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共艺术设计与公共大众 被引量:2
1
作者 刘英武 《艺术教育》 2008年第3期124-125,共2页
文章从公共艺术设计主体——“公共大众”的角度对公共艺术设计内在特性和要求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公共艺术设计既要反映公共大众的共同意志,又要体现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调,还要传达对公共大众的人文关怀。这三个方面反映了公共艺术设... 文章从公共艺术设计主体——“公共大众”的角度对公共艺术设计内在特性和要求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公共艺术设计既要反映公共大众的共同意志,又要体现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调,还要传达对公共大众的人文关怀。这三个方面反映了公共艺术设计的主体性特征,公共大众是公共艺术设计的内在制约和最终归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艺术设计 公共大众 共同意志 审美情调 人文关怀
原文传递
河南省城市公共体育服务设施与大众健身需求状况研究
2
作者 柴娜娜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6年第12期207-208,共2页
本文结合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河南省为例,对城市公共体育服务设施与大众健身的实际需求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推动城市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发... 本文结合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河南省为例,对城市公共体育服务设施与大众健身的实际需求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推动城市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发展,满足大众的健身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城市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大众健身 需求
下载PDF
大众公共体育空间现状与重构路径 被引量:1
3
作者 许洪文 《邢台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151-154,共4页
体育事业与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密切相关,丰富多彩的体育生活既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结果,又是反映群众生活质量、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大众公共体育空间发展现况研究,发现严重制约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的因素:... 体育事业与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密切相关,丰富多彩的体育生活既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结果,又是反映群众生活质量、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大众公共体育空间发展现况研究,发现严重制约我国体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的因素:区域配置失衡,呈现空间极化特征;空间供需矛盾,公共空间利用率低;配套政策滞后,空间布局不甚合理;空间要素失衡,功能设置导向缺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公共体育空间 现状 重构
下载PDF
六安市大众公共体育服务研究
4
作者 贺莉 《大众标准化》 2020年第20期133-135,共3页
六安市大众公共体育服务的推广,是提高群众身体素质的重要举措。结合对六安市大众公共体育服务调查情况,了解公共体育服务开展的具体情况。及时开展公共体育服务项目,完善体育服务管理中的不足,以此达到促进大众公共体育服务全面发展,... 六安市大众公共体育服务的推广,是提高群众身体素质的重要举措。结合对六安市大众公共体育服务调查情况,了解公共体育服务开展的具体情况。及时开展公共体育服务项目,完善体育服务管理中的不足,以此达到促进大众公共体育服务全面发展,改善群众综合素质,完善体育设施建设,推广健身活动等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公共体育服务 公益性 问卷调查 保障机制
下载PDF
上海大众二汽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5
《上海工商》 2003年第9期57-57,共1页
关键词 上海大众二汽公共交通有限公司 企业改制 服务质量 旅客运输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公共性探析
6
作者 王玉玲 《桂海论丛》 2016年第1期84-88,共5页
当今学界,公共性研究日益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种理论,其中,深刻地显示出实践与理论的公共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向公共大众、关注公共领域、解决公共问题。研究公共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 当今学界,公共性研究日益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种理论,其中,深刻地显示出实践与理论的公共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向公共大众、关注公共领域、解决公共问题。研究公共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表现,把握公共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地位,对学术研究和实践发展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公共大众 公共领域 公共问题
下载PDF
《中学生》内外:鲁迅逝世纪念的话语生产 被引量:1
7
作者 邝明艳 邱雪松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33,共8页
生命的最后一年,鲁迅在给一名中学生的复信中明确告诉对方:"拿我的那些书给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看,是不相宜的"①。当作家逝世演变为公共事件,纪念文辞自然表征了左右各方对文化领导权的明争暗夺。再联系到上述鲁迅对自己著述的... 生命的最后一年,鲁迅在给一名中学生的复信中明确告诉对方:"拿我的那些书给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看,是不相宜的"①。当作家逝世演变为公共事件,纪念文辞自然表征了左右各方对文化领导权的明争暗夺。再联系到上述鲁迅对自己著述的评价,青年刊物于其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就显得格外意味深长,值得讨论。《中学生》,作为由中间立场知识分子主持,后五四时期发行量最大的学生刊物,是同类刊物中唯一在鲁迅逝世后刊载了纪念文字的杂志。编辑、作者、读者合力塑造了大写的"鲁迅"。与之相映成趣的是,《中学生》编辑在精英刊物和私密文体中却表达了不见容于公共大众媒体,仅属于个人的情感与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生》 同类刊物 文化领导权 鲁迅逝世 话语生产 公共事件 中间立场 公共大众
下载PDF
群文新风,唱响吴中新气象——谈“青歌赛”对苏州市吴中区群文事业发展影响
8
作者 于小燕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理论)》 2014年第10期199-199,203,共2页
该文通过苏州市吴中区举办的两届青年歌手大奖赛,所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对公共大众文化的思索与实践。为国家新青年搭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文化平台,探索群众文化的新突破寻求新发展,弘扬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观和提... 该文通过苏州市吴中区举办的两届青年歌手大奖赛,所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对公共大众文化的思索与实践。为国家新青年搭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文化平台,探索群众文化的新突破寻求新发展,弘扬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观和提升大众文化人格。青歌赛的举办展现了吴中区青年的精神风貌,满足了吴中区群众精神生活需求,为群文事业注入新的人才,推动吴中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繁荣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市 文化事业 发展现状 公共大众文化
下载PDF
Iconography of National Mourning in Polish Press
