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转译:农村教师家校沟通的公共性实践
1
作者 汤美娟 《教师教育学报》 2024年第4期86-96,共11页
家长参与是我国当下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影响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提升家长教育能力成为农村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然而,现代教育观念在以农村教师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传递过程中无法进入农民日常教育生活,农村家庭和学校... 家长参与是我国当下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影响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提升家长教育能力成为农村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然而,现代教育观念在以农村教师为主导的“自上而下”的传递过程中无法进入农民日常教育生活,农村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了文化的“区隔”,家校沟通受阻。通过分析民族志研究资料发现,农村家长拥有一套不同于现代教育观念的教育意义体系,它由乡土文化传统、现实社会情境和日常生活逻辑共同形塑。只有借助双向的“文化转译”,农村教师和家长才能寻找到两种教育知识体系的“连接点”,从而在平等交流中实现双方的提升。如此,农村家校沟通才能走出“中心-附属”的层级结构,成为一种公共性的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转译 农村家校沟通 地方性知识 公共性实践
下载PDF
公共性实践的逻辑与人类自我造就和自为拥有的意义结构——现实个人的自主活动与马克思社群共同体的理想 被引量:5
2
作者 袁祖社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13,共7页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社会历史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集中体现着其关于未来美好社会的价值理性表达,表现出其以作为类整体的生存本位为依归之“公共性”追求与宏大、深邃的文化人类学视野;“共产主义”从多个层面标志着马克思的公共哲学观...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社会历史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集中体现着其关于未来美好社会的价值理性表达,表现出其以作为类整体的生存本位为依归之“公共性”追求与宏大、深邃的文化人类学视野;“共产主义”从多个层面标志着马克思的公共哲学观念或者这种哲学的“公共性”品质人与人关系维度上的个性自由、人与社会关系上平等主体间交流理性基础上的公共主义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维度的生态公正;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实践,是一种真正面向人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创造性的公共实践形式。马克思对劳动异化之谜的破解,揭示了“公共实践”的渊源和旨趣——人类自我造就和自为拥有着的“意义结构”,彰显着作为一个社群共同体的共产主义的精神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主义 公共性实践 个人自主活动 社群共同体
下载PDF
探析微博在传媒公共性实践中的不足
3
作者 李俊婷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第6期14-14,19,共2页
微博作为web2.0的集大成者,在传媒公共性实践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拥有了"围观改变世界"的力量。但是,微博在公共性实践中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知沟造成的隐形准入门槛和选择性注意,造成了微博的同质化小众参与、网络... 微博作为web2.0的集大成者,在传媒公共性实践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拥有了"围观改变世界"的力量。但是,微博在公共性实践中依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知沟造成的隐形准入门槛和选择性注意,造成了微博的同质化小众参与、网络水军和微博营销等私利渗透、话题的伪公共性甚至私人性等问题,导致微博公共性部分缺失。此外,微博也难以脱离网络平台的非理性表达束缚,情绪大于事实的群体盲思和极化现象屡见不鲜。剖析其不足,才能更好发挥地传媒的公共性,才能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和公共福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 公共性 传媒公共性实践 不足
下载PDF
“真实共同体”的价值理性观照:共同富裕的公共性意蕴及其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刘顿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29,共14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融合了共同富裕要求和现代化目标的中国方案。这一方案表征着主体性向公共性转变的基本定向,贯穿着对新时代人的公共性本质、公共生活方式的审视,特别是对“真实...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融合了共同富裕要求和现代化目标的中国方案。这一方案表征着主体性向公共性转变的基本定向,贯穿着对新时代人的公共性本质、公共生活方式的审视,特别是对“真实共同体”的观照、思考。对“真实共同体”观照、思考表征着马克思实践公共性意蕴,指涉主体间共在共生、共建共享的社会属性,是一种共有共在的公共性存在,也是实践交往中主体相互观照的生活状态,体现着“类特征”或“能群”的价值实践特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内蕴的公共性观照下,共同富裕有效化解了西方现代化单一主体性逻辑与抽象整体性逻辑造成的生存危机,实现了对西方资本逻辑西方中心论的超越,创造了“共有共享”“共生共在”“共建共赢”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实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富裕 实践公共性
