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较三种异丙酚靶控输注方式在麻醉诱导期间的临床效应,评价三种方式用于麻醉诱导的可行性。方法30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G1组(国人参数组)、G2组(Tackley参数组)、G3组(BET组),每组10例。分别于诱导前(T0)、轻拍三角肌不应...目的比较三种异丙酚靶控输注方式在麻醉诱导期间的临床效应,评价三种方式用于麻醉诱导的可行性。方法30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G1组(国人参数组)、G2组(Tackley参数组)、G3组(BET组),每组10例。分别于诱导前(T0)、轻拍三角肌不应即刻(T1)、气管插管过声门即刻(T2)、气管插管后3 m in(T3)、5 m in(T4)、10 m in(T5)时点监测和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并记录3组病人异丙酚给药后起效时间t1、t2、t3及气管插管所需时间t4。结果3组诱导期间HR、MAP保持平稳。G3组MAP在T2时点较T0时点有明显增高(P<0.05),而G1、G2组无明显增高(P>0.05)。异丙酚起效时间:G1<G2<G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3种靶控输注方式均可实施临床麻醉诱导,诱导迅速、平稳。按G3组方式进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期间心血管反应最不显著。如应用Tackley报道的参数建立TC I系统,宜适当调低诱导靶浓度。人工输注方案实施靶控输注,需严密监测气管插管时的意识深度,以防术中知晓。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比较三种异丙酚靶控输注方式在麻醉诱导期间的临床效应,评价三种方式用于麻醉诱导的可行性。方法30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分为:G1组(国人参数组)、G2组(Tackley参数组)、G3组(BET组),每组10例。分别于诱导前(T0)、轻拍三角肌不应即刻(T1)、气管插管过声门即刻(T2)、气管插管后3 m in(T3)、5 m in(T4)、10 m in(T5)时点监测和记录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并记录3组病人异丙酚给药后起效时间t1、t2、t3及气管插管所需时间t4。结果3组诱导期间HR、MAP保持平稳。G3组MAP在T2时点较T0时点有明显增高(P<0.05),而G1、G2组无明显增高(P>0.05)。异丙酚起效时间:G1<G2<G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3种靶控输注方式均可实施临床麻醉诱导,诱导迅速、平稳。按G3组方式进行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期间心血管反应最不显著。如应用Tackley报道的参数建立TC I系统,宜适当调低诱导靶浓度。人工输注方案实施靶控输注,需严密监测气管插管时的意识深度,以防术中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