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公共性社会的实践——生存之境与合理价值体验的发生 被引量:3
1
作者 袁祖社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4-102,共9页
价值哲学关注人类特有的文化与心灵秩序的形成、确立及其合理体验方式的有效创制。面对由近代启蒙所造成的市场化社会之强大的资本逻辑,我们需要一种公共性人文情怀的理性自觉和相应的实践—智识性努力,以此造成一种新公共性价值生成的&... 价值哲学关注人类特有的文化与心灵秩序的形成、确立及其合理体验方式的有效创制。面对由近代启蒙所造成的市场化社会之强大的资本逻辑,我们需要一种公共性人文情怀的理性自觉和相应的实践—智识性努力,以此造成一种新公共性价值生成的"张力空间",获得一种真切的生存与生活体验,有效地彰显人性之尊贵、幽雅和华美。文化公共性价值体验方式与公共性社会的实践—生存逻辑之间具有内在同构性,它所持守的是一种文化整体性的立场,追求的是社会合作性目标,着力彰显的则是人类的生存合宜性的真实体验,旨在促使现代个体的心性秩序与整全性人格的不断养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哲学 公共性社会 价值体验 意义逻辑
下载PDF
走向完善的公共性社会:后SARS时期对公共性危机的理论反思
2
作者 王俊华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3-98,共6页
本文从分析SARS引发的十大公共危机入手 ,指出SARS的危机是公共性社会的危机 ,抗击SARS的实践表明 ,要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 ,就必须高度重视建设完善的公共性社会 ,完善的公共性社会是战胜一切公共性危机的根本保障。在当前 ,重建公... 本文从分析SARS引发的十大公共危机入手 ,指出SARS的危机是公共性社会的危机 ,抗击SARS的实践表明 ,要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 ,就必须高度重视建设完善的公共性社会 ,完善的公共性社会是战胜一切公共性危机的根本保障。在当前 ,重建公共理性是走向完善的公共性社会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 公共危机 公共性社会 公共理性 中国 管理机制
下载PDF
生命安全价值至上:现代公共性社会的生存难题--“新冠”疫情背后的人性与制度伦理考量 被引量:14
3
作者 袁祖社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11,共7页
生命安全是人类生存与生活实践中最大的公共性安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的,一是来自自然本身——所谓"天灾",二是来自人类不恰当的生存与生活自身——所谓人灾。人灾的实质是人类的活动僭越了人的本分... 生命安全是人类生存与生活实践中最大的公共性安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对人类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的,一是来自自然本身——所谓"天灾",二是来自人类不恰当的生存与生活自身——所谓人灾。人灾的实质是人类的活动僭越了人的本分和职分,违背了自然规律。历史上和现实中各种直接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灾害、疫情周期性呈现,需要人类理智审慎对待。痛定思痛,我们需要在对疫情作自然之问、技术之问、社会之问以及生存与生活方式合理性之问的基础上,矫正人类生存的基本价值坐标,培育共同体信念主导的中国特色"公共性社会",诉诸现代公共价值理念范式下制度和人性治理的双管齐下,以集体行动的逻辑,获得和体验一种体面、优雅、尊贵的属人生活的真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安全 公共性社会 疫情 制度伦理
下载PDF
经济法与社会公共性论纲 被引量:159
4
作者 王保树 邱本 《法律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62-74,共13页
经济法调整的经济管理关系的本质特征在于社会公共性。社会公共性的凸显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反映的社会要求,使经济法应运而生。社会公共性是经济法的核心范畴。社会公共性决定并表现在经济法的产生、经济法的价值、经济法的主体、经济... 经济法调整的经济管理关系的本质特征在于社会公共性。社会公共性的凸显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反映的社会要求,使经济法应运而生。社会公共性是经济法的核心范畴。社会公共性决定并表现在经济法的产生、经济法的价值、经济法的主体、经济法的权力(利)和义务,经济法的属性等各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法 社会公共性 社会 权利 义务
下载PDF
中国社会的“关系”文化——兼论能否增进“关系”的公共性? 被引量:20
5
作者 朴雨淳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16,共12页
通常认为,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更倚重个人“关系”开展经济交易和维系社会交往。“关系”一般是指基于互惠互利的社会关系,这是一种通过获取资源的相互责任、持续的合作与互惠来维系合作伙伴的特殊类型的社会关系。“关系”通常被认为... 通常认为,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更倚重个人“关系”开展经济交易和维系社会交往。“关系”一般是指基于互惠互利的社会关系,这是一种通过获取资源的相互责任、持续的合作与互惠来维系合作伙伴的特殊类型的社会关系。“关系”通常被认为与行贿或腐败有密切关系,但中国正在经历快速而巨大的社会变迁,城市化、民营化和伴随跨国公司所导入的截然不同的职业道德与运行规则已在削弱“关系”纽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关系”是不能在短期内改变的。因此一些学者主张,如果中国人能将“关系”作为制度或法律工具的替代物,那么“关系”所导致的诸如行贿或腐败等负面道德问题将会消除。本文坚持认为,在中国社会仅靠建立法律和正式制度结构不足以割断“关系”与不道德行为之间的内在关联。一个可能有效的解决方法是,在保持其合法私人利益的同时,将基于“关系”的合作伙伴转入公共领域,只要他们不违反社会的正式制度和规范。按照“旋转门”理论,为了取得互惠的发展格局,中国和国际社会都应致力于更为积极而有效的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 公共性社会关系 “关系”文化
