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从个人之善到公共之善:网络媒体的责任伦理担当
被引量:
2
1
作者
蒙冰峰
周菲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7年第5期39-41,共3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网络媒体的发展呈现出新态势,被称为"第四媒体",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核心价值观念传播的主阵地。本文以理性主体为基础,以主体间的交往实践为价值生成,深入探析在互联网传播广泛影响的当下,社会...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网络媒体的发展呈现出新态势,被称为"第四媒体",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核心价值观念传播的主阵地。本文以理性主体为基础,以主体间的交往实践为价值生成,深入探析在互联网传播广泛影响的当下,社会主体的个人之善的价值如何在公共之善中得以表征和实现,即"个人之善"必须走向"公众之善"才能实现网络媒体的责任伦理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媒体
理性主体
交往实践
公共之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公共之善——从原初状态阐释行政伦理
2
作者
王强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85-87,共3页
自然法、自然状态理论在近代以前颇受欢迎,其理论基点在于某种正义的应然,无论是自我保全还是追求幸福生活,都是理性谋划的结果,是符合正义的。在近代,罗尔斯设计了一个无知之幕,也就是公共之善,通过对人类整体生活的关切,或者说是对个...
自然法、自然状态理论在近代以前颇受欢迎,其理论基点在于某种正义的应然,无论是自我保全还是追求幸福生活,都是理性谋划的结果,是符合正义的。在近代,罗尔斯设计了一个无知之幕,也就是公共之善,通过对人类整体生活的关切,或者说是对个体未来不幸的可预知的恐惧,社会中的个体关注代际与未来的幸福,至少可以避免不幸。基于此,给予不幸者利益分配上的照顾,这种照顾与其说是对同类不幸的悲悯,更像是慈善的储蓄。这些理论都是理性与平等精神支撑的以单一的人际关系或者说人际利益关系为基础的考量人类幸福源泉的学说,这种逻辑不仅在抽象的政治学理论中绽放光芒,而且具有相当的普世性,可在这种原初状态下设计情形来研究行政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伦理
原初状态
公共之善
平等
理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公共之善——从原初状态阐释行政伦理
被引量:
1
3
作者
常静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1-114,共4页
近代,罗尔斯设计了一个无知之幕,即公共之善。通过对人类整体生活的关切,或者说是对个体未来不幸的可预知的恐惧,社会中的个体关注代际与未来的幸福,至少是为避免不幸,基于此,给予不幸者利益分配上的照顾,这种照顾与其说:黾对...
近代,罗尔斯设计了一个无知之幕,即公共之善。通过对人类整体生活的关切,或者说是对个体未来不幸的可预知的恐惧,社会中的个体关注代际与未来的幸福,至少是为避免不幸,基于此,给予不幸者利益分配上的照顾,这种照顾与其说:黾对同类不幸的悲悯,更像是慈善的储蓄。这些理论都是理性与平等精神支撑的以单一的人际关系或者说人际利益关系为基础的考量人类幸福源泉的学说,这种逻辑不仅在抽象的政治学理论中绽放光芒,而且具有相当的普世性。公共行政的实质在于行政行为的公共性,伦理视角考量的公共行政及其依托的行政权力必须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和行使,即使行政人员有“经济人”思想作祟。公共之善的基础在于个体之善的旨归,在对个体利益的尊重乃是最高的道德的思想困囿下,行政行为不仅是强势人的代言,更应关注弱势群体和贫困者的“安身立命”。除了法治匡治行政行为之外,保护弱者,实现人人平等,进而实现理想中完美的公共之善,已成为行政伦理考量下的行政行为之必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伦理
原初状态
公共之善
平等
理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群”与“己”:边界及其规则——对“群己权界”的当代哲学反思
被引量:
9
4
作者
贺来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0-45,共6页
在思想史和社会史上,关于“群”、“己”关系问题,占统治地位的是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以普遍的、共通的形而上学“人性”为基础,能实现“个人之善”与“公共之善”的“本质统一”。事实上,这种观念乃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僭妄,“个人之善”与...
