技术治疗新生儿疾病的相关文献,总结了该技术在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贫血、新生儿中毒等常见疾病,以及妊娠期同种免疫性肝病、暂时性骨髓增生性疾病、有机酸血/尿症等较罕见疾病中的应用。并阐明该技术在相关疾病中的应用原理、治疗效果及新生儿的不良反应,以期为上述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补充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换输血 婴儿 新生 高胆红素 新生儿 自身免疫性 新生儿败
下载PDF
两种途径部分换血治疗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的对照研究及换血量探讨 被引量:4
12
作者 何玲 王启新 +2 位作者 陈丽萍 卢文清 辛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9期2130-2132,共3页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途径(抽血-输液)部分换血(PET)治疗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NP)的疗效及最佳换血量。方法:把60例需要部分换血治疗的NP患儿随机分为周围静脉-周围静脉途径30例和桡动脉-周围静脉途径30例。换血量根据病情轻、重分为4~10.9...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途径(抽血-输液)部分换血(PET)治疗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NP)的疗效及最佳换血量。方法:把60例需要部分换血治疗的NP患儿随机分为周围静脉-周围静脉途径30例和桡动脉-周围静脉途径30例。换血量根据病情轻、重分为4~10.9mL/kg和11~25mL/kg。结果:两种途径部分换血后红细胞压积(HCT)均显著下降,分别从换血前的0.67±0.03和0.66±0.03降至换血后24h的0.57±0.03和0.58±0.04,两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两组间HCT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种不同换血量均可使NP患儿血化验指标恢复正常,不同程度疾病的换血量差异有显著性,重度红细胞增多症组换血量多于轻度组(P<0.01)。结论:周围静脉-周围静脉途径与桡动脉-周围静脉途径部分换血治疗NP均有效,且效果相同,周围静脉-周围静脉途径操作简便,临床上尤其是基层临床可采用此途径及时救治NP患儿。4~10.9mL/kg和11~25mL/kg换血量均可治愈NP患儿,疾病程度愈重换血量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细胞增多症 婴儿 新生 交换输血 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 治疗 对照研究 周围静脉 静脉途径 疾病程度
下载PDF
5例新生儿Rh溶血用Rh阳性血换血效果初步探讨
13
作者 罗学群 陈伟琪 +1 位作者 庄思齐 关智平 《新医学》 1997年第S1期51-52,共2页
目的:为了了解Rh溶血症的新生儿在无Rh阴性血的情况下用Rh阳性血换血的可行性。方法:总结1985~1996年我院5例用Rh阳性血换血治疗的Rh溶血症。结果:用Rh阳性血换血的Rh溶血症与用Rh阴性血换血及其它原因的... 目的:为了了解Rh溶血症的新生儿在无Rh阴性血的情况下用Rh阳性血换血的可行性。方法:总结1985~1996年我院5例用Rh阳性血换血治疗的Rh溶血症。结果:用Rh阳性血换血的Rh溶血症与用Rh阴性血换血及其它原因的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效果相似。结论:在无Rh阴性血的情况下,用Rh阳性血换血治疗Rh溶血症是可行的,但在换血后特别是12~24小时内要密切注意胆红素回升的情况,必要时再次换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Rh同种免疫 高胆红素 交换输血.
下载PDF
2000—2010年大同市用血情况调查分析
14
作者 吴立新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年第18期33-34,共2页
目的分析我市临床用血现状。方法对我市2000—2010年临床用血总量、全血和成分血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0—2010年临床用血总量、成分血用量、成分输血比例逐年上升,全血用量明显减少;悬浮红细胞、血小板、冰冻血浆、洗涤红细胞、... 目的分析我市临床用血现状。方法对我市2000—2010年临床用血总量、全血和成分血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0—2010年临床用血总量、成分血用量、成分输血比例逐年上升,全血用量明显减少;悬浮红细胞、血小板、冰冻血浆、洗涤红细胞、冷沉淀等成分输血均每年有所增加。结论我市临床成分输血情况总体来说向科学化、合理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换输血 小板
下载PDF
大剂量成分输血在危急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
15
作者 杨占甲 宋银森 《临床医学》 CAS 2023年第11期46-48,共3页
目的 研究大剂量成分输血在危急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危急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用大剂量全血输血方案治疗,研究组... 目的 研究大剂量成分输血在危急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危急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1例。对照组采用大剂量全血输血方案治疗,研究组采用大剂量成分输血(3 U红细胞、400 ml新鲜冰冻血浆、1 U新鲜或冰冻AB型血小板)方案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输血情况、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栓弹力图指标[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凝血最大振幅(MA)]、血常规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GB)、血细胞比容(HCT)]水平。结果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8.04%(50/51),高于对照组[84.31%(4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冷冻血浆输入量、单采血小板输入量少,治疗后PT、APTT水平低,FIB水平高,治疗后R、K水平低,MA水平高,治疗后PLT、HGB、HCT水平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大剂量成分输血方案应用于危急重症患者抢救中能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凝血功能、血常规指标及血栓弹力图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急重症 成分输血 全血输血 功能
原文传递
各种成分输血的选择和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代文杰 胡震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8-111,共4页
关键词 成分输血 液成分 机制障碍 全血输血 液制品 替代治疗 重症感染 分离技术
原文传递
全血置换成功救治急性酵米面中毒患儿1例的护理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海燕 陈小燕 +1 位作者 林小玲 李玉英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737-737,共1页
我院采用同型全血置换辅助常规治疗成功救治急性酵米面(含椰酵假单胞菌)中毒患儿1例,现将治疗方法和护理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男,4岁。无肝、脑、心血管病史。在食用发霉玉米面后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头痛、头晕、乏力、纳差、大汗... 我院采用同型全血置换辅助常规治疗成功救治急性酵米面(含椰酵假单胞菌)中毒患儿1例,现将治疗方法和护理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男,4岁。无肝、脑、心血管病史。在食用发霉玉米面后出现腹痛、恶心、呕吐、头痛、头晕、乏力、纳差、大汗等症状,到当地县医院洗胃、输液,第3天出现烦躁、意识模糊、结膜水肿而入我院。入院后实验室检查提示有严重的心、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换输血 食物中毒/治疗/护理
