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元前48年-公元1949年我国四类主要海洋灾害的史料统计与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刘珊 王英华 +3 位作者 石先武 贾宁 孙雨希 刘强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44-550,共7页
本文系统查阅了公元前48年-公元1949年间我国沿海地区历代地方志、正史、档案、实录和报刊等大量史料文献,对各个历史阶段史料文献中关于海洋灾害的文字记载进行摘录和统计,共计4515条。并利用灾害学、海洋学、地理学、统计学和信息学... 本文系统查阅了公元前48年-公元1949年间我国沿海地区历代地方志、正史、档案、实录和报刊等大量史料文献,对各个历史阶段史料文献中关于海洋灾害的文字记载进行摘录和统计,共计4515条。并利用灾害学、海洋学、地理学、统计学和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方法,总结分析了我国不同历史阶段风暴潮、地震海啸、巨浪和海冰四类海洋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生规律、影响因素及危害性。结果表明,风暴潮灾害是我国历代最为频发且危害最大的海洋灾害,公元前48年-公元1949年共发生1244次,其中造成死亡万人以上的风暴潮灾害达52次,且集中发生在明清时期东南沿海的江浙地区。千年尺度的长时间序列、大空间范围历史海洋灾害史料的分析和研究,可作为当前我国沿海地区海洋防灾减灾研究的补充,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在时间维度上的回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元前48年-公元1949年 海洋灾害 史料 统计分析 时空分布
原文传递
公元前186年甘肃武都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探讨 被引量:49
2
作者 袁道阳 雷中生 +4 位作者 何文贵 熊振 葛伟鹏 刘兴旺 刘百篪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54-663,共10页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的重新考证和野外调查,认为现行地震目录所给出的公元前186年甘肃武都地震的参数不确切,应做如下修正:其重破坏区位于武都县桔柑乡-舟曲县坪定乡之间,震中位于武都县两河口附近,震级为7~7%级,烈度达Ⅸ~Ⅹ度....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的重新考证和野外调查,认为现行地震目录所给出的公元前186年甘肃武都地震的参数不确切,应做如下修正:其重破坏区位于武都县桔柑乡-舟曲县坪定乡之间,震中位于武都县两河口附近,震级为7~7%级,烈度达Ⅸ~Ⅹ度.这次地震重破坏区长轴方向为北西西向,大致与该区的迭部-白龙江断裂带中东段走向相吻合,时间上与探槽揭露的该断裂段最晚一次古地震事件的年代(83±46)BC之前可以对比.该断裂段至今仍保存有部分地震形变带的遗迹.综合分析认为,公元前186年武都7~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应为迭部-白龙江断裂带的中东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元前186武都地震 历史地震考证 发震构造 迭部-白龙江断裂
下载PDF
公元前第三千纪北方地区社会复杂化过程考察——以榆林地区考古资料为中心 被引量:34
3
作者 孙周勇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0-79,共10页
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1800年之间的北方地区人口数量较前期急剧增长,聚落规模差异加剧,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在经历了财富集中、高等级聚落、大型宫室、祭坛及公共设施涌现的过程之后,聚落间防御需求日趋强烈,环壕、城垣等防御设施成为聚落... 公元前3000至公元前1800年之间的北方地区人口数量较前期急剧增长,聚落规模差异加剧,社会结构日趋复杂。在经历了财富集中、高等级聚落、大型宫室、祭坛及公共设施涌现的过程之后,聚落间防御需求日趋强烈,环壕、城垣等防御设施成为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常态化的祭祀、占卜等宗教活动成为凝聚聚落人群的核心手段。公元前2300年前后,以石峁城址为核心的北方地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形成,开启了早期城市化道路,迈开了走向早期国家的步伐。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的石峁遗址不仅成为国内已知规模最大的龙山时期至二里头早期阶段城址,也当仁不让地成为北方地区地缘政治的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元前3000-公元前1800 石峁遗址 聚落特征 区域政体中心 形成过程
下载PDF
公元前1831年-公元1980年中国地震灾害对交通影响的时空分布及其类型 被引量:3
4
作者 任慧子 曹小曙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75-882,共8页