下载PDF
马克思论“共同活动方式”的生产力意义——马克思社会公共性思想初探 被引量:3
6
作者 孙淑桥 杜昌建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11,共3页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即是说分工协作就是生产力。这一思想深具公共性意蕴,它不仅对于我们理解生产力的丰富性本质具有启发意义,而且对于我们把握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公...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即是说分工协作就是生产力。这一思想深具公共性意蕴,它不仅对于我们理解生产力的丰富性本质具有启发意义,而且对于我们把握生产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公共性关系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工协作 生产力 社会公共性 共同活动方式
下载PDF
流动人口网络社区参与及其社会公共性重构 被引量:1
7
作者 董敬畏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4-79,共6页
从时空角度观察,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流动状态属于抽离和嵌入兼具的双向行动。就流动人口群体自身而言,面对现代性的浸染,他们也并非一味被动承受,他们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抽离和嵌入的过程中往往会得到充分的发挥。随着新媒... 从时空角度观察,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流动状态属于抽离和嵌入兼具的双向行动。就流动人口群体自身而言,面对现代性的浸染,他们也并非一味被动承受,他们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在抽离和嵌入的过程中往往会得到充分的发挥。随着新媒体的日益盛行,网络社区为这一群体嵌入城市、融入都市生活提供了一种虚拟与真实矛盾并存的途径和方式。流动人口网络社区的嵌入及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网络社区的虚拟世界认同能否推动当代中国社会新的公共性的形成,尚需要持续的跟踪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入 融入 网络社区 社会公共性
下载PDF
教师社会公共性质立论——课程改革的视角 被引量:1
8
作者 吕红日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3-36,共4页
要全面达成新课程改革的社会目标,教师除具备专业性之外,还应当发展其社会公共性质。因为新课程改革自由、平等、公正和公民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需要教师具备公共性前提;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需要教师具备公共性内涵,即公开性、交往规范性、... 要全面达成新课程改革的社会目标,教师除具备专业性之外,还应当发展其社会公共性质。因为新课程改革自由、平等、公正和公民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需要教师具备公共性前提;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需要教师具备公共性内涵,即公开性、交往规范性、利他性、政治主体性;纠正技术化倾向需要教师发展公共性质;社会公众需要教师树立公共形象。教师要充分发展并彰显其社会公共性质,就要在专业性与社会公共性之间构建某种平衡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 社会公共性 课程改革
下载PDF
经济法社会公共性批判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智鹏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233-236,共4页
文章通过经济法社会公共性的批判,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本质进行了深入辨析,并着重指出其以社会本位为主导思想的国家主义的危险倾向,最终导出一切法均以人为本位,法治社会建立的基础不是抽象的公共利益,而是在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之间做出... 文章通过经济法社会公共性的批判,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本质进行了深入辨析,并着重指出其以社会本位为主导思想的国家主义的危险倾向,最终导出一切法均以人为本位,法治社会建立的基础不是抽象的公共利益,而是在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之间做出平衡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法 社会公共性 国家主义
下载PDF
经济法“社会公共性”研究之反思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少华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9-60,共2页
足可以光耀史册的改革开放,不仅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变革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与无限的生机,也为中国法治与法学的兴起开辟了光明而广阔的前景。最富挑战性也备受挑战的经济法学在近30年的发展中虽饱经风霜,却赢得了自己的辉煌——在经受了传... 足可以光耀史册的改革开放,不仅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变革带来了巨大的动力与无限的生机,也为中国法治与法学的兴起开辟了光明而广阔的前景。最富挑战性也备受挑战的经济法学在近30年的发展中虽饱经风霜,却赢得了自己的辉煌——在经受了传统法学的种种责难后,经济法学伴随着经济立法的盎然勃发而闪耀着青春。然而,就一门新兴而略带几分稚嫩的学科来说,回顾、总结、继承与反思既往的研究成果以及在此基础上寻求新的思路与突破,仍然是经济法学者们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今天,本刊约请了部分在经济法研究中已有影响或崭露头角的中青年学者,就如何拓展经济法研究的新思路各抒己见。既包括经济法研究的又一种新思路——经济法的人性解读,也包括经济法研究中的"本土性"与"回应性"、"共时性"与"共谋性",还包括"法经济学方法的局限性及其克服"、经济法"社会公共性"研究及划分部门法标准之反思等。既为己见,不必求同求全,惟期予人启迪,催人奋进,为经济法研究取得新的突破献出一块引玉之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公共性 经济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 法学界