下载PDF
微信朋友圈的有限公共性——基于结构、再现与互动的探讨 被引量:13
5
作者 欧健 《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5-58,共14页
本文从微信朋友圈作为"圈层"网络的特性入手,参考自达尔格伦以来分析社交媒体公共性的分析框架,从结构、再现和互动三个维度对微信朋友圈的公共性实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微信朋友圈在结构、再现和互动层面具备了一定的公共... 本文从微信朋友圈作为"圈层"网络的特性入手,参考自达尔格伦以来分析社交媒体公共性的分析框架,从结构、再现和互动三个维度对微信朋友圈的公共性实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微信朋友圈在结构、再现和互动层面具备了一定的公共性特征,但在这三个层面又是受限的:结构维度,尽管促进了新闻分发渠道的多元化,但"圈层"网络对微博"广场"的替代是以牺牲微博这个另类公共领域为代价的;再现维度,尽管在朋友圈引入了公共议题,但基于社交策展的再现方式并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多元、理性的公共性诉求;互动维度,尽管"菊花链拓扑式"的转发带来了公共性的可能,但微信朋友圈当中的议题和观点更多时候趋于圈层化。本文将这种公共性实践与公共性准则之间的共生状态定义为"有限公共性",并指出应当看到有限公共性蕴藏的对民主的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信朋友圈 有限公共性 公共性实践“圈层” 网络 公共领域
原文传递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及其社会效应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亚妤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66-70,87,共6页
作为群体性事件的类型之一,网络群体性事件遵循普遍性的形成机制,网络作为重要变量在机制的各个环节发挥新的作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体现出"网络最优选择策略"。通过对参与主体的类型学研究,表明网络群体性事件有两种... 作为群体性事件的类型之一,网络群体性事件遵循普遍性的形成机制,网络作为重要变量在机制的各个环节发挥新的作用。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体现出"网络最优选择策略"。通过对参与主体的类型学研究,表明网络群体性事件有两种社会效应:失范倾向与公共性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群体性事件 失范 公共性实践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之原创性意义的理据及其当代性诠释 被引量:3
7
作者 袁祖社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54-168,共15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开创了一种面向人的生存与生活"现实",以反思、批判为根本特质,融科学性和价值性于一体的新的理论形态。这一理论诉诸优良的制度共同体的实践性智慧,以总体性的方式追求和彰显着存在论本真、实践论至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开创了一种面向人的生存与生活"现实",以反思、批判为根本特质,融科学性和价值性于一体的新的理论形态。这一理论诉诸优良的制度共同体的实践性智慧,以总体性的方式追求和彰显着存在论本真、实践论至善以及价值论意义的人学关切等有机统一的崇高境界。就内容规定性而言,此一理论既包括了对宇宙大化之道与人伦生命之理的洞彻与参透,更指涉随人类历史实践、思想文化和生活形态的多重变革,在文明正道上不断自我修正、完善与创新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可或缺的发展正统的确立与坚守。面向人类生存与生活现实的实践性思维特质与该理论之强大的涵容力的获得相伴而生,并不断内化为其包容、开放的气度、胸襟和超越性品质,构成此一哲学之强大的生命力的内源性质素。当今世界日益呈现出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主张,旨在超越单边主义和霸权性国际关系和交往领域内狭隘的民族国家利益主导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藩篱,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本有的"天下情怀"和"和合""会通"等理念,对唯物史观理论之"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做出了具有时代高度和当代性意义的原创性诠释,成为文明转型新时代,时刻关注人类生存与命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时代性主题变革与创新的新的生长点和应然性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公共性 马克思哲学 人类命运共同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