在思想史和社会史上,关于“群”、“己”关系问题,占统治地位的是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以普遍的、共通的形而上学“人性”为基础,能实现“个人之善”与“公共之善”的“本质统一”。事实上,这种观念乃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僭妄,“个人之善”与“公共之善”之间并不存在这种“本质统一”关系,二者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游戏规则”,而不是建立在抽象的形而上学同一性基础之上。对于“个体生命”来说,“自由”地“创造”其“价值”构成了其自主的“游戏规则”;对于社会公共生活来说,“相互承认与团结”则构成了其独立的“游戏规则”。以“边界意识”取代“形而上学意识”来重新认识“群己权界”,这是人与社会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
之善
社会
公共之善
“群己权界”
原文传递
题名
从个人之善到公共之善:网络媒体的责任伦理担当
被引量:
2
1
作者
蒙冰峰
周菲
机构
西安理工大学
出处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7年第5期39-41,共3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青少年责任伦理建构研究"(编号:12XKS042)
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基地研究项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责任伦理建构研究"(编号:16JZ047)
+1 种基金
西安理工大学研究生课程改革项目"以提高专业适应力为导向的研究生学风建设实证性分析"(编号:310-252041516)
西安理工大学青年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团队资助
文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网络媒体的发展呈现出新态势,被称为"第四媒体",是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核心价值观念传播的主阵地。本文以理性主体为基础,以主体间的交往实践为价值生成,深入探析在互联网传播广泛影响的当下,社会主体的个人之善的价值如何在公共之善中得以表征和实现,即"个人之善"必须走向"公众之善"才能实现网络媒体的责任伦理担当。
关键词
网络媒体
理性主体
交往实践
公共之善
分类号
C913 [经济管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公共之善——从原初状态阐释行政伦理
2
作者
王强
机构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出处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85-87,共3页
文摘
自然法、自然状态理论在近代以前颇受欢迎,其理论基点在于某种正义的应然,无论是自我保全还是追求幸福生活,都是理性谋划的结果,是符合正义的。在近代,罗尔斯设计了一个无知之幕,也就是公共之善,通过对人类整体生活的关切,或者说是对个体未来不幸的可预知的恐惧,社会中的个体关注代际与未来的幸福,至少可以避免不幸。基于此,给予不幸者利益分配上的照顾,这种照顾与其说是对同类不幸的悲悯,更像是慈善的储蓄。这些理论都是理性与平等精神支撑的以单一的人际关系或者说人际利益关系为基础的考量人类幸福源泉的学说,这种逻辑不仅在抽象的政治学理论中绽放光芒,而且具有相当的普世性,可在这种原初状态下设计情形来研究行政伦理。
关键词
行政伦理
原初状态
公共之善
平等
理性
分类号
B82-051 [哲学宗教—伦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公共之善——从原初状态阐释行政伦理
被引量:
1
3
作者
常静
机构
苏州大学继续教育处
出处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1-114,共4页
文摘
近代,罗尔斯设计了一个无知之幕,即公共之善。通过对人类整体生活的关切,或者说是对个体未来不幸的可预知的恐惧,社会中的个体关注代际与未来的幸福,至少是为避免不幸,基于此,给予不幸者利益分配上的照顾,这种照顾与其说:黾对同类不幸的悲悯,更像是慈善的储蓄。这些理论都是理性与平等精神支撑的以单一的人际关系或者说人际利益关系为基础的考量人类幸福源泉的学说,这种逻辑不仅在抽象的政治学理论中绽放光芒,而且具有相当的普世性。公共行政的实质在于行政行为的公共性,伦理视角考量的公共行政及其依托的行政权力必须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和行使,即使行政人员有“经济人”思想作祟。公共之善的基础在于个体之善的旨归,在对个体利益的尊重乃是最高的道德的思想困囿下,行政行为不仅是强势人的代言,更应关注弱势群体和贫困者的“安身立命”。除了法治匡治行政行为之外,保护弱者,实现人人平等,进而实现理想中完美的公共之善,已成为行政伦理考量下的行政行为之必须。
关键词
行政伦理
原初状态
公共之善
平等
理性
分类号
B712.6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群”与“己”:边界及其规则——对“群己权界”的当代哲学反思
被引量:
9
4
作者
贺来
机构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
出处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40-45,共6页
文摘
在思想史和社会史上,关于“群”、“己”关系问题,占统治地位的是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以普遍的、共通的形而上学“人性”为基础,能实现“个人之善”与“公共之善”的“本质统一”。事实上,这种观念乃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僭妄,“个人之善”与“公共之善”之间并不存在这种“本质统一”关系,二者有着各自相对独立的“游戏规则”,而不是建立在抽象的形而上学同一性基础之上。对于“个体生命”来说,“自由”地“创造”其“价值”构成了其自主的“游戏规则”;对于社会公共生活来说,“相互承认与团结”则构成了其独立的“游戏规则”。以“边界意识”取代“形而上学意识”来重新认识“群己权界”,这是人与社会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
个人
之善
社会
公共之善
“群己权界”
Keywords
the good of individual, the good of social public life, the demarcation between individual and social public life
分类号
B15 [哲学宗教—世界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从个人之善到公共之善:网络媒体的责任伦理担当
蒙冰峰
周菲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7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公共之善——从原初状态阐释行政伦理
王强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1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公共之善——从原初状态阐释行政伦理
常静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群”与“己”:边界及其规则——对“群己权界”的当代哲学反思
贺来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
9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