原文传递
全血在战伤失血性休克复苏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凌峰 卢尧 文爱清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72-478,共7页
输血是战伤失血性休克伤员复苏的重要手段,最优的复苏方案直接影响伤员的救治效果。全血作为曾经主要的复苏液因多方面的原因被成分血取代,成为成分血供应不足时的补充。随着战伤救治中重新使用全血所取得的最新证据,以及输血技术的发... 输血是战伤失血性休克伤员复苏的重要手段,最优的复苏方案直接影响伤员的救治效果。全血作为曾经主要的复苏液因多方面的原因被成分血取代,成为成分血供应不足时的补充。随着战伤救治中重新使用全血所取得的最新证据,以及输血技术的发展和相关临床、基础研究的深入,人们意识到全血使用中存在的障碍并非不可逾越,且其在战伤救治中具有成分血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全血再次成为战伤救治领域的研究热点。笔者就全血在战伤失血性休克复苏中的发展历史、优缺点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开展更多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休克 复苏
原文传递
早产儿RhE合并Rhc溶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19
作者 张霭润 招嘉樑 +5 位作者 李管明 李嘉鸿 陈静蓉 王兰 庄思齐 房晓祎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CAS 2023年第1期93-99,共7页
目的:探讨抗RhE合并抗Rhc抗体导致新生儿溶血病(HDN)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9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住院治疗的1例RhE合并Rhc溶血病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例资料。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抗RhE合并抗Rhc抗体所致HD... 目的:探讨抗RhE合并抗Rhc抗体导致新生儿溶血病(HDN)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9年12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住院治疗的1例RhE合并Rhc溶血病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例资料。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抗RhE合并抗Rhc抗体所致HDN的相关文献,分析该病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监护人对本例患儿的诊治均知情同意。结果:①本例患儿临床资料:女性,G5P3,出生胎龄为31+2周。因"未足月胎膜早破19 d,频发胎心减速"剖宫产术娩出,生后14 h出现发热、反应差、黄疸、贫血,血培养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ESBL+),血清总胆红素(TBil)增高达换血阈值。患儿血型为O型Rh(CcDEe)、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阳性,其母血型为O型Rh(CCDee)。对本例患儿采取换血、输血、强光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及抗感染等治疗,于生后37 d治愈出院。其主要出院诊断为Rh血型不合HDN(RhE合并Rhc),新生儿败血症(宫内感染)等。门诊随访至生后24个月龄,患儿智力、运动发育正常。②文献检索结果:按照本研究检索策略,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文献共计14篇,涉及14例RhE合并Rhc HDN患儿,出生即存在贫血、黄疸,黄疸进展快,DAT阳性,及时予光疗、换血等治疗后,黄疸消退。对部分患儿的随访结果显示,未发现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对于母亲检出血清不规则抗体,新生儿出现贫血、黄疸,并且出现时间早、进展快,需对患儿进行稀有血型不合溶血病筛查。对RhE合并Rhc HDN患儿,若采取早期积极治疗措施,患儿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红细胞增多症 胎儿 型不合 Rh同种免疫 高胆红素 新生儿 交换输血 婴儿 早产
原文传递
达换血水平的足月儿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治疗及预后: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玲 朴梅花 +16 位作者 郭玮 王敬群 耿淑霞 杨梅 何心 翟淑芬 平莉莉 田宝丽 梁丽霞 刘芳 吕少广 范雪爱 回立远 刘丽艳 谷晓虹 王晓娇 康静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54-460,共7页
目的探讨换血法和光疗法治疗达换血水平的足月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预后及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河北省7家三级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达换血水平的重度高胆红素血症足月儿168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换血... 目的探讨换血法和光疗法治疗达换血水平的足月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预后及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河北省7家三级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达换血水平的重度高胆红素血症足月儿168例,按照治疗方式分为换血组(38例)和光疗组(130例)。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比较2组患儿的临床特点及随访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结果换血组和光疗组重度高胆红素血症原因前3位均为溶血病[42.1%(16/38)和29.2%(38/130)]、败血症[28.9%(11/38)和11.5%(15/130)]和早发型母乳性黄疸[15.8%(6/38)和11.5%(15/130)]。换血组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光疗组[(531.7±141.3)与(440.0±67.4)μmol/L,t=3.870,P<0.001],轻、中、重度急性胆红素脑病比例也高于光疗组[15.8%(6/38)与3.8%(5/130),7.9%(3/38)与0.8%(1/130),13.2%(5/38)与0.0%(0/130);χ^(2)=29.119,P<0.001]。随访到135例患儿,随访月龄为18~36个月,共12例患儿预后不良(运动/语言发育落后或听力损伤),其中换血组4例(12.9%,4/31),光疗组8例(7.7%,8/10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于达换血水平的足月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不换血仅光疗可增加预后不良的风险(OR=14.407,95%CI:1.101~88.528,P=0.042),入院时重度急性胆红素脑病也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OR=16.561,95%CI:4.042~67.850,P<0.001)。结论达换血水平的足月重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应积极换血治疗,尤其是入院时即发生重度急性胆红素脑病者,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胆红素 新生儿 交换输血 预后 回顾性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