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咫尺之间·纳米之距--强流动性公共场域及其人文性探究
1
作者 胡辉 徐静 彭聘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40-144,共5页
中国正面临城市转型的重要发展阶段,高铁枢纽、空港城、地铁上盖等高速化、立体大型交通节点在沿海和内陆地区的主要城市中持续出现并日益更新,人的日常流动性也趋向于当下境遇中的挤压效应而日益增深,因此关注这类节点性公共空间并提... 中国正面临城市转型的重要发展阶段,高铁枢纽、空港城、地铁上盖等高速化、立体大型交通节点在沿海和内陆地区的主要城市中持续出现并日益更新,人的日常流动性也趋向于当下境遇中的挤压效应而日益增深,因此关注这类节点性公共空间并提出“强流动性公共场域”这一概念,关注生产的现代性与人的“生活世界”之间对立的后现代主义语境。作为“整体性存在”,工业文化中的城市公共交通空间中“人”的被挤压效应更为显著,处于人文的碎片化和边缘化的现场境遇。事实上,扩张中的公共交通空间人文性已被瓦解、退场甚至于异化的境地。从强流动性公共场域中的人和人文性、宏大与小微、汇聚与共生、创新与共生几个方面展开论述,并以首都国际机场壁画、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公共艺术、杭州西站枢纽“云谷”公共艺术装置等为例,探讨强流动性公共场域中的人文和艺术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强流动性公共场域 互生性 在地性 人文性
下载PDF
班级:生活样态的公共场域——基于班级本体性价值的思考
2
作者 江振岚 《江苏教育》 2023年第21期6-9,共4页
班级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公共生活场域。学生在共同的物理空间长期相处,个体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人和人之间通过情感交流和价值激荡,在公共交往中形成更为深厚的情感联结,产生更为牢固的共同愿望和价值追求。班级蕴含着学生“学会共同生活... 班级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公共生活场域。学生在共同的物理空间长期相处,个体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人和人之间通过情感交流和价值激荡,在公共交往中形成更为深厚的情感联结,产生更为牢固的共同愿望和价值追求。班级蕴含着学生“学会共同生活”的价值,作为一种生活样态的公共场域,其最大的价值就是让学生体验公共生活,学会共同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级生活 公共场域 生活样态 本体性价值
下载PDF
基于公共场域视角的基层政府与社会合作治理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崔晶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3-143,共11页
基层政府与社会之间公共场域的存在是中国基层治理区别于他国的重要特征。在这一公共场域中,行动主体从古代的胥吏、士绅发展到今天的社工、协勤和村官等,组织形式从里甲与乡约的混合模式发展到今天的村委会(党支部)、社区委员会(党支部... 基层政府与社会之间公共场域的存在是中国基层治理区别于他国的重要特征。在这一公共场域中,行动主体从古代的胥吏、士绅发展到今天的社工、协勤和村官等,组织形式从里甲与乡约的混合模式发展到今天的村委会(党支部)、社区委员会(党支部)甚至虚拟的网格化管理区。而政策的传递方式则经历着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夹杂着自下而上的士绅"自治"模式,发展到今天的压力型体制和动员型治理相结合的模式。国家与社会在公共场域的融合和重叠使得中国的基层治理成为国家主导下的基层政府与社会合作治理。而合作治理的实现不仅需要弱化政府外部发包体系的行政化,疏通自下而上的参与通道,让地方精英和民众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中来,还需要在吸纳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回望历史传统,借鉴历史上的乡约与里甲混合模式,重新组织与整合基层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政府 国家与社会 合作治理 公共场域
下载PDF
夜航船:明清江南的内河航运网络及其公共场域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宝良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33,共16页