下载PDF
日本社会公共性建设镜鉴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国庆 戴秋娟 《人民论坛(中旬刊)》 2014年第4期19-23,共5页
日本社会意识历经忠诚于天皇制、忠诚于企业和向个人化发展等阶段。从日本历史传统看,国家主导的"行政的公共性"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而从作为文化的社会意识看,日本人传统的以协作团体主义为实质的"集团主义"存在于... 日本社会意识历经忠诚于天皇制、忠诚于企业和向个人化发展等阶段。从日本历史传统看,国家主导的"行政的公共性"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而从作为文化的社会意识看,日本人传统的以协作团体主义为实质的"集团主义"存在于社会深层,助推了公共意识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公共性 日本人 镜鉴 社会意识 历史传统 国家主导 集团主义 团体主义
下载PDF
经济法之社会公共性
12
作者 沈赏 艾连北 《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3期32-35,共4页
本文从几个社会热点现象说到当今社会公共责任观念之淡漠,谈到经济法的勃兴,随之给经济法定性为社会法;然后从中、外国家利益架构模式的不同,总结出我国必须逐步完善经济法律法规;其次通过经济法与其他相关法律的区别点出了经济法的本... 本文从几个社会热点现象说到当今社会公共责任观念之淡漠,谈到经济法的勃兴,随之给经济法定性为社会法;然后从中、外国家利益架构模式的不同,总结出我国必须逐步完善经济法律法规;其次通过经济法与其他相关法律的区别点出了经济法的本质特征为社会公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经济法 本质特征 社会公共性 社会公共责任观念 利益架构模式 社会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公共性的流变与建构 被引量:42
13
作者 吴理财 刘磊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18,共8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公共性渐趋消解。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乡村社会从熟人社会走向半熟人社会;乡村治理从传统"礼治"走向"半法治化";乡村生活也从"道德化"走向"功利化"。在微观层面具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公共性渐趋消解。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乡村社会从熟人社会走向半熟人社会;乡村治理从传统"礼治"走向"半法治化";乡村生活也从"道德化"走向"功利化"。在微观层面具体地表现为公共空间萎缩、公共交往减少、公共服务缺位、公共规则解体、公共精神凋零。造成乡村社会公共性流变的原因可以看作是国家权力、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市场原则、文化传统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乡村治理方面,乡村社会公共性的流变导致了乡村治理主体力量缺失、乡村治理丛林原则肆虐、乡村治理整体能力弱化。面对公共性流变造就的局面,在乡村振兴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重建乡村社会公共性就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社会公共性 乡村治理 流变 建构
下载PDF
农村社会公共性衰落的显性后果与公共性构建设想 被引量:3
14
作者 武中哲 韩清怀 《党政视野》 2016年第4期48-48,共1页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物质生活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农村社会却进入空心化、原子化的状态,许多村庄社会秩序混乱,村组织管理失效,村庄自然环境遭受破坏,失地农民权利难以得到保障。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过程中农村社会公共性...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物质生活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但是农村社会却进入空心化、原子化的状态,许多村庄社会秩序混乱,村组织管理失效,村庄自然环境遭受破坏,失地农民权利难以得到保障。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过程中农村社会公共性的缺失。1.公共性衰落导致的农村管理危机。公共性衰落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其表现来自于内部危机和外部侵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公共性 管理危机 农民权利 社会秩序 组织管理 原子化 空心化 物质生活 土地产权 生存环境
下载PDF
从人神关系结构看布努瑶民间信仰的社会公共性
15
作者 叶建芳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56-62,共7页