9
作者 Magdalena Mateja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2012年第11期1063-1072,共10页
By the law, the highest-ranking state officials announce national mouming in response to death of prominent persons. The concept of mourning should be understood both as way of showing grief in public spaces and a per... By the law, the highest-ranking state officials announce national mouming in response to death of prominent persons. The concept of mourning should be understood both as way of showing grief in public spaces and a period of time. In turn, the concept of iconography means a collection of illustrations, paintings, prints, drawings relating to a person, place or topic. President of Poland, his wife and other 94 people died in the Smolensk plane crash on April 10, 2010, thus the images of plane crash and its outcome published in different segments of Polish press are the subject of the article. Research based on methods such as interpretation of composition and semiotics. I started my analysis with a few hypotheses: (1)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especially religious, determines the mourning visual representation; (2) The result of certain style of visualization can be constructing of a political myth; (3) Different means can be used by mass media in adapting culture patterns process; (4) Different photographic genres can be used to illustrate the mourning; and (5) Press segments differ in way/style of mourning visua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tional mourning journalistic photography photographic genres Smolensk plane crash presidentLech Kaczynski visualization magazines
下载PDF
Dealing with Climate Change in a Digital Age
10
作者 Rose A. Dyson 《Journal of Philosophy Study》 2017年第8期437-444,共8页
Digital technologies offer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in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as public policy requirements increasingly pervade national boundaries. Health issues now merge with those in education, the environm... Digital technologies offer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in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as public policy requirements increasingly pervade national boundaries. Health issues now merge with those in education, the environment, energy, culture, gender, security, and the economy. They offer enormous potential in mobilizing for political action. But they also have a dark side. Outgoing U.S. President Barack Obama issued a warning that social media in particular poses an existential threat to democracy. Their pervasive influence during the 2016 American presidential election highlighted the potential for the spread of fake news and alternative facts. These realities must be recognized and addressed if meaningful policies on climate change and future sustainability are to be achieved. The challenges ahead require a re-examination of overarching trends in mass media that date back to the middle of the last century. Warnings from scientists, scholars, and community activists indicate that, on the issue of climate change, time is running out. In his Encyclical on Climate Change and Inequality, Pope Francis amplified the urgent call to action. But collectively, we need to rethink the profit driven ways in which our proliferating digital technologies mitigate potential steps toward a sustainable future. In a myriad of forms that go well beyond the seductive and addicting trends of endless hours spent online, new and proliferating digital toys and gadgets are neither carbon neutral, nor as some proponents would have us believe, do they hold the sole promise of innovation and job creation. Additionally, their potential must be harnessed to maintain rather than disrupt social st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gital health CLIMATE culture ECONOMY policy media sustainability DEMOCRACY WARNINGS DISRUPTION seduction
下载PDF
论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鸿俊 《美术学报》 2006年第2期25-30,共6页
本文对公共艺术设计“公共性”的涵义和表现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公共艺术设计受到公共环境的内在制约,公共艺术设计要反映公共大众的共同意志,公共艺术设计要体现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调,公共... 本文对公共艺术设计“公共性”的涵义和表现作了初步探讨,认为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公共艺术设计受到公共环境的内在制约,公共艺术设计要反映公共大众的共同意志,公共艺术设计要体现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调,公共艺术设计要传达公共社会的主导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作了一些深层次的思考,认为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实质是“三大公共要素”在“两个层面”上对公共艺术设计的内在制约性,本质上是人类思想解放在艺术上的必然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艺术设计 公共 公共环境 公共大众 公共社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