航船是一种通称,而夜航船仅是航船的一种。作为一种客货兼运的内河航运工具,夜航船的出现应该是在宋代。在元代,夜航船已成为江南颇为普及的交通工具。至明清两代,航船、夜航船达到了极盛。航船不但有日行或日夜兼行之别,而且有固定的线... 航船是一种通称,而夜航船仅是航船的一种。作为一种客货兼运的内河航运工具,夜航船的出现应该是在宋代。在元代,夜航船已成为江南颇为普及的交通工具。至明清两代,航船、夜航船达到了极盛。航船不但有日行或日夜兼行之别,而且有固定的线路,形成了江南独特的水乡航运网络。明清江南航船线路,大抵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是省内航线,二是跨省航线。在明清时期的江南,夜航船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场所,堪称一处流动的公共场域。清末民初以来,汽船、汽车开始出现,加之内河火轮的广泛使用,显然对传统的航船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最终导致航船业逐渐趋于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江南 内河航运 公共场域
下载PDF
转型期公共场域诚信缺失的理论思考——基于转型的一种视角 被引量:3
5
作者 杨光飞 《伦理学研究》 2007年第2期78-82,共5页
转型期的诚信缺失主要发生在公共场域而不是在私人场域;由于社会结构的变迁,人们的交往、交易不断从“熟人社会”延伸至“公共场域”,但公共场域缺少相应的诚信伦理的约束,失信行为增多;另外,转型期不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 转型期的诚信缺失主要发生在公共场域而不是在私人场域;由于社会结构的变迁,人们的交往、交易不断从“熟人社会”延伸至“公共场域”,但公共场域缺少相应的诚信伦理的约束,失信行为增多;另外,转型期不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人”的工具理性也会刺激公共场域大量失信行为的发生;公共场域中的诚信重构,首先需要法律制度的援助;其次,从长远眼光来看,仍需要对传统伦理中“特殊主义”的诚信观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建构公共场域所需要的“普遍主义”的诚信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场域 诚信缺失“特殊主义” “普遍主义” “创造性的转换”
下载PDF
梁武帝的佛教活动——兼谈寺院公共场域的作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普慧 《长江学术》 CSSCI 2020年第1期50-60,共11页
梁武帝萧衍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崇佛的皇帝,曾奉佛教为正道,四次舍身同泰寺。然其目的似欲做"白衣僧正”,即保有俗世世界皇帝之最高权力,又为佛界之转轮圣王,成为人们之精神领袖,实现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他重视法会,亲临讲法,推动佛... 梁武帝萧衍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崇佛的皇帝,曾奉佛教为正道,四次舍身同泰寺。然其目的似欲做"白衣僧正”,即保有俗世世界皇帝之最高权力,又为佛界之转轮圣王,成为人们之精神领袖,实现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他重视法会,亲临讲法,推动佛教纵深发展;翻新、修缮、扩建寺庙,使得寺庙不只是宗教传播场所,也成为众生审美愉悦之公共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武帝萧衍 白衣僧正 办法会 修建佛寺 公共场域
下载PDF
公共场域重构、社区归属感与失地农民城市融入 被引量:10
7
作者 唐云锋 刘涛 徐小溪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8-85,共8页
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城市融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社会转型中亟需解决的现实难题。本文从“场域-惯习”视角分析失地农民在交往场域、文化场域与参与场域中的城市融入困难,发现失地农民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由于交往场域缺失、文化场... 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城市融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社会转型中亟需解决的现实难题。本文从“场域-惯习”视角分析失地农民在交往场域、文化场域与参与场域中的城市融入困难,发现失地农民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由于交往场域缺失、文化场域融合困难以及参与场域行为障碍所导致的失地农民社区归属感不强,是影响其城市融入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协助失地农民通过交往场域的构建、文化场域的改进与参与场域的创新,重构社区公共场域来促进其城市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场域 社区归属感 失地农民 城市融入
下载PDF
圈层化连接、虚拟公共场域与微信舆情治理 被引量:8
8
作者 唐云锋 孙萍萍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1-181,共11页
