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隋释彦琮《辩正论》“八备”与翻译 被引量:3
1
作者 黄小芃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7-131,共5页
隋释彦琮所作《辩正论》被学界公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系统的翻译专论。文中的"八备"为古代佛典译者应具备的八个条件,是历代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近代之后逐步出现了各种译文。笔者发现,原文的"法"、"志愿益人&q... 隋释彦琮所作《辩正论》被学界公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系统的翻译专论。文中的"八备"为古代佛典译者应具备的八个条件,是历代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近代之后逐步出现了各种译文。笔者发现,原文的"法"、"志愿益人"、"践觉场"、"牢戒足"、"不染讥恶"、"不苦闇滞"、"道术"和"不坠彼学"都是翻译"八备"的关键词语和难点,也是各家翻译的分歧所在。上述关键点有的是佛教术语,有的涉及汉语字词的训诂,有的要注意具体语境的考察和紧贴语境。此外,"八备"言简意赅,无论今译还是英译都要准确达意,不遗漏原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释彦琮 辩正论 八备 践觉场
下载PDF
彦琮“八备”说对典籍外译译者素质的启发意义
2
作者 高查清 蔡满园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73-77,95,共6页
“八备”说是彦琮对佛经译者提出的个人道德修养和能力素质要求。从许译《论语》看,中国典籍翻译和佛经翻译对译者的个人品质和能力素养要求有颇多类似之处。“八备”中所包含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团队合作意识、工匠精神、洁身自好... “八备”说是彦琮对佛经译者提出的个人道德修养和能力素质要求。从许译《论语》看,中国典籍翻译和佛经翻译对译者的个人品质和能力素养要求有颇多类似之处。“八备”中所包含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团队合作意识、工匠精神、洁身自好的品德修养,以及训诂考据能力、双语能力和语言转换能力、广博的百科知识储备等,都是典籍外译工作者们所必须具备的。认真领会“八备”的语义内涵和精神实质,并在典籍外译过程中身体力行,对于译者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成功外译中国典籍、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有重要的借鉴、参考意义和启发、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059“八备 中国典籍 外译 译者素质 借鉴
下载PDF
备课中的“八备八忌”
3
作者 张金传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8年第11期42-43,共2页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为了让教学设计更有针对性,教师备课时要坚持"八备八忌",抓住教学设计这个关键环节,为实现"高效课堂"而努力。
关键词 教学设计 八备 高效课堂
下载PDF
从彦琮的“八备”之说看当今称职译员的必备素质
4
作者 左梦蝶 《智库时代》 2020年第4期228-229,共2页
古今中外,对于翻译家,大家谈论的最多的是其翻译策略和信奉的翻译理念为何。而关于翻译家所具备的素质问题,则很少见于文献。直到现在,全球化现象带来世界的沟通,翻译成为当下一门热门职业后,人们才开始大谈翻译家的职业素养。其实,早... 古今中外,对于翻译家,大家谈论的最多的是其翻译策略和信奉的翻译理念为何。而关于翻译家所具备的素质问题,则很少见于文献。直到现在,全球化现象带来世界的沟通,翻译成为当下一门热门职业后,人们才开始大谈翻译家的职业素养。其实,早在中国隋朝,就有一位翻译家——彦琮,在其著作《辨证论》中提及到的“八备”之说,就论证了译员应该具备的翻译素质。虽然其理论距今已久远,其中所述的译员素养要求,对当今称职译员的素质培养也是十分实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彦琮 八备”之说 译员素养
下载PDF
从彦琮"八备"论看当今译员应具备的素养
5
作者 逯婷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第6期98-99,135,共3页
彦琮的"八备"论从道德、品质、能力、态度等方面对佛教经典译者提出了八个条件。通过"八备"论提出的背景、具体内容和解读,从"八备"论解读当今译状角度出发,阐明"八备"论在当今社会,对成为一... 彦琮的"八备"论从道德、品质、能力、态度等方面对佛教经典译者提出了八个条件。通过"八备"论提出的背景、具体内容和解读,从"八备"论解读当今译状角度出发,阐明"八备"论在当今社会,对成为一名称职译员应具备基本素养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彦琮 八备 译员素养
下载PDF
佛经译场中的翻译理论探索 被引量:7
6
作者 刘长庆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06-109,共4页
我国佛经翻译理论随着译场的建立而产生,随着译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东晋道安从宏观上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观点,主张译文要保留原文的风格面貌。隋彦琮对译场工作人员提出了"十条八备"的标准。唐... 我国佛经翻译理论随着译场的建立而产生,随着译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东晋道安从宏观上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观点,主张译文要保留原文的风格面貌。隋彦琮对译场工作人员提出了"十条八备"的标准。唐玄奘和道安一样,也主张保存原文的风格面貌,但他进一步从微观上提出了具体的"五不翻"原则。北宋赞宁提出的"新意六例"是对东汉以来佛经翻译的实践经验和翻译理论的总结和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孤立地看待这些不同时期的翻译思想和观点,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继承和不断发展的有机联系,最终形成了我国古代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理论体系。尽管这些原则和理论主要体现在形而下的"术"的方面,但它们对现代翻译理论的构建和翻译实践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场 翻译原则和理论 五失本三不易 十条八备 五不翻 新意六例
下载PDF