布努瑶人神关系结构中,人神之间相对平等,人神交流类型是一种实践模式,人神交流规则是契约,它主要强调的是人神"合作互助"的逻辑方式,并非人神之间的等级性质关系或个体性"社会关系"。"合作互助"是地方... 布努瑶人神关系结构中,人神之间相对平等,人神交流类型是一种实践模式,人神交流规则是契约,它主要强调的是人神"合作互助"的逻辑方式,并非人神之间的等级性质关系或个体性"社会关系"。"合作互助"是地方生存策略,内含社会伦理,它表述的是社会整体公约,而非个体的社会关系规则,体现了民间信仰的公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信仰 人神关系 社会公共性
下载PDF
个体言说·文化·社会公共性——再说“晚生代”
16
作者 胡宗健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9-14,共6页
“晚生代”作家恰逢其时,由于90年代市场经济对传统伦理文化价值体系的消解,为他们“个人化”写作摆脱“道统”和集体神话提供条件,以他们更为单纯直露的经验开始文学上的“自我造型”.他们没有文化的负累,因而使“晚生代”
关键词 社会公共性 “晚生代” 个体言说 “个人化”写作 晚生代小说 新状态 个人化写作 个人性写作 人本主义 现实主义
下载PDF
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治理公共性的全新语境
17
作者 任远 《理论与评论》 2022年第3期79-87,共9页
西方社会治理中对公共性的反思是建立在如何协调“国家—社会”二元矛盾基础上的。从早期自由市场到现代全能国家再到晚近新公共行政的改革,西方治理语境中的公共性阐释与资本逻辑的自由化息息相关。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 西方社会治理中对公共性的反思是建立在如何协调“国家—社会”二元矛盾基础上的。从早期自由市场到现代全能国家再到晚近新公共行政的改革,西方治理语境中的公共性阐释与资本逻辑的自由化息息相关。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批判吸收西方政治理论,形成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党的领导的治理模式,更好地保障了社会的公共利益。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提出,以包容性信任关系形成的多元主体共建的组织方式,超越了西方多元治理主体竞争性参与的自由主义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信任、责任与互惠原则融入治理,以此强调风险共担、利益共担的共同体意识,从而对更好地发挥人的主体性、体现马克思主义公共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共同体 社会治理公共性 中国表达
下载PDF
论非政府组织的兴起与公共性的扩散 被引量:3
18
作者 马全中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49-54,共6页
新公共管理运动在非政府组织的兴起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西方福利国家危机使非政府组织吸引了更多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新公共管理改革中的私有化改革使非政府组织具有公共性,从而导致了公共性的扩散。非政府组织的公共性不... 新公共管理运动在非政府组织的兴起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西方福利国家危机使非政府组织吸引了更多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新公共管理改革中的私有化改革使非政府组织具有公共性,从而导致了公共性的扩散。非政府组织的公共性不同于政府的公共性,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公共性有助于公共行政从形式公共性转变为实质公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政府组织 公共管理 公共性 社会公共性 公共服务
下载PDF
网络公共性实践的困境与超越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少华 《人民论坛(中旬刊)》 2014年第4期6-10,共5页
互联网的快速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公共性的结构转变,并为公共性创造了一个虚实交织的实践空间。这一空间吸引各种不同观点的人参与其中,就共同关心的公共议题和公共事务展开讨论和行动。由于其在人们日常社会生活中逐渐扮演了无所... 互联网的快速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公共性的结构转变,并为公共性创造了一个虚实交织的实践空间。这一空间吸引各种不同观点的人参与其中,就共同关心的公共议题和公共事务展开讨论和行动。由于其在人们日常社会生活中逐渐扮演了无所不在的角色,因此成为推动社会结构和行为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公共性 社会运行 困境 实践 网络 中国 重构 共性问题
下载PDF
乡村治理视阈下乡村公共性困境与重构逻辑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方 《决策探索》 2019年第18期37-38,共2页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乡村社会公共性建设是创新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的应有之义。公共性的培育,有利于村民形塑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有利于整合乡村分化利益与多元规则,组织乡村...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乡村社会公共性建设是创新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的应有之义。公共性的培育,有利于村民形塑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有利于整合乡村分化利益与多元规则,组织乡村集体行动,构建乡村秩序与激发活力。但随着乡村社会分化与流动的日益加剧,乡村公共性日趋衰微甚至解体,这意味着乡村内聚力的消逝与权威性认同的渐行渐远,严重影响着乡村治理的成效。因此,需厘清当前乡村公共性困境,并探讨其重构逻辑,这是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一号文件 乡村集体 社会公共性 渐行渐远 内聚力 乡村秩序 集体意识 激发活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