随着微信成为最活跃的社交平台,微信舆情治理就成了防控舆情事件的关键。通过对微信公共场域中主体间圈层化关系分析发现,由于微信舆情传播呈现的圈层化强连接、自组织化与内容共享,导致了舆情传播中舆情主体对信息的过度依赖、信息的... 随着微信成为最活跃的社交平台,微信舆情治理就成了防控舆情事件的关键。通过对微信公共场域中主体间圈层化关系分析发现,由于微信舆情传播呈现的圈层化强连接、自组织化与内容共享,导致了舆情传播中舆情主体对信息的过度依赖、信息的封闭性及其相互间的勾连共振,将使微信舆情传播路径复杂化,并产生裂变性后果。为此,政府需要从监管主体问责、信息内容规范与舆情反馈机制,用户数据管理、信息监测与舆情预警技术,相关主体的公共责任、媒介素养与理性价值观的培育方面作出相应改进,以实现在交往理性基础上构建多元化的微信舆情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层化连接 虚拟公共场域 微信舆情治理
下载PDF
走向公共场域的教师角色 被引量:2
9
作者 王烽 《中小学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共1页
教师是文明的传播者和塑造者,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者。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教师从传统社会中的“先生”,演变成为现代社会中经过专门培养才能从事的一种职业,“育人”的职能为这种职业保留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当今,教育普及的... 教师是文明的传播者和塑造者,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引路者。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教师从传统社会中的“先生”,演变成为现代社会中经过专门培养才能从事的一种职业,“育人”的职能为这种职业保留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当今,教育普及的层级从义务教育向非义务教育拓展,随着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提高,教育内容也越来越突破原有的知识范畴、越来越接近现实社会的需求,教师角色须在专业化、社会化不断加深的趋势下寻找新的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义务教育 教师角色 教育普及 塑造者 知识范畴 教师职业 引路者 公共场域
下载PDF
交互式广告在公共场域中用户体验研究
10
作者 余弦 叶晓 《商情》 2014年第35期352-353,共2页
本文以对时代背景的分析为始,指出用户需求趋向个性化而导致需求多样化的现状,交互式广告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广告直接灌输的形式,给广告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在公共领域中,广告的功能是从信息的传达逐渐走向受众的参与和体验。用户体... 本文以对时代背景的分析为始,指出用户需求趋向个性化而导致需求多样化的现状,交互式广告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广告直接灌输的形式,给广告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在公共领域中,广告的功能是从信息的传达逐渐走向受众的参与和体验。用户体验成为广告宣传的一个附加值,使受众更加有效直接地认识广告所要表达的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互式广告 公共场域 用户体验
下载PDF
论赛珍珠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书写
11
作者 叶旭军 《镇江高专学报》 2021年第1期13-18,共6页
根据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回溯赛珍珠毕生的跨文化创作和社会活动,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一名横跨东、西方文化的公共知识分子,赛珍珠以其强力介入东西方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书写给予其“生而逢时”的宏大历史叙事背... 根据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萨义德的知识分子论,回溯赛珍珠毕生的跨文化创作和社会活动,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一名横跨东、西方文化的公共知识分子,赛珍珠以其强力介入东西方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书写给予其“生而逢时”的宏大历史叙事背景以深广的回应,彰显了大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良知、公义、担当,表现出令人激赏的政治远见和人文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珍珠 公共场域 知识分子书写
下载PDF
审丑:当代公共场域建筑生态负面检视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凌燕 布正伟 《新建筑》 2022年第5期152-157,共6页