试论隋代翻译家彦琮及其翻译思想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美平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4年第6期108-110,共3页
彦琮不仅是隋代著名的翻译实践家,而且还是翻译理论家。彦琮一生,著述宏富,《辨证论》是其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彦琮在《辨证论》中具体阐述其翻译思想:趋重直译的主张;提出了译者的素质要求;勾勒了"人人共解,省翻译之劳"... 彦琮不仅是隋代著名的翻译实践家,而且还是翻译理论家。彦琮一生,著述宏富,《辨证论》是其传世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彦琮在《辨证论》中具体阐述其翻译思想:趋重直译的主张;提出了译者的素质要求;勾勒了"人人共解,省翻译之劳"的理想世界。《辨证论》确立了彦琮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彦琮 《辨证论》 八备
下载PDF
我国古代汉译佛经翻译理论 被引量:1
8
作者 郑玲 《西夏研究》 2014年第2期88-93,共6页
我国古代汉译佛经翻译历史悠久,历经东汉、魏晋、唐宋,于元代之后趋于尾声。佛经翻译实践中始终存在"文"、"质"之争,剖析其发展脉络有助于全面把握汉译佛经翻译史;而彦琮的"八备"翻译观更进一步提出对翻... 我国古代汉译佛经翻译历史悠久,历经东汉、魏晋、唐宋,于元代之后趋于尾声。佛经翻译实践中始终存在"文"、"质"之争,剖析其发展脉络有助于全面把握汉译佛经翻译史;而彦琮的"八备"翻译观更进一步提出对翻译主体的素养命题,这对当今的翻译理论仍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译佛经 “文”“质”之争 八备”翻译观
下载PDF
批评者眼中的译者
9
作者 黄小芃 赵平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69-71,共3页
本文以隋代释彦琮和近现代著名人物及其所论述的译者为主例,尝试用解构的方法简单探讨了翻译理论中两对主客体范畴结构消解问题。认为主客体并非截然分离,双方界限常常消解,双方相互影响;客体是主体的映射,而翻译客体标准对译者主体也... 本文以隋代释彦琮和近现代著名人物及其所论述的译者为主例,尝试用解构的方法简单探讨了翻译理论中两对主客体范畴结构消解问题。认为主客体并非截然分离,双方界限常常消解,双方相互影响;客体是主体的映射,而翻译客体标准对译者主体也产生影响。隋代高僧彦琮提出的"八备"是中国最早关于译者的系统论述,为了更清楚地认识隋代批评者眼中译者的真面貌,支持本文的主题,笔者也比较详细地梳理了"八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备 批评者 译者 主体 客体 解构
下载PDF
中西翻译观比较——以彦琮和斐洛的翻译观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姬艳芳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35-136,共2页
对比中国佛经翻译家彦琮与西方圣经翻译研究学者斐洛的翻译观,分析他们各自的翻译理论对宗教经典译者要求的共性与个性及其对后世影响,并对彦琮的"八备"进行了深度挖掘和现代转换,认为它是中国现代翻译理论不可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 彦琮 八备 斐洛
下载PDF
彦琮翻译观述评
11
作者 唐丽丽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94-96,共3页
彦琮的辨证论是我国翻译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相对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彦琮所著《辨证论》中的"八备",蕴含着对佛经译者思想修养、个人品行、语言素质的要求,并对当代翻译研究具有诸多启发作用。
关键词 五失本 三不易 八备 十条 启发
下载PDF
再论隋释彦琮《辩正论》的翻译思想 被引量:5
12
作者 黄小芃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183-186,共4页
本文完全根据原作的篇章理路探讨《辩正论》的翻译思想。东晋道安的佛典翻译原则、彦琮自己的佛经翻译标准、佛经译者理论以及佛经译者运用梵语能力论是《辩正论》系统论述的四个主要佛经翻译理论,"十条"和"废译论"... 本文完全根据原作的篇章理路探讨《辩正论》的翻译思想。东晋道安的佛典翻译原则、彦琮自己的佛经翻译标准、佛经译者理论以及佛经译者运用梵语能力论是《辩正论》系统论述的四个主要佛经翻译理论,"十条"和"废译论"不是论述的重点,"八备"是佛经译者理论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正论 翻译原则 八备 十条 废译
原文传递
创新与学习——译者素养漫谈
13
作者 王爱琴 《翻译论坛》 2015年第4期36-42,共7页
古代关于翻译有不同的称呼,如'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泽'(陈福康,1992:11),还有'象胥'、'媒人'、'舌人'等均反映了译者在两种语言之间所起的桥梁作用。因此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桥梁、主体... 古代关于翻译有不同的称呼,如'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泽'(陈福康,1992:11),还有'象胥'、'媒人'、'舌人'等均反映了译者在两种语言之间所起的桥梁作用。因此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桥梁、主体,其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译文的优劣。自古至今,关于译者素养的论述指不胜屈。隋代名僧颜琮(557—610)在《辨证论》中就对译者人格修养和治学能力提出了'八备'说:'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其备一也;将践觉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僧 八备 素养 能力 爱法 译者 主体 桥梁
原文传递
彦琮翻译观述评 被引量:1
14
作者 唐丽丽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392-393,共2页
彦琮的《辨证论》是我国翻译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相对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本文以彦琮所著《辨证论》中的"八备"为分析对象,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对于佛经译者思想修养、个人品行、语言素质的要求并提出其对当代翻译研究的启发之处。
关键词 八备 翻译 译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