在综合整理公元前1831年-公元1980年中国地震灾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着重探讨了中国地震灾害的时空特征以及中国地震灾害对交通影响的空间分布与类型分析。中国地震灾害记载的时间分布不平衡,是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呈现上升趋势;... 在综合整理公元前1831年-公元1980年中国地震灾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着重探讨了中国地震灾害的时空特征以及中国地震灾害对交通影响的空间分布与类型分析。中国地震灾害记载的时间分布不平衡,是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呈现上升趋势;其空间分布也不平衡,元代以前集中于山西、河南、陕西一带,明清时期西南和台湾地区有所增加,民国及1949-1980年主要集中于西南、西北及台湾地区。中国地震灾害对交通影响的空间分布也集中于西北、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四川和新疆,通过地震烈度的空间分布,可知高烈度的地震对新疆的交通系统影响较大,云南和四川较低烈度的地震对其交通系统的影响也比较大,这是因为3省皆分布于中国强震带内,且四川和云南地形复杂,多山地丘陵,其交通线的分布多沿山川行进,故较易受地震影响。然后,依据破坏程度、次生灾害、交通构筑物破坏可将地震灾害对交通的影响划分为不同的影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元前1831-公元1980 中国 地震灾害 交通 影响类型
原文传递
白狄中山、魏属中山秘史——兼驳《史记》“中山复国”谬说
5
作者 张远山 《社会科学论坛》 2013年第4期16-55,共40页
本文综合文献旧证和考古新证,辨析了近两百条中山史料,梳理了春秋白狄中山和战国魏属中山的历史纲要。力驳《史记》"中山复国"谬说,力证白狄中山从未复国;辨明1973年出土的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必非白狄中山王墓,必为魏属中山王... 本文综合文献旧证和考古新证,辨析了近两百条中山史料,梳理了春秋白狄中山和战国魏属中山的历史纲要。力驳《史记》"中山复国"谬说,力证白狄中山从未复国;辨明1973年出土的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必非白狄中山王墓,必为魏属中山王墓。力证白狄中山灭邢开国于孔子生前一百一十年,《春秋》尊王攘夷而不言"中山";《左传》传不破经而晚言"中山",比清华简《系年》晚九年,比《吕览》晚一百五十五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狄中山二百五十六(公元前661-公元前406) 晋文公居于白狄中山十二 魏灭白狄中山 魏属中山一百一十(公元前405-公元前296) 灭魏属中山
下载PDF
西周国、东周国秘史(下)
6
作者 张远山 《社会科学论坛》 2013年第12期4-38,共35页
本文梳理百余条西周国、东周国史料,抉发《史记》失记、《战国策》失序的二周秘史。阐明最后三代周王寄居东周国六十年,末代周王寄居西周国五十二年,因而二周先后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天下中枢。兼明西周威公、西周武公、东周昭文君、宁越... 本文梳理百余条西周国、东周国史料,抉发《史记》失记、《战国策》失序的二周秘史。阐明最后三代周王寄居东周国六十年,末代周王寄居西周国五十二年,因而二周先后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天下中枢。兼明西周威公、西周武公、东周昭文君、宁越、杜赫、颜率、周最、史舍、韩庆、宫他、游腾、齐明、马犯等二周君臣的重要历史作用,魏国人张仪、楚国人景翠、东周国人苏秦等战国重要人物与二周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国一百八十四(公元前439-前256) 东周国一百一十 (公元前366-前249) 秦昭王灭西周国 东周朝 秦庄襄王灭东周国
下载PDF
西周国、东周国秘史(上)
7
作者 张远山 《社会科学论坛》 2013年第11期4-27,共24页
本文梳理近百条西周国、东周国史料,抉发《史记》失记、《战国策》失序的二周秘史。阐明最后三代周王寄居东周国六十年,末代周王寄居西周国五十二年,因而二周先后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天下中枢。兼明西周威公、西周武公、东周昭文君、宁越... 本文梳理近百条西周国、东周国史料,抉发《史记》失记、《战国策》失序的二周秘史。阐明最后三代周王寄居东周国六十年,末代周王寄居西周国五十二年,因而二周先后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天下中枢。兼明西周威公、西周武公、东周昭文君、宁越、杜赫、颜率、周最、史舍、韩庆、宫他、游腾、齐明、马犯等二周君臣的重要历史作用,魏国人张仪、楚国人景翠、东周国人苏秦等战国重要人物与二周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国一百八十四(公元前439-前256) 东周国一百一十(公元前366-前249) 秦昭王灭西周国、东周朝 秦庄襄王灭东周国
下载PDF
人物龙凤帛画
8
《新湘评论》 2018年第6期43-43,共1页
文物年代: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规格:长31厘米,宽22.5厘米。1949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帛画构图简洁而意境深远,画面上层绘一龙一凤,凤引颈昂首、展翅向上.作奋爪迈进之态;龙头生双角,身躯蜿蜒,呈腾跃飞升之势;中... 文物年代: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规格:长31厘米,宽22.5厘米。1949年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帛画构图简洁而意境深远,画面上层绘一龙一凤,凤引颈昂首、展翅向上.作奋爪迈进之态;龙头生双角,身躯蜿蜒,呈腾跃飞升之势;中层绘一高鬓细腰、广袖长裙、合掌侧身而立的贵族女子;下层绘一弯月状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帛画 人物 1949 公元前 战国 出土 楚墓 贵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