文章将近12年来建筑畅言网“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视为一次公共场域的社会化媒介实践和区别于当下我国建筑实践空间叙事的差异化文本。借助当代空间与美学理论提供的新认知路径,将“建筑审丑”议题放置于与社会的相互关联中进行剖析,... 文章将近12年来建筑畅言网“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视为一次公共场域的社会化媒介实践和区别于当下我国建筑实践空间叙事的差异化文本。借助当代空间与美学理论提供的新认知路径,将“建筑审丑”议题放置于与社会的相互关联中进行剖析,从中勾勒出媒介公共场域中我国当代建筑的负面生存样态,提出今后在设计决策、创作与管理等方面应切实关注的现实问题,进而推动树立和谐共生时代建筑营造方向和建筑评审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 当代建筑 网络媒介 公共场域 空间认知 建筑生态负面检视
下载PDF
旅游胜地与公共场域——以近代苏州怡园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1
13
作者 曹化芝 《美与时代(城市)》 2020年第7期85-86,共2页
近代苏州怡园是顾氏的一所私家园林,其设计博采诸园之长,且独以字书闻名,颇具诗情画意。开园后,游客不绝,士女如云。集会宴客者、社团活动者、重大庆典者亦皆乐意假借于此,使其不仅为一方旅游胜地,且为地方社会一个重要公共场域。近代... 近代苏州怡园是顾氏的一所私家园林,其设计博采诸园之长,且独以字书闻名,颇具诗情画意。开园后,游客不绝,士女如云。集会宴客者、社团活动者、重大庆典者亦皆乐意假借于此,使其不仅为一方旅游胜地,且为地方社会一个重要公共场域。近代怡园社会功能的扩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苏州地域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市民生活的发展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怡园 旅游 公共场域
下载PDF
场域的逻辑:智能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关系性重塑 被引量:2
14
作者 沈鲁 乔羽 《现代出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6-103,共8页
在智能技术的赋权下,信息不断分化裂变,催生出圈层化信息处理行为,公共性正在遭遇去中心化引发的技术悖论,由智能媒体塑造的公共场域有可能转变为“失控的场域”。由此,可以从“场域”的逻辑出发,基于公共场域的结构性调整思路,提出重... 在智能技术的赋权下,信息不断分化裂变,催生出圈层化信息处理行为,公共性正在遭遇去中心化引发的技术悖论,由智能媒体塑造的公共场域有可能转变为“失控的场域”。由此,可以从“场域”的逻辑出发,基于公共场域的结构性调整思路,提出重塑“理想的公共场域”的理念,建构出人机协同的信息治理新范式,进而构造智媒生态与信息传播协同演化的新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媒体 公共场域 信息传播 信息治理
下载PDF
公共图书场域转型的空间变迁和价值重塑 被引量:8
15
作者 卫军英 刘晶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9-43,共5页
以实体书店和图书馆为主的公共图书场域,正跨界整合成为推广全民阅读的中坚力量。信息化和媒体技术的发展,直接促动了人与空间的关系重构,公共图书场域也由传统功能单一的图书借阅、购买空间,变为日趋智慧化的"第三文化空间"... 以实体书店和图书馆为主的公共图书场域,正跨界整合成为推广全民阅读的中坚力量。信息化和媒体技术的发展,直接促动了人与空间的关系重构,公共图书场域也由传统功能单一的图书借阅、购买空间,变为日趋智慧化的"第三文化空间"。公共图书空间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渠道,同时也是文化资本和文化气质的符号表征,是建构场所精神的核心价值点。重构连接为其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而图书的"在场"带动了阅读空间、交往空间、审美空间及消费空间四个维度的空间价值重塑和生态再造。公共图书场域由"书的空间"演进为用户体验的"人的空间",空间变迁的逻辑也展现了价值理性的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文化空间 图书公共场域 书店和图书馆 所精神 空间价值重塑
下载PDF
公共文化场域与社会资本关系初探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莹沁 《中国艺术》 2011年第3期152-153,共2页
本文以罗拔?帕特南的研究个案作为引入,进一步探讨公共场域如何产生社会资本,分别以社会资本与人际网络关系、角色转换与社区关系以及第三世界的创造等方面析述各种关系的生成与互动。
关键词 罗拔·帕特南 公共场域 社会资本 人际网络
下载PDF
公共场域中的视觉博弈:走进美术馆的舞蹈
17
作者 夏静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19年第3期100-104,共5页
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近几年舞蹈艺术不断走进美术馆,开始转向尝试建构情境式的、异质空间式的创作表演形态。在这场视觉艺术与动作思维的平衡与较量中,现代舞者凭借特有的身体走进美术馆。文章分别从人文观念、图-底关系和日... 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近几年舞蹈艺术不断走进美术馆,开始转向尝试建构情境式的、异质空间式的创作表演形态。在这场视觉艺术与动作思维的平衡与较量中,现代舞者凭借特有的身体走进美术馆。文章分别从人文观念、图-底关系和日常与非日常的反转三个方面对当下舞蹈的'入世'行为予以理论阐述和实践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场域 现代舞蹈 视觉博弈
原文传递
论民间法的场域公共秩序逻辑——基于广义法哲学视角之民间法的基石法理型构 被引量:3
18
作者 姚选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4-141,共8页
要摆脱当前法学舆论格局中的被动地位,民间法须型构自己的基石法理逻辑。国家法的基石法理是政治秩序逻辑,民间法的法理型构方法是场域逻辑,以国家法的基石法理为参照,基于民间法的法理型构方法,民间法的基石法理则可确定为场域公共秩... 要摆脱当前法学舆论格局中的被动地位,民间法须型构自己的基石法理逻辑。国家法的基石法理是政治秩序逻辑,民间法的法理型构方法是场域逻辑,以国家法的基石法理为参照,基于民间法的法理型构方法,民间法的基石法理则可确定为场域公共秩序逻辑。民间法遵循着场域公共秩序逻辑有三方面的基本表现:其一,民间法处理国家范围内不同区域或领域,亦即各种场域法域中国家法没有顾及的社会纠纷;其二,民间法处理各种场域法域中国家法顾及起来“不经济”的社会纠纷;其三,民间法处理各种场域法域中国家法难以解决彻底的社会纠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法哲学 政治秩序逻辑 公共秩序逻辑
下载PDF
论走向公共场域的雕塑语言——以“剧场性”为核心 被引量:1
19
作者 邓喜军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20年第3期113-122,共10页
自"物转向"以来,在媒介凸显与物性表达之外,中国当代雕塑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和趋势——雕塑开始突破媒介,甚至打破了艺术门类的界限,传统雕塑的形态与边界开始模糊和坍塌,当代雕塑有意识地向生活领域(公共场域)渗透、膨胀... 自"物转向"以来,在媒介凸显与物性表达之外,中国当代雕塑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化和趋势——雕塑开始突破媒介,甚至打破了艺术门类的界限,传统雕塑的形态与边界开始模糊和坍塌,当代雕塑有意识地向生活领域(公共场域)渗透、膨胀与推进,由此,当代雕塑开启向生活世界的回返。雕塑在公共领域的渗透与推进,最终导致当代雕塑呈现出一种泛雕塑化的倾向,既有的雕塑的边界被系统性、多维度地不断打破、解构、变更和重组。中国当代雕塑对公共场域的介入和渗透,标志着以古典雕塑"再现性"和现代雕塑"自足性"为特征的雕塑语言的瓦解,逐渐打破了艺术家、作品、自然界、观者四者线性发展的逻辑关系,同时意味着中国当代雕塑语言开始迈入以互动、偶然、断裂、身体为特征的相互开放、多元互动的层面。本文认为,当代雕塑重返新感性状态下的生活世界(走向公共场域),实现解分化的根本场域是观众(人)、作品(物)、场地(环境)三者之间转化与建构而形成的新型物态体验空间——剧场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剧场性的确立和开启拓展了艺术的边界,促进了中国当代雕塑向新感性生活世界的回归;是对形式主义雕塑语言外延的延伸,标志着中国当代雕塑语言对现代主义审美的开创性突围,使雕塑成为一种新型的介入社会生活的语言方式。当代雕塑向公共领域的渗透和生活世界的回返所确立的以剧场性为活动场域的语言体系,本质上是在雕塑语言内部的自我循环及与生活世界的全方位和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场域 雕塑语言 生活世界
原文传递
传统村庄公共场域治理秩序中的性别排斥研究——基于漯河市农村妇女口述史调查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筱红 胡军帅 《中国农村研究》 2019年第2期5-19,共15页
村庄公共场域是村庄权力机构处理公共事务和村民日常互动交往的实体空间,传统村庄的公共场域,虽名为公共,却是有限的公共,一般只是对男性村民开放,对于女性是存在着不同程度和形式的限制与排斥,在这类公共空间,女性是作为"他者&qu... 村庄公共场域是村庄权力机构处理公共事务和村民日常互动交往的实体空间,传统村庄的公共场域,虽名为公共,却是有限的公共,一般只是对男性村民开放,对于女性是存在着不同程度和形式的限制与排斥,在这类公共空间,女性是作为"他者"存在,处于被拒绝参与的状态。本文作者和调研团队的合作伙伴深入农村,对多位亲历的老年受访者进行了深度的访谈,以河南省漯河市农村妇女口述材料为基础,对传统村庄公共场域性别排斥现象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目的是了解传统时期村庄公共场域性别排斥的状况及形成机制,以及这种性别排斥对当下村庄治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排斥 村庄治理秩